三 社区参与和公民素养的培育
新港人在新港文教基金会和陈锦煌的引导下不断关注着社区发生的各种问题,而基金会的社区工作也在不同面向被逐步开拓和完善。
1994年,传统的北管音乐已经衰微,依靠北管音乐立庙的奉天宫也失色不少,为拯救北管音乐和奉天宫,基金会向“文建会”申请补助,让北管重新在奉天宫被敲响,由此,断层35年之后的舞凤轩重新开馆,从台南聘请来了高龄北管师傅,开始招收第六代弟子。在邱晋煌任新港文教基金会的第二任董事长期间,基金会向政府曾申请了300万元新台币(约合60万元人民币)用于“新港产业策略联盟”的创立,主要提供包装、行销以及创意激发等课程,邱晋煌也曾为此到日本参观访问。2004~2005年期间,在“新港产业策略联盟”的主导下又相继成立了顶菜园、板陶窑文化观光产业区。在地方史迹中,基金会用有三万多册青少年读物,在新港推广的苗圃绿化与农会合作生产出了“自然米”,再以精美淳朴的装饰包装,从基金会的餐厅卖出,强调了有机生态的生产过程。基金会在社区营造的过程中不断融入历史、环保、传统文化等多种元素,并更多地关注产业、健康以及弱势群体等,甚至涉猎国际交流和国际接轨,其成果和影响力不容忽视。目前基金会制定了五大目标,分别是文艺展演、绿化环保、社区关怀、图书推广以及国际交流,目的在于依靠乡亲自身的力量脱离新港以往文化贫瘠的状况。
陈锦煌医师在基金会组织的活动中一直坚持以义工的想法作为主体,即其组织方式不是由上而下的,而是参与活动的义工和乡邻就活动任务发表自己的想法,经过讨论后产生共识,再由下而上传达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义工这种“我不一定赞同你的想法,但我会尊重你的意见”的运作方式,培养了新港人崇高的公民精神及公民素养。
1997年,新港儿童图书馆建成,并由新港文教基金会接手进行日常营运,至今,管理图书馆的义工来了一批又去了一批,热心人士不断地为图书馆捐书捐物,社区民众也不断享受着这个读书的好去处。社区提供资源,民众又共同享受资源,资源被充分地利用,社区与资源有了最完美的衔接。
当新港地区的儿童学习教育、图书推广方面有了一定的社区营造成果,陈锦煌医生也在同步思考新港文教基金会如何应对老人照顾的问题。作为一名在新港行医三十余年的医师,在服务乡邻的同时陈医生也最能体会到台湾社会老化的速度。起初,他的病人中大概有3/5是15岁以下的孩童,近年来仅为大概1/5,大部分病人属于65岁以上的老人。他每天都会在诊所看到、听到诸多老人照护的难题与太多的无奈,不仅医疗方面,连社会资源分配、照顾者与被照顾者关系处理方面都是困难重重。陈医生观察到新港许多人即使年龄达到65岁以上,退休了,但身体仍然硬朗,来去自如,行有余力还可以照顾他人,因此以多年的社区营造经验让他得出以下判断:可以发展健康老人照顾不健康老人的社区互助模式。社区营造过程中“社区反哺社区”的方式也为照顾老年人提供了方便,基金会建立了照顾老年人的平台并发挥组织作用,实施照顾老年人的具体事务,比如送餐、量血压等事宜则都是由社区成员来完成,最终集中社区力量,发展出了一套社区互助模式,让社区内贫困、疾病的老年人得到关怀。
2005年,新港乡邻高灿和林国平等人将本附属新港文教基金会的“新港扶缘残障联谊会”正式登记为“嘉义县扶缘服务协会”(简称扶缘),邀请陈锦煌医生为创会理事长。扶缘和一般社会福利团体最大不同在于:扶缘无法专注于单一项目或单一类别的服务工作,必须面对社区中各式各样的服务需求,并且扩大服务范围,包括新住民和老人。因此,扶缘的义工,不仅需要服务热情,更需要学习成长。以简单的独居老人送餐为例,不仅是义工将仍然温热的饭食及时送达,还要考虑送餐对象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牙齿脱落等慢性病,需因人不同,进行适当调整,这需要医学知识的协助;若送去的餐食一连几天老人都没吃完,义工需具有社会工作服务的技巧,敏锐观察,耐心沟通,以及时发现原因;若被服务的老人拒人千里、情绪不佳,义工需具心理治疗师的沟通及诊断技巧,来打破僵局;另外,送餐同时,还要小心观察居住周遭的生活环境以防止老人生活中的危险隐患。仅是一个送餐服务,就需要如此多的专业技能,所以扶缘在激发大家自下而上的草根互助精神之外,还十分注重对义工的培力工作(Empowerment)。面对新港地区六千多位需要照顾的老人,虽然这里照顾问题复杂、工作量大,但是因为新港基金会多年来的发展,当地居民社区意识较强,义工参与源源不断。十年来,扶缘与大量的义工从新港老人照顾服务需求调查、家庭访问及电话问安开始,到社区关怀据点、血压站、健康补给站等的设立,再到近年来的送餐服务、陪伴就医,为新港的老人提供了友善的社区养老环境。扶缘推动这些工作的目的,是想在新港建立社区型自主性老人长期照顾系统,让新港的长者们可以在自己从小熟悉的土地上,健康且有尊严地步入老龄生活。这些也是新港基金会2005年之后的工作重点之一。
很多人站在义工的角度也会有所思考,“现在我有能力照顾其他老人,等有一天我老了,也可以得到来自社区提供的照顾”,他们的所为实则也是为自己提供养老的机会,如此一来在义工工作中也就会更加的卖力,这样便形成一个社区可持续营造的机制。社区营造所需的物力、人力,甚至精神力量大部分都是由社区内部提供,基金会只不过是把这些力量进行归总整合,即充分发挥了平台的作用,让供应者和需求者通过平台连接起来。当这个连接出现问题的时候,陈锦煌医师和基金会就可以扮演一个中间斡旋的角色,针对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然后再通过大家的力量落实解决问题的措施。陈锦煌医师提到过一位新港老义工讲的话:“我有社区理想,我能发现新港有哪些问题并且有办法解决它,但是靠我自己的力量做不起来,通过基金会这个社区团体的力量大家就可以一起把它做起来,一个做不到的理想,通过众人的力量,通过组织的力量就可以把它完成。”这样的组织和动员方法,使得基金会得以持续长久地发展。
社区营造具体事务的参与主体都是社区居民义工,他们整合到一起后形成一个团体,共同承担责任,共同收获劳动果实。陈锦煌医师告诉我们,目前基金会在社区共有四种运营策略:一是理念先导策略,即引导居民自己找到问题,让居民有解决问题的想法;二是专业指导策略,即以专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比如照顾老年人需要专业知识,整理脏乱差的环境也需要专业,这就需要培育专业的人才,基金会一直以来都很注重人才的培育;三是组织策略,即把有用的人、资源充分组织到一起,备以充分地利用;四是行动策略,即是有了想法和计划后付诸实际的行动。其中行动策略是说服他人最好的方法,基金会只有通过实际的行动带领居民做出成果之后才能够感动民众、取信于民众,因此基金会组织的社区营造活动的做事方法并不是靠政府和宣传,也不是靠条规政策来推动的,参与其中的人员首先要被感化,然后才会有参与的积极性,即先有了理念先导的策略,然后有人才培育,再次以实际行动来感化社区居民。这也是多年来陈锦煌医师探索出的社区参与的核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