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人类学的历史文献分析法与田野调查法对陕北艾氏家族和艾氏主姓村——西村的家族状况进行个案考察。首先,笔者特别注意对当地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以期为本书的写作提供更为翔实的资料基础与更为生动的文化背景。其次,田野调查几乎被公认为人类学家的成年礼,截至本书写作开始,笔者四次到陕北米脂县进行田野作业。第一次为2010年11月12日至12月15日,这次笔者主要对该县的家族状况做了深入了解,最终选取了艾氏家族为调研对象、西村为主要调查点。第二次为2011年2月6日至3月1日,笔者主要针对本研究的提纲对西村进行了全面调查,其中涉及了村落基础、祖先祭祀、婚丧嫁娶、庙会组织、村落纠纷解决、家庭突发事件、村落其他权力组织等诸多内容。第三次为2011年5月6日至2011年5月14日,笔者主要调查了西村的大型庙会活动(其中庙会为农历的四月初七、初八和初九,也即为2011年5月9日、10日和11日),该庙会组织较为成熟,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昔日家族组织的功能。第四次为2011年7月25日至2011年9月10日,笔者为本书的写作做了补充性调研。具体方法如下。
1.文献分析法
笔者查阅和分析了大量与家族研究相关的学术著作与论文。此外,还特别注重对艾氏家谱、家族名人回忆录以及地方文史资料等的收集与整理。据笔者归纳,这些史料或者记载了艾氏家族在陕北地区重要的社会地位;或者厘清了其历史源流;或者对显要的族人事迹、家族的辈分次序、祭祖状况进行了记载;而且还有一些文献收录了家族重要人物的墓志铭、家族纪念物的创修记载以及朝廷为显要族人所颁布的诏书,等等。笔者认为,这些弥足珍贵的史料成了当代艾氏族人获取家族记忆与认同的一个重要渠道。
2.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指研究者深入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没有“先入之见”的情况下,研究者接近被研究者的真实生活,虽然也可能存在研究样本有限、代表性可疑等缺陷,但它是获得社会现实真实图像的最好方法之一。笔者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通过这种方法,对当地人的生活与文化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令人欣慰的是,在笔者和该村一户艾姓人家多次交谈和接触之后,他们将话题转移到了笔者的调查之外,那就是笔者帮助他家的孩子补习英语,那个孩子叫笔者“姐姐”,而当有了这层关系,他们再向别人介绍时,就说笔者是他们家的亲戚。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一是由于彼此之间愉快的相处,二是希望笔者在他乡免遭坏人的欺诈。不管处于怎样的亲属位置,这都给笔者的调查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访谈法
这是一种按照研究的目的和任务,通过与受访者谈话的方式来搜集资料,进而进行研究的方法。它又可分为结构性访谈与非结构性访谈两种方式,结构性访谈的特点是按照定向的标准程序进行,通常采用问卷或者调查表的形式;非结构性访谈则指没有定向标准化程序的自由交谈。在本研究中,在田野调查的最初阶段,笔者主要采用了非结构性访谈的方式,对艾氏家族和西村的状况做了大致的了解。后来,随着调查的深入,笔者则根据田野点的概况和研究的主题采用了大量的结构性访谈,访谈对象涉及艾氏家族的主要领导人员、关心和了解家族事务的人员以及普通的民众,访谈内容涉及艾氏家族的文献记载、人文景观、祖先记忆、家族结构、系谱关系、记忆的传播方式、近年来复兴家族的活动、日常生活与事件中的家族、艾氏家族在现代化过程中的遭遇与命运等多个方面。
4.口述史
它是相对于文字表述的历史而言的,叙述性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该方法将目光投向了人民大众,借助于它,人们发现了那些没有记载的历史面向;它的目的不在于去印证什么,而是在于发现了什么,找到了什么,在于证明人们的历史意识是如何形成的。[88]口述史在本研究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族人们对“家族”、“门户”和“家庭”的记忆上,具体地说,就是体现在对远祖、对记忆中的家族活动、对曾高祖祢近四世祖先等的口头传述中。笔者认为,通过对口头流传下来的家族故事的挖掘,便于了解历史上的家族文化形态,也便于寻找现代社会中家族认同得以实现的突破口。
当然,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笔者也深知,村民们的生活不会因为笔者的调查研究而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地作以展示;笔者也不想因为自己的研究而打乱村民们正常的生活节奏。因此,笔者在大致遵循调查提纲的前提下,发生了什么,就观察什么,访谈了什么,就记录什么。人类学家提倡像土著一样地思考,提倡学习异域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在整个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笔者都力求从“本地人的观点”出发,来描述和阐释他们的文化,尽力使得本研究能够多一份深度与人文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