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的记忆与认同:一个陕北村落的人类学考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米脂概况

米脂,古称“银州”,因盛产小米,以“沃壤宜粟、米汁如脂”而得名。该县文风颇盛,向来享有“文化县”之盛誉。相传,这里曾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蝉的故乡,又因民间流传着“米脂婆姨绥德汉”的说法,故有陕西“美人县”之称。同时,因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开明人士李鼎铭、抗日名将杜聿明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澜涛、郭洪涛等一大批杰出的英雄人物,故又有陕西“英雄县”之美誉。下面笔者将从历史沿革与地理环境两个层面来对米脂县的大致概况做以介绍。

一 历史沿革

据光绪《米脂县志》记载,上古时期,该地为五龙氏治理,五龙氏为远古时期的部落首领。夏商周时为獯鬻、鬼方、龙方等北方少数民族游牧驰骋的场所。春秋时期,白翟占据了县境。到了战国,则为赵、魏、秦三国治理。秦统一六国之后,由于郡县制的实施,该地划属肤施县。秦代以来,因屯集了大量军队与实边的汉人,该地则形成了一些村庄与开垦的农田。到了汉代,其又曾先后归属上郡独乐县与肤施县。三国两晋时期,羌、羯、氐、匈奴等少数民族将其争来夺去,风火狼烟,战乱动荡,华夷杂处,境内一片残败。到了南北朝,该地又先后属于化政郡革融县、大斌县和安政郡抚定县。北周保定三年(563年)正月,该地隶属银州。因此,后人又将米脂称为古银州。隋代大业三年(607年),撤销银州,该地改隶雕阴郡。到了唐代,复置银州,本境再次隶属银州。唐末至五代,本境军阀割据,兵连祸接,政权更迭,纷争不已,中央政权与地方武装势力如拉锯状。到了宋初天圣十年(1032年),李元昊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建立西夏国,本境则又隶属于西夏国的统治。在后来的一百多年间,宋军夺回过该地,但最终又将其割让给了西夏。到了金末,蒙古人曾占领此地。到了元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正式设立米脂县,据《米脂县志》中称,“沃壤宜粟、米汁如脂,故名”。[1]到了明代,全国设布政司,辖府、州、县,该地则又隶属于陕西布政司延安府绥德州,是九边重镇之一,成了抗击北方外族的重要基地。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改米脂县为天宝县。到了清代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清军进占,天宝县又更名为米脂县,隶属延安府。雍正三年(1725年),设绥德直隶州,米脂县改属绥德州。民国年间,米脂实行保甲制度,“划分为了7区,辖7镇20乡,1301村”。[2]新中国成立之后,米脂县隶属于陕西省绥德专区。1956年10月,绥德专区并入榆林专区,米脂县转属榆林专区。1979年榆林专区改称榆林地区,米脂则属榆林地区。1988年,改为县级榆林市。2000年,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了地级榆林市,米脂县则归属榆林市管辖。

二 地理环境

米脂县位于陕西省北部东侧,无定河中游,北承榆林,南接绥德,东临佳县,西连子洲、横山(如图2-1)。地理坐标东经109°49′~110°29′,北纬37°39′~38°5′,总面积1212平方公里,东西长59公里,南北宽47公里。

图2-1 米脂县行政区划图

从气候类型上来讲,米脂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5℃,极端最高气温38.2℃,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5.5℃,无霜期162天。年平均降雨量451.6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最大年降雨量704.8毫米,最小年降雨量186.1毫米。从总体上来讲,该县全年降雨量不足,气候干燥,冬长夏短,四季分明,日照充沛,春季多风,昼夜温差大,适宜农作物生长,为黄土高原和中国大陆小杂粮的主要产区之一。

从地形地貌上来讲,该县属于陕北典型的梁峁沟壑区,地貌类型以梁、峁、沟、川、塬为主,兼以坪、墕、坬、崖、砭等为辅助特征。无定河由西北向东南纵贯县境,境内流长18.9公里,主要的支流有金鸡河、杜家石沟和东沟等。这些河流基本上都具有流量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结冰期长的特点。从总体上来讲,米脂的地势以无定河为分水岭,呈现出东、西高,中间低,西北斜向的“凹”字形。具体来说,东部是以黄河和无定河分水岭为主的梁状丘陵沟壑区,河流深彻,坡陡沟深,谷底基岩外露,侵蚀严重。西部与榆林的风沙区接壤,梁峁起伏大,沟道浅而宽,土壤风蚀沙化明显,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中部则为无定河的河谷地区,谷宽地平,人口密度较大,水土条件相对较好,米脂县半数的水地集中于此,为该县粮食的主要生产区。

米脂县城则位于县境的中部川道区,“全县平均海拔1049米,县城海拔872米”。[3]县城周围三水环绕,群山拱围,西有无定河自北向南穿境而过,北临饮马长河,南绕流金河(俗称银河),一河在北,一河在南,自东向西注入了无定河。“河川数十里,沟壑深百丈”即为城区四周地形山貌的形象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