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尖叫:101宗大案要案记实录(第1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坏小孩

日本绫濑水泥杀人案

知名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创作的《白夜行》想必很多人都看过,虽然故事的结局非常黑暗,但亮司和雪穗从少年时期就开始的相遇和相守,还是能让读者感到些许绝望中的温暖。

这个故事也与未成年犯罪有关,不同于小说,现实生活中,有些未成年人的恶意也许比你想象中的更邪恶。

事情发生在埼玉县三乡市内,那时天色已经不早了,街上除了晚归的上班族,很少有人经过。两个不良少年,分别叫做宫野裕史和凑伸治,两个人骑着摩托车在路上徘徊,他们正打算找点乐子,最不济,从路人身上敲敲竹杠也行。

此时,一个落单的女高中生引起了二人的注意,女孩是在县内高中读高三的古田顺子。她刚结束了每周固定的兼职,正在骑车回家的路上。

随后,宫野指使凑伸治,让他驾驶摩托车,在与女孩擦肩而过的时候踢她一脚,因为突然失去了平衡,女孩连人带车的翻到了侧沟里。

这时,宫野装作好心的赶忙上前将女孩拉了起来,然后询问她有没有受伤,还以天色太晚,一个女孩子走夜路不安全为由,坚持要送女孩回家。涉世未深的女孩相信了他的话,但却不知不觉地被他骑车带到了附近人烟稀少的地方。

眼见路越走越偏,四下无人,宫野马上露出了他真实的面貌,他假装自己是个残忍的帮派分子,威胁顺子跟他发生关系,如果不乖乖听话就马上杀了她。如果敢呼救,也会杀了她。顺子不知所措,在惊恐之下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当天晚上,宫野就挟持女孩乘坐出租车,带到了酒店实施强奸。

发泄完兽欲后的宫野心满意足,第一反应就是打电话到另一个不良少年家里,他炫耀似的把今晚的经历说了一遍。没想到,这帮禽兽般的不良少年都说想要马上和宫野见面,并且他们让宫野不要放走那个女孩。

凌晨时分,宫野带着顺子,和平时一起玩耍的另外三个不良少年碰了面,他们分别是小仓让、凑伸治和渡边恭史,为了听起来不那么拗口,接下来我将用稍微简洁一点的称呼叫这三个人。

四个人凑在一起商量了一会儿,然后他们决定把女孩关起来,供他们取乐。

恰巧,当时凑伸治的父亲出门旅行,家中只有母亲和哥哥,为了方便取乐,他便同意了宫野和小仓的提议,把自己家作为了监禁女孩的场地。

宫野对女孩撒谎并威胁她说:“你已经被黑帮盯上了,我们的同伙现在就在你家门外游荡,所以要暂时先把你藏起来。”四个人把女孩带到了凑伸治家的二楼,从那天起,直到女孩被杀害的那天,她一直被囚禁在这里。

之后的几天,四个人轮流监视女孩,防止她逃跑,某天深夜,他们又带来了另外两个不良少年,把女孩当做藏品一样,向他们炫耀。

宫野担心有人会偷偷向警方检举他们,于是就教唆同伴们一起轮奸女孩,这样相当于每个人都交了犯罪的投名状,也就不用再担心会有人背叛了。在昏暗的卧室里,几个兽性大发的不良少年,按住女孩拼命抵抗的手脚,轮流对这个无辜的女孩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

过程中,他们怕吵醒楼下的母亲,就用枕头盖住了顺子的脸,让她无法发出声响。

其实,被百般凌辱的顺子,曾有过两次可能获救的机会。

第一次是被囚禁的第五天,她见到了凑伸治的母亲。这位女士是典型的日式母亲,对儿子和丈夫百依百顺。她既不愿意帮助顺子逃走,也不愿意让顺子真的死在家里,只是对儿子说了一句“让她回家”,之后便不再过问顺子的生死。

一周后,这位母亲担心警察找上门来,便主动将顺子放走。但顺子刚走出门,就遇见了从外面回来的小团伙里的其中一个,顺子又被拖拽着扔回了二楼。

这次没成功的逃跑,让不良少年们意识到,如果女孩回家报警,他们将面临的会是什么。

不过,如果女孩很久不回家,她的父母向警察求助又怎么办?于是,几名少年在毫无预谋的犯罪过程中,逐渐进化出了反侦察意识。他们强迫女孩三五天就打电话回家一次,谎称离家出走,让父母向警方取消寻人启事。

我们再说回凑伸治的母亲,她的儿子和其他人把女孩囚禁在房子里这件事,她是真的毫不知情吗?完全不是的,此前女孩已经遭受过多次的暴力轮奸和虐待,身上的伤痕根本掩盖不住。那么选择放走她,并非是出于善良,只是担心东窗事发,自己儿子会因此面临牢狱之灾。

顺子求生的第二次机会是在被囚禁了半个月的时候,她趁着不良少年们睡着,悄悄爬下二楼,用电话报警,因为紧张,只是走下二楼这么短的距离,她却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她坐在榻榻米上,拨动老式电话的数字转盘,她听见了电话里接通的电流音,她几乎能看到警察冲破房门,拯救她于水火之中。

但这时,她背后突然伸出了一只手,快速的抢走了她的电话,然后那个人拿着电话,对警察解释说,是妹妹在跟自己开玩笑。女孩恐惧地向后爬过去,她看见折磨手段最残忍的宫野,此时正紧紧攥着听筒,一边语气轻快向警察致歉,一边目不转睛地瞪着她,像在看着挣扎中的猎物。

因为这次报警事件,宫野和小仓对女孩的虐待行为再度升级。不仅对她拳脚相加,宫野还用打火机在女孩脚踝处点火,造成了她不同程度的烧伤。

也许男孩们最初把女孩囚禁起来,仅仅是为了发泄兽欲,但女孩为了回家做出的种种行为,彻底激发了男孩们的暴虐心理,让他们不止在肉体上折磨女孩,更在精神上对她进行虐待。

他们指着电视上播放的车祸新闻告诉女孩,她的父亲就在这辆车上。长期没见到父亲的顺子信以为真,心里一片凄然,忍不住哭出声来。没等女孩哭完,他们便又嬉笑着告诉女孩,刚才是骗她的。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个人不停地重复着这种戏码,无法确认父母是否安全的顺子逐渐心理崩溃,现在的她,为了回家,什么事都愿意做。

后来,宫野和其它不良少年无论对女孩提出什么要求,她都会答应。即便是用铁棒殴打她,还是强迫她全裸在房间里跳舞,她也都会默默照做。

被囚禁了一个月之后,顺子觉得,他们应该快要对自己失去兴趣了,便试探地向宫野请求,能不能放她回家。

宫野反问顺子:“你回家之后打算怎么和家人解释?”顺子说她可以解释这段时间一直和朋友在外地玩。

宫野询问得事无巨细,仿佛商量好话术,就愿意放顺子回家。但其实他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置顺子,他一直都只是在拖延这个问题。

几分钟后,喜怒无常的宫野又开始殴打顺子。他越打越兴奋,甚至大声唱起一首加油歌,并且还要求顺子一起唱,为他助威,女孩不敢激怒他,只能忍受着疼痛,小小声地唱着和音部分。

他们继续不断地对女孩进行凌辱,渐渐地,顺子被囚禁快两个月了,因为营养不良和长期殴打,女孩的脸部已经浮肿变形,年轻的身体上也都找不到一块完好的皮肤,这种丑陋的样子似乎更加减轻了少年们的罪恶感,他们将顺子当做小时候捉到的毛毛虫一般,肆意玩弄。

宫野不想触碰那些青紫难看的皮肤,他就在女孩的大腿、胳膊等部位倒上打火机的火油,点火烧着玩,没用多久,顺子的身上到处都是烧伤。

回家的希望越来越渺茫,遭受的虐待一天比一天严重,女孩已经受不了他们残酷的虐待,有了求死的心,开始哀求宫野快点杀了她。

宫野当然没有理会顺子的请求,对顺子又进行了一次殴打和打火机玩法,之后就把女孩丢给凑伸治的哥哥监视。

因为每天得到的食物很少,还要忍受宫野他们的虐待,顺子的身心陷入极度衰竭的状态,外伤也因为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溃烂,甚至连去楼下上洗手间都很困难,她只能终日躺在被监禁的地方无法动弹。

新年假期的第四天,通宵麻将输红了眼的宫野急于泄愤,带着另外三个不良上年又一次爬上了二楼。

他们没有着急动手,而是对意识已经模糊的女孩先戏弄取乐一番,再装模作样地挑出女孩的错误,说必须惩罚她才行。

对于这些行为,顺子已经没有了任何反应,任由他们摆布。而布偶一样乖巧不反抗的女孩,丝毫没有满足不良少年的凌虐快感,为了不让血弄脏手,几个少年用塑料袋包住拳头,轮番对女孩进行殴打,但女孩已经极度衰弱,连抬手为自己抵挡一下的力气都没有,只是静静地躺在地上。

没有听到熟悉的惨叫声,宫野满腔的愤怒没有得到释放,他又用打火机灼烧女孩的身体,他拿出了平时锻炼用的铁球,狠狠地砸向女孩的四肢和腹部,其他几个不良少年也轮流模仿宫野的行为,不久,整个房间的地板上都是从女孩身体里流出的血。

他们的暴行从早上8点一直持续到10点,在长达两个小时的暴行下,顺子因为重伤,终于在当天晚上10点左右停止了呼吸。

四个人得到女孩的死讯时,已经是五天后了,他们害怕罪行暴露,就打算让凑伸治的哥哥和他们一起抛尸。

他们将尸体用毛巾包起来,先放到大型旅行袋里,再用胶带封住,带出房间,宫野事前从自己工作的地方借来一辆卡车,还有一些水泥,他们还从附近的建材店偷来一些沙子和混凝土块。几个人把搅拌好的混凝土和装尸体的袋子一起放进汽油桶里,又灌进水泥进行固定,再将黑色塑料垃圾袋盖在上面,最后用胶带封住。

当天上午8点,他们原本计划把这个装有水泥和女孩尸体的汽油桶扔到海里。当车开到了海边工地上的时候,他们又怕暴露自己的车牌号和可疑的行踪,便将这个汽油桶匆匆丢弃在了工地的角落里,开着车扬长而去。

应该说,如果他们真的把这个汽油桶丢进大海里,那么恐怕这件事会神不知鬼不觉地结束,女孩的下落将永远是都个谜。

但老天为这个可怜的女孩,留下了一丝最后的慈悲。

事情完结之后,少年们将汽车后备箱彻底清理干净,返回到了监禁过女孩的二楼,把女孩接触过的所有物品都一股脑的打包装到车里,然后开车去海边全都烧掉了。

在抛尸前的一段时间,宫野为了找一部电视的录像带,曾跑遍全城。这是顺子一直在追看的一部电视剧,被绑架那天,顺子兼职结束就马上赶着回家,为的就是看这部剧的最后一集。

被囚禁期间,她也多次提到这部电视剧,宫野打算找到录像带之后,把它一起装进抛尸水泥中去。这是宫野在此次案件中,唯一一次展现出了他人性的一面。但宫野对此的解释是,怕顺子怀恨在心,变成恶鬼来诅咒他。

如果不是两个月之后,其中一个不良少年因为其他事件被捕,那么顺子的灵魂不知要过去多久才会安息。

在案件的审理中,“有没有杀害受害人”成为争论的焦点。不良少年们的辩护律师死咬着过失杀人而非蓄意谋杀的论调,与法庭争论不休。然而法官对事实自有判断,在最终判决中认定嫌疑人有故意杀人的意识。

1990年7月20日,东京地方裁判所刑事四部的判决中,主犯宫野裕史被判17年有期徒刑。小仓让被判5年以上10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提供监禁场所的凑伸治被判4年以上6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渡边恭史被认为与在四个人中,与案件的关联性最小,被判3年以上4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判决一出,检方立即以「量刑过轻」为由提出上诉。一年后,东京高级法院对原判结果决进行了修改:分别判处宫野裕史有期徒刑20年,凑伸治有期徒刑5年以上9年以下,渡边恭史5年以上10年以下,小仓让维持原判。其他三个与案件相关的少年被送去进行改造教育。

听到这里,肯定有人要咬着牙问,这几个人渣可是害死了一条人命啊,为什么还不死刑?这就要说回日本的90年代时期,那时对于青少年的死刑判决是极其慎重的,其实不单单是青少年犯罪,甚至连成年人的故意杀人案件,死刑的使用也是慎之又慎。这可能是受到了欧美各国尊重人权、拒绝死刑之类思想的波及。

曾有媒体对本案犯罪的少年进行采访,发现这几名少年都曾受到家庭暴力的伤害,这也影响了第一次庭审的量刑判断。可是,为什么要对犯罪者产生共情呢?

案件的审理和判决结束之后,被告父母提出要去顺子的坟前谢罪,但全部都被顺子的父母拒绝了。古田顺子的墓碑地点,到目前也没有公布出来。她的家人应该是不希望任何人,再去打扰这名已经长眠了的可怜少女。

后来宫野的母亲将自家房屋出售,并将所得款项5000万日元,通过律师团转交给了古田顺子的家人。

神作的父亲通过律师团建立了赔偿用账户,并将自己日常工作收入的一大部分都存进了这个账户里,作为对古田顺子一家的赔偿。

案件发生在90年代,哪怕是当时量刑最长的宫野,其实也早已在2010年前后得到释放,隐姓埋名回到了我们的世界之中。那么,他们出狱之后是怎么过的呢?

宫野因为在狱中表现良好被提前释放。后因为汇款诈骗被逮捕。在审讯的时候他保持沉默,在没能查明诈骗集团的情况下不起诉被释放,之后去向不明。渡边在少年犯管教所中遭到了其他少年犯的欺凌,从此对人群产生了恐惧症。出狱后,整天待在家里。小仓在保释出狱后,改了姓氏,但是在2004年,他又涉案一起监禁致伤案件,同时还威胁受害人,再次被逮捕后被判有期徒刑4年。

到这里,故事结束了。在这起案件中,我们看不到一丝人性的温度,无辜的女孩枉死,法律却保护了恶魔,此案之后,日本青少年犯罪率一度迅速飙高,可以说是法治的一次全面倒退。

今年,我国也修订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新的法案将于2021年6月1日起实施。希望新法案实施的那一天起,受到保护的是那些正在遭受欺凌的弱势未成年人,而不是犯下罪行的未成年犯罪者。

华裔少女奸杀案

这个故事算是个变相的寻人启事,希望故事的主人能够听到并尽快回家。

事情发生在1998年的悉尼,时间是上午6点左右,天气像每个普通的早晨一样晴朗,名叫易君仪的12岁华裔少女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上学,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他们一家住在悉尼的西区,这里距离女孩就读的女子学校很远,要去上学的话,她必须早些出门,搭乘火车前往学校。

一开始,女孩的父亲和母亲会轮流送她去搭火车,到了12岁的时候,她已经基本认得路了。况且这几年,家里又添了两个弟弟妹妹,父母除了工作之外,还要照顾三个孩子,实在感到有些吃力。懂事的小君仪就提出,以后可以不需要接送自己了,想为父母减轻些负担。

起初父母还有些担心,但在女儿独自上下学了一段时间之后,什么危险的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于是,这对父母就放松了警惕。

然而,人生就是那么离谱,意外往往都发生在人最疏忽的那一刻。孩子有独立意识是一件好事,但小君仪的年纪摆在那里,她仍然需要父母多多留心的。

当天,易君仪向父母告别之后,并没有去到学校,就连火车站也没有走到,她消失在了上学的途中。

警方接到父母报案后,迅速调取了路途上能查到的监控记录,最终找到了女孩失踪前的最后影像记录。在画面中,有个男子在跟踪易君仪,但小君仪似乎是认识这个男人的,证据就是这两个人后来都看到了彼此,并说了一会话,但监控画面并不能看出他俩说了什么。随后两人就走出了摄像头的监控范围。

别说这是1998年的监控录像了,即使是如今的监控器,有时你要认出嫌疑人的身份,也不容易,正因如此,当地的警方一直没能搞清楚,这个带走小君仪的男子到底是谁。

而这一拖,就拖到了2016年。这18年来,谁都不知道易君仪去了哪里,遇到了什么事。

18年间,女孩的父亲走遍了澳洲各地只为寻找自己的女儿。这个失去女儿的中年男人为了给自己希望,编造了一套说法,他无论跟谁提起女儿,只说自己的孩子是走失了,并且可能丧失了一部分记忆,不记得自己的父母,也不记得回家的路。

但这都没关系,他还记得女儿,即便过去那么久,他坚信只要能再见到女儿,即便她的相貌因为年龄增长而发生改变,自己也能立刻认出她。

在女儿失踪后的18年间,他们一直住在原来的房子里,尽管那里留下了痛苦的回忆,但他们不敢搬走,就怕女儿有一天回来找不到他们。他们对所有人说,如果君仪回家,只要我们不搬走,她就知道要去哪里找她的爸爸妈妈。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18年,女孩失踪的迷雾才被拨开。一个白人男子走进了警察局,向警方承认是自己绑架和奸杀了易君仪。这名男子49岁,名叫文森特,他曾做过保镖,身材高大强壮。更令人心寒的是,文森特的住所位于第二街,距离易君仪一家的房子只有700米。之前夫妻俩见到这位邻居,还会打招呼。

据文森特交代,那天他驾驶着一辆白色的面包车,然后就看到了独自上学的易君仪。他知道君仪有个经商的爸爸,生活很富裕,他不止一次在窗户边看到这家人欢聚在一起,享用丰盛的晚餐。他走过去,跟君仪打了招呼,用送她上学当幌子把人骗上了车。学校的老师和父母应该都教育过君仪,不要跟陌生人走。但也许她当时快要赶不上火车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女孩轻易地相信了文森特。

文森特身为保镖,身强力壮,君仪即便发现事情不对根本无法反抗,上车后就她被强行带走了。

原本,文森特是想绑架易君仪,写勒索信给她父母,敲诈一笔钱财。没想到,君仪很聪明,她知道自己家就在附近,于是拼命地大喊想引起邻居的注意。无论文森特怎么安抚,易君仪就是不配合,因为担心事情败露,他就将其杀害在家中。

在行凶前,文森特还强暴了易君仪,而这让他更没理由放过受害人。确认女孩死亡后,他就把尸体塞到了一个垃圾桶,放到了自己的面包车上。

不过,也许此人并不是个成熟的犯罪者,临时起意杀害女孩后,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他还是会感觉到良心上的谴责。为了寻求倾诉,文森特对曾经一起工作的同事说出了杀人的事。

朋友吓了一大跳,但因为害怕被灭口,他一直不敢对警方说明。

在不久之后,文森特似乎走出了杀人的阴霾,并交了一个名叫莱拉的年轻女友,根据莱拉事后的回忆,她刚认识文森特时,对方曾开着车带她去兜风,当时那辆白色的面包车上有个垃圾桶,味道非常臭。

这两个人一路开到一座公园的树丛旁,文森特停下了车拖着垃圾桶,走进了树丛里大约15分钟才出来。

起初女友以为他是去倒垃圾,在案件曝光后她才意识到,文森特当时是去抛尸了。

在交往期间,文森特向女友说过他杀害了一个女学生。这还不算,在两人亲热时,他还试探性地询问女友:“能穿上校服吗?”类似的事情发生了几次,女友受不了他的怪癖,很快就甩掉了他。

显然,无论是他的女友还是同事都一直记得这件事,在案件审理时,他们都到庭做了证,指认了文森特。对于当年发生的事,这两个人仍记得很清楚,女友还说,她永远忘不掉垃圾桶的臭味,但他们没有一个主动报警的。

自首后,文森特交代了抛尸地点,警察迅速赶往此处,想要寻回受害人的尸体。

不过,警方几次出动都扑了个空,不知是抛尸地点有野兽出没,尸骨被刨出衔走当做食物,还是中途又出了什么问题。易君仪的尸体至今仍没有找到。

事情到了这一步,案犯伏法,尘埃落定。很多人都以为,这对等待孩子的父母会卖掉房子,放下伤心的回忆搬去别的地方。可他们没有这么做。

时隔不久,有媒体采访了这对父母,新闻播出的当天,电视机前的所有人都感到心酸。他们不搬走的原因就是,只要尸体还没找到,女儿就可能还活着。为了等到女儿回来,母亲一直保留着易君仪的房间,什么东西都没有动过。

对女孩父母的同情让更多人把目光转移到杀害女孩的嫌犯身上,如果罪名成立,他很可能会被判处无期徒刑。

事情没有按照罪犯得到惩罚的传统戏码进行下去,案件进入庭审流程之后,文森特突然更改了口供,他说自己撒了谎,之所以在自首时承认杀死了易君仪,是因为想要到监狱里里去“避难”,此前他在工作中不留神成了一起黑帮枪击案的唯一目击者,为了灭口,黑帮的人一直都在追杀他,他花了数年时间在全国各地辗转,甚至改名换姓。

对于曾经供述的杀人抛尸细节,他说那全都是假的。车上的垃圾桶里藏的是三支枪和一些毒品,并非易君仪的尸体,而侵犯这个素未谋面的未成年少女,更是无稽之谈。

在英国卫报对本案的追踪报道中显示,被捕不久后,诱拐并杀害未成年少女的澳洲男子文森特,经过最高法院陪审团一周多的审议后,由于找不到确凿证据证明他确实杀害了易君仪,被判处无罪当庭释放。

有专家结合文森特几年来的怪异行为分析称,他可能患有精神疾病,可能是妄想症。但他究竟是妄想了黑帮追杀?还是妄想了杀害女孩呢?随着文森特的重获自由,事情的真相一起被淹没在茫茫人海中。

在女孩失踪后的第21个年头,政府决定将位于她家附近的一处公园,以她的名字命名。但君仪的父母有一个要求——公园名字不要加上“纪念”一词,因为他们不想看到任何暗示女儿死亡的字眼,出现在女儿的名字旁边。

如果说本案还能有什么值得思考的地方,那就是身为父母,在面对可能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意外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不要因为一时疏忽,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虽然这个世界有足够多的好人,但仍有危险潜伏在暗处,在保护孩子的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在遇到危险时,如何保护自己。

火祭

不知道大家身边的亲朋好友之中,有没有人有酗酒的习惯?那个人有没有饮酒误事过呢?最严重的一次是什么事呢?

这个故事,与战斗民族有关,也于酒有关。

这件事发生在俄罗斯境内的一个小村庄里,这天刚过了公历新年没有多久,天气依旧非常寒冷,封冻的湖面和每家每户屋檐下凝结的厚厚的冰锥,总给人一种冬天永远不会结束的感觉。

傍晚时分,街角急匆匆地走过一个女人,叫维多利亚,她刚结束一天的工作,之所以加快脚步,是因为家里还有她的孩子在等着她回去。

她的孩子还不到1岁,出生时医生说是个非常健康的男孩子,样子也很可爱。她为孩子取名叫麦克森。

孩子的父亲在她进产房之前就消失了,所以刚满20岁的年轻母亲暗自咬牙,决心担负起来照顾孩子的全部责任。

首先压下来的是沉甸甸的经济负担,刚生完孩子没多久,奶粉尿片之类零零散散的花销就让她的口袋见了底,所以她必须要外出工作赚钱。

但正常的工作时间通常都是白天8小时,难道她工作的时候要让孩子独自在家吗?权衡再三,她只好带着孩子回到了老家,让孩子的外公外婆帮忙白天照顾孩子。

而她就在离家近的地方找个工作,晚上就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

回到老家之后,没有花多少时间,她的父母就接受了这个可爱的外孙,并且答应在白天她工作的时候,帮忙照顾这个可爱的小家伙。

她对于父母也是全然信任的,毕竟这两个人养大了自己,如今再照顾自己的孩子,还有什么不值得放心的?

匆匆走过了两个街口,维多利亚就到了家门口,她推开门,先是看见客厅地板上被喝空的酒瓶,再看见瘫软在沙发上、昏昏沉沉、意识恍惚的父母。任她怎么叫喊都没有清醒的意思。

这样的场景她早已见怪不怪了,从小开始,自己就见过无数次父母因为喝醉而丑态百出,这次都算轻的。她也没多想,自顾自地放下包就直奔卧室,寻找孩子去了。

她先推开了父母卧室的门,床上空空荡荡的,再推开自己房间的门,床上依旧空无一物。她在家里转了一圈,哪儿都看不到儿子的踪影,这时急得额头冒出细汗,一颗心像在火上烤。

正在此时,家里用于烧火取暖的炉子里发出了一声轻不可闻的响动,按道理说火焰能有什么声音呢,但她却真真切切得听到了响动。不知为何,她的注意力全都被炉膛吸引了过去,神不知鬼不觉地,自己就伸手打开了添柴口。

在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地狱。

熊熊燃烧的火炉中有一大块黑炭一样的东西,可那形状非常诡异,诡异到让人毛骨悚然。

尽管她不肯相信自己的猜测,还怪自己多心了,但她很快就发现,塞在火炉里的东西,可能是一名被高温烤干水份、碳化了的婴儿。

事已至此,而她仍不肯相信,那团蜷缩的黑色残骸,是她早上出门前还亲吻告别的小麦克森。直到报警之后,警方证实死者正是她11个月大的儿子,这个年轻的母亲才接近崩溃地放声大哭。

女儿出门工作时,家里只有外公外婆在,房子又没有强行闯入的痕迹,这两个中年人就自然成了警方眼中的嫌疑人。

这时小村子里的其他亲戚,循着警笛声都赶了来过来,其中一位女性亲属,听闻了案件后很是震惊,她跟警察据理力争,因为她不认为自己相处多年的亲人会是这样的。

其他亲属更是纷纷表示,他们是很称职的外公外婆,一直很用心照顾他们的外孙,给他喂奶喝。这绝对不是他们做的!

警方没理会亲戚的遮掩和袒护,他们更偏重于切实的证据,刚赶到现场时,闻到了浓烈的酒味,这才是警方把外公外婆定为嫌疑人的最大原因。

做完血液酒精浓度检测,警方完全确定这两个中年人都喝醉了,他们认为孩子是外公喝醉后扔到火炉里,活活烧死的。

这对外公外婆经常饮酒,家里一堆空酒瓶,而他们的女儿也早就习惯了家里浓郁的酒味儿,也未曾想太多。

尽管这个推论看似疯狂,但也有其他村民说,这位外公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只要喝醉了就会发酒疯。

他们的邻居在接受电视台针对此次事件的采访中也表示,那天他们喝了伏特加,这个外公喝了很多,等他回家之后,屋里确实传出了一些不寻常的响动。

只是饮酒而已,在俄罗斯这只是个无伤大雅的小毛病,但没想到会因为喝酒,引发这么大的事故。

对于警察的指控,酒醒后的外公恍惚了一阵,却没有否认,虽然喝醉了,但他似乎也记得自己确实有过发酒疯的行为。他不敢看女儿充满怨恨的眼睛,更别说去辨认一下外孙的尸骸。也许这次之后,他在也不会去碰酒这个东西了。

而外婆虽然没有参与谋杀外孙,但同样喝醉的她也被遭到了警察的逮捕,她作为一名监护人彻头彻尾地失职了,等待她的将是儿童保护法的惩罚。

这两个酒鬼居然可以平安无事的养大一个女儿,这只能说明女儿足够幸运,这次换成外孙,他…就没有了这样的好运。

这场荒唐的闹剧中,最无辜也却承受巨大伤害的就是这对母子,母亲每天在外工作,满心以为孩子在家里能受到悉心照顾,谁知道会是这个结果。

而这个孩子出生才11个月,还没好好看过这个世界,没在冰天雪地里和小伙伴打上一场雪仗,还没有吃过母乳以外的任何食物。就这么在一场无妄之灾中匆匆离开。

当警方公布了调查结果后,这位母亲整日沉浸在伤痛中,也许她在现实中找不到倾诉的人,只能在自己的社交账号诉说对孩子的思念,翻看曾发布过的与孩子的合影。所幸是有成千上万的网友在留言板里安慰这个失去孩子的母亲,鼓励她重新出发,再找到人生的方向。

网络上对于害外孙的外公外婆太多是一边倒的愤怒,除此以外还有对酗酒习惯的谴责。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早在苏联时代,俄罗斯人的酗酒问题就一直困扰着历届苏联领导人。导致酗酒的主要原因是气候,俄罗斯地处苦寒之地,常年冰封,要论起来,这种气候绝对不适宜人类居住。

因此要在这么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御寒取暖,喝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再加上漫长的冬天不适宜农业生产,被困在家中的俄罗斯人太无聊,往往只能喝酒取乐。因此,俄罗斯人均酒精摄入量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为此,在前苏联政府时期,俄罗斯就曾多次开展禁酒运动,但收效甚微。甚至在没有酒的情况下,彪悍的战斗民族会喝为了保存香味添加乙醇的香水,喝稀释的发胶,喝用面包过滤后的鞋油,甚至喝有毒的飞机防冻液。只要有酒味可以解馋,无论它属不属于饮料范畴都可以被战斗民族一饮而尽。

你的朋友、爱人,还是长辈。在无法规劝的时候,请尽量远离他们,保护自身的安全。

男孩别哭

这个话题有些许沉重。在未成年保护的问题上,大家是不是普遍认为男孩儿比女孩儿要安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今天要讲的故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事情要从2019美国华盛顿州的一名中年女性被警方逮捕讲起,被捕的罪名是她涉嫌强暴了一名未成年男孩。可怕的是,男孩竟然被侵犯了多次,时间长达两年之久。

这位女性44岁,名叫苏贤·迪伦,她的丈夫是长曲棍球的少年队教练,所以她平时会帮着丈夫照料球队里的小男孩。

在家长们的眼中,迪伦太太是一名热心的“球队妈妈”,所有的小球员都能得到非常妥善的照顾。因此大家对她都没有什么戒心,总是放心地将自己的孩子交到她手中。

不过,其中有一个10岁大的男孩,却不那么乐意接受迪伦太太的照顾,在去了球队一段时间后,原本性格开朗的男孩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在校期间还会与同学打架。

男孩的母亲不理解孩子的突然转变,就严肃的说了他几句,但没成想孩子还闹起了自杀。母亲觉得孩子可能到了有逆反心理的青春期,认为孩子出现的这些问题,可能是缺少父爱导致的。因为早些年,她和孩子的父亲离了婚,分居两地后,孩子就很少能再见到父亲了。

思考再三,母亲决定先把儿子送去父亲身边待一段时间,希望在有父亲角色参与的教育环境里,男孩可以得到更好的成长。

在共同生活没几天之后,父亲就看出儿子不太正常,不像是单纯的闹脾气,他尝试与儿子谈心,可依然撬不开儿子的嘴巴。

最后,男孩的父亲找来了一位心理医生,医生耐心地引导,这时,躺在治疗床上的男孩才吞吞吐吐地说出了他的秘密。

原来,男孩刚加入球队没多久的时候,在一次迪伦太太家举行的球队睡衣派对上,因为派对结束的比较晚,当天男孩就和其他队友留宿在了迪伦太太家。

那天晚上,迪伦太太对男孩就开始有了一些不正常的亲昵举动,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男孩的懵懂让迪伦太太更加大胆,在后来开车送孩子们回家的途中,她故意绕路,把除了男孩之外的其他孩子顺利送回家之后,她就将车子停在了路边,再一次对男孩进行了触摸性质的猥亵。

慢慢地,迪伦太太就不再满足于亲吻和抚摸了,终于在男孩11岁时,她把男孩给强暴了。

在这之后,迪伦太太威胁男孩不准把她们之间的小秘密说出去说,如若不然,后果自负。幼小的孩子在体力和智力上都很难与一个成年人抗衡,尽管男孩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迪伦太太深受大家的喜欢和信任,又是教练的妻子,说出来会有人信吗?男孩只有默默忍受。

在医生的循循善诱下,父亲才了解到,这个善良的男孩最深处的恐惧是担心有一天迪伦太太会抱出一个孩子,让那个孩子管自己叫爸爸。他也曾向迪伦太太提出这个事情,但对方不以为然,只说自己已经不能怀孕了,不会有他的孩子。

话是那么说,但男孩却惶惶不安,他不知道如何排解内心的烦闷,因此变得敏感而易怒,动不动就与人发生冲突。

可悲的是,没人看出那是男孩的一种求救信号,身边的同学,班上的老师,家里的母亲都以为这些反常的举动,只是男孩的青春期到了,也没多想,更没有人去探寻男孩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而男孩年纪尚小,也不知道如何应对,自我封闭的他就屡次落入了迪伦太太的手中。

终于,男孩受不了了,为了摆脱迪伦太太的控制,他拒绝再参加任何的球队活动。

可是长达两年的侵犯,已经对男孩造成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在家庭和校园生活中,男孩易怒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同时心理又十分脆弱,受不了任何情感上的打击,一旦有人训斥他,他就会表现出严重的自毁倾向,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轻生、自杀。

有人认为闹自杀是很矫情的事,芝麻大的小事,有必要闹到那地步吗?

但其实在这时候,一句温暖的话往往能把人再拉回来,因为死亡是一种连当事人都没意识到的求救信号。

原本,家长只觉得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一次一次的冷漠,将孩子推向恶魔,当真相大白后,他们才大吃一惊。

无法想象如果心理治疗再晚一点进行,这个男孩陷入怎样的情绪困境,这种困境可能会持续一生。

治疗结束之后,男孩的父母除了为孩子这么多年的遭遇和独自忍受心疼之外,仍不忘惩罚那个对孩子犯下罪行的“迪伦太太”。在父母的陪伴下,男孩勇敢的进警察局,指认了这么多年他噩梦的根源。

这里为了保护未成年人,不方便提及姓名,大家只需要知道对这个孩子犯下错误的人叫什么就可以了。

警察局正式立案这件性侵儿童案的时候,距离迪伦太太第一次侵犯男孩已经过去快五年了,被捕后她第一反应是拒绝承认,在诸多证据不利的情况下她又迅速改变口风,堂而皇之的利用女性天生的弱势条件,把性侵说成是被男孩教唆勾引。但由于年龄差太大,即便是自愿也可视为强奸。

随后在媒体面前,她把自己犯下的错误全部推给自己的差劲的婚姻状态,企图利用全国女性的共情为自己脱罪。

荒唐是居然有人听信了这个论调,迪伦太太不久后被释放,除了不准再接近儿童的人身限制令之外,她毫发无损。

此事一经报道,在国外的社交网站上也引起了大范围的讨论。有人表示,如果这件事性别互换,是个成年男性与10岁女孩发生了点什么,那面临的可能是化学阉割。为什么这个中年大妈居然完好无损地全身而退,连保释金都没有交纳。而且就她的生活环境而言,这绝对不是第一次对小男孩动手动脚了!

也有人表示了对其他男孩的安全很担心,恋童癖这个群体没有只限于某个性别,家庭和学校都需要在对孩子的保护和预防性教育上做出更大的努力。

也有人对此次案件受害的男孩表示同情和理解。不知他看见,会不会觉得内心更温暖一些。

今天我们讲这个事件,与男权女权看似无关其实也有关,抛却对性别的固化印象,未成年的男孩和女孩在面对侵犯的危险指数上是对等的,而且在男孩受到伤害之后更不敢开口,即便说出口也不太容易引起人的重视,反而还会出现嘲笑的声音。

由此案中得出的启发,发生在未成年身上的性侵事件,陌生人犯案的概率其实没有熟人作案的概率那么高。尤其是犯案的熟人拥有相当的财富或社会地位时,就更不容易被怀疑。

最好不要把未成年的孩子交给直系亲属以外的成年异性过长时间照顾,即便父母对这个成年异性有多信任,都不可以。在结束长时间接触后,一定要留意孩子回来之后的反应。未成年的他们与成年人在一起,有时会发生你想象不到的事……

在伤害已成事实后,更加需要留意的就是孩子的心理疏导,请一定要让孩子们坚信一件事,并不是因为自己做了什么才会受到这样的伤害,错误的永远是那个施暴者。

所有为人父母的需要谨记,人群之中混迹着野兽,请你一定要握紧孩子那双稚嫩小手。也许永远都无法的制止恶性事件的发生,但我们可以教育我们的孩子怎样保护自己,同时在身边的孩子出现异样的时候准确察觉,耐心地引导他们说出来,用我们力所能及的做法保护他们。

六一源自于一场屠杀

提起六一儿童节,大家会想起什么呢?

是放学后人手一只的火炬冰淇淋?还是口袋里可以比平时多出几张的零花钱?亦或者是脸上带着两坨高原红的小主持人,在主席台上报幕的文艺汇演呢?

这篇要说的,就是六月一日儿童节的由来,现在提起这个节日,我们能想到的都是欢声笑语,香甜可爱的小朋友们,但它真正的由来,是源自于是一场二战时期,灭绝人性的大屠杀。

这一切要从一个名叫海德里希的人说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对犹太人施行了惨无人道的种族屠杀,毒气室,人体试验,杀人竞赛等等,都是德国纳粹犯下的世界历史上最可怕的罪行之一。

而海德里希就是执行这些计划的刽子手之一,人们把希特勒、戈林和党卫军头目希姆莱并称为三恶魔,海德里希就是希姆莱的副手,当时希特勒甚至有意培养他成为自己的接班人。

从希特勒开始对犹太人采取驱逐和集中管理的时候,海德里希就是部分事务的主要负责人。

1938年11月9日晚,在海德里希的组织下,纳粹德国的排犹运动开始了,整个德国都笼罩在种族恐怖之中,犹太人的会堂,住宅,店铺的玻璃被全部砸碎,以这个水晶之夜为开端,整整一周时间,大批犹太人被捕杀,当时被捕的犹太人数量已经多到监狱都承载不下的程度。

1941年1月,海德里希开始执行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最后解决”政策,他下令逮捕了几百万犹太人做劳工,让他们在劳动中累死,少数活下来的则被枪杀。

这年夏天,为了加快这个“最后解决”的过程,海德里希又指使特别行动队,直接枪杀了75万波兰和苏联的犹太人。

这种残暴的手段也让海德里与无数恐怖称号绑在一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第三帝国的黑王子”这一称号。

其实海德里希本人并没有其他纳粹军官的那种追求权力的欲望,他只是工作态度非常积极,尤其是在执行迫害犹太人的计划方面更为积极。

然而在后世,有学者研究认为,海德里希或许拥有犹太血统。

那海德里希到底是不是犹太人?如果他确实具有犹太血统,又为什么要残酷地杀害犹太人呢?

根据记载,海德里希生于1904年3月7日,关于他的血统问题,据说他起初在希姆莱手下做事时,就被人在暗中调查过。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海德里希的祖母同祖父结婚时,家庭信仰从犹太教改信天主教。后来,结婚后,二人生下了一个孩子,那就是海德里希的父亲,但孩子生下不久后,祖父就因患肺结核英年早逝,再后来海德里希的父亲与妻子相遇结婚,小海德里希就此诞生。如此说来,他应该是具有犹太血统的,但他的犹太血统不是出自祖父,而是祖母。

虽然得知了海德里希的血统不纯,不是真正的日耳曼民族,但长官仍然非常看重他,希特勒也很赞赏他,因为他在灭绝犹太人的行动上,带着对自己出身的唾弃感,从心底觉得,仿佛杀掉的犹太人越多,他自己的血统也会达到净化。他行事如此极端,就连以极端著称的希特勒,也是受海德里希的演讲启发,才开启了灭绝犹太人计划的雏形。

在30年代中期,因为自身的血统问题,海德里希曾三次同别人发生民事诉讼,但他无一例外的均赢得了官司。当然这与他对长官的忠心耿耿也是分不开的。最后一次诉讼结束,他派人销毁了所有关于他出身不纯的相关材料,包括他祖母的墓碑,也被海德里希无情的铲平。

不过,也有以色列学者对海德里希是犹太人这一说法加以否定,学者在论文中排出了海德里希的家世表,追根溯源到十几辈之前,均没有发现族人中带有犹太血统。虽然有人认为这篇论文不可信,认为这只不过是为了证明海德里希不是犹太人而做出的伪证,因为他真的具有犹太血统,那么这个屠杀了众多同族的犹太人,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在身世资料被全盘抹去之后,希特勒亲自下令要求海德里希主管清洗犹太人的任务,根据命令,他制定出了很多后世毛骨悚然的残害手段,比如:集体屠杀、毒气室、焚化炉、饿死或沉重的劳役等等。

1938年,英法德意签署《慕尼黑协定》,英法两国为了避免战争爆发,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以此为背景,海德里希来到布拉格,并开始着手打击捷克的地下抵抗运动,全城戒严持续了3个月,共有404人被判处死刑,其中包括前捷克军队的6名将军和10名上校,另外有5000多人先后被送进集中营。

从此“布拉格屠夫”成了海德希里的新称号。与此同时他还破获了好几起英国间谍案,让英国的间谍网元气大伤。这个消息传到伦敦后,英国便联合捷克在伦敦的流亡政府,制定了刺杀海德里希的“类人猿行动”计划。

1941年12月,一架不明国籍的飞机从伦敦起飞,向着捷克的方向飞行,当飞到距离捷克首府布拉格不远的森林旁的空地时,从飞机上跳下两名跳伞者,这两个英国人假扮成德国军官的模样,与一个名叫神秘人进行了秘密接头。

由于海德里希的行动非常隐秘,他的住所也戒备森严,所以刺杀计划一直没有得手,直到1942年5月23日,一个扮成钟表匠的组织成员在机缘巧合下进入海德希里的住所,打听到他在5月27日要出行的情报,于是,“类人猿计划”便决定在27日进行。

行刺地点选择在一处车辆需要减速行驶的弯道进行,当海德里希的轿车出现在弯道时,隐藏在草丛中的刺客急忙跃出,用枪瞄准了目标,但戏剧性的是一根小草卡在了扳机上,没有及时开枪。刺客急忙掏出事先准备的特制炸弹,正好扔到海德里希的车底。

或许历史就是无数巧合引发的,海德里希本身就喜欢坐敞篷车,出行经常自信地不带党卫队,而且当天给海德里希开车的司机也是一个替补司机,他被眼前的一幕吓呆了,所以不由自主地把车停了下来,因此那颗炸弹得以正中目标!

海德里希被炸得浑身是血,震出车外。由于腰部受伤,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行刺者逃走。随后,他被闻讯赶来的警察送到医院,但由于炸弹弹片含有肉毒杆菌毒素,6月4日海德里希因败血症不治身亡。

这可谓是二战史上最有名的一次生化武器暗杀……

在当时的第三帝国,海德里希可以说是一个高层人物,他是党卫队系统中实至名归的二把手,因此他被暗杀后,希特勒雷霆大怒,在葬礼之后直接下令对捷克进行一系列疯狂报复行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利迪策村惨案。

当时利迪策村里面有几位捷克官兵,更巧合的是,此时这些官兵又正好在英国,所以纳粹认为这个村子为参与暗杀行动的英国特工提供了帮助和掩护。

不久后,一群德国党卫军悄然包围了利迪策村,开始搜捕所有村民,并且把全村15岁以上的男性173人全部集中在村长家的院子里,进行惨无人道的枪杀。

同时,全村的妇女和儿童被强制分开,送进集中营。有88名儿童被关在集中营的毒气室里死去,只有17名婴儿幸免于难,后来被德国家庭收养。

随后,盖世太保们放火烧毁了整个村庄,利迪策就这样人为地被从世界上抹杀了。

后来为了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抗议,也为了支持利迪策村,6月12日,在德国纳粹还没有离开村子时,美国的一个小镇就宣布改名叫利迪策。一个月后,墨西哥首都附近的一座小城也改名为利迪策,现在,那里已经发展成为200万人口的大城市。

后来,以色列、南非、巴西、委内瑞拉等世界许多地方的村庄广场、街道,都开始叫利迪策,全世界自发联合起来,共同表达对法西斯的痛恨,纳粹本意是将利迪策抹杀,却没有想到这个名字传遍了全世界。

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为了悼念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从人类开始使用工具的时候,战争就存在了。从冷兵器到热武器,战争也许永远不会消失,因为欲望永远存在。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而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当我们享受和平的时候,还有地区在遭遇炮火,还有孩子在失去亲人和家园,希望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战争,希望所有战乱地区的孩子们,不会因为身边随时有炮弹爆炸而恐惧,不会在梦里还能看到黑洞洞的枪口。每一个孩子应该像歌里唱的那样,院子里有秋千,口袋里有糖。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最后我想说,即便是为了全世界的孩子们,我也希望这个世界能更加和平。

13岁的新娘

也许有人羡慕过电影里《这个杀手不太冷》的恋爱故事,希望有个各方面认知都在你之上的恋人,让他带着你前行,这听起来既轻松又美好。

但电影里的爱情童话只存在于虚构的世界,现实生活中,成年人是不会选择和一个未成年人恋爱的,我们可以仔细想想,一个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交往,真的会用心对待这段感情吗?会站在未成年人的角度理解对方吗?会作为成年人关心和尊重对方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因为没必要。这段关系从一开始就严重不对等,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间根本没有爱情可言。

这个故事,就是一段由不对等的关系引发的悲剧,它甚至不能称为恋爱关系!

故事要从主人公19岁的女儿开始讲起。这个女孩叫塔斯尼姆,为了方便,我下面会用更简单叫法“尼姆”来称呼这个女孩。尼姆住在英国的特尔福德,对于自己的母亲,她几乎没有任何记忆。

因为在2000年,尼姆刚满一岁半时,家里就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火灾,在这场灾难里,只有尼姆和她的父亲活了下来。而她的母亲、外婆、姨妈则全部都葬身火海。

当警方赶到时,尼姆已经被父亲抱出了房子,放到了后院的苹果树下,他灰头土脸地跟警方解释,说家里突然发生了火灾,他没有机会救到别人,只救出了女儿。

只不过事实真相却并非如此,因为警方发现造成火灾的原因并不是意外,而是有人在房子周围倒了大量的汽油,然后放了一把火。

毫无疑问,本起纵火案的最大嫌疑人,就是有幸从火场里生还的人,尼姆那时才一岁半,可以排除在外,所以嫌疑自然就落在父亲阿兹哈尔的身上,为了方便称呼,我下面的讲述中将称其为哈尔。

在刑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纵火案是很难断定凶手的,但此时,时间已来到了2000年,警方早就可以通过燃烧的残留和指纹,确定凶手的真实身份。经过反复的审讯,哈尔向警方承认,是自己放火杀害了家人。随后,他被判了无期徒刑,关到了监狱里。

时间转瞬即逝,19年过去了,哈尔因为在狱中表现良好,已经有资格向监狱申请假释,为了判定他是否适合回归社会,假释委员会征询了他的女儿尼姆的看法。

问题是,尼姆对父母早已没了什么记忆。在她刚能完整地说出一个词的时候,她母亲就死于火灾,不久后,父亲也进了监狱,她只能靠自己一点点地去拼凑遗失的过去。

就在这个过程中,尼姆发现他父亲远不止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他还隐藏了许多秘密,母亲的死只能说是冰山一角。

尼姆的母亲叫露西,要论起他们夫妻俩的相识契机,那是在露西13岁的时候,哈尔当时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每天在街上游荡。某天,露西心情沮丧,哈尔刚好路过,安慰了露西几句。之后不知出于什么目的,他就盯上了这个小女孩,经常出现在女孩面前,时不时地给她带些小礼物。但哈尔那时已经24岁了,这真是一对怎么想都很奇怪的组合。

但13岁的女孩能懂什么呢,她把这种另有目的的关心当成了爱情,很快两个人就好在一起了。要问有多快呢?认识哈尔时,露西13岁,而她怀孕的年纪也是在13岁。

这样的关系一开始就是违法的,未成年保护法规定,与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无论对方是否愿意,都是违法的。可当时没人在意,包括露西,她自己在一开始时也是不在意的。

故事进行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这两个人一个死了一个入狱了,尼姆是怎么知道这些陈年往事的呢?

这些都是露西生前为数不多的一位女性朋友,在尼姆长大后主动告诉尼姆的,她说小镇上有一座叫“雷金”的山林景点,那是当地男人最爱带小女生去的地方,只要小女生被带去,大概率就会被强奸。

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女性友人说,在景点附近的一排房子里,每七、八户人家就有一个男性是强奸犯,这些男人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尼姆父亲的同族。

不知为何,那些男人都对年纪小女孩们有着特殊偏好,他们很喜欢给小女孩买礼物,送外卖,通过各种物质手段献殷勤,但如果女孩上钩,答应和他们约会,那么他们就会露出真面目。

有时,那些男人会在约会途中,直接把人带去外卖餐馆的二楼,实施强奸。更有甚者在侵犯女孩之后,选择将女生卖给其他人,然后挣个几千英镑。

露西和哈尔的这段恋情没有维持多久,因为露西觉察到哈尔对她的感情并不是爱,对方只是想发泄兽欲,而自己明显被人骗了。可无奈的是,那时露西已经怀孕了,她的家人碍于颜面,居然也没反对。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出“嫁”了。

虽然名义上,哈尔已经成为了露西的丈夫,但他还是不满足,为了控制妻子,他会定期会抽查妻子的身体,以确定她没有和其他男性发生关系。

工作时,哈尔也会时不时还会打电话回来查岗,并且吓唬妻子说,自己派了人跟踪她,让她千万别做对不起自己的事。

占有欲很强的人,通常都很暴力,只要哈尔喝醉了或者情绪不佳,露西就会挨打。

听到这里,尼姆总觉得奇怪,为什么总是遭受虐待的母亲,既不报警,也没有向其他人求助?

这里露西的女性朋友给出了解释,她说不止是露西,当地很多年龄相仿的女孩都受到过侵犯,包括她自己也在15岁那年被男人强奸了,事后那个男人对她做出威胁,声称只要敢张扬出去,就杀了她。因此,她甚至不敢告诉家人,更别提报警了。

这位朋友还透露,露西被烧死后,跟哈尔同一帮派的男人还恬不知耻地用这件事,恐吓其他女孩,他们说,要是哪个女孩敢反抗,或者说出自己被强奸的事,那个被烧死的露西就是她们的下场。

这个说法不仅来自露西的朋友,一位调查了本案三年的记者杰拉尔丁也证实了这一点。

也许这么说,会有很多人不相信,毕竟现在都是21世纪了。怎么会有人如此胆大妄为,屡次对年轻女孩下手还没有受到惩罚。

别急,更让人震惊的事情还在后头。

几年前,警方联系到长大了的尼姆,并且归还了她母亲生前的日记,尼姆做好了心理准备才翻开阅读,可当中的内容仍旧触目惊心。

在日记里,露西写到了1999年的一些事,比如那时她和朋友一起,被当地男性多次带到山林里附近,那里人烟稀少,方便他们肆意蹂躏女孩们。

露西也提到过,在刚刚和哈尔恋爱时,哈尔主动问她,是不是把他们的关系告诉了警方。之后哈尔还和她商量,如果警方来问,要用什么样的话蒙混过关。

直到话题里屡次出现警察,露西才意识到,这段关系是不合法的,但在她眼里,当时的自己已经没有回头路可以走了,所以露西选择了不报警。

日记里的内容让尼姆感到既震惊又愤怒,这本日记是警方交到她手里的,想必他们应该确认过内容了,对于那些年的事,警方真的一无所知吗?这种大批量针对未成年人的性犯罪,按理说应该引起重视才对。

可警方却辩称,当年他们不太可能去调查哈尔,因为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质控过他,受害人和犯罪嫌疑人都选择了保密,所以警方对此事完全不知情,在警方那里没有得到满意答案,尼姆只能继续研究过日记,她觉得总有亲人长辈会知道当年的事,为了弄清真实情况,她就又去找亲人们对质。

除了日记外,一个本地的帮派分子告诉尼姆,在她的父母结婚之后,她的父亲还多次邀请其他男性到家里,这个男人把年幼的妻子当成战利品,与兄弟们共享。

当尼姆就此事质问其中一个长辈时,对方十分不情愿地承认,说自己确实听到过露西在楼上呼救,但是,他没有当回事。不止是他,从来就没有人去在意过楼上发生了什么,大家都任由露西狂喊。

这位长辈还承认,尼姆的父亲哈尔经常带一帮弟兄们回来,有一次露西的呼救声格外大,但他也没有上去查看情况。

随后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出嫁”仅仅两年,16岁的露西,就和另外两位娘家的亲人一起葬身火海,尸体还被烧成了焦炭。

弄清楚了当年的事情,尼姆久久不能平静,她曾一度怀疑起自己存在的意义,如果不是因为当时自己在母亲的肚子里,也许…母亲不会嫁给这样的人渣。后来她去监狱里看过父亲,两人一见面就吵了起来,她气得再也没有去探监过。

面对记者,尼姆分享了发生在母亲身上的悲剧,她希望可以有人对当年的事情负责,不止是对母亲,还有其他受侵害的女孩。

当时没人在意母亲的求救,随后她就被谋杀了,她永远没有机会为自己讨回公道,但起码还有人能为她发说话。尼姆希望远在天堂的母亲能为自己感到骄傲,因为她做了母亲当年不敢坐的事情。

可惜,露西在世时,她呼救了也没人理睬,哪怕是娘家人,已经听到了呼救声,都没有采取任何举动,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尼姆无法理解,难道女孩的出嫁就意味着和娘家彻底割裂,否则他们为什么对母亲这么陌生。尼姆觉得,如果当年,但凡有一个长辈能出面干预,她父亲一定会去坐牢,她母亲就不会死。

然而,人生没有如果,要想悲剧不重演,只能从悲剧中吸取教训。

今天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故事中存在太多的疑问没有解决,为什么侵犯少女的人最后只有一个被送进监狱,其余仍然逍遥法外。为什么亲属之间也可以如此冷血。为什么所有人都在做不正确的事情,直到被一个20岁的女孩逼问,才肯承认自己当年的错误?

三好学生杀人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心理学的一个学术名词,叫做“心理弹性能力”,俗称“抗挫力”。

顾名思义,这是指一个人在面对挫折时的处理能力,而这事与成绩好坏无关。某些好学生的“抗挫力”就很差,往往一件小事,就能让他们的情绪崩溃。

故事要从发生在俄罗斯的一起五重凶杀案说起。

死者是一家五口,他们住在市郊的村子里,这一家的女主人叫玛丽娜,她已经离异,并且带着前夫不要的三个孩子一起生活。最年长的孩子今年16岁,还有一对四岁的龙凤胎,分别叫做索菲亚和安东。

世道艰辛,玛丽娜分身乏术,无法独自抚养三个孩子,只能把父母接到家里来,这样,她平时就可以安心工作,补贴家用,两个老人就留在家里帮忙看管孩子。

因为父母年纪也大了,马丽娜偶尔也会要求大儿子,抽出时间照顾弟弟妹妹,不要让爷爷奶奶那么累。

可玛丽娜只想到了让儿子帮忙减轻家庭负担,却忽视了青春期男孩的心理问题,全家也因此被灭门。

玛丽娜的大儿子叫帖木儿,案发前仅有16岁。在校期间他成绩优秀,曾被老师推荐参加学术竞赛,还获得了不小的奖项。

基于成绩和日常表现,学校的老师们对这样的好学生赞不绝口,正因如此,母亲不仅以儿子为荣,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对儿子的心理要求,她希望儿子不仅要成绩优秀,还要能够体恤家庭。

但完美的人现实中并不存在,在案发前不久,帖木儿的心理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他曾认真地对一个同学说:“我计划要杀掉全家。”同学还以为帖木儿是在开玩笑,毕竟这样一名老师盖章认证的好学生,怎么可能做出杀人这种事呢。

没想到,仅仅过去了几天的一个周日早上,玛丽娜家的邻居发现,孩子们的外婆外公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到菜园忙碌,要知道,平常这二老可从没有睡懒觉的习惯。邻居们就开始觉得有些不对劲。

帖木儿的外公66岁,名叫维克特,外婆69岁,名叫莉迪亚,这两个老人在院子周围整理出了一片菜园,每天兢兢业业地打理,只为了减少点买菜的开支。

周日那天早上,邻居在院子里找不到两位老人,他们便敲响了玛丽娜家的门,可敲了半天也没人来应,这时有些邻居觉得好像有点不对,这一家别是出了什么事?于是他们透过窗户,想要观察室内的情况,这一看不要紧,却看到了屋里到处都是血迹。原本只是想来闲话家常的邻居们,顿时吓得慌了神,紧忙就报了警。

警方赶到现场破门而入,这时,大家才发现,这一家六口,除了大儿子帖木儿之外,无一例外全部被斧头砍死了,五个人的血流得满地都是。另外,警方也注意到,玛丽娜和外公维克特还曾试图反抗,他们的手臂上有许多明显的防御伤。

至于外婆莉迪亚,和四岁大的龙凤胎索菲亚和安东,则被砍死在床上,他们完全没有反抗的迹象。

综合这些迹象来看,警方认为,凶手是趁这五口人熟睡之际才下手的,而凶器就在现场,是一把沾满血的斧头。

这一家子只有大儿子帖木儿不在现场,房子又没有强行闯入的痕迹,所以警方认为,凶手很有可能就是这个16岁的男孩。

于是警方立刻联系了校方,获取了帖木儿所有同学的联系方式,在电话中警方挨个和同学们强调,如果有帖木儿的任何消息,要马上向警方汇报。没过多久,一个16岁的学生打来电话说,自己找到了帖木儿的尸体。

这名学生叫丹尼尔,在校期间就和帖木儿比较要好,案发当晚,他就收到了帖木儿的信息。

那则信息很简单,大致就是帖木儿自述杀了家人,接下来,他要爬上村庄附近的手机信号塔,然后跳下来自杀。起初丹尼尔以为他在开玩笑,但再发出去的信息却没人回复了。等丹尼尔意识到事情不对劲儿,去信号塔附近找帖木儿时,他已经摔死了。

令人意外的是,帖木儿不只给一位同窗留了信息,除了丹尼尔,他还给一个叫叶夫根尼的朋友留言,信息中帖木儿表示,杀死家人非常容易,因为他的家人都睡着了。无法想象这种话出自于一个16岁少年之口。

警方在家中也找到了帖木儿留在家里饭桌上的一张纸条,纸条上帖木儿也承认了家人都是他杀的。令人费解的是,帖木儿选择杀掉外公外婆的原因,居然是出于爱。他不希望两位老人痛苦难过,所以干脆一起杀掉。

尽管外公和母亲做了反抗,但帖木儿并没有心软,他坚持认为外公外婆死了会更好过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凶手产生这种特殊的心理状况,在心理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叫做“怜悯性杀亲”,或者“扩大性自杀”。

与为了脱罪而编造出的理由不同,产生这种心理的凶手,是真的为了想免除亲人的痛苦和不幸,才动手杀人的。因为凶手觉得活着就是痛苦,想给自己解脱的同时也想为亲人解脱。

不过,这仍不能解释,为什么帖木儿要寻短见,因为他的遗书和给朋友的留言都没有解释原因。

凶案发生后,警方走访调查后才发现,帖木儿虽然“品学兼优”,是家人的骄傲,但他很讨厌母亲总让他当保姆,让他帮忙照顾弟弟妹妹。可能,曾经的帖木儿享受过母亲全部的爱,而这两个突如其来的小怪物,不光只会哭喊,还夺走了母亲的关注。

而玛丽娜作为母亲,不仅对此一无所知,还总希望帖木儿能体谅母亲的不容易,帮她分担家庭的责任。

因为过早的承担了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帖木儿心理失衡早已经不是一两天是事情了。也许在凶案发生前,帖木儿心中的天平就已经崩溃了,他再也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爱,所以才扬言要杀光全家。

目前,这是警方唯一查到的疑点,外界也普遍认为,这就是木帖儿杀人的原因。

由于凶手已经自杀身亡,而他生前也没留下什么话语,来正面解释自己为什么要杀人,也许警方的结论就是最终答案了。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前段时间,我们国家因为开放了二胎政策,有的人说要照顾一胎的感受,如果自家小孩不想要弟弟妹妹,那就算了。可当年老的父母需要人照顾时,身为独生子女,那时也必定会希望能有个手足,站出来帮自己分担照顾老人的重任。

独占宠爱,无可厚非,但人生都是苦乐各一半,享受之后总要还回去的。

如果连有个弟弟妹妹都受不了,那么身为家长,除了要重视孩子的抗挫力,也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更重要的是,不要把教养二胎的责任,一股脑推到第一个孩子身上。切莫等问题爆发才后悔。

儿童杀手

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应该经常会听到有人用“他还小,不懂事”之类的话,来为犯错的熊孩子开脱。此话一出,如果你还和熊孩子计较,那不懂事的反而变成你了。

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两个10岁大的熊孩子,但听完他俩的故事,我想是不会有人为他俩开脱的。

罗伯特和乔恩是学校里出了名的问题少年,这两个小男孩都不喜欢读书,经常逃课,喜欢恶作剧,还尤其喜欢虐待小动物。二人身上有很多共同点,能玩到一起去,于是成了好朋友,像双生子一样形影不离。

这天下午,两人又逃课出去闲逛,他们一路走到了繁华的购物街,沿着商店走了一圈,就偷到了好几样东西,有糖果、玩具娃娃、几节电池,甚至还有一桶蓝油漆。要说他们屡次得手的原因啊,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技术高超,商家都发现不了,只是商家觉得,看他们年龄小,实在懒得管而已。这么小的小孩,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所幸偷的东西也不值什么钱,拿走就拿走了。

也不知道是哪根神经搭错了,罗伯特突然提议,要不要绑架一个小孩来玩玩,乔恩也没多想,就接受了这个提议。

于是两人瞪着眼睛,开始在周围寻找合适下手的对象。很快,他们把目标锁定在了两个幼儿身上,正打算下手,所幸孩子的妈妈及时出现,赶走了他们。但他们俩还是不死心,一直跟在这位妈妈的身后寻找机会,终于等到她在商店结账的时候,二人再次下手,抱走了其中一个孩子。

孩子刚一离开妈妈,便放声大哭起来,妈妈也瞬间回过神,她非常生气地警告了两位不良少年,如果再做这样的恶作剧,自己会马上通知警察。

听到要报警,罗伯特和乔恩只能怯怯地离开了。但他们俩没有放弃他们的诱拐计划,等训斥他们的大人刚一走远,他俩马上继续在商场里寻找下一个目标。

走着走着,他们发现了一个差不多两岁大的小男孩,小家伙一个人站在卖肉的店铺里,他妈妈正在结账,注意力没在身后的孩子身上。于是罗伯特和乔恩悄悄的靠近了小男孩,用偷来的糖,把他引诱过来,小家伙吃到糖觉得很开心,乖乖地跟着两个哥哥走了,没哭也没闹。

二人带着小男孩沿着利物浦运河走,边走边商量等下如何取乐。小男孩手里的糖吃光了,终于察觉到妈妈不在身边,他开始大声哭闹,引来了路人的关注,罗伯特和乔恩害怕诱拐的事情败露,对着小男孩又打又骂,想让他安静下来。

大多数路人看到这样的场景,都误以为是两个年长的哥哥在教训调皮的弟弟。偶尔有人过来关心地询问情况,也被罗伯特和乔恩的几句花言巧语骗过去了。毕竟谁也想不到,两个10岁的男孩即将会对另外一个更小的孩子痛下杀手。

三个人一路走到人烟稀少的铁路边,罗伯特和乔恩看着四下无人,于是开始玩起了所谓的“消磨时间的游戏”,对小男孩实施虐杀。他们先对小男孩拳打脚踢,觉得还不过瘾,又从路边捡起砖头,还找到一块重达十几斤的铁板。两个男孩欢呼着用手中的武器砸向小詹姆斯的头部,比赛谁的力气更大。

打累了之后,他们拿出了偷来的其他东西,开始折磨这个2岁的男孩,看着他在地上痛苦地打滚、挣扎。

终于,小男孩在虐待的痛苦中离世了,可罗伯特和乔恩并没有觉得害怕,而是冷静地把尸体放在铁轨上,打算把这场虐杀,伪造成一起火车事故。

另一边,商店里结完账的妈妈终于发现自己孩子不见了,发疯了似的在商场里到处寻找,好心人也帮她报了警。

接到报案的几天后,警察顺着目击线索,在铁路旁边找到了小男孩,但此时他已经变成了一具被碾成两截的冰冷的尸体。

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因为情节恶劣,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大家都很悲愤,在案发铁路的两旁摆满了鲜花和零食,人们还自发组织了追悼会,以此悼念这条可怜的小生命。

舆论带给了警方巨大压力,要求他们必须尽快破案,好在这案子并不难破,因为两个年仅10岁的小罪犯,行动全无计划性,也没有成年人的反侦察意识,他们带走小男孩的全过程都被监控摄像头拍了下来。经过调查,警方正式逮捕了罗伯特和乔恩。

对外公布案情的时候,警方碍于未成年保护法案,没有公布那两个小恶魔的名字,这一行为引起了当地民众的极度不满,迫于压力,警方不得不选择性地公布了两人的部分信息。

又过了几个月,案件开庭审理,两个孩子靠着未成年人的身份,最后竟只被判了8年的监禁,民众再一次愤怒了,举行了多场抗议活动以表达不满,最后,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不得不亲自出面,将两人的刑期增加到10年,可由于案情恶劣,民众还是不买账。

媒体征集了超过28万人的加刑请愿,最后,两人的刑期被定格在了15年,这件事才算过去。

到此,大家以为这个案子已经彻底结束了,但在两人入狱后的第6年,出现了令人意外的转折。

欧洲人权法院认为,罗伯特和乔恩当年被追加刑期,属于不公正判决,再加上二人在狱中表现良好,刑期又被改回了8年,他们俩很快就能出狱了。

两年很快过去了,在一片争议声中,监狱对外公布了罗伯特和乔恩的精神鉴定结果,专家鉴定说,他们俩已经不会对普通人的安全再造成任何威胁。于是二人顺利的出了狱。重获自由的同时,他们也受到了政府的保护,获得了新名字、新身份和新住址。

这意味着,生活在他们身边的人根本都不知道他们以前干过些什么。2010年,二人组里的乔恩向警方求救,说自己的身份遭到了泄露,正面临生命威胁。于是警方又开始着手帮他重建新身份,就在警方与乔恩沟通时,意外的在他的住所里发现了一块硬盘,里面满满的都是儿童色情图片和视频。

因为这件事,乔恩又被判了两年,为了防止他抑郁自杀,他在监狱里有自己的单间,里面各种娱乐产品应有尽有,甚至还有一个配套的私人健身房,简直比公寓还要奢华。

2013年,乔恩出狱的同时又获得了一个新身份,要知道,每次换身份的费用是25万英镑,这笔钱全由政府买单。

2017年,乔恩再次入狱,这次情节更加严重,除了在电脑里发现了1000多张儿童色情图片外,他居然还写了一本叫做《恋童癖指南》的书!

这次连监狱里的犯人都看不下去,有些犯人甚至准备在确实乔恩的身份后杀了他。

时至今日,受害男孩的妈妈还在通过政府网站请愿,希望政府公布,当年认为凶手们已经改过自新的证据。而两个凶手则拿着他们的新身份,再一次混进人群中。

这个世界,总是对坏人太好。

韩国三大悬案之青蛙少年离奇失踪案

这个故事的主角不止一个人,而是五个。也许大家更熟悉他们的另一个称呼——“青蛙少年”

案件的发生是在1991年的韩国大邱市,这天是大邱市30年来第一次进行地方议员选举,为了提高大家投票的积极性,整个市区的工厂和学校全部放假一天。

韩国圣书小学的学生们也体验了一回学生时代的终极梦想,那就是早上来到学校,老师突然宣布今天不用上学!这个突如其来的假期让学生们开心坏了,6个关系很好的男孩于是马上约好,要去村子附近的卧龙山上抓青蛙。这6个男孩虽然不同年级,但因为家住得近,所以平时一直玩在一起。

其中一个男孩名叫金泰陵,他早上走得急,什么都没吃,就先回家补了顿早饭。他妈妈允许他出去玩,但也叮嘱他“不要走太远”。金泰陵年龄小,很听话,虽然也想一起去卧龙山,但也不想让妈妈担心,因此只能作罢,想着如果下次再有机会,还是可以一起去的。转身回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这次和五个小伙伴的告别,竟然是永别。

同行人数减少,没能耽误其他几个孩子的兴致,他们分别跟父母打了招呼,说要一起去卧龙山上捉青蛙。当时正是上午9点多,父母们想着大白天的,不会发生什么危险。而且卧龙山距离村子很近,又只是一个海拔一百米左右的小山,村里的孩子经常去那玩儿,所以都没怎么担心。

自此,五人青蛙小队成立,他们一路吵吵嚷嚷,叮叮当当地向着目标前进,在进山的路口还碰到了其中一人的初中生哥哥,一行人聊了几句,哥哥得知弟弟要和朋友一起上山抓青蛙,也没多想,只交待了注意安全,就骑着自行车先回了家。

转眼到傍晚六点左右,是要吃晚饭的时候了,但五个孩子谁也没回家。父母们起初以为是孩子们玩野了,但天色越来越黑,有几个成年人坐不住了,就去山里寻找孩子,但走遍全山都没见到他们踪影。

其间,有人打电话报警,但值班警察表示,调查科只在失踪满24个小时之后才能立案,完全没有出警的意思。

心急如焚的父母们于是联合村子里熟悉的邻居,开始撒网般寻找走失的孩子,搜寻行动从当天晚上,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但这五个男孩,就像是被谁藏起来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失踪满24个小时后,姗姗来迟的警方终于开始调查这期离奇的失踪案。在缺少明确证据的情况下,办案人员草率判断,五个男孩只是因为家庭不和,集体离家出走了。调查结束,警方只留下一份按年龄顺序排列的人名名单,其他什么也没有。

当时正值议员选举的关键时期,谋求仕途的议员们夹带私心,全都向总统情愿,要求重视这起失踪案。毕竟这是博得选民支持的最好时机。媒体们更是随风倒,眼见政府对这起案件的关注度提高,这才加大了宣传力度,用“失踪的青蛙少年”做新闻标题,引起了韩国全国上下的震惊和重视。

几天后,顺应民意的韩国总统下达搜查令,悬赏4200万韩元,现在相当于人民币25万元左右,正式公开征集失踪少年的相关线索,并且点名批评了当时延误案情的当地警察,让他们重新对卧龙山启动地毯式搜索。

此时,距离孩子们失踪已经过去足足七个月了。

也许是出于对民意不满的安抚,也许是其他政治上的原因,韩国官方居然出动了空前的警力和军队用于搜救。这在韩国历史上是第一次,足见政府对这次失踪案的重视。

随着案件影响进一步扩大,各方力量都在努力寻找失踪孩子。比如,电视台持续推出了好几档专题节目;电台也专门开通了一条“青蛙热线”,希望有知情人提供更多线索;甚至有一些专门生产儿童零食的厂家,把孩子照片印在包装上。孩子的父母们不分昼夜地站在街头,分发传单,希望孩子能够有朝一日回到身边。

如此大规模的寻人活动,效果却微乎其微,“青蛙少年”的父母们一个好消息也没等到。当然,有时候没有消息,可能就是最好的消息,只要还没找到尸体,那孩子就还有活着的可能性。

其中有一位父亲,他辞了工作,每天开着印满孩子们照片的私家车,在韩国的大街小巷穿行,一刻不停地分发传单。他每天都在等消息,却每天都在希望和失望之间来回循环。有一天,有人拿着一只从垃圾站捡来的鞋找上门,仅凭那只鞋和照片有那么一丁点相似,这个父亲就把垃圾站翻了个底朝天。熬了一个通宵,收获的也只是“孩子有可能活着”的很渺茫的希望而已。

案情逐渐陷入胶着,网路上开始煞有介事地传播一些谣言,有人编排这几个孩子是被邻国抓走,训练当间谍去了;还有人觉得孩子们是被深山里的医院绑去当药物试验品了,更科幻离谱一点的,有人觉得孩子是被外星人绑架了。

在众多猜想里,一位名叫金加元的犯罪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种说法,并且在网上拥护者还不少。他认为五个孩子之所以一个都找不到,正是因为熟人作案的关系,孩子们很可能全都被分尸,埋在了房子底下。而且这个犯罪心理学家认为,犯人正是几个失踪孩子中年龄最小的金钟植的爸爸——金哲奎。

相信了这番无稽之谈的警察冲进金哲奎家里,把每个角落都挖了一遍,可结果别说尸体,连孩子们的一只鞋都没找到。

因为这次错误,那个犯罪心理学家被国际心理学会除名。但他不仅没有醒悟,反而不断主张金哲奎就是杀人凶手,还在网站开设论坛,甚至专门写了一本书来阐述所谓的“真相”,对舆论有很坏的引导影响。

事实上,这位被诬陷的父亲丢下一切,顶着莫须有的罪名和压力,苦苦寻找孩子整整10年。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只有10年?难道之后他放弃了吗?不是的,而是这位父亲在漫长的寻找中不幸患上肝癌,在失去孩子的第十年,他也去世了。临死前,他留下遗言:“只要孩子活着就好。”

很多年后,那位犯罪心理学家接受媒体采访,承认了当年是他自己误判。但很遗憾,不是每一句道歉都应该得到原谅。

在时间面前,所有热情和善意都会消退,社会每天都有新闻发生,有太多热点值得人们追逐。渐渐的,为“青蛙少年”征集线索的热线电话形同虚设,每日打电话进来的,基本上都是不怀好意的恶作剧,或者想骗取悬赏金的假线索。

由于没有新的证据和线索出现,“青蛙少年”失踪案慢慢淡出大众视线,只有依旧等待孩子回家的父母们还在关注案件的最新动向。

这天,失踪孩子的父母们汇集在警察局,警方模拟了一批这五个孩子长大后的照片,希望可以借此找到他们。看着电脑合成的照片,父母们仿佛透过图像,看到了活生生的长大了的孩子们,他们先是欣喜,再是心酸,直到在照片过塑的反光上看到自己鬓角的丝丝白发,才意识到原来已经那么久了。

如此过了11年,眼看破案的希望已经越来越渺茫,就在这时,警局忽然得到了关于“青蛙少年”失踪案的新线索!一个男人打电话报案,给沉寂已久的案件带来了新的突破。

男人在报警电话里说,他在卧龙山山腰的某个施工地里,发现了几名孩子的遗体。让人感到无限唏嘘的是,发现尸体的地方距离孩子们的家仅有300米远,而且,就在绝望的父母们反复寻找的山路上。

那几天当地连续暴雨,卧龙山泥土松动,被大雨冲刷掉了好几层,孩子们白骨化的遗体这才终于被发现。

接到男人报警之后,当年亲自参与过“青蛙少年”失踪案调查的老刑警,迅速捕捉到了这通报警的关键信息,马上通报全警署行动起来。但鲁莽的警方这回再次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急于调查,他们没有对现场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也没有叫科学搜查队来帮忙,而是直接用镐头和铁锹这类农具挖掘遗体现场,取证做的很粗糙,对现场的破坏非常严重,而且不可逆转。

事后,为了推卸失职的责任,在没有准确尸检和现场鉴定的情况下,韩国当地警方单方面宣布结案,5个失踪了11年的孩子们,被以“在山上迷路,夜间气温下降,不幸冻死”这一句话盖棺定论。

这种草率的态度惹怒了父母们,他们提出强烈抗议,无法接受这样的结论。至少,从现场的情况来看,5名少年就不可能是自然环境下的意外死亡!

根据从现场带回的报告,5具尸骨像是叠罗汉一样,被摆放在深坑里,最上面还压了一块大石头。并且,男孩们的衣袖也被两两绑在一起,还以一种奇怪的手法系成圆形。这种打结的手法极为特殊,是美军特种部队采用的一种手法,追溯到更早,北欧丛林里的猎人们捆绑猎物时也习惯这么打结。

从各种证据来看,他们五个人同时失踪,尸骨又被这样处置,那么一起被害的可能性非常大。法医发现,其中有一具尸体的颅骨上有明显的弹痕,年龄最小的那具尸体的左胳膊,还有因外力导致的骨折痕迹。除了这两点,其他几具尸体无法判断外伤情况,推测可能是窒息死亡。法医在检查报告里,把他杀的可能性排在靠前的位置。但警方仍然坚持认为,五个孩子叠在一起的姿势,是为了抱在一起取暖,而奇怪的打结则是无意中的巧合。

稍微想一下就明白这个解释有多么可笑。几个孩子不知道来山里玩过多少次,怎么可能找不到回家的路,并且还冻死在深坑里呢?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找不到村子,村后面有高速公路,路灯彻夜都亮着,向着路灯方向走,一定会走出去的,怎么可能会遇难呢!

除了诡异的尸体摆放和打结方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埋尸地点就在普通的山路上,那么在案发当年,进行地毯式搜索时,调动了那么多人探查现场,怎么会没人发现山路上的异常情况呢?

法医提供的一条尸检信息或许能够帮助解答这个疑问。法医报告中称,在找到尸骨的现场,并没有发现任何毛发和牙齿的残留证据。

人体被掩埋长时间后会白骨化,但头发和牙齿是可以保存很长时间的,但掩埋地点却没有这些,这也许说明,发现遗骨的那片树林很有可能并不是第一案发现场,只是凶手处心积虑的抛尸地!

为什么凶手宁愿冒如此大的风险,也要把五具遗体搬回到,距离他们上学学校只有几百米的小山上呢?而且案发当年,距离抛尸地不远的地方,还有5、6户人家居住,凶手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把5个男孩搬运到这里的?这些疑问,或许除了凶手本人之外,再没人能得知答案。

在本案中,还有两个讨论度比较高的说法,第一个说法是青蛙少年们是被军方靶场内的流弹射中而死。为这个说法提供证据的是,法医在遗体旁边发现了散落着的66颗子弹壳。不过这些弹壳的规格和腐蚀程度都不相同。

这个说法最早是韩国警察传出来的,不知道韩国警方是想转移责任,还是单纯地想恶心军方。警方发言人在记者现场采访时,别有用心地说,有可能是军方走火,才导致这起不幸事件的发生。

很多人顺着这个思路猜测,孩子们可能是在玩耍时无意间发现了弹头和弹壳,于是从抓青蛙转道去捡弹壳,不小心闯进了后山的军队驻地,因此被误杀。

另外一个讨论度比较高的说法是,2006年在网络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作者表示凶手其实是一对老夫妇,家里有一个智力障碍的儿子,并且饲养猎犬。

案发当天,老夫妻的儿子不小心放出了猎犬,不受控制的猎犬,攻击并咬死了其中一个男孩,爸爸在慌乱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将其他四个孩子也一起杀害了,避免留下证人。后来在警方到其他区域搜查的时候,他们趁机从案发地逃跑了。

文章当时引发轰动是因为对情况描写详实且有说服力,但很多的细节处其实经不起推敲。现实中卧龙山本身就不大,村子内人际关系简单、互相熟悉,一个家中有智力障碍儿子,同时还养狗的猎人家庭,在当时不可能完全与村民隔绝。

除了刚刚提到的两种观点,还有人专门查阅文献资料,对凶手进行犯罪心理分析,认为杀害五个男孩的凶手应该只有一个人,并不是精神病或者变态,相反,他应该是一个心思缜密、冷静、沉稳的成年男性,外貌和善,像个好人,能在短时间内赢得别人的好感。

在“青蛙少年”失踪案的电视台专题节目中,刑侦案的专家推测,凶手不是一次性将五名孩子杀害,而是多次、依次地实施犯罪。并且,凶手可能用某个事物或者某个由头,先是骗取了少年们的信任,将他们带到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之后,然后才露出真面目。

也许,凶手是把男孩们的头全都蒙上,让他们无法互相看见彼此之间的状态,这样,孩子们就会因为害怕以及担心同伴安危,不会反抗。电影《绿里奇迹》里的罪犯,就是通过同样的手法杀害了农场主家两个女孩的。

“用布袋套住双胞胎女孩的头,告诉她们如果动了就杀死对方,利用她们相互之间的关心,分别杀死了她们。”

凶手可能会选择先从年龄最小的孩子下手,比较大的三个孩子里有人感到事情不对,想要反抗或者逃跑,但是被凶手击中头部,最后一个孩子可能已经跑远了,所以才会被枪杀。

关于案件的猜测和推理至此告一段落,失踪14年的“青蛙少年”们也终于回家了,虽然是以所有人都最不想看到得方式,但这一天,还是来了。

迟到的葬礼上,母校的校长为孩子们念了悼词,压抑多年的亲人终于痛哭失声。

孩子们的骨灰由家人们撒入江里。在水中,他们终于是自由的,是安全的了,随着浪花追逐他们多年前没捉到的那只青蛙。

案件发生在1991年,凶手残忍地夺走了五个无辜孩子的生命,然而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不知道凶手是谁,他也依然躲藏在人群中,把自己掩饰得很好。2006年是法律追诉期的最后时效,也就是说,现在哪怕抓到罪犯,也没办法对他审判了。我们无法想象少年们的父母将怎样继续生活下去,怀疑是一颗埋在心里的能逼死人的种子,杀死孩子的可能就是同村里擦身而过的某个人,可自己却一无所知。

一个孩子的失踪可能会造成一段时间的社会关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你我甚至更多人,可能早就已经被其他更吸引眼球的新闻所牵动,我们的时间还在流逝。但失踪儿童的父母他们的时间已经被冻结在孩子失踪的那天,那个日期,甚至细化到几分几秒,他们的人生被按下了暂停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