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命运在战火里萌芽
远方的风从历史深处吹来,送来时间的信使,缓缓地为人们勾勒了一段精彩的老故事。
一个叫陈嗣庆的法律系高才生,经人介绍结识了19岁的缪进兰,两人由此结下了一段深深的缘分。
缪进兰当时刚刚高中毕业,虽然学历不如陈嗣庆,但也算得上是进过“洋学堂”的现代女性,性格活泼爽朗,十分热爱运动,在读高中的时候就是学校篮球队的一员。陈嗣庆也十分热爱运动,虽然学的是法律专业,但一直特别向往成为一名运动员。他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踢足球,也会打网球,打乒乓球的技术也很好……
对运动的热爱拉近了两个年轻人的距离,一段美丽的缘分像藤蔓一般,在寂静的时光里疯长。在交往了一年后,缪进兰放弃了已经考取的上海沪江大学新闻系的就读机会,选择与陈嗣庆结婚,成为陈嗣庆坚实的后盾。
陈嗣庆是个很有抱负的青年,为了更好地发展事业,在婚后第一年,他暂别怀孕的妻子,离开了沦陷区,到大后方重庆开展律师业务。
嘉陵江畔的重庆,是一座西南地区的名城。云雾盘绕,山水相映,美不胜收。1937年,国民党政府从南京迁到了这里,使之成为战时很重要的城市。此后,这座小城渐渐热闹起来,军人、政客、企业家、知识分子、难民……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从各处涌入了重庆。陈嗣庆正是这其中之一,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他在这片土地上埋下了梦想的种子,并为之努力奋斗。
当陈家长女陈田心出生之后,在父母的催促下,缪进兰抱着刚出生的孩子,从上海一路跋涉来到了重庆,一家人得以团聚。后来,陈嗣庆的哥哥陈汉清也带着妻儿来到了重庆,与他们会合。
在父辈的颠沛流离中,我们的主角三毛也迎来了自己的人生。1943年3月26日,三毛出生。彼时战火纷飞,人民生活正处于水深火热中。但好在幸运的三毛生在不错的家庭,父母以最大的能力守护着自己的孩子,使其免受战乱疾苦。
三毛的本名叫陈懋平,他的父亲曾说过,“懋”是家谱上传下来的,是属于她那一辈的排行;“平”是在她出生那年战火连天,父亲对这个世界许下的和平期待。
三毛在学写字时就在小小年纪为自己的名字做了一回主。无论如何读,她都学不会这个笔画很复杂的“懋”字,最后就自作主张地把中间那个字跳过,叫自己“陈平”。反反复复很多次后,父亲“投降”了,尊重了她的选择,还把她弟弟们的“懋”字也拿掉了。
“三毛”这个名字是她1974年发表短篇作品《沙漠中的饭店》时用的笔名。之前,她一直都用真名“陈平”发表作品。
正如父亲陈嗣庆所期待的一样,在三毛出生一年半后,日本政府签署了投降书,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期盼已久的和平之光,终于普照大地。
大部分人的孩提时光都是柔软而烂漫的,每个孩子的父母都能说出孩子的一些儿时趣事。在父亲的印象中,三毛从小就有一些特别之处,她很独立,也很冷漠,与人相处时总有一些疏离感。她不喜欢玩女孩子们玩的游戏,也不喜欢和别的孩子玩。但是她胆子很大,在重庆居住时,家附近有一座荒坟,别的孩子都不敢去,她偏偏就敢一个人去那里玩泥巴。逢年过节杀羊的时候,她都能不动声色地从头看到尾,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在重庆,每家的厨房都有一个大水缸,埋在地里用来蓄水,方便生活使用。家长们怕发生危险,不允许孩子们靠近,可三毛却跃跃欲试,对它充满好奇。
一天,大人们都在吃饭,忽然听到了激烈地拍打水的声音。大人们见三毛不在饭桌上,便迅速地冲到水缸边。那时三毛正头朝下扎在水缸里,双脚拼命地在水面拍打。水缸很深,三毛就用双手支撑着缸底,好让自己的双脚露出水面,能够拍打出水声。大人们迅速把她拉上来,三毛竟十分镇定,不哭不喊,说了声“感谢耶稣基督”,随后吐了一口水。因为性格倔强,三毛常常会发生一些诸如此类的小意外,但还好她总能将其安然化解。
抗战胜利后,三毛的父亲带着全家人迁到了南京,在南京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那时他们的居住条件改善了很多。他们的新家位于南京鼓楼头条巷四号,是一幢宽敞的西式宅院。陈嗣庆和哥哥一家合住,直到1949年,他们才离开这里,经上海迁到台湾地区。
南京的家宽敞了许多,三毛的乐趣也就更多了。她会跨着竹竿绕着梧桐树骑马,打雪仗,采桑,追鹅,还制造了第一个玩具——用树枝折成的“点人机”。她的玩伴也多了起来,除了两家的兄弟姐妹,还有佣人兰瑛的孩子“马蹄子”。
从三毛的作品《背影》中可以看到,白天只要姐姐上学,兰瑛就会带着她到后院去和“马蹄子”玩儿。三毛其实是个很爱玩儿的孩子,但是和“马蹄子”并不是很投缘。“马蹄子”虽然是个男孩儿,却很爱哭,还长了个癞痢头。所以只要兰瑛稍不留神,三毛就会从“马蹄子”身边跑开。就算没有一个人陪她玩,她也能找到自己的快乐。
三毛渐渐长大,她开始渴望探索这个丰富的世界,不光是她生活的现实世界,还有书中的梦幻世界。
三毛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格外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他们在家中的二楼专门为孩子们收拾出一间读书室,里面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三毛非常喜欢这间装满书香的屋子,窗外就是碧绿的梧桐树,每天清晨,阳光从树的缝隙中穿过,投射到窗边,树上还有小鸟,鸟鸣清脆,为这幸福的一家人欢歌。三毛就从这里走进了让她充满期待和向往的书中世界。
在这里,三毛阅读了人生中第一本漫画书,是张乐平先生创作的《三毛流浪记》。它讲述了一个叫三毛的孤儿在上海街头流浪的故事。在漫画中,瘦弱矮小的三毛为了生存下去,做报贩、擦皮鞋、当学徒……一组组笑中带泪的漫画将三毛悲惨乐观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生活充满了疾苦,他却始终乐观坚强。
年纪小小的三毛,当时还未识字,完全是通过图片领会其中的意思。她竟然读懂了漫画背后的悲喜,幼小的心灵被故事情节的起伏牵动着。三毛非常喜欢这本漫画书,后来又读了张乐平先生的另一部作品《三毛从军记》。
《三毛流浪记》对她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她二十多年后在撒哈拉沙漠为自己取了笔名“三毛”,便是为了纪念那位她第一次在书中结识的朋友。
准确地说,三毛读书其实是从读图开始的。她先看图画和字的形状,再去问哥哥姐姐,弄懂书中文字所表达的意思。
《三毛流浪记》激发了三毛对书的探索欲,除了张乐平先生的漫画书,她还读了《木偶奇遇记》《格林童话》《爱的教育》《苦儿寻母记》等童话书。她开心地在一部又一部作品中冲浪,体会着书中的奇妙和欢愉。
时间悄然划过,三毛静悄悄地成长,她的生活也在慢慢发生变化。1949年,三毛跟随父母离开了南京。在她的记忆中,那天她正在家中看桑树上的蚕宝宝,父亲回来的时候给了她和姐姐一大沓金圆券,当时通货膨胀已经非常严重了,这样的金圆券不断在贬值,已经不值什么钱。她和姐姐玩得很开心,并不知道他们又要搬家了。
彼时的三毛,并不懂大人的泪水和哀愁。小孩子总是向往新鲜的世界,搬家,于她而言似乎并不是一件太伤感的事。
三毛的一部分童年时光似乎都是在跟随父母搬家的过程中度过的,她出生在重庆,后来又跟随父母来到南京。而她这次又将跟随父母经上海去台湾。其实她的童年经历对她的影响也延续到了后来的生命中。她走出了国门,走过了沙漠荒山,走过了大海小岛,走遍了万水千山。
去往台湾的旅程充满了艰辛,在滔滔的海浪声中一家人乘坐着“中兴轮”号,奔赴未知的命运。在颠簸的船上,母亲晕船十分严重,吐得厉害。看着母亲憔悴无力地躺着,三毛心中笼罩着一层恐惧的阴霾,但还好,他们终于平安到达台湾地区。
到了台湾地区后,三毛的父亲在台北建国北路朱厝仑找到了一幢日式的房子。当时那里还是比较荒僻落后的街区,因为初到台北,一切还未安稳,尤其是陈嗣庆没办法马上开业做律师。两个家庭一共有八个孩子需要养活,所以一家人在经济上不免有些拮据。
孩子的世界是天真而单纯的,小小的年纪还不懂得生活疾苦,也无须为此担忧。他们正兴奋地去探索这个全新的世界,尤其是三毛和哥哥姐姐们来到这幢日式的房子时,对榻榻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个个都脱光了鞋袜在上面欢呼雀跃,高兴得发狂。
在父母的呵护下,童年的三毛没有过多地体会到时代的疾苦,更多的是在平静的光阴里积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