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大历史:当古代中国遭遇世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部 信仰时代

第五章 一千多年前的背包旅行记

古代背包客旅行记

公元399年(弘始元年),一位僧人开创性的旅程将印度的完整风貌展现在了中国人的面前。[1]

现在世界上有许多背包客,他们在路上聚聚散散,一路上向着某个目的地前行。有时候吵架了就散开,过几天又在路上不期而遇,相逢一笑,继续结伴而行。也许某些人中途就已经撤出,有些人却又中途加入。旅行结束后,他们的做法也不一样,有的人出了书,有的人只是把这当作一种过程,回归了正常生活。

在古代的旅行,实际上跟现代的背包客很相似,他们也是聚聚散散,回去后各有生活,却又对共同的经历怀念不已。[2]

这位僧人叫法显,但事实上,前往西域的并非只有他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只是这个团队的成员并不固定,在路上也和背包客一样分分合合罢了。这个团队中有的人中途掉队了,有的人走到了印度却决定留下,还有的死在了路上,除了法显,还有其他人也回到了中土,成了高僧大德。

法显时代恰好处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是分裂的。法显生活在北方的后秦,作为僧人的他对佛教中的律藏(也就是戒律)非常感兴趣。公元399年,由于感叹国内佛经中律藏残缺,法显与几位僧人相约前往天竺寻求戒律。在中国早期的佛教中,人们非常看重“法”,也就是佛教理论,对戒律却不甚在意。而在印度,有一个支派却非常强调戒律,这一支在中国也有传播,被称为“律宗”,人们熟悉的民国时期的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就是属于律宗的。

最初与法显同行的有四位僧人,分别是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现代背包客往往知道,在路上遇到的旅伴是最好的,而提前约好的旅伴却往往出问题,那么,与法显同行的这些提前约好的旅伴又怎样呢?我们不妨看看他们的行进路线。

从长安出发,翻过长安以西的陇山山脉(陕西与甘肃的界山),他们首先到达了位于今天甘肃省兰州市附近的乾归国(当时又称金城),也就是西秦在乞伏乾归统治时的都城。[3]由于处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南方只有东晋一个国家,而北方却处于分裂状态,往往数个国家并立,每个国家的面积都不大,从今天的西安到兰州已经相当于出了国。只是由于每个统治者都对僧人怀着崇敬,才让他们的旅途少了很多危险与麻烦。

按照印度佛教徒的规矩,每年夏天三个月(五月十六至八月十五,或六月十六至九月十五)有“夏坐”的习惯,即此段时间在寺庙中安居,因为印度夏天是洪水季,夏天不外出可以避开洪水。汉地僧人虽然不用担心洪水,但也把夏坐的习惯带来了。[4]法显在乾归城进行夏坐,三个月后,他们继续前行,到了耨檀国,即南凉首都西平(今青海省西宁市)。也就是说,从今天的兰州到西宁,这一段路坐高铁只用两个小时,而在东晋时期,却需要走三个月才能到达。

事实上,几个月后,由于后秦的进攻,西秦王乞伏乾归也将踏上这条路,他是去流亡和投靠南凉的,可见当时各个小国的脆弱。

法显到达南凉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后凉的张掖,这又是另一个国家了。

在如今的西宁到张掖之间,已经修了一条穿越祁连山的高铁线路,铁路在白雪皑皑的山口穿行,窗外风景壮美。但在古代,这里却是一条连接河西走廊和青藏高原的天路。从西宁向北,经过祁连山,从一个被古人称为“大斗拔谷”(今称扁都口)的谷地进入河西走廊,[5]这条路偏僻、充满了危险,曾经让人谈之色变。法显就是走这条路翻越养楼山(即祁连山)进入张掖的。

他们到达张掖时,这里正经历一场大乱。张掖属于后凉王吕光[6],但在一年多前,一个叫段业的人夺取了张掖,和后凉对峙。北方的敦煌太守李暠又叛变了张掖,建立西凉,自立为凉王。于是张掖内外交困,道路不通,段业只好将法显等人留下供养起来。

在这里,法显等人遇到了新的旅伴,他们认识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等人,这些人也是要去往印度的。于是他们一同完成了公元400年(隆安四年)的夏坐。整整一年时间,他只是从兰州移动到了张掖,而如果现在的人坐高铁,只需要四个小时而已。

夏坐完毕,道路已经通畅,于是法显等人又向前挪到了西凉的敦煌。在这里他看到了汉代以来修筑的长城,这段长城直到今天仍然保存着,并与明长城一起形成了平行的双城墙结构。[7]

在敦煌停留一个多月后,背包客的习惯来了:法显和最初一起出发的四人决定先走,剩下的人却要继续停留一段时间。先行者和宝云等人依依告别,踏上旅途。他们在刚刚自立为西凉王的李暠的帮助下,进入了西方的沙漠之中。

在晋代时,由于兵荒马乱,东汉时期开辟的新道似乎走的人不多,从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地区,依然要从敦煌前往古楼兰所在地。在两地之间,到达楼兰之前,有一个叫白龙堆的沙漠,由一道道露出白色地皮的沙梁组成,在当时称为沙河。这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当地人将这种恶劣的环境人格化,认为这里充满了恶鬼、热风,人只要遇到就会死亡。法显等人只能以死人枯骨作为标志,渡过了沙河[8]

经过17日的行走,他们走了1500里,才到达了古楼兰,这里在当时被称为鄯善。现在人们去往罗布泊和楼兰遗址,大都从北方进入罗布泊沙漠,但东晋时期,从敦煌西进到达楼兰后,人们反而更愿意选择西南行,沿着车尔臣河走南道,到达位于若羌县的米兰古城(前楼兰首都伊循城),然后汇入塔克拉玛干南沿的诸绿洲。

法显时期的鄯善已经是佛教国家,有4000余小乘僧人,但土地很贫瘠。[9]从这里向西,每一个小国都差不多,他们每个国家说的胡语不同,但有一种“国际通用语言”,也是学术语言,叫天竺语(梵语),僧人们依靠天竺语进行交流。

作为对比,在张骞时的汉代,西域绿洲的语言却多是类似于伊朗语的吐火罗语,可见在短短两三百年时间里,印度的佛教对这个地区的文化和社会进行了重新塑造。

法显等人在鄯善住了一个月,继续出发。不过,这时的法显却走了一条有些奇怪的路,按照东晋时的情况,离开鄯善之后,应该向西南方进入塔克拉玛干南沿的若羌、且末一带,但法显等人却选择了北道,北上穿过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到了沙漠北沿、天山南麓的焉夷国,可能位于现在的新疆焉耆县内。[10]

焉夷国有4000多小乘僧人,对待法显等人很戒备,供给也不足,法显等人得到了一位姓苻的人的资助,住了两个多月。与此同时,宝云等人也从敦煌来到了这里,背包客们又短暂地会齐了。

不过由于焉夷国的人不愿提供帮助,智严、慧简、慧嵬三人盘缠不够,无法继续后面穿越沙漠的行程,只好转身向东,去往吐鲁番盆地的高昌(吐鲁番市东边的高昌古城)寻找资助。高昌在焉夷之东,十六国时期的前、后、西、北凉都建立了高昌郡,是大乘佛教基地。也就是说,同样信奉大乘的汉僧可以在这里寻求帮助。

慧嵬是从长安就跟随法显的僧人,而智严、慧简则是在张掖时遇到的,这时,两拨僧人已经混在了一起,不管是西行的还是东行的,都包括了两拨僧人里的一部分。

离开焉夷,法显等人再次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经过了一个月零五天,到达了于阗。[11]

这样,法显实际上两次是穿越了塔克拉玛干,第一次从南向北,第二次从北向南,比起从楼兰直接到米兰的路远了不少。在古代,人们要么走南道,要么走北道,以减少穿越沙漠的难度,却几乎没有人会这样选择在北道和南道之间往返,仿佛故意寻找沙漠去穿越。很有可能第一次穿越只是虚构的,是法显等人汇集了其他人的资料,而后人在写传记时又将这些记载归到了法显头上。

于阗在西域是一个大国,这里物产丰富、人民安乐,僧众有数万人之多,也以大乘学为主。现在的于田县清真寺林立,而在法显时代,却是家家户户门口都有小佛塔,有的高达两丈多。[12]

法显等人在国王的安排下,住在了一个叫瞿摩帝的大乘寺庙,寺庙里供养着三千僧人。这座寺庙现在遗址尚存。[13]法显印象最深的是三千人一起吃饭的场景,人们进入食堂次第而坐,一切寂静无声,不准说话,放碗筷都没有声音。要求加饭也必须用手指,不能动嘴。

在于阗,背包客们再次分道扬镳。法显待了三个月,而慧景、道整、慧达先出发去往竭叉国[14]。其中慧景、道整属于与法显一同从长安出发的,而僧人慧达是何时加入的,书上没有写,变得不可考了。

法显还特别写了四月初一的迎佛仪式(即“行像”)。从这一天开始,于阗国内14座大寺庙将佛像(高3丈多)放在四轮车中,从城外送入城内,城门楼上的夫人、宫女等纷纷撒花。国王脱去冠冕,换上新衣,到城外迎接佛像。由于每一个寺庙选择不同的日期进行行像,一共要热闹14天才告结束。

四月行像之后,僧绍也出发了,他跟随一些西方的僧人直接向罽宾出发,从于阗去往罽宾,也可能要经过前三人去的竭叉国,但也有可能直接选择捷径,绕过竭叉国去往如今中国和巴基斯坦的边界地带。

剩下的法显等人则向子合国前进。子合国又叫朱驹波、朱俱波等,可能位于如今新疆叶城县西南的棋盘乡一带,已经靠近西昆仑山区,这段路走了25天。

朱驹波有千余大乘僧人。法显等人在这里住了15天。之后向南行走4日,就进入了茫茫的葱岭之中,在一个叫于麾国的地方完成了公元401年(隆安五年)的夏坐。这一年,法显等人穿越了整个新疆,从张掖到达了叶城,将无数的沙漠甩在了身后,速度也比前两年快了很多。

接下来他们面对的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之一。

在新疆的西南部,首先是巨大的西昆仑山,这里有著名的慕士塔格峰、公格尔峰、公格尔九别峰三座7000米以上的巨型雪山。过了西昆仑山,就是更加著名的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后者更是拥有数座8000米以上的雪山,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就在其中。

夏坐完毕,法显等人用了25日穿越了西昆仑,到达了竭叉国,与惠景、道整、慧达会合,背包客的主体又会合在一起了。竭叉国位于昆仑山西脉、喀喇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之间的一个谷地,如今也是通往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的门户。在竭叉国以东,人们的穿着还像汉地,竭叉国以西,不仅衣着变了,连生活习惯、食品、植物也都变了,只有石榴、甘蔗和竹子这三样与汉地相同。这里也可以看出,汉代从西方引进的石榴已经被当作汉地的水果,入乡随俗了。

在竭叉国,法显赶上了五年一次的大法会。国王请了四方的僧人前来,他们坐在金银莲花座上,接受国王的供养。国王供养僧人大都在春季,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一般1—3个月。国王供养完毕,再由群臣把僧人接走继续供养,但这一次的时间多为1—5天。然后国王和众人对僧人进行布施,最后恭恭敬敬送走。

法显等人在经历了这繁华之后,就要面对着更加艰难的葱岭山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