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的视野
东汉王朝虽然是一个地域性的国家,其统治疆域在西方没有超出过现代中国的边界,但是,比起西汉来,东汉对于西方的地理认知却更加明晰。也就是说,他们虽然没有统治到大宛以外的地区,但对于这些地区的地理却有了一定了解。西汉王朝以军事为主,皇帝动不动就派出大军前往征服,但在出兵过程中,对目标的地理信息却知之甚少。东汉则以外交战代替了大规模的战争,对于情报的要求反而更高,而班超等人对西域的经营也带来了大量的情报并汇聚成册,成了人们了解西方世界的蓝本。[97]
在东汉时期,西方是由两大帝国控制的。
在近处,一个叫贵霜帝国的巨型国家已经形成。
所谓贵霜帝国,是从原来大月氏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大月氏来自中国境内,后来迁徙到那片叫吐火罗(大夏)的地方安顿下来。但是,在他们到达时,吐火罗地区并非空无一人。
事实上,在大月氏到达之前,另一支到过中国的族群——吐火罗人也刚刚迁徙到这里。吐火罗人后来又和塞人混合在一起。
关于吐火罗人和塞人的关系依然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塞人和吐火罗人都属于印欧人种,而塞人先于吐火罗人在伊犁河谷游牧,而吐火罗人则曾经在中国新疆地区活动,后来一部分吐火罗人继续留在今天中国境内,形成了小国婼羌,他的首领被汉朝人称为“去胡来”[98]。还有一部分分布在丝路北道上,比如根据现代人分析,龟兹语就是吐火罗语的一个分支,表明龟兹也与吐火罗有着密切的联系。另外一部分吐火罗人来到了中亚伊犁河、楚河河谷,将塞人赶到了南方阿富汗北部的阿姆河岸,这里被称为巴克特里亚。而吐火罗人又被月氏人从伊犁河赶走,也向南来到了阿姆河岸的巴克特里亚,逼迫塞人再次南迁到克什米尔地区(罽宾)。巴克特里亚由此变成了吐火罗地区。最后,月氏人又被乌孙人赶走,也来到了吐火罗,将吐火罗人征服。
而还有人认为,其实吐火罗人就是塞人的一支。[99]吐火罗人迁往伊犁河谷时,与他们在一起的还有许多同族属的部落,有名字的包括了Asii、Gasiani[100]、Sacarauli等,其中Gasiani就是“贵霜”。由于其中的吐火罗部落可能人口最多,我们可以将他们都称为吐火罗人。
不管吐火罗人属不属于塞人的一支,当吐火罗人到达巴克特里亚(后来的吐火罗地区)时,这里已经存在着一个希腊化的国家即巴克特里亚王国,这个王国是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留下的最后成果,它也是一个复合体,王族是希腊人的后裔,而下层民众却是当地人。吐火罗人的到来灭亡了这个希腊化国家,重新建立了上层统治。
但是吐火罗人的统治也不长久,大约只有10年时间,[101]大月氏就在乌孙人的压力下也来到了这里,并击败了吐火罗人成了主人。
大月氏的到来,给这片地区增加了复杂性,除了最初的人种,这里还有希腊人、塞人、吐火罗人,现在又加上了大月氏人。
在吐火罗地区,作为统治者的大月氏人只是少数,他们位居社会上层。至于下层,由于人口众多,不好管理,大月氏人只是亲自管理了吐火罗的西半部,也就是山麓平地和河谷部分,这部分以巴尔赫为中心。在东部则是逐渐增高的山区,直到帕米尔高原,大月氏人将这片地区的管理权授予了塞人(可能是与吐火罗人一同南下的部族),然后在这片地区出现了五个翕侯(诸侯部落),这五个翕侯可能是按照塞人的原族群划分的,但由于历史的模糊性,我们很难将名字与族群一一对应,只知道这五个翕侯分别叫休密、双靡、贵霜、肸顿和都密。[102]
这些事都发生在西汉时代,延续了百年之久。但随着时间推移,大月氏统治的国土之下,强弱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其中贵霜翕侯脱颖而出,成长为一代霸主。到了翕侯丘就却时代,他攻打并灭亡了另外四个翕侯,自称贵霜王。他把势力扩展到了如今的阿富汗中部,之后又向西进军,将原来的主人大月氏打败,成了整个吐火罗地区的霸主。时间大约在东汉早期。[103]
之后,丘就却开始扩张帝国,继续向西进攻安息,而他收获最大的方向是南边,他侵入了位于今天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地区,将白沙瓦、克什米尔(罽宾)等地都收入囊中。
丘就却去世时80余岁,之后到了他的孙子阎膏珍[104]时,将印度(时称天竺)击灭。除了巴基斯坦,他还掌控了印度整个北部地区。贵霜王朝的疆域不断扩大。
在阎膏珍执政时期,公元90年(永元二年),贵霜曾经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今天新疆地区,对班超所在的西域都护发动了进攻,但以失败告终。[105]不过这场战役并非决定性的,因为贵霜的主要精力并不放在东面,而是放在西面和南面,主要原因是:印度和波斯的经济更加富裕,而地理难度更小,贵霜在已知得不到太多利益的情况下,犯不着花如此大的力气去进攻现代的新疆地区。
阎膏珍去世后,他的儿子迦腻色迦成为贵霜王,贵霜的国运也达到了顶峰。在印度古代历史上,大部分时期都是分散的,但只有三个王朝接近于帝国模式,一个是公元前4世纪到前2世纪的孔雀王朝;一个被认为是印度古典主义艺术和黄金时期的笈多王朝;在两个王朝之间,还有一个疆域巨大的贵霜王朝,却由于是外来人统治,很难被印度承认。
但从疆域上来看,贵霜王朝虽然没有深入南印度,只占据了北印度,但它的疆域却包括了阿富汗和中亚的很大一部分,其整体面积并不比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的疆域小。
贵霜王朝采取了双首都制,其中一个位于现代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另一个位于现代印度的马图拉。贵霜王朝灭亡之后,印度人对贵霜的遗迹进行了系统性的清理,所留下的很少,但在马图拉的博物馆里,依然有大量的贵霜石刻存在。从贵霜石刻人物的面部来看,他们属于印欧人种,却又比普通的印欧人面部更加扁平,表明了他们的特殊性。
在博物馆里,还有一个著名的无头武士雕像,被人认为是迦腻色迦王,他穿着的衣服、皮靴和佩带的巨大宝剑仍然带着草原民族的粗犷,也表明了他的外来属性。[106]
贵霜王朝对中亚和南亚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丝绸之路的中段处于同一个王朝的统治之下,往来的商人们更便于进行长途旅行,于是,丝路经济的繁荣就在这时打下了基础。布路沙布逻(即白沙瓦)作为贵霜首都,也是一个巨大的贸易中转站,将印度和中亚连为一体,再通过中亚前往东亚的中国和西亚的波斯。
同时,贵霜还有另一个巨型的贸易中转站,在如今的土库曼斯坦境内,这里有一座城市叫马雷(Mary),在古代称为木鹿,是从波斯的丝路西段到中段和南段的必经之路。只要同时控制了布路沙布逻和木鹿,就等于控制了丝路的核心路段,既可以繁荣帝国的贸易,又有了征税权的优势。
其次,贵霜人还成了佛教的传播者。在贵霜之前,佛教只是一个印度的地方教派,虽然孔雀王朝大力推行佛教,但佛教还是仅仅局限于现代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境内,很难向外传播,更跨不过兴都库什山。
到了贵霜王朝时期,当贵霜人皈依了佛教之后,利用他们在中亚的地位,将佛教推广到了兴都库什山以北,传播到了中亚,并顺着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
在佛教雕塑中,有一种最美的雕塑风格称为犍陀罗风格。犍陀罗风格本身就是一种混合风格,之前,印度的佛像和神像大都显得呆板狰狞,但在如今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交界地带被称为犍陀罗(以现在的白沙瓦和塔克西拉为核心)的区域内,由于吸收了亚历山大大帝所带来的希腊式风格,创造了一种飘逸、美感十足的佛像新风格,这种风格正是在贵霜人的传播下传到了中亚,再进入了新疆以及中原地区。如今,人们看魏晋时期的佛教雕塑,总觉得人物造型飘逸,充满了灵动性,就来自犍陀罗风格的影响。
贵霜王朝一直存在到东汉灭亡后,才由于萨珊王朝的崛起,在萨珊人的攻击下而衰落,至于它完全消失,要到公元5世纪嚈哒人兴起时,这一天才会到来。
表3 鼎盛时期的贵霜诸王[107]
续表
除了印度北方和巴基斯坦、阿富汗的贵霜王朝的出现,东汉对于印度其余地区的了解也加深了。在西汉时,张骞只是听说了“身毒”的存在,却并没有去过,到了东汉时期,“天竺”或“身毒”不再只是抽象的符号,而变成了具体的地理概念。
东汉人已经知道,天竺/身毒指的是从月氏到位于今天缅甸的磐起国[108]之间数千里的区域,这里信奉佛教,不讲究杀伐,但打仗的时候却有一项秘密武器:战象。
同时,东汉还知道天竺/身毒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不是具体国家名称,这个地理名词由数十个国家和数百个城市组成,每个国家都有国王,每个城市都有城市长官(称为城长),它们都称自己是身毒。[109]在东汉时,身毒的大部分是属于贵霜的。
除了贵霜控制的北印度,东汉人还知道了南印度的存在。在当时所谓天竺/身毒多指北印度。这主要是由于印度南北的人种有着巨大的差异,北方人中雅利安人(印欧人)比例较高,而在南方,肤色更深的早期印度人(达罗毗荼人)却占了主导地位。在人类历史早期,雅利安人从北方地区来到印度,之前印度存在着分布在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也就是所谓“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雅利安人到来后,印度河文明被压缩到了印度南方,形成了如今的达罗毗荼人社会,而北部则由肤色更浅的印欧人(雅利安人)统治,形成了分化。
另外,北方由于平原多,主要是陆地模式;而在南方,中间是高原,人们大都生活在海岸两侧,所以成了海洋文化的代表。
在东汉时期,身毒南方的东海岸有一个大国叫朱罗国[110],首都是沙奇城,也就是现在著名的甘吉布勒姆(Kānchīpuram)。朱罗国是一个主导了印度洋贸易的国家,在与东南亚地区乃至中国南方的海洋贸易中,朱罗国是一大中转站。
在印度东面的缅甸也已经进入了东汉人的视野,缅甸当时的人种是骠人,他们在伊洛瓦底江河谷建立了一系列的小国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磐起国,首都可能位于现代城市卑谬附近,称为室利差旦罗。
在更远的西方,东汉所在的大部分时期里,波斯地区仍然是安息帝国(即帕提亚帝国)的天下,但安息之外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西汉时,整个叙利亚、埃及和欧洲地区还没有合并成同一个国家,其中叙利亚属于塞琉古王国,埃及属于托勒密王国,这两个国家都是从亚历山大帝国中分裂出来的,分别被中国人称为条支和黎轩。但到了东汉时期,塞琉古王国和托勒密王国都不存在了,崛起的是位于欧洲的罗马帝国,东汉称之为大秦。于是,条支和黎轩都不再具有政治意义,而是变成了地理名词,条支指的是叙利亚地区,而黎轩变成了大秦的同义词。[111]
东汉时期,班超曾经派甘英出使西方,甘英到达了叙利亚海岸,没有渡过地中海,但他带回了不少关于大秦的消息,使得中国人对大秦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其中比较重要的信息包括:与中国的城池不同,大秦的城池都是石头的;大秦有着完善的道路系统和邮传系统;大秦的国王不是世袭的,而是通过选举产生的。
这一切都和罗马帝国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也表明,到了东汉时期,位于欧亚大陆南北两端的两个超大帝国的确相遇了。
在公元166年(延熹九年),据称有大秦使者从南海过来进贡,送来的东西包括玳瑁、象牙、犀角等物。这件事显得非常蹊跷,因为罗马帝国的使节竟然会走海路过来,送来的东西还大都是海道上的寻常物品。
但是,这件事似乎又不可完全否认,因为史籍上记载了大秦王的名字叫安敦。这个说法是非常准确的,当时,罗马帝国恰好处于巅峰时期,在经过了建国初期的内乱之后,先后出了五位贤帝,即所谓的“五贤帝”,最后两位被称为“两个安东尼”,老的叫安东尼·庇护(Antoninus Pius),公元138年到161年在位,小的叫马可·奥勒留·安东尼(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112],是老安东尼的养子,又被称为小安东尼,在位时间是公元161年到180年。[113]
大秦使节到来时,恰好是小安东尼执政时期,所以,不管来的那个人是不是真的大秦使节,进贡的事是一定发生过的,确实有人以大秦的名义到过中国。
这也证明,在东汉时期,从地中海经过西亚陆地,再通过海洋到达中国,即便不是有船只直达,经过数次转运之后,也已经有一条开通的道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