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4:惊人一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晋国权臣诞生记

听说阳处父被续鞫居刺死的消息后,史书没有记载赵盾的情绪,但据我本人估计,赵盾只怕要偷笑不已。

正没借口收拾你,你居然自己送上门来。

而据记载,阳处父被刺死时,正在外面接待前来给晋襄公送葬的诸侯使者。这个事情,造成了极坏的国际影响,使晋国的国际形象大为受损。

赵盾迅速做出了反应,将凶手续鞫居捉拿归案,即刻处死。可这起凶杀案的幕后指使者贾季却漏网了。

一看赵盾来真的,贾季反应也很快,立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逃到了狄国。而赵盾也见好就收,没有要求狄国引渡罪犯,这也是考虑到贾季这一族在晋国是老牌世家,赶尽杀绝只怕会引起强烈反弹。

为了表示自己不愿深究此事,赵盾还大方地派人将贾季留在晋国的家人送到狄国去。当然,要是认为赵盾跟他父亲赵衰一样是个烂好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赵盾安排了一个叫臾骈的人来护送贾季的家眷。这个安排有些不怀好意。因为臾骈是赵盾的家臣,而且跟贾季有过节。

在这年春天阅兵的时候,贾季刚当上中军主将,有些狂傲,在阅兵时羞辱过臾骈,大概也是想借此给赵盾一点厉害看看。

有仇不报非君子,赵盾故意安排臾骈去护送贾季的家人,给臾骈一个报复的机会。

跟我斗?我有一万种方法收拾你。

看着臾骈离去的背影,赵盾的嘴角浮现一丝阴冷的笑容。可没过多久,他就失望了。

赵盾接到消息,臾骈亲自率兵护卫,认真将贾季的家人以及一些财产护送出境,完全没有半点为难贾季的意思。

这是怎么回事?赵盾大惑不解。

出现这样的偏差,那是因为从本质上来说,赵盾是一个政客,学的是斗争学。而臾骈是一位士,遵循春秋贵族精神的士人。

在出这趟任务时,有朋友建议臾骈趁机杀死贾季的全家来报仇,臾骈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表示,恩怨不牵涉后人。而且赵盾对贾季讲礼仪,专门派我去护送他的家人,我受到赵盾的宠信去办这件事,要是趁机报复,就不是勇;出了气,却增加了双方的仇恨,这不是智;为了私事,妨碍公务,这不是忠。没有勇、智、忠,我以后怎么追随赵夫子?

要是赵盾听到臾骈的解释,只怕也要哭笑不得吧。

赶跑了贾季,赵盾在晋国一家独大,再也没有人反对他提出来的建议。第二年,赵盾挑选的人公子雍也开始向晋国出发,准备接受君位。

之所以来得这么迟,也是因为晋国的形势太过复杂。晋国数股势力相互缠斗,公子乐、阳处父纷纷成为牺牲品。公子雍自然不敢贸然进入晋国。

现在晋国的形势已经明朗,似乎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公子雍这才从秦国启程。而秦国的国君秦康公考虑到晋文公当初回国时,就发生过意外,又为了避免公子乐的悲剧在公子雍身上重演,特地派了一支军队护送他。

这说明,秦国跟晋国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吃了这么多亏,交了那么多学费,总算长进一点了。

晋国确实还没有平定下来,公子雍的君位依然有很大的变数。

变数在世子姬夷皋的母亲穆嬴身上。当初,她亲耳听到自己的老公晋襄公指定自己的儿子为接班人,可一转身,大夫们就把他的儿子晾在一边,转而商议别的人选。她自然极为不满,但她一个妇道人家,娘家秦国又不支持她,她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拿出唯一的技能:一哭二闹三上吊。

大夫们一上朝,穆嬴就抱着三岁多的儿子姬夷皋跑到朝堂上,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先公您怎么这么狠心啊,说死就死,留下我们孤儿寡母的,现在大夫们不听您的安排,丢下您的嫡长子不立,反而跑到外面求国君。”哭到这里,穆嬴就一擦眼泪,把自己的儿子往大夫们面前一推,“你们准备怎么安置先君的骨肉?”

大夫们面面相觑,这个事情的确是他们理亏,赵盾的脸色尤其不好看。但说到底,他也是为了晋国的繁荣与稳定。大家只好回避着穆嬴的眼神,匆匆商议了一下晋国大事就散朝各回各家了。

看到大夫们都不理她,赵盾也是避着她就走,穆嬴连忙起身,拍拍身上的灰,牵着儿子就跟着赵盾走,一直走到了赵盾的家里。

进了赵盾的家门后,穆嬴扑通一声跪在了赵盾的面前。

“那天先君托孤给您,说:‘如果这个孩子成才,我就是受了您的恩赐;如果不成才,我死了也埋怨您。’现在先君死了,但话还在耳边,您就不管了,那怎么办啊?”

说完,穆嬴干脆坐地哭了起来,大有把赵盾家当成第二灵堂的架势。

这就要人命了,上班已经被哭得心如乱麻,现在直接哭到了家里,这不明摆着告诉天下人,就是赵盾背弃诺言,欺负孤儿寡母吗?

很快,赵盾家里就被搅得鸡犬不宁,无奈之下,赵盾只好再次召集晋国的大夫,做出了一个决定:

穆嬴这么闹下去,实在没办法,我们还是立姬夷皋吧。

从姬夷皋到公子雍,现在又回到了姬夷皋,这里面的转变让人瞠目结舌。史书将这个转变归结为穆嬴的哭闹。又说是因为赵盾跟晋国的大夫们都怕了穆嬴,怕她威逼,所以不得不改变了主意。

这怎么算,都不是一个充分的理由。我们知道,政治是不相信眼泪的,在政治斗争中,眼泪是最软弱的武器,而像赵盾这些老江湖,更不会为区区眼泪改变主意。更何况,穆嬴不过一个寡妇,晋国的大夫用得着怕她?

这里面一定有十分隐秘的原因潜伏着,为了搞清楚这个原因,我们需要重新理一下整个事件。

最开始,赵盾答应晋襄公,立三岁的姬夷皋为君。晋襄公死后,赵盾却抛出了公子雍,贾季随即抬出了公子乐。公子乐被杀,贾季报复杀死阳处父,最终贾季获罪潜逃。随即穆嬴哭闹,赵盾重新扶立姬夷皋。

这个事件的最终决定竟然跟开始是一样的,只是中间发生了很多事情。这些事情导致的结果是赵盾最强劲的政敌贾季出逃,赵盾一家独大。

到了这时,我们有必要再来分析一下赵盾的两个人选:姬夷皋与公子雍。

熟读历史的一眼就看出来了,立姬夷皋对赵盾有利,对晋国不利,而立公子雍对晋国有利,对赵盾不利。

姬夷皋一个三岁小孩,成了国君,能吃饭不用喂就谢天谢地了,自然管不了国事,晋国的大政自然还要多多拜托赵大夫。而公子雍就不同了,不但已经成年,而且在秦国多年,又据记载,还当上了亚卿。所谓亚卿,也就比卿低一级,混到这个级别的人,一般都有自己的亲信。可能回国后头两年,对赵盾还能客客气气,之后一定会开始提拔自己人。

所以,扶立姬夷皋才是对赵盾最有利的选择。

那一开始照晋襄公的安排抚立姬夷皋不就好了吗?干吗还费这么多事?

这自然是因为贾季的原因。

赵盾很清楚,要是自己一开始提出姬夷皋,贾季马上就会针对姬夷皋年幼的缺点进行否决,如果让贾季抬出公子雍来,十有八九,赵盾的计划就得落空。所以,赵盾才主动先弃姬夷皋,提出公子雍来。而贾季一时糊涂,竟然提出接回实力完全不如公子雍的公子乐。随后赵盾刺杀公子乐,公子乐虽然是晋文公的儿子,但他既然已经出了国,可以说已经不是晋国的人,即使被杀了也没多少人会出来主持正义。而贾季为了报复,刺杀晋国的太傅阳处父,就是触犯晋国刑法,只好逃亡他国,彻底退出了晋国的政治舞台。

贾季不在了,公子雍也就没有价值了,也不用管他有几大优势,也不用管他的母亲是多么贤良,立谁还不是赵盾的一句话。据我本人估计,穆嬴的哭闹极可能就是赵盾的安排,不然,早先为什么不哭,非要等到贾季逃了再哭?我更相信,就算穆嬴不哭,赵盾也会找个其他理由,重新回到姬夷皋路线上。

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公子雍正在朝晋国绛都出发。抵达绛都时,他碰到了晋国的大军。这么隆重的仪式怎么看都不像是欢迎他回家的。

为了“迎接”公子雍,晋国三军齐发,精锐尽出,赵盾本人将中军,先克为军佐,荀林父佐上军,先蔑将下军,先都辅佐,晋国六卿里就只留了上军主将箕郑父留守。

自从贾季出奔之后,赵盾马上就把先克提拔了上来,也算是对他当初大力维护还乡团的奖励。而这里面处境最尴尬的人却是先蔑。当初赵盾决定迎公子雍回国,派了两个大夫前往秦国,先蔑就是其中之一。先蔑在秦国拍着胸脯保证公子雍回国之后,一定能顺利登上君位,现在却要亲自率军阻止公子雍回国。了解情况的自然知道这是赵盾不讲信用,但不知道的,只怕要把毁诺的责任放到先蔑身上。

当初先蔑出使时,晋国大夫、现任上军军佐的荀林父劝他不要去,因为晋国的夫人、太子还在,跑到外面去迎国君,肯定是行不通的,不如托病不要去。不然,你肯定要倒霉。

荀林父不愧是晋国的老牌大夫,早就看穿了赵盾不过是做个样子给大家看看,这君位迟早还是三岁的姬夷皋来坐。可先蔑拒绝了这个建议,接下了这个任务。

先蔑这么做的原因,还是因为权力的欲望啊。如果真的迎回了公子雍,那自然不会忘记他当日迎立的功劳。

现在,先蔑终于领会到了荀林父的意思。

明明要拒绝公子雍,却把我派到秦国去,这不是玩我吗?现在让我领军,不去,就是怠工;去了,就是坐实了小人的名号。

晋国三军尽出,但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强大。很快,赵盾就发现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晋国的士气不高。

这也难怪,这个事情说起来,还是晋国不占理。公子雍原本是晋文公最喜欢的儿子之一,他的母亲在晋国也有贤名。更何况,公子雍不是自个儿要回来,是晋国的大夫们求他回来的。现在,他回来了,晋国却领着兵马去阻拦,说到哪儿,都是晋国理亏。在这种情绪影响下,晋军的进军速度很慢,战斗欲望也很低。

发现这个问题后,赵盾思索了一下,最后召集军队,进行了一番动员:“我们如果接受秦国,则秦国就是宾客;如果不接受,秦国领兵前来,那就是敌寇。我们已经决定不接受了,却又迟迟不进军,秦国就会起疑心。行军作战,就要先发制人,追击敌寇就要像追赶逃犯一样。”

这个理由看上去有些啼笑皆非,什么接受就是客人,不接受就是敌人,也就赵盾这样的厚黑政客才能脸不红心不跳地说出这番话来。这段话,有些厚颜无耻,但却是一种极好的战前动员方式。

赵盾一口一个秦国,完全不提公子雍,把晋军的目标放到秦军身上,就是让大家放下包袱。现在我们面对的不是公子雍,而是秦军,大家都不要有顾虑了。

晋军将士的士气一下上来了,赵盾拿秦国说事算是说到点子上来了。晋国本来比秦国强大,但秦穆公趁着晋国内乱,接连扶立了三位晋国国君,趁机逼晋军签了不少丧权辱国的协议。现在秦国又要来第四次?

赵盾让大家赶紧磨刀,把马喂饱,多吃点饭,马上出发。

在夜色的掩护下,晋军急行军,猛然对秦军发起了进攻,大败秦军,一直追到边境线上才回军。

这一场秦晋交战,又以晋军胜利结束,但晋军倒不是完全没有损失,在战斗结束,清点人员时,发现下军将先蔑跑了。

据记载,先蔑对赵盾出尔反尔极为不满,在这次作战中,怀有二心,一直按兵不动,观看形势,如果秦军占了上风,他就要率军迎接公子雍。现在秦军大败,他怕赵盾追究他的责任,干脆逃到秦国去了。

先蔑一跑,把另一个人也坑了,这个人叫士会,是去年另一位到秦国说服公子雍回国的人。先蔑一跑,很容易让人联想士会也有异心。权衡之下,士会只好跟着先蔑跑到了秦国。

如果说之前的春秋历史,因为各诸侯不尊重周王室,征伐不由天子出,诸侯为利相攻,让孔子老师痛心疾首,利用春秋笔法大批特批这些诸侯“礼崩乐坏”的话,那接下来的时代,那些曾经无视周礼、藐视等级的诸侯马上就会亲自品尝制度失衡的痛苦。

周礼崩溃的趋势终于大面积波及诸侯国。在中原各国中,纷纷出现了强盛的大夫家族,这些大夫家族瓜分君权,政出私门,使“礼崩乐坏”进入全新境界。

这个潮流的带头大哥无疑就是赵盾。

鲁文公七年,安葬完晋襄公,又打跑公子雍后,赵盾将三岁的小孩姬夷皋扶上了君位。

从这一刻开始,晋国的内政掌握在了赵盾的手中。平心而论,赵盾虽然擅权却不专门谋私,他还是一个有责任感、有追求的权臣。

等晋国内部的形势开始稳定,赵盾就准备展开外交工作。毕竟,作为一个霸主国,外交工作十分重要。把霸业这面大旗扛下去,也是衡量赵盾工作的重要指标。

说到霸业,就离不开一个活动:开会。

这一年的八月,晋国在扈地召开诸侯大会,总的来说,会议还是非常成功的。齐侯、宋公、卫侯、郑伯、许男、曹伯都前来参会,这应该跟晋国前段时间大败秦国保镖团有点关系。

唯一的一个小插曲是鲁国的鲁文公迟到了。

大家结完盟,宣完誓,鲁文公才姗姗来迟。这个行为,让大家极为不爽。况且鲁文公在国际上的声誉极差。

在国内施政上,鲁文公犯了两大错误,一是在服丧期间娶老婆,二是把自己父亲鲁僖公的牌位放到了前任鲁闵公的前面。这两样叫“丧娶逆祀”。作为礼之大国鲁国,出现这样的事情,着实让人鄙视。此外,鲁文公又犯了一个错误:趁着晋襄公去世,伯主出现空白,鲁国趁机攻击小国邾国,掠夺他国的土地。

本来就瞧不上你,开会还耍大牌玩迟到,难道还想让我们这些诸侯为你重新升一次坛,杀一头牛不成?

诸侯们斜着眼睛看鲁文公,“要结盟,你找那位大夫去,我们没空侍候你!”

被诸侯集体鄙视的鲁文公只好苦着脸看着大家指向的大夫,这位大夫不是别人,正是晋国的赵盾。

诸侯们不愿意跟鲁文公结盟,赵盾可不挑。这次盟会,因为晋国国君太年幼,自然不能与会,就由赵盾全权代表来参加。作为一名大夫,跟诸侯结盟,本来就是捡了大便宜。

当下,赵盾不辞辛苦,又与鲁文公念了一遍誓词,决定按照晋文公晋襄公既定的方针,团结晋国周围的诸侯国,继续睦邻友好下去。

对赵盾来说,这是他在外交上一次良好的开端。他第一次以执政大夫的身份与众诸侯见面并盟誓,也等于宣告了,从此之后,他就代表晋国,晋国就是他赵盾。

这个宣告是野心勃勃的,但效果怎么样,赵盾心里并没有底。他知道,这一次大会,虽然中原的重要大国都来了,但与其说他们是来臣服晋国的,不如说他们是来打探晋国虚实的。这些人在会场上竟然敢用眼睛斜视他跟鲁文公,显然并没有真的把他赵盾放在眼里。

怎么让这些诸侯认可自己,成了赵盾急需解决的大事。有一个人给赵盾出了一个主意。

“赵夫子不如把卫国的土地还给卫国。”

当年晋文公争霸时,趁机从卫郑二国那里划拉了一些土地,有的分了出去,大部分自己留着了。

出主意的人叫缺。他的父亲叫芮,是晋惠公一派的大夫,因为反对晋文公回国而被杀。缺既然是罪臣之子,身份一下从大夫掉级为野人,在国都的郊外种田。

按理说,他的政治生命就此结束了。万幸有一次被晋国大夫、还乡团骨干胥臣看到他在种田时与妻相敬如宾,认为这是一个君子,进而推荐给晋文公,让他重新回到了晋国政治圈。缺这个人经历过大起大落,性格十分稳健,对外交工作也有自己的看法,比如他就不完全赞同晋文公的一些做法。但以前,他的地位不高,不好随便提。现在比他资格老的也不多了,想了一下,就主动找到了赵盾,提出了这个归还国土的建议。

缺看来,我们做伯主国的,要有赏有罚,服从我们的就要奖赏,反对我们的就要攻打。现在卫国跟郑国都归顺了,不如把土地还给他们。

赵盾正愁怎么拉拢那些诸侯国呢,听到这个方法,大为高兴,命人马上去办这两件事。

于是,第二年的一开年,晋国就把原卫国的土地还给了卫国,又把虎牢附近原属于郑国的土地还给了郑国,这两个举措果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热烈拥护。

当然,也不全是奖赏的。在归还土地之后,晋军就发起了对鲁国的进攻,理由就是鲁国去年开会迟到。

这个反面典型抓得极为准确,通过去年的诸侯大会,赵盾已经看出来了,鲁国最近极不受国际社会欢迎。攻打它,再合适不过。

果然,晋国刚发兵,鲁国就来求和了,还特地派了国内的执政大夫公子遂前来订立盟约。

通过这一次有赏有罚,赵盾终于在国际上树立了一定的声望。大家都知道,这位赵大夫确实就是晋国的话事人。

正当赵盾小试牛刀,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迷人风采时,晋国的后院却起火了。

这一年的年底,晋国的五位大夫同时作乱。这五位组团造反的大夫是箕郑父、先都、士、梁益耳、蒯得。

看到这五位大夫的名字,大概也能猜到原因了,前面的四位原本就是晋襄公“大礼”时准备提拔的人。这些人被赵盾们夺走了位置,本就心怀不满。而蒯得是他们新拉拢的一个人。之所以拉拢他,是因为他跟这四人主要的报复对象先克有仇。

在这一年的早些时候,秦国为了报复晋国阻止公子雍回国一事,起军来攻,先克率军迎战。这位兄弟借着行军的需要,将蒯得的一块田给夺走了。

反叛五人帮里的主谋应该是箕郑父,这位老牌大夫早就看赵盾不爽了。现在看到赵盾在国内的支持率越来越高,在国际上也闯出了名堂,再不下手,只怕以后更没他们说话的机会。

五个人一拍即合,他们一商议,把目标定到了先克的身上。一来,这个人是让他们失去职位的罪魁祸首。二来,此人现在是赵盾最得力的助手,又在军中关系极广,除掉他,就可以沉重打击赵盾。

从这一点上看,春秋的人大概是不懂什么叫擒贼先擒王的。除掉一个阳处父,结果让赵盾把先克提拔了起来,现在除掉先克,赵盾难道就无人可用?

这五位兄弟说动手就动手,一击还真成功了,找到一个机会,杀死了先克,据说动手的还是先克的族人先都。

当然,因为策划上的重大缺陷,杀掉了先克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很快,先都就被抓了起来,经过审讯,这一反赵联盟的成员一一浮出水面,并全部被捉拿归案。

一个艰难的选择题落到了赵盾的手上。

这些人都是晋国的老臣功臣,而且人数众多,牵涉的势力很复杂,怎么处理着实成了一个难题。一时之间,赵盾也难以下定决心,只是先把直接行凶的先都斩首,剩余四个则被关了起来。

晋国上下全都关注着赵盾的一举一动,猜测这位执政上卿将如何解决这个难题。而有一个人,身在晋国之外,却早就猜到了赵盾将如何对待政敌。

这位仁兄就是在赵盾身上栽倒还没爬起来的贾季。

在两年前,鲁国的使者来到晋国,向赵盾报告,这一年,狄人进攻了鲁国的西部边境。晋国作为伯主国,平时收了不少保护费,自然应该替鲁国出头,赵盾也刚上台执政,对这些可以展示自己权威的事情也很热心。

但狄国国力很强,为了这点小事就兴兵,似乎有点小题大做。贾季不就在狄国嘛。于是,赵盾想到了贾季。

赵盾就给贾季带了封信,让他作为晋国驻狄国大使,请见一下狄国国君,对狄国进犯中原盟友国表示一下强烈抗议。

也许是考虑到赵盾把他老婆、孩子送了过来,贾季就答应了这个请求。

贾季跑到狄国执政大臣酆舒的面前,不过,贾季只是随便提了一下鲁国的抗议。毕竟那是鲁国的事情,他一个流亡的晋臣,为了鲁国得罪自己的东家,傻子才这么干。

两人没说两句,就把鲁国的事情丢到了一边,反而兴致勃勃谈起了晋国的情况。酆舒问了一句:“晋国的赵衰、赵盾父子,哪个贤明一些?”

贾季沉吟了一会儿,他没有直接说哪个贤明,而是微眯着眼睛,颇有深意地给出一个形象的比喻:“赵衰是冬天的太阳,赵盾是夏天的太阳。”

赵衰就像冬天的太阳一样,靠近他的人,都感觉到了温暖。而赵盾则像夏天的太阳,让所有与他接近的人都大汗淋漓,酷热难当。

而事实将证明,赵盾不但酷如夏日之阳,更有如冬日之霜。

赵盾终于做出了他最终的决定。鲁文公九年的三月,斩杀先都的三个月后,赵盾将箕郑父、士、蒯得、梁益耳全部杀死。

还乡团内的反对分子贾季出逃了,本土派又被赵盾一锅端。从此,赵盾在晋国再没有任何可以挑战他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晋国已经进入了赵盾时期。这无疑是赵盾的胜利,但却是晋国的失败。

至晋灵公六年时,因为年龄的问题,曾经的晋国十卿去了七七八八,再经过赵盾这么一折腾,两个大夫被刺死,三个大夫外逃,五个大夫被杀,竟然非战斗减员十名大夫。晋国就算人才鼎盛,一时之间,也有一些吃不消。

如果是小国,只要老老实实,慢慢地就可以恢复过来。可晋国,是伯主国,一个伯主国必须保持满血状态,一现疲态,就会出现挑战者。

在赵盾下令处死箕郑父等人时,南方的楚王接到了大夫范山的一份晋国国情分析报告。在这份报告里,范山指出,晋国国君年少,难以称霸诸侯,现在对我们楚国来说,北方可图也。

楚国等待这个时机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