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奇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辅政

怒斩顺治大宠吴良辅背后的皇家丑闻

1

电视剧《少年天子》中有一幕不堪的场景,即顺治宠信的太监头子吴良辅,将没有主见的康熙生母佟氏揽入怀中。

坊间有传闻,顺治十八年(1661)二月处死吴良辅,是对其染指孝康章皇后的惩罚。

奇怪,如此诡秘的宫闱秘史,为何没有被官家禁毁,反而成了三百多年后现代艺术的素材。

孝康章皇后佟氏十三岁入宫,时为顺治十年。她是汉军正蓝旗都统佟图赖之女,父祖皆为清初战将与功臣。她入宫时,顺治正值第一次积极废后,不免对新来的佟氏有兴趣,故而在“顺治十一年春,妃诣太后宫问安,将出,衣裾有光若龙绕,太后问之,知有妊,谓近侍曰:‘朕妊皇帝实有斯祥,今妃亦有是,生子必膺大福。’三月戊申,圣祖生”。(《清史稿·孝康章皇后传》)这段康熙在孕见祥瑞的文字,无疑是后来史官在康熙称帝后的编造:

一、康熙“将出”,三月生,孕妇在新春自然挺着一个大肚子,此时的孝庄太后刚过四十岁,还不至于老眼昏花。

二、从蒙古后妃不受孕、而汉军庶妃入宫便有喜的历史来看,顺治帝是有意为之,内务府要记录在案,主管大臣早已报告孝庄,哪来六七个月了经问才知情。

三、佟妃怀孕生产,为顺治宠妃董鄂氏入宫两年前的事情。有非常征兆,却没有被顺治帝郑重其事地记入史书,难道顺治还在等待?有人认为是孝庄造假,见蒙古后妃无生育,改而培育汉军庶妃生子,作为制衡顺治帝的一个砝码。

四、佟妃待产有祥瑞之兆,让孝庄联想到自己孕育顺治的情景。好一个“实”字!她在崇德二年(1637)作为排名五宫后妃最末的庄妃,不敢言及后来称的祥瑞,而今贵为大清太后、皇帝生母,便不再有忌讳,大富大贵,昭示天命。如果佟妃身上真的出现了祥瑞之兆,当有孝庄规劝顺治对佟妃之子进行重点培育的记载。

但是,皇三子玄烨初生,顺治并未狂喜,而在顺治十四年十月,董鄂妃生下皇四子时,顺治立即宣扬“朕第一子生”(《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下册),派重臣告祭天坛、地坛、太庙、社稷,明显有立储之兆。

佟妃和玄烨在顺治帝面前失宠。佟妃为了复宠,不免有讨好顺治心腹太监吴良辅的可能。然而,此等丑闻,何等私密,不可能流传宫外。

即便吴良辅暗中与失宠的佟妃对食,一旦被孝庄和顺治帝发现,哪怕捕风捉影,也会及时对吴良辅采取相关措施。

然而,吴良辅——这个前明留下来的太监,却是顺治帝的大宠。

顺治十五年三月,顺治帝给吏部下达一份谕旨,称“内监吴良辅等,交通内外官员,作弊纳贿,罪状显著,研审情真”(鄂尔泰、张廷玉等撰《国朝宫史》卷一)。吴良辅供认不讳,还供出了已被革职的原弘文院大学士陈之遴贿结之事。

吴良辅的问题,已经严重触犯了顺治十二年六月颁发的内监不得干政、结交外廷的政治规矩。依律,吴良辅和陈之遴都该处死。

但是,顺治帝却说深究下去会牵连甚广,需从宽处理。陈之遴全家被流放辽东,吴良辅继续在内廷管事。

2

吴良辅为顺治帝管理着新设立的十三衙门。

虽然顺治帝在仿明制设立十三衙门的第二个月,针对反对意见强调:“衙门虽设,悉属满洲近臣掌管,事权不在寺人。”(《清世祖实录》卷七十七,顺治十年七月丁酉)但是,以吴良辅为首的太监,在具体的执行中,严重地剥夺和免除了原来两黄旗大臣兼管内廷、后宫事务的职权。这是顺治帝授意和支持的。

顺治帝之所以这么做,并非要加强吴良辅的权力,而是因为以领侍卫内大臣兼内务府总管索尼为首的两黄旗大臣,直接效命于孝庄太后,左右着顺治帝行使皇权。

吴良辅有恃宠骄纵、狡黠跋扈的一面,却维护顺治帝的绝对权威,因此与领侍卫内大臣团队如鳌拜、遏必隆、索尼及其背后的孝庄太后,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孝庄太后深受满蒙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巩固清朝统治的同时,强化满蒙贵族联姻关系。这对于意图淡化满蒙姻盟外交而加强与汉文化交流的顺治帝,不啻一道枷锁。

顺治帝急于挣脱这一束缚,加剧了母子之间的权力争斗。尤其是顺治帝不愿意接受孝庄强加的满蒙贵族联姻,而要按自己的行事方式拔高来自正白旗的董鄂妃的地位,使得母子矛盾日益激化。太监充斥的十三衙门,也就成了顺治夺权的一大工具。

故而在后来所谓的顺治罪己诏中,便有一宗“重任宦官”的罪状:“祖宗创业,未尝任用中官。且明朝亡国,亦因委用宦寺。朕明知其弊,不以为戒。设立内十三衙门,委用任使,与明无异,以致营私作弊,更踰往时,是朕之罪一也!”(《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七十七,顺治十八年正月丁巳)

顺治帝背叛祖制、不畏明戒、不怕亡国,宠任吴良辅为首的太监,已然是一个严重不合格的帝王。即便他不是患痘早逝,也会面临着孝庄太后和两黄旗大臣忍无可忍整肃朝纲的风险。

这,足以说明孝庄太后和两黄旗大臣,对顺治帝宠任太监、剥夺他们权力的恨达到了极致。

吴良辅在劫难逃。即便他曾经是顺治帝向孝庄夺权的一颗棋子,但现在也成了一条人人喊打却没了主人的狗。

《清史稿·圣祖本纪一》记载:顺治十八年“二月癸未,上释服。乙未,诛有罪内监吴良辅,罢内官”。从康熙释服到吴良辅被诛杀,前后仅十二天。

这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就任辅政大臣后,以皇帝的名义发出的第一道诛杀令。

3

他们得到了孝庄太皇太后的支持。

吴良辅的罪状,是“阴险狡诈,巧售其奸,荧惑欺蒙。变易祖宗旧制,倡立十三衙门名色。广招党类,恣意妄行,钱粮借端滥费,以遂侵牟。权势震于中外,以窃威福。恣肆贪婪,相济为恶。假窃威权,要挟专擅,内外各衙门事务,任意把持。广兴营造,糜冒钱粮,以致民力告匮,兵饷不敷”(《清圣祖实录》卷一,顺治十八年二月乙未)。

与吴良辅一同被问罪的,还有已死但遭“冥诛”的“满洲佟义”。从佟义被“削其世职”来看,他应该是满洲大臣、顺治近侍。吴良辅之死,最大的问题是“变易祖宗旧制,倡立十三衙门名色”,“权势震于中外,以窃威福”,严重侵害了侍卫处和内务府大臣索尼等的权力。

顺治去世,索尼们名正言顺地代行皇权,自然要把吴良辅和十三衙门当作在身体多年的肉中刺拔掉。与此同时,四辅臣们也将顺治帝为集中和强化皇权、侵害了他们权益而设的内阁和翰林院悉数撤销。

至于吴良辅与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有苟且之事的传闻,那是坊间秘闻,不足为外道哉。只不过,民间不直接说顺治放任太监擅权,而给他弄了一顶绿帽子。

顺治任用宦官,沿袭明制设置十三衙门,不以明朝阉党之祸为忌,导致吴良辅抱青年天子的大腿,不惜甘当反弹保守派的“政治棍子”,有些忘乎所以,而遭到保守势力集团目标一致的集体围攻。顺治死后,清廷迅速处死吴良辅,清除宦官干政影响。

孟森在《清初三大疑案考实·世祖出家事考实》中说:“铲除宦寺,处斩吴良辅,实为清一代最惩覆辙之高见,而亦不似世祖向来优容吴奄之举动。”清朝皇宫离不开宦官的近身服务,但是一直采取“永抑宦官”的做法,即便太监奉旨引来重臣觐见皇帝,也须及时退出。即便到了晚清,慈禧宠信的太监李莲英见到弱主光绪帝,还是毕恭毕敬地逢迎小主子。

吴良辅之死,死于自身的阴险狡诈,也死于顺治的拉拢腹心,更死于统治集团激烈的内部斗争。吴良辅被诛杀时,顺治帝已逝。佟妃已被幼主和四辅臣送了一顶金碧辉煌的圣母皇太后桂冠。虽然佟妃为了上位不择手段自甘被辱的传说没有孝庄下嫁多尔衮的传说精彩,但也让不少人炒成了茶余饭后的笑谈。

史上的慧妃,是孝庄给康熙早定的皇后

1

《康熙王朝》没有九子夺嫡的整体故事,但皇长子胤禔对皇太子胤礽的储位,一直虎视眈眈。电视剧对胤禔的安排,很有冲击皇位的实力:

一、康熙前四子早殇,序齿第五的胤禔顺理成章上升为皇长子。他虽是庶出,但占据了“长”的位置。他老爸康熙和先帝顺治、皇太极,都以非嫡胜出。所以说,庶出是大有希望的。

二、胤礽虽是太子,但其母赫舍里氏皇后生育时难产而崩,而胤禔的母亲慧妃还在,论年纪资历,在严格执行长幼有序、尊卑有序的康熙跟前,还是有机会吹枕边风的。剧中的慧妃,半老徐娘,很擅长争宠卖骚,要比康熙宠爱的容妃会来事。她口称不觊觎皇后的位置,但一直在为儿子争储谋划争斗。她不想做政治强人的傀儡皇后,但寄望做懦弱皇帝的强势皇太后。

三、胤礽有外公(该是叔外公)索额图大力支持,但胤禔的舅舅明珠,与索相同在上书房,都是领班大学士,康熙的左膀右臂。二人旗鼓相当,势均力敌,“权势相侔,互相仇轧”(昭梿《啸亭杂录》卷十《索明二相博古》)。(史上的明珠,与胤禔的外公索尔和有同一个祖父金台石,即明珠并非胤禔的舅舅,该是胤禔的远房叔外公。电视剧的安排,应该来自《永宪录》之类史书的错误记载。)

四、胤禔的母亲还在后宫,位排前列,且有一个宰辅舅舅,自然有一大帮大臣效忠追随,形成了足以与太子党抗衡的大爷党。

在历史上,胤禔也是很有本事的:

史说胤禔长相极为俊美,在诸皇子中是较聪明能干的。他在皇子中年龄居长,替其父做事最多。康熙二十九年(1690),十八岁的胤禔奉命随伯父、裕亲王福全出征,任副将军,参与指挥战事。康熙三十五年,胤禔随康熙亲征噶尔丹。他与内大臣索额图领八旗前锋营、汉军火器营、四旗察哈尔及绿旗驻军,参赞军机,后来还给西路大将军费扬古做参军。这年三月,二十六岁的胤禔因有军功被封为直郡王。

康熙三十九年,胤禔随康熙巡视永定河堤,任总管,衔命祭华山。

向康熙讲授过几何学和算术的法国传教士白晋证明:“皇上特别宠爱这个皇子,这个皇子确实很可爱。他是个美男子,才华横溢,并具有其他种种美德。”

2

康熙爱长子胤禔不假,这是为父天性,而且老大能为父分忧排难。

但是,非嫡出即位的康熙,却要选择嫡承大统。

即便胤禔再优秀,胤礽再荒唐,康熙仍坚持:“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

康熙还强加了一个似乎很充分的理由:“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此为其一。至于电视剧,设计胤禔在胤礽被废后,要为康熙行万难之事,更让康熙对儿子们的手足相残感到了无限恐慌。而胤禔的要替父行万难事,却致使自己身陷万劫,引来了李光地奉命抄家。

最关键的是,胤礽是康熙钟爱的皇后所生,而胤禔的生母只是一个不得宠的偏妃。

而且,《康熙王朝》连胤禔的生母都搞错了。

胤禔的生母为惠妃,纳喇氏,满洲正黄旗人,正五品郎中索尔和女,而不是慧妃。

康熙另外有一个慧妃。

一字之差。但这一字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还是不一样的。

《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二曾给康熙后妃排位:温僖贵妃之后,是慧妃、惠妃、宜妃、荣妃、平妃、良妃、宣妃、成妃、顺懿密妃、纯裕勤妃、定妃。

慧妃紧接贵妃之后,惠妃之前。慧妃,自然不是胤禔的生母,胤禔出生时她已经死了,但她的地位却始终要比胤禔的生母惠妃地位高一点点。

康熙并未因为慧妃没给他生个一儿半女,而惠妃给他生了一个健在的皇长子,就慢待一些。

3

《康熙王朝》把康熙和苏麻喇姑安排为青梅竹马,这与史实严重不符。苏麻生于1612年,要年长生在1654年的康熙四十二岁。

苏麻只是康熙的启蒙老师之一,而康熙有自己青梅竹马的女孩,那就是后来的慧妃。

《皇清宗室谱系四种》记载:慧妃自幼“待年宫中”,即童养媳,尚未成婚。

慧妃博尔济吉特氏,是科尔沁三等台吉阿郁锡的女儿。阿郁锡,是康熙祖母孝庄太后的堂叔额德的儿子,即堂弟。慧妃与顺治的孝惠章皇后是姑表亲,因此她是与康熙关系不远的表姑。

《清朝野史大观》中,有一个康熙纳姑为妃的故事,其来源可能即是慧妃之事。

按现在的说法,康熙与慧妃,是乱伦,但他那时似乎不忌讳这一点。他的祖父皇太极不也娶了博尔济吉特家的一姑二侄吗?皇太极虽下了禁令,但很快被康熙打破,而且得到了孝庄太后的默许和支持。

慧妃自幼被养在宫中,应该是孝庄的安排。她是要培育这位博尔济吉特氏堂侄女与孙子康熙两小无猜的感情,她曾经临时安排两个博尔济吉特氏侄女与儿子顺治成婚,结果导致了两桩政治婚姻的不幸。

她要从长计议,从娃娃抓起。

这样看来,孝庄最初给康熙安排的皇后,应该是慧妃。若非鳌拜弄权,政治危机使然,孝庄要争取首相索尼的全力支持而不得不在康熙四年册立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后,慧妃极有可能在政治婚姻制度下成为皇后。

4

慧妃死得太早,甚至生前有名无分,身后才得慧妃的追赠。

《皇清宗室谱系四种》记载:慧妃在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去世,五月初九日追赠为慧妃。

好一个“慧”字,足见她在康熙心中是聪慧的女子,青梅竹马,情意纯真。遗憾的是,她死前,年轻的康熙先是被四大辅政大臣架空,到后来才借助于索尼父子的势力,铲除鳌拜,逼退遏必隆,真正亲政。慧妃死时康熙已立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后,二人还是相敬如宾的蜜月期。

如果慧妃能及时生育儿女,康熙定然会给她一个更高的封赏。

初恋情深,红颜薄命,但从诸多史料来看,康熙对她是格外地用情。

而且,康熙在慧妃生前没公开夫妻之实,也无子女作证,还明诏追认祖母家的堂姑为自己的老婆,是明摆着承认乱伦和破坏了皇太极禁令,除非他对她的情非一般。

《清圣祖实录》卷三十三记载,康熙九年四月癸亥日,康熙帝“谕礼部:博尔济金氏,乃科尔沁冰图郡王额济音之亲叔额德台吉之子三等台吉阿郁锡之女。选进宫中待年,方欲册封。今遽尔长逝,朕心深切轸悼,宜追封为妃。其封号,及应行礼仪。尔部即察例议奏,寻允礼部议,追封为慧妃”。

如此看来,康熙与这位远房表姑是有夫妻之实的,“方欲册封”,而因红颜命薄,夫妻情短。即便没有婚礼、册封仪式,康熙和大清皇室也还是承认慧妃这个蒙古媳妇的,而且给了很高的待遇。不仅如此,慧妃死后,康熙帝辍朝三日,并颁文规定:

一、大内以下、宗室以上,三日内咸素服不祭神;妃宫中女子内监剪发截发辫,咸成服二十七日除服、百日剃头,姻戚人等成服二十七日而除、百日剃头,茶膳房人员男妇成服皆于大祭日除服、百日剃头。

二、妃初薨日,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一品官予以上,公主福晋以下、县君奉恩将军一品夫人以上,咸齐集,移日、祭日同二周月内日上食上次,百日内上食二次,均内府官及执事内管领下官员男妇齐集。

三、妃金棺奉移殡宫行初祭礼,用金银定七万、楮钱七万、画段千端、楮帛九千,馔筵三十一席,羊十有九,酒十有九,尊设采仗,众齐集行礼,次日绎祭金银定楮钱各五千,馔筵五席,羊三酒三尊,不设采仗,执事内管领下官员男妇齐集大祭与初祭同。次日绎祭与前绎祭同,周月致祭用金银定楮钱各一万,馔筵十有一席,羊五酒五尊,二周月三周月百日致祭及未葬期年致祭羊酒楮帛之数皆与初周月同,清明设挂楮钱宝华一座,中元及冬至岁暮用金银定二千楮钱一千,皆馔筵五席,羊一酒一尊,执事内管领下官员男妇齐集。

康熙二十年,康熙帝的景陵修建完工。慧妃金棺第一个奉安入妃园寝,初称慧妃园寝、妃衙门。《钦定大清会典则例》记载:“康熙二十年,妃金棺由殡处奉移妃园寝,豫期行奉移礼用金银定楮钱各一万五千,馔筵十有三席,羊五酒五尊,设采仗,众齐集,沿途驻宿奠馔筵一。至陵日,不值班之大小官员咸于十里外,跪迎举哀,候过随行,奉安园寝芦殿。次日行奉安礼,陈设祭物与奉移同,送往大臣官员暨在陵之大小官员等及其妻咸齐集。将入园寝先一日,行奉移礼与前奉安礼同,至吉期安葬。”

即便是后世之君,也对慧妃给予了规格不渝的待遇。

乾隆二年(1737),对康熙景妃园寝飨殿两次间增造寝室床龛,并定诸妃神位次序:奉安温僖贵妃神位于中龛内居左,慧妃神位居右,惠妃神位次左,宜妃神位次右。

这样的礼仪安排,再次明确慧妃虽未生育子嗣,但不改她在康熙“妃”这一等级排序第一的名分和位置,甚至享受着贵妃一等的待遇。

若非政治需要及其早逝,或许这一位有着满蒙政治联姻使命的博尔济吉特氏女人,会在康熙后宫有着更高的殊荣和地位。

鳌拜杀掉的费扬古父子究竟是谁?

1

《清史稿·鳌拜传》和《清史列传·鳌拜传》都说鳌拜向幼主康熙叫板时,第一个向内大臣费扬古(《清史列传》署作“飞扬古”)开刀。

《清史稿》是这样说的:鳌拜“受顾命辅政。既受事,与内大臣费扬古有隙,又恶其子侍卫倭赫及侍卫西住、折克图,觉罗塞尔弼同直御前,不加礼辅臣。遂论倭赫等擅乘御马及取御用弓矢射鹿,并弃市。又坐费扬古怨望,亦论死,并杀其子尼侃、萨哈连,籍其家,以与弟都统穆里玛”。《清史列传》记载:“既受事,与内大臣飞扬古有隙,又飞扬古子侍卫倭赫及侍卫西住、折克图,觉罗塞尔弼同在御前,不加礼辅臣。鳌拜恶之,遂论倭赫等擅乘御马及取御用弓矢射鹿罪,并弃市,坐飞扬古怨望,亦弃市,并杀其子尼侃、萨哈连,籍其家,以与弟都统穆里玛。”

两处都说明,鳌拜与费扬古本来有矛盾,而费扬古给康熙做侍卫的儿子倭赫和另外几个侍卫,对辅臣无礼,鳌拜不高兴了,于是以倭赫等擅骑御马及取御用弓箭射鹿有罪,将他们和费扬古一众砍了。

鳌拜炮制的倭赫案发生在康熙三年(1664)四月,这时主要是四辅臣主政,小皇帝无话语权。倭赫等自恃是皇帝跟前的人,对辅臣无礼不恭,对于正需立威的四辅臣而言,是一种挑战,必然引起辅臣联合体群起攻之。

两书都没说有人出来反对,索尼、遏必隆不说话,苏克萨哈保持沉默,即便是皇帝和孝庄也没有说“不”。鳌拜理直气壮地将费扬古父子砍了!

这也算是事出有因!

2

费扬古真的被鳌拜弄死了吗?

康熙年间,有两位著名的内大臣叫费扬古,一个是董鄂氏,一个是乌拉那拉氏。

先说董鄂氏费扬古。他是顺治帝那位最钟爱的董鄂妃,即孝献端敬皇后的弟弟。他们的父亲为内大臣鄂硕,满洲正白旗人,状貌异常魁梧。

正白旗人士,应该是鳌拜重点打击的对象。但是,这位费扬古生于顺治二年(1645)。顺治十三年,董鄂氏入宫,深受顺治帝宠爱,封为贤妃。仅一月有余,顺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鄂硕因此晋封三等伯,但同年病逝,被追为三等侯。顺治十五年,十四岁的费扬古承袭了鄂硕的爵位。

至康熙三年,这位先帝的小舅子、也算得上康熙的小舅舅,仅二十岁左右。这样的年纪,能有多大的儿子给外甥皇帝当保镖啊?

至于费扬古怎样与鳌拜交恶,以及身陷倭赫案中被鳌拜论死,史书并未记载。

很多人都认为他是被鳌拜杀了。但这位费扬古的本传,在交代出身后,直接切入康熙十三年,费扬古从安亲王岳乐率兵到江西征讨吴三桂的叛军,多次击败吴军大将,连战连捷。康熙十八年,任领侍卫大臣,位列议政大臣。后来,康熙两次对噶尔丹御驾亲征,费扬古继裕亲王福全之后,接任抚远大将军,成为康熙第二次用兵时的西路军统帅。康熙三十六年,费扬古有病还京,仍任领侍卫内大臣,位进一等公。康熙四十年病故,康熙赐祭葬如典礼。

注意啦!《清史稿》费扬古本传中,署作“费扬古”,而非“飞扬古”。此二名,都指前国舅费扬古。

难道此费扬古不是彼费扬古?

此处只能存疑。《清史稿》和《清史列传》还专门给费扬古做了本传。他在康熙初年并未做过内大臣,只是继承了其父鄂硕的三等伯。

3

另一位乌拉那拉氏费扬古,确实做过康熙初年的内大臣。《清史稿》和《清史列传》没有专门的本传。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二十三载:正黄旗人博瑚察“次子费扬古,奉太宗文皇帝谕旨,令入包衣佐领,在内廷养育,后授三等侍卫,从征朝鲜。及大凌河、锦州等处,俱立军功,授二等侍卫。寻委署前锋侍卫,追藤吉思,击败土谢图汗,及和硕罗汉等兵。叙功,授骑都尉。后由委署护军统领。征鄂尔多斯,及察哈尔、大同等处,屡著劳绩,授内务府总管。请旨归隶本旗。寻授步军统领。奉圣祖仁皇帝谕旨:‘费扬古,系初设步军统领,即克胜任,甚属可嘉。著交部议叙,钦此。’续经部复议,将费扬古升授正一品步军统领。奉特恩,再赐一云骑尉,寻擢内大臣”。论年龄和经历,他确实有很多机会和鳌拜发生交集。

但是,他生有五个子女,儿子中却没有一个名叫倭赫的,唯一的女儿在康熙三十年,被康熙帝赐封给皇四子胤禛为嫡福晋,后来成了雍正的孝敬宪皇后。

不仅如此,孝敬宪皇后出生于康熙二十年,也就是说,她的父亲费扬古活得比鳌拜长,没有给鳌拜论死弃市的机会。

4

当然,也有人认为鳌拜杀的是瓜尔佳氏费扬古。

而此费扬古,却是鳌拜的堂侄。他是费英东之孙,图赖之子。当然,鳌拜为了树威,也敢向亲人开刀。他在构陷亲家苏克萨哈一案中,对女儿女婿就未留多少情面。

但这个费扬古同样不具备倭赫案中的费扬古特征。他骁悍善射,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先后任护军参领、统领,征讨吴三桂叛军,至长沙遇吴将吴国贵,直前突阵,面中鸟枪而死,议恤,赠云骑尉。

他是没有做过内大臣的。

看来鳌拜制造的倭赫案中,费扬古另有其人,或者被写错了名字。

值得注意的是,顺治九年四月,鳌拜出任领侍卫内大臣,总管侍卫,奉命教习武进士。此时内大臣中,有一个镶黄旗费扬古。

顺治十三年三月,顺治帝对侍卫处主要大臣进行调整,在原有满洲两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六人(镶黄旗伯伊尔登、鳌拜、遏必隆,正黄旗索尼、公额尔克戴青、额齐尔)、正蓝旗一人(色勒,太祖伯父、武功郡王礼敦之孙)的基础上,增补正白旗苏克萨哈为领侍卫内大臣。同时,从上三旗中各新选二人补入内大臣,董鄂妃之父、正白旗鄂硕就是此次入选的。原有三名内大臣中,就有一个是镶黄旗费扬古。

难道鳌拜所杀的费扬古,为这个与自己同旗的费扬古,被鳌拜视为不愿附己的异己分子?

顺治的大忠臣成了康熙的大逆贼

1

对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如何辅政,《清史稿》如此评价:“四辅臣当国时,改世祖之政,必举太祖、太宗以为辞。然世祖罢明季三饷,四辅臣时复征练饷,并令并入地丁考成。此非太祖、太宗旧制然也,则又将何辞?索尼忠于事主,始终一节,锡以美谥,诚无愧焉。苏克萨哈见忌同列,遂致覆宗。遏必隆党比求全,几及于祸。鳌拜多戮无辜,功不掩罪。圣祖不加诛殛,亦云幸矣。”

索尼最忠诚。苏克萨哈遭排挤。遏必隆附逆臣。鳌拜喜杀戮。

这样说鳌拜,也是秉承了康熙的说法:“妄称顾命大臣,窃弄威权。”(《十叶野闻》)

受康熙旨意罗列鳌拜罪状的康亲王杰书也说:“鳌拜系国家大臣,背负先帝重托。任意横行,欺君擅权。文武各官,尽出门下。”(《清圣祖实录》卷二十九,康熙八年五月庚申)

2

鳌拜到底是怎样“欺君擅权”的呢?

先说四辅臣的关系。

索尼是正黄旗,鳌拜和遏必隆为镶黄旗。两黄旗都是皇太极父子亲率。而苏克萨哈所属的正白旗,原为多尔衮兄弟统领。

皇太极死后,未立储君,留下夺位之战。两黄旗鼎力支持豪格嗣统,而两白旗极力推动多尔衮上位。迫于顺治帝生母孝庄和两黄旗势力的联合压制,多尔衮提出折中办法,把豪格弄出局,自己摄政,便疯狂打压两黄旗和豪格。

精通满、汉、蒙古文的文武全才索尼,曾为太宗的文馆谋士、一等侍卫,随太宗征明时书写汉字文书谕告汉地百姓,任吏部启心郎,却因不附多尔衮,曾遭两次革职免死,遣守昭陵。

遏必隆为太祖外孙,父弘毅公额亦都巴图鲁,母太祖四女和硕公主穆库什,十多岁袭父一等总兵官世职,崇德六年(1641),刚过二十岁的他被皇太极赞赏“巴图鲁之子,仍巴图鲁也”(《八旗通志初集》卷一百四十二《名臣列传·镶黄旗满洲世职大臣·遏必隆》),于顺治二年(1645)从征湖广叙功头等,却在三年后被人举报“与白旗诸王有隙”,多尔衮将这个外甥革职,籍没一半家产。

鳌拜则是少年入行伍、百战敢拼死的硬汉,崇德二年被太宗赐号巴图鲁,顺治初年以护军统领随多尔衮入关,后从阿济格击溃退至湖广的大顺皇帝李自成,继而跟随豪格进军四川射杀大西皇帝张献忠,还参与了平定大同总兵姜瓖的叛乱,不意,多尔衮因鳌拜拥护少年天子、不阿附自己,而多次对其议罪论死。

多尔衮与其胞兄阿济格构陷亲侄豪格,使之幽死狱中,随后各强娶豪格一福晋。

黄白对立,日益激烈。顺治帝安排的四辅臣,就是两黄旗对一白旗、三黄臣对一白臣,自会延续往日情仇。

索尼是四朝元老,位居四辅臣之首,但年老多病,且聪明狡猾。鳌拜日益骄恣,索尼装聋卖傻。当初,鳌拜和索尼、谭泰谋立豪格,就是好战友。后来,索尼和谭泰相仇,攻讦死磕,鳌拜因庇护索尼再次获罪,几被革职。如果不是孝庄斡旋,直接将索尼的孙女封为皇后,让首辅做了太国丈,索尼也未必会同几个儿子一同站到老战友鳌拜的对立面。

遏必隆是皇亲国戚,但他是典型的骑墙派。他附和鳌拜也是有缘故的。多尔衮当政时,有人告发:皇太极驾崩、诸亲王夺位之际,鳌拜擅拨护军,为还是侍卫的遏必隆防守宫门。多尔衮因此差点弄死鳌拜。遏必隆欠了鳌拜一份大人情。

苏克萨哈属正白旗,原为多尔衮的打黄干将(奇怪的是,多尔衮摄政时,苏克萨哈除了得了骑都尉、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外,并没有太多的荣耀)。多尔衮死后,朝局一变,刚做了几天议政大臣的苏克萨哈,伙同原睿王府侍卫、新晋议政大臣詹岱,一同跳出来告发故主棺椁中私藏八补黄袍、大东珠、素珠、黑狐褂之类僭越物品,阴谋篡逆,引发群臣要对多尔衮开棺扬灰,因此受到顺治重用,很快升为镶白旗护军统领,顺治十二年随礼部尚书兼镶黄旗满洲都统陈泰等领兵驻镇湖南,大败大西军将领刘文秀,回京后擢为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

这四人入选辅政大臣,为顺治帝临终前与孝庄太后的商定,已无须皇室、宗室王公与议政王大臣会议推选。

索尼、遏必隆和鳌拜,初为拥立顺治帝,与孝庄太后结为共进退的政治联盟。后来,孝庄与顺治矛盾激化,索尼等三人不认同顺治帝的改制运动,认为其破坏了满蒙政治联姻关系,而站到了孝庄太后一边。

他们三人入选,自是孝庄的主张。而苏克萨哈,应该是顺治帝的提议,即便孝庄不喜欢这个正白旗人,但还是妥协地接受了他的入选,并默认了世职不显的苏克萨哈排名第二。这也照顾了作为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的情绪。

况顺治临终,有意抬高在领侍卫内大臣任上资历最浅的苏克萨哈,命他独送御讳、传谕大赦,使在一旁坐冷板凳的索尼等三人眼馋心恨,也使得苏克萨哈感激涕零地奏请情愿殉主。

顺治帝说:“尔不知死事易,守主事重。”(《清圣祖实录》卷二十三,康熙六年己未)顺治对苏克萨哈寄予托孤之厚望,也为鳌拜等很快抱团攻苏,埋下了导火线。

苏克萨哈虽热爱皇上,但背叛故主,毫无气节,索尼、鳌拜等人在仇视他的同时,多了一份鄙视。鳌拜居四辅臣之末位,但资格老,军功高,常常气势夺人。武夫当国,首当其冲。

3

鳌拜的滥杀,主要是针对原属多尔衮的正白旗。

《清史稿》和《清史列传》都说鳌拜先拿内大臣费扬古(《清史列传》署作“飞扬古”)开刀。他与费扬古本来有矛盾,而费扬古给康熙做侍卫的儿子倭赫,和另外几个侍卫,对四辅臣中属于两黄旗的三辅臣无礼,鳌拜不高兴了,于是以倭赫等擅骑御马及取御用弓箭射鹿有罪,将他们和费扬古一众砍了。

康熙五年(1666),鳌拜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同为辅政大臣且排名靠前的苏克萨哈。

他强行要把镶黄旗与正白旗在直隶所圈的土地置换,即以贫瘠之地换肥沃之地。

他是要将二十年前多尔衮强势置换的土地,重新换回。

朝廷内外,皆言不便。

属正白旗的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海、兵部尚书兼直隶总督朱昌祚、保定巡抚加工部尚书衔王登联,联合在朝堂上公开反对。

苏纳海坚决抵制,不畏惧鳌拜淫威,不阿其意。

朱、王上疏奏称:旗民不愿圈换地亩。他们支持正白旗民坚守不移,阻挠鳌拜的强制命令。

鳌拜大怒,即以此事,谋兴大狱,下刑部议罪,必欲置之于死地。

对于此事,站在当时两黄旗的角度看,鳌拜是针对多尔衮的正白旗而言,多尔衮已死,鳌拜要还击正白旗,同时也是在维护两黄旗的利益。鳌拜坚持要严惩坚奏苏纳海等,索尼、遏必隆不反对,甚至在鳌拜强奏时附议支持,故而有康熙帝“特召辅臣等,赐坐询问,鳌拜、索尼、遏必隆,坚奏苏纳海等,应置重典。独苏克萨哈不对”(《清圣祖实录》卷二十,康熙五年十一月丙寅)的辅政分裂僵局。

十四岁的康熙帝看出四辅臣有分歧,没有批准。

专横的鳌拜攘臂强争,最后假借皇帝的名义,把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三人绞杀,抄没家产。鳌拜等的理由是——

苏纳海身在内阁,执掌户部,如果有意见,就应该即时陈奏。而今既然奉差拨地,却以种种奸巧不愿迁移,是明显抗旨,藐视皇上。

朱昌祚、王登联,身为督抚,各有专任职掌,不按要求处理好拨地事宜,还妄行具奏反对,又将奏疏予苏纳海看,报告中不止言及民间困苦,还将旗下不愿迁移之处一并具题。

要杀苏纳海三人,不只是鳌拜一人的意思。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满文奏折中,有一份未书具奏人的文件,记载了康熙四十五年二月初一日,康熙帝在畅春园召见满洲镶黄旗内大臣明珠、满洲正白旗兵部尚书马尔汉、满洲正黄旗原户部尚书麻尔图、满洲正白旗原兵部侍郎温代四个老臣时的一番话。康熙重提苏纳海等因“更换地亩事”不符合辅政大臣心意,结果被定为死罪。四大辅政“入内具奏时”,“索尼、鳌拜、遏必隆三人均奏称当斩,迫朕杀之”。

事情过去了三十多年,康熙不以索尼是太国丈、遏必隆是国丈,为尊者讳,直言他们作为“辅政大臣办理政务时,结纳植党,专擅威权,谄媚者任意使用,不附者寻隙治罪”。遗憾的是,《清圣祖实录》没有记录此事。

一向持重的索尼,之所以坚持要处死苏纳海等支持正白旗拒换要求的三人,应该是对苏克萨哈的一次反击。一年前,孝庄拟将索尼孙女定为皇后,苏克萨哈怒称此女与康熙年庚不符,挑起鳌拜与遏必隆一同反对力阻,还称索尼之子、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为“满洲下人”(《明清史料》丁编第八本《鳌拜等罪案残件》)。

康熙谴责鳌拜妄称顾命大臣,窃弄威权,植党营私时,经常不忘称四大辅政。毕竟索尼等辅政时,康熙帝只是一个老老实实坐在龙椅上的傀儡。

康熙六年三月,索尼与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一起上书请求康熙帝亲政。康熙没有马上答应。六月,索尼病逝,辅臣们班行章奏,本为四辅臣之末的鳌拜却站到了最前面。

鳌拜大权独揽,独断专行。

遏必隆选择明哲保身,对于鳌拜的专擅,既不加阻止,也未曾弹劾。很快,鳌拜及大学士班布尔善诬苏克萨哈不欲归政,列二十四罪,将其处死。

《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康熙六年“秋七月己酉,上亲政,御太和殿受贺,加恩中外,罪非殊死,咸赦除之。是日,始御乾清门听政。甲寅,命武职官一体引见。己未,辅臣鳌拜擅杀辅臣苏克萨哈及其子姓。癸亥,赐辅臣遏必隆、鳌拜加一等公”。

在康熙亲政大赦之际,鳌拜要对一大辅臣进行灭门甚至是灭族,如果没有绝对的罪证,还是很难通过的。大局已定,康熙还加封屠杀者为一等公,也可以看出他对苏克萨哈一案还是默认的。《清史列传·苏克萨哈传》记载,康熙在鳌拜倒台后,特谕吏、兵二部:“苏克萨哈虽有罪,不至诛灭子孙。”康熙承认苏克萨哈有罪。

鳌拜与苏克萨哈是姻亲,还是拜康熙所赐。康熙二年,孝庄太后为了政治需要,和四辅臣联姻。索尼有孙女,遏必隆有女儿,鳌拜有女儿,都准备送给康熙为妃子。谁知,康熙当廷指婚,鳌拜的女儿嫁给苏克萨哈的儿子。皇帝金口玉言,鳌拜哑口无言,眼睁睁地看着索尼成为太国丈、遏必隆也成为国丈,而自己也想成为皇亲国戚却和最大的旗敌成了亲家。二人并未因此而握手言和,却常常因政见不合发生争论,势同水火。

鳌拜在诛杀苏克萨哈一家时,只留了一个自己的女儿给苏克萨哈生的孙子,却未见史料记载他是否放过了自己的女儿。

4

康熙六年七月初七日开始,康熙帝躬亲大政。

虽然实权还抓在不愿意卸政的鳌拜的手里,但康熙迄至病逝前长达五十五年的御门听政,正式拉开了帷幕。

对于这一历史性时刻,《清圣祖实录》卷二十三记载:“己酉,上躬亲大政,御太和殿。王以下,文武百官,上表行庆贺礼,宣诏天下”,“诏内恩赦,凡一十七条”。

四辅臣中,只留有鳌拜和遏必隆。

遏必隆附和鳌拜,鳌拜一家独大。

大臣非议,鳌拜“辄请申禁言官,不得上书陈奏”(梁章钜《归田琐记》卷五)。

康熙说可以的,鳌拜说“不”。

康熙不允的,鳌拜仍行。

当时在康熙宫廷中的法国传教士白晋在回忆录中记载:在康熙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王中最有势力的宰相,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这个“最有势力的宰相”就是鳌拜。

此时的鳌拜,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两个天生的权力控,组成了一个领导班子,自然要进行彻底的较量,最后康熙以三十条大罪将鳌拜拿下。

至于三十条大罪中有多少真假,各有说法。虽然康熙将鳌拜视为大逆贼,但还是没将其直接砍头,只是堂而皇之地拘禁。

鳌拜专擅弄权,真的是为了篡位吗?

电视剧《康熙王朝》和《鹿鼎记》中,都安排了鳌拜置办龙袍、意图篡位的场景,但这不见于史料记载。按理,鳌拜不敢篡位,原因有四:

一、鳌拜虽权倾朝野,但清廷八旗兵力还主要掌握在皇家亲王旗主手中,他顶多有镶黄一旗支持。同时皇家也有专属部队,如丰台大营之类,《康熙王朝》不是还设计班布尔善率兵攻打皇城,却被护军头领吴六一很快血拼殆尽吗?鳌拜当时应该还没将拱卫京城的卫戍部队拿下。

二、已经在康熙阵营站队的索尼家族,实力还是很强大的,也能保证正黄旗不支持鳌拜。

三、南方割据的“三藩”也虎视眈眈。在他们手中,有全国一半的兵力。鳌拜属于排汉派,自然和吴三桂们搞不到一起,吴三桂也不买鳌拜的账。

四、鳌拜也会联想到多尔衮是何等的强势,也只会逼皇帝封他为皇父摄政王,却不敢直接篡位。

而多尔衮死后差点被开棺扬灰,其势力被皇帝很快清洗干净,可见支持皇帝的人还是最多的。不能否认,鳌拜喜欢权力,想发号施令,但他骨子里还是对皇帝忠诚的。这一点,康熙和后世之君也明白。

《清史列传·鳌拜传》称,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又下旨,称“鳌拜战阵功多,特追赐一等男”。雍正继位后,“赐鳌拜祭葬,复一等公,世袭罔替,加封号曰超武”。这样,无疑是给鳌拜平了反。

只不过,《清史稿·鳌拜传》还多加了一句:“乾隆四十五年,高宗宣谕群臣,追核鳌拜功罪,命停袭公爵,仍袭一等男;并命当时为鳌拜诬害诸臣有褫夺世职者,各旗察奏,录其子孙。”

清高宗重提鳌拜案,下谕强调:“鳌拜当日自恃政柄在握,辄敢擅权执法,邀结党羽,残害大臣,罪迹多端,难以枚举……俟出缺时,即行停袭公爵,仍照皇祖所降谕旨,给予一等男爵,世袭罔替,已足以示国家法外施恩旧勋之意矣。”(梁章钜《归田琐记》卷五)乾隆终止雍正对鳌拜世系恢复的一等公,但还是承认鳌拜为“屡立战功”的“勋旧”,只是表达了对鳌拜在其“皇祖冲龄践祚,鳌拜受事以后,即专权自恣,擅作威福”的强烈不满。

作为太宗朝的巴图鲁和世祖留下的辅政大臣,鳌拜是忠于大清的。但是,他随着权势的扩大,利欲熏心,很快由皇权的捍卫者逐步走向了反面,首先是以两黄旗与正白旗的宿怨而重点打击在辅政大臣中名列第二的苏克萨哈,继而利用索尼和遏必隆的支持,强行圈换土地,矫旨杀死反对圈换土地的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海等,并对苏克萨哈灭门,制造了一系列冤案。即便是康熙帝反对,鳌拜也是攘臂向前,强制下旨,将小皇帝视若傀儡。

索尼死后,鳌拜力图独专权柄,“一时威福,尽出其门”(昭梿《啸亭杂录》卷一《圣祖拿鳌拜》)。但是,他并没有篡得皇权、夺取皇位、更换皇帝的意图,只是在少年长成的康熙急欲掌权的时期,仍想继续独掌辅政大权,凌驾于皇帝之上,势必直接威胁到皇权。

前文提及的那一份康熙与明珠等人密谈的满文奏折中还记载,鳌拜奏请将苏克萨哈及其子孙定罪灭族抄斩时,与康熙有一段对话。

康熙说:“苏克萨哈与尔等同为辅政大臣。朕惟念终养尔等,断不至尔等有罪而杀之。”

鳌拜答:“嗣后若我等犯了同样之罪,主子也应将我等一同斩首。”

鳌拜理直气壮地要杀苏克萨哈,不惜说自己有罪也该杀。

他一直把自己定位成大清王朝的忠臣,只是为了独擅威权,而不惜一连七日强奏,强逼康熙帝族灭苏克萨哈。

待到康熙清算鳌拜时,矫诏擅杀苏克萨哈,则成了鳌拜的一大罪状。

康熙帝命人将已下狱定罪、用铁链绑缚的鳌拜,带到武英殿大门前,当面责问他:先前你在御前强奏,执意斩杀苏克萨哈。你是否还记得你说过,以后若你等犯了同样的罪行,我也应该将你等一并斩首。现在你还有什么话说?

鳌拜不再骄横,无言以对,只是叩首,请求康熙看其年老衰迈,从宽免死。

康熙帝并没有将其处死,而是命人松开铁链,将其终身监禁,也算是念及其历史功绩。

康熙只是将鳌拜圈禁,待其自生自灭,但处死皇族长辈班布尔善,不免是因为其有篡立之迹,从而给予了最严厉的处分。

至于乾隆秋后算账的做法,也未必是针对鳌拜。雍正生前重用的大臣都被乾隆重点打击,而雍正疯狂镇压的奸逆大多为乾隆所加官晋爵。

5

谈鳌拜的荣辱巨变,就不得不谈及他最大的对手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原为多尔衮打压两黄旗的主要帮手,被封为议政大臣,但待主子一死,他马上跳出揭发多尔衮移驻永平图谋叛逆,并私制擅用不少僭制的御用物品:多尔衮生前准备了八补黄袍、大东珠、素珠、黑狐褂,有大逆之罪。

这,为曾被多尔衮当作傀儡的顺治帝和被多尔衮排挤出局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以及屡遭多尔衮议罪论死的两黄旗大臣,对已被追尊为成宗义皇帝、祔享太庙的多尔衮进行清算,找到了借口。业已亲政的顺治对多尔衮展开清算,夺回一切恩典封号,籍没家产,平毁墓葬,给予了最无情的秋后算账。就连入继其后的嗣睿亲王多尔博,也被革爵遣还原宗,意在让多尔衮绝后。多尔衮生前所率的正白旗,由顺治帝自将,成了上三旗之一。

苏克萨哈投效顺治帝,作为正白旗大臣,成了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最后成为顾命辅政之一。

顺治帝临终的安排,是想用正白旗大臣苏克萨哈牵制两黄旗三辅臣。

这样,既保证两黄旗处在上风,又纳入正白旗力量作为一份制约。

顺治帝早在亲政之后,为了推行多尔衮摄政期间制定的大政方略,改善民族关系,缓和民族矛盾,就与孝庄太后及以两黄旗大臣为首的保守势力发生了严重的冲突。顺治除了积极任用汉官进入内三院任大学士外,还有意识地拉拢正白旗势力。

出卖多尔衮的苏克萨哈,就是顺治帝过分倚重的对象。尤其是顺治帝在晏驾前指定了四辅臣,却只命苏克萨哈“独送御讳”(《清圣祖实录》卷二十三,康熙七年七月己未),这就是彰显他在皇帝心中最为贵重的分量。

康熙最初只有小名,顺治临终前亲定储君御名玄烨,再由苏克萨哈送给在乾清门西围屏内撰拟遗诏的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等人,以便写进遗诏昭告天下。

被顺治帝宠冠后宫的董鄂妃,为正白旗内大臣鄂硕之女。顺治宠爱董鄂妃,既有情爱的成分,也有示好的因素。尤其是董鄂妃生下皇四子后,顺治帝宣称皇四子为“第一子”,告祭天地、太庙、社稷,这是立储的征兆,让正白旗看到了被皇帝崇隆的态度。

顺治帝临死不改初衷,以别有用心的排序,激化了两黄旗与正白旗之间的矛盾。

索尼虽只是伯爵,但以四朝老臣居首,名正言顺。他对苏克萨哈出卖故主多尔衮而邀宠顺治帝的行为,是颇为不齿的。

遏必隆、鳌拜都是公爵,苏克萨哈为子爵,爵位有明显的等级之差,且遏必隆、鳌拜为内大臣要先于苏克萨哈,鳌拜的战功也远在苏克萨哈之上。

苏克萨哈被排在遏必隆、鳌拜前,仅次于首辅索尼,唯一可凭的是他额驸之子的身份。恃功骄纵的鳌拜排在末位,不甘屈居其下,自然会不时攻击苏克萨哈和正白旗。

此时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康熙选妃,索尼的孙女、遏必隆的女儿、鳌拜的女儿,都在选送之列。不料孝庄太皇太后为康熙定了索尼的孙女为皇后,遏必隆女儿为妃,却听任少年天子将鳌拜的女儿指婚给苏克萨哈的儿子。

鳌拜想成为皇帝的岳父,却成了政敌的亲家。这,在鳌拜看来是奇耻大辱。

康熙五年,鳌拜借强制将原属正白旗的蓟州、遵化、迁安正白旗诸屯庄圈地划归镶黄旗的冲突事件,绞杀了与苏克萨哈有联系的满洲正白旗大臣、内国史院大学士兼管户部尚书事苏纳海,以及秉持公正的兵部尚书兼直隶总督朱昌祚和保定巡抚兼工部尚书王登联。

孝庄不作声,索尼与遏必隆作壁上观,苏克萨哈不表态,更加纵容了鳌拜的疯狂。

索尼病逝,鳌拜为了继续辅政体制、独揽大权,于第二年进一步将苏克萨哈拟罪二十四款,将其及长子凌迟处死,将其余六子和孙一人、兄弟两人及部分族人都统统问斩或绞杀。

康熙反对鳌拜擅杀苏克萨哈,但鳌拜称苏克萨哈反对康熙亲政,并且在天子面前,竟攘臂向前,强制康熙下旨。

耐人寻味的是,《清史稿·苏克萨哈传》记载:“八年,鳌拜败,诏以苏克萨哈虽有罪,不至诛灭子孙,此皆鳌拜挟仇所致。命复官及世爵,以其幼子苏常寿袭”。大权在握的康熙帝虽然给苏克萨哈翻了案,但还是强调苏克萨哈是“有罪”的!

无疑,康熙帝对苏克萨哈也是很不满的。近二十年后,康熙帝组织心腹扳倒明珠时,还在说:“若等势重于四辅臣乎?我欲去则竟去之!”(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十四《本朝时事》)这“四辅臣”,不单指鳌拜,而且包括苏克萨哈。

康熙除鳌,为何不杀主犯而杀从犯?

1

康熙八年(1669)五月十三日乙巳,康熙以下棋为名,召复为一等侍卫的索额图入宫,决定三日后召见鳌拜,突然发难,将其逮捕。

与此同时,康熙帝利用名义上的亲政之权,下旨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调离京城,又特诏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核心区和卫戍权,如命黄机任吏部尚书,郝惟讷为户部尚书,将兵部尚书龚鼎孳调礼部,起用曾被鳌拜罢黜的原户部尚书王弘祚接管兵部,配合康熙倚重的兵部左侍郎黄锡衮掌控兵权。

一场擒鳌的政治战争正式开场了——

擒贼先擒王。

康熙派亲信太监召鳌拜入宫觐见。当然,康熙会叮嘱太监如何敬畏,如何回答鳌拜对皇帝现情况的查询,如皇上爱上了摔跤爱得不得了、看中了啥新玩意等,不能出现半点破绽。

这是关键性的前戏。

鳌拜自恃“满洲第一巴图鲁”,照常入宫,看小皇帝给他什么好处。康熙六年七月,他将四辅臣之一的苏克萨哈灭门,皇帝很识趣,特地给他和战友遏必隆再次加官晋爵。

鳌拜已有二等公、少傅兼太子太傅的殊荣,康熙加其一等公、太师,赐其子纳穆福袭二等公,并加太子少师。

遏必隆于顺治五年(1648)袭爵一等公,成为非宗室成员的民爵最高等,康熙则给他再加一份一等公的政治待遇,同时加太师。

清朝封公者,有宗室系列受赏的镇国公、辅国公。而民爵系列中的“公”,分为一、二、三等,有恩封、功封之别。鳌拜为八门总管卫齐之子,其叔费英东娶太祖长子褚英之女,然鳌拜作为皇家额驸之侄,自然不算勋戚;遏必隆之母为太祖第四女穆库什,他的女儿也进宫为妃,但他只是国戚,而非皇亲,不属于爱新觉罗氏宗室成员。故而,鳌拜与遏必隆的爵位,只在民爵系列。他们最初都属于袭爵,有功封的成分,但主要是靠有功受赏了家族世袭罔替的恩封世爵。

此次康熙再给他们额外加一等公[鳌拜原来的二等公转给其子;遏必隆膺受双一等公,这样的奖励在清朝属于殊典旷恩。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帝因小舅子、保和殿大学士兼领班军机大臣傅恒平定准噶尔,再次封赏一等忠勇公,傅恒坚辞不受,还感激涕零地说自己在前次受封一等忠勇公已经过分了],按理是对辅政大臣的论功行赏,然而更多的是皇帝对他们的施恩。皇帝的施恩,不仅赐予最高爵位,还将他们同时加太师,进位三公第一位。

清朝位列三公者二十六人,但多为太傅、太保,也有像洪承畴、金之俊等六人先加太保再拜太傅者。

《清史稿·职官志一》有云:“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俱东宫大臣,无员限,无专授。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三公,虽为无实权的加官虚衔,清朝的一等公已是超品,鳌拜和遏必隆自然不在乎这个品秩,但终清一朝,位居太师者,唯鳌拜与遏必隆二人耳。

康熙如此崇隆,其中潜藏阴谋。

打铁还需自身硬。少年康熙在导演一出“迷中局”。

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朕的好伙伴,是怕朕,还是怕鳌拜?”

大家磕头山呼:“奴才们只怕皇上!誓死效忠皇上!誓死保卫皇上!”

康熙于是一边允诺封赏如何,一边布置逮捕鳌拜事宜。

狭路相逢勇者胜!

鳌拜一跨进殿门,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康熙在一旁看戏,一边心惊胆战,毕竟这是生平第一回:勇敢的冒险。

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虽有挣扎,也许有打斗,但还是难敌群殴,束手就擒。

《清史稿·圣祖本纪》这样记载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康熙八年五月“戊申,诏逮辅臣鳌拜交廷鞫。上久悉鳌拜专横乱政,特虑其多力难制,乃选侍卫、拜唐阿年少有力者为扑击之戏。是日,鳌拜入见,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于是有善扑营之制,以近臣领之”。

晚清小说家李伯元更是在《南亭笔记》中,将康熙擒鳌的现场描述得绘声绘色:“康熙帝在南书房,召鳌进讲,鳌入,内侍以椅之折足者令其坐,而以一内侍持其后。命赐茗,先以碗煮于水,令极热,持之炙手,砰然坠地,持椅之内侍乘其势而推之,乃仆于地。康熙帝呼曰:鳌拜大不敬。健童悉起擒之,交部论如律。”

偌大的皇宫,难道只有一把三条腿的椅子吗?

还让一个太监提着,显然是黑色幽默,告之有诈。这种玩法,竟然后来被末代皇帝溥仪在写回忆录《我的前半生》时,也认真剽窃了一回,当作资质平庸的摄政王载沣欲除大权在握的袁世凯的闹剧道具。

如此看来,少年康熙还是一个阴谋家,意图将鳌拜的御前失仪上纲上线为大不敬。一个搞笑的现场,一个荒唐的追责,貌似强过了后来公示的无数条大罪,与鳌拜直接对决。

但故事中有两处,是与历史现实不符合的:

一是南书房实际始设于康熙十六年十月。

《康熙起居注》称,康熙十六年十月二十日,康熙帝谕武英殿大学士勒德洪、明珠等:“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其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著于城内拨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数年之后,酌量优用。”这就是康熙帝将旧时读书处,正式扩建为南书房。昭梿《啸亭续录》卷一《南书房》记载:“本朝自仁庙建立南书房于乾清门右阶下,拣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之。”康熙擒鳌,是在八年前,尚无南书房。

二是鳌拜一介武夫,怎能为康熙进讲。

汉唐为帝王设御前讲席,讲经说史,明清沿袭经筵旧制,故有经筵讲官,顺治十二年又设日讲官一职。旧时请翰林院学士为皇帝授课当老师,讲的是四书五经、治国方略以及历朝历代的兴衰史。《清圣祖实录》卷二十八记载,康熙八年四月辛巳,兵科给事中刘如汉疏言:“帝王首务,莫大于视学,莫急于经筵。伏考世祖章皇帝亲政之初,躬幸太学,肇举经筵,煌煌盛典,载在史册。我皇上睿知聪明,善继善述,无事不以世祖章皇帝为法,经筵日讲,已屡奉谕旨,仰见我皇上尊经重道之至意。请敕礼部,详考旧章,先行日讲,次举经筵,选择儒臣,分班进讲。上嘉其言,下部议行。”顺治首开经筵,定为年例,康熙重新恢复经筵传统,并力主将“经筵大典”改为“经筵日讲”。进讲是侍读者的任务,而非赳赳武夫鳌拜所能胜任的!若康熙以此为借口召见鳌拜,不免欲盖弥彰,提前示警。

康熙没有这么傻。

李伯元写得似是而非。

无论哪般,擒鳌成功!

仇视汉儒经学的鳌拜不会进讲。但是,经筵进讲却成了康熙擒获鳌拜、真正亲政后的一大政治举措。

2

《清史稿·圣祖本纪一》记载:“戊申,诏逮辅臣鳌拜交廷鞫。上久悉鳌拜专横乱政,特虑其多力难制,乃选侍卫、拜唐阿年少有力者为扑击之戏。是日,鳌拜入见,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于是有善扑营之制,以近臣领之。”

这个“近臣”,就是索额图——康熙皇后赫舍里氏的叔父。他是已故首辅索尼的第三子,最初在侍卫处任职,康熙七年升吏部左侍郎,于八年五月初自请解任,重返侍卫处,效命康熙左右,为之训练摔跤的贵族子弟。

少年康熙成功擒鳌,又快速反应,命和硕康亲王杰书为首的议政王大臣等迅速拿问、清洗与鳌拜来往密切的官员。

这些人追随鳌拜的举动,被裁定为鳌拜结党擅政。

康熙八年五月“庚申,王大臣议鳌拜狱上,列陈大罪三十,请族诛。诏曰:‘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死,籍没拘禁。’其弟穆里玛、塞本得,从子讷莫,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尚书阿思哈、噶褚哈、济世,侍郎泰璧图,学士吴格塞皆诛死。余坐谴黜。其弟巴哈宿卫淳谨,卓布泰有军功,免从坐。嗣敬谨亲王兰布降镇国公。褫遏必隆太师,一等公”(《清史稿·圣祖本纪一》)。

这段文字,传递出五个重要信息。

一、从抓住鳌拜到判决鳌拜一党,前后只花了十二天时间。鳌拜擅权案发,可以说是大清王朝开国以来,顺治八年二月处理摄政睿亲王多尔衮案之后的天下第一案。此等大案,康熙处理迅速,足见其少年老成,成功掌权,排除阻力。

二、按律,鳌拜该被诛灭九族,但康熙只杀了他两个弟弟和一个侄子。对于他本人,以战功免死。作为此案元凶,鳌拜无疑该杀,然康熙网开一面,像处置犯案的宗室成员一样将其幽禁,传递出康熙对鳌拜擅权的危害性还是有所把握的。

三、重点打击了鳌拜一党的核心成员。注意啦!《康熙皇帝》中取代魏承谟给少年康熙做师傅的济世,在历史上被砍了头。《清史列传·鳌拜传》中给鳌拜整理罪状时,就有一条是关于济世的:“前工部尚书员缺,鳌拜以朕素不知之济世,妄称才能推补,通为结党,以欺朕躬。”

四、附和鳌拜的遏必隆,被革去太师官位和一等爵位。遏必隆不但在四辅臣之列,而且是清太祖第四女穆库什所生,与康熙之父顺治帝是表兄弟。同时,他又是康熙两个妃子(即后来的孝昭仁皇后、温僖贵妃)的父亲。他与康熙是亲上加亲,但在辅政时代逢迎鳌拜,因而被议罪十二款。五、大学士班布尔善被诛杀。论关系,班布尔善是康熙的堂伯父,顺治的亲堂兄。其父塔拜为清太祖庶出第六子,有从征之劳,然军功不显,只得了个三等辅国将军的低级爵位。顺治年间,班布尔善袭爵后,几次升等,于顺治八年晋辅国公,但在康熙五年因事革爵。索尼死后,他抱上了鳌拜的大腿,虽未复爵位,却以领侍卫内大臣兼秘书院大学士成了权臣。

班布尔善虽未被复爵,但在未做出最终判决、被罢黜宗籍前,他仍是宗室成员。

按太祖于天命六年(1621)正月十二日的约定:“吾子孙中纵有不善者,天可灭之,勿令刑伤,以开杀戮之端。如有残忍之人,不待天诛,遽兴操戈之念,天地岂不知之?若此者,亦当夺其算。昆弟中若有作乱者,明知之而不加害,俱怀理义之心,以化导其愚顽。似此者,天地佑之,俾之孙百世延长。所祷者此也。自此之后,伏愿神祇,不咎既往,惟鉴将来。”(《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三)

班布尔善该被幽禁。但是,康熙帝决定将其处死。

无疑,班布尔善对皇权的危害极大。

同样是宗室成员,敬谨亲王兰布——清太祖长子褚英之孙、鳌拜之孙女婿——被降为镇国公。兰布坐降,是因为沾亲带故的裙带牵连;而班布尔善被斩,当是图谋不轨的咎由自取。

3

为何首犯鳌拜免死,而从犯班布尔善被斩?

康亲王杰书受命整理完鳌拜揽权欺罔诸罪状,向康熙报告,请求革职、立斩、籍没,鳌拜和他的儿子那摩佛都要处死。

然,康熙先说一番斥责鳌拜结党专擅、紊乱国政、有负皇恩、欺君罔上的话之后,话锋一转:“但念鳌拜在累朝效力年久,且皇考曾经倚任,朕不忍加诛。姑从宽革职、籍没,仍行拘禁。那摩佛亦免死,革职拘禁。”(《清史列传·鳌拜传》)

鳌拜罪该万死,但康熙给了他大功赎罪。

康熙对鳌拜免死禁锢,一再强调他是三朝元老,屡立战功,还搬出了先帝,来说鳌拜罪不至死。事实上,鳌拜虽然专擅滥杀,但主要是针对原属多尔衮、打压两黄旗的正白旗官员,而且史书上也未载明他有篡弑之迹。至于后来各种各样的影视剧,如《康熙王朝》《鹿鼎记》,大肆渲染康熙突然驾临鳌府,窥破鳌拜穿黄袍、欲篡位,那都是毫无根据的虚构。

如果鳌拜真有篡弑行为,哪怕是捕风捉影,也必然会成为他罪证中最大的亮点。史料所记的鳌拜罪行,不免有康熙的大量注水,但康熙断然不会忽视篡弑的罪名,仅此一条就可以把鳌拜一案弄成铁案!

鳌拜案主要是执政权力之争,康熙要真正亲政,而鳌拜不情愿还政。也正是因此,康熙在案发后才让鳌拜老死幽所,而且让那摩佛回家丁忧、终老。

四十四年后,即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特地追封鳌拜为一等男,并以其侄孙和亲孙袭爵。

康熙之所以要为鳌拜平反,将自己钦定的铁案翻过去,是因为鳌拜自始至终只有“柄政独专”的意图,继续操控辅政的绝对权力,但并无获取皇权、篡夺皇位、废立皇帝的行为。

但是,有一个附庸鳌拜的大臣却对皇位有着非分之想,这就是班布尔善。

所以,康熙对这位谄事鳌拜的堂伯父班布尔善,给予了终极打击。

4

《清史稿》给了班布尔善一个简单的生平介绍:“班布尔善,太祖诸孙辅国公塔拜子也。初封三等奉国将军,累进辅国公。康熙六年,以领侍卫内大臣拜秘书院大学士,谄事鳌拜。及事败,王大臣劾奏班布尔善大罪二十一,坐绞。”

班布尔善是努尔哈赤第六子塔拜的儿子。崇德四年(1639),塔拜卒,班布尔善袭三等奉国将军。

皇太极对于这对六哥父子也小气,只给了一个小爵位,属于清朝宗室爵位第十一等的第四级。代顺治摄政的多尔衮,对亲侄儿班布尔善稍有优待,先是以功先晋二等奉国将军,再升一等奉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

直到顺治帝亲政后,才大方地给这位堂兄一个辅国公,并索性对死了多年的皇伯塔拜进行一个辅国公的追封。

班布尔善当了十几年的辅国公,不料在康熙五年因过失被革爵。至于是被哪位辅臣抓了小辫子,史料没有记载。

康熙对堂伯班布尔善更慷慨,在康熙六年辅政首辅索尼死后,让他以领侍卫内大臣拜秘书院大学士。都是核心位,两职一肩挑,不比辅政大臣权力小。

领侍卫内大臣是皇帝贴身警卫的总指挥、调度人。《清史稿》记载,皇帝侍卫处三旗领侍卫内大臣六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各二人,正一品。

秘书院为清初内三院之一,掌撰写与外国往来书札,摘录各衙门疏状,传布皇帝命令及草拟祭文等。秘书院设大学士二人,也是正一品。清沿明制,不设宰相,以大学士代之,直接参与议定国家军政大计,掌握国家机密。

然而,集两种机要大权于一身的班布尔善,与首辅鳌拜结党营私,凡事私下定议,然后施行。班布尔善是真正有野心的。他是皇族,是开国太祖的直系孙辈。他与鳌拜走得近,也是利用鳌拜为前驱,自己在后盘算如何篡位弑君。《康熙王朝》就给了他这样的权欲表现,他在鳌拜被擒后,直接跳至前台,率兵攻打康熙皇城,结果被吴六一统领的步兵杀得血染紫禁城。

结果可想而知,班布尔善被王大臣们劾奏二十一条大罪,以绞刑处死,子孙皆被废黜宗室资格。若非查有实据,皇帝再有生杀大权,也不能对皇室王公一家进行如此严厉的惩罚。一个与皇帝还有不少血缘关系的皇家近支,只有因为血腥的谋逆,才会被永远开除出宗室队伍。康熙和后世之君一直没使之复入宗室。

鳌拜罪大,康熙不杀,甚至追封,这是罪不至死。

班布尔善恶极,康熙杀之,而且彻底,此为大义灭亲。

康熙议罪鳌拜三十款,被怒怼大都是构陷

1

鳌拜一案,可以说是康熙亲政后的第一宗大案。

康熙八年(1669)五月庚申,和硕康亲王杰书等议政王大臣,遵旨勘问鳌拜罪状,议定三十款:一、系国家顾命辅政大臣,背负先帝重托,任意横行,欺君擅权。各部院文武各官,大多尽出门下。

按:背负重托,擅权妄为,非鳌拜一人所为。

顺治帝死后,四辅臣在初期也算和衷共济,为皇权过渡和天下维稳做出了一些贡献。

在寻求权力最大化时,权力场上的人不免是自私的。

四辅臣很快分裂,暗结亲信,自成集团,钩心斗角,背弃了顺治遗诏所望:“朕以腹心寄托,其勉矢忠,保翊冲主,佐理政务。”(《清世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四,顺治十八年正月丁巳)

即便孝庄牺牲娘家入主中宫的利益,以册立皇后的形式联姻首辅索尼,成为太国丈的索尼还是在病重临终时,方提议奏请康熙亲政。

索尼出任首辅之初,也如鳌拜一般张扬威福,命部院大臣等长跪奏事,把自己代行皇权当成了比拟至尊的特权。甚至吏部给事中杨雍建指出,这有违礼法时,索尼等却忌恨之。

二、在朝廷内外,俱用依附自己的奸党成员出掌要津,大失人心,致使天下人不能仰望皇上。按:辅臣都有自己的战队,只是鳌拜在辅政后期张狂些。

鳌拜与索尼,都是四朝老臣,顾命辅政时都已年过花甲,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山头,或者说他们隶属两黄旗,鳌拜所属镶黄旗与索尼所属正黄旗也是在暗斗角力。

鳌拜以巴图鲁自许,以战功自负,行事专断跋扈。

索尼生前,文武兼备,智勇兼济,对鳌拜有一定的牵制力。

当康熙六年六月索尼病逝,位列辅臣末位的鳌拜借力遏必隆的畏势依附,清除次辅苏克萨哈,后来居上,威福独专,大力培植私党,打击不附己者。

他操纵议政王大臣会议,在侍卫处、内三院及各部院安插自己的人。

其子那摩佛、胞弟巴哈都被安排出任掌控皇帝人身安全的领侍卫内大臣,侄儿塞本得也在内廷行走,一等侍卫阿南达公然对康熙称鳌拜为圣人。

像吏部、户部、兵部和工部尚书,大都是鳌拜党羽。

三、与穆里玛、塞本得、讷莫、佛伦、苏尔马、班布尔善、阿思哈、噶褚哈、济世、玛尔赛、泰璧图、迈音达、吴格塞、布达礼等十四人结成奸党。一切政事,先于私家议定,然后施行。又将部院启奏官员,带往私门商酌。

按:这些人,或为鳌拜的亲戚,或为亲信,都是内大臣、八旗都统、大学士、部院尚书各色大佬要员,控制着大清王朝权力中枢的各大核心部位。

鳌拜将自己的府邸,当成大清朝的小朝廷。

只是,鳌拜还知道自己只是主子的一个辅臣,没有像顺治朝前期摄政睿亲王多尔衮那样,将玉玺也搬回家。

四、倚仗小团伙紊乱国政,举荐自己所喜者,陷害自己所恶者。聚集天下之财,恶迹愈来愈明显。按:鳌拜培植亲信,出掌要津,甚至挤掉康熙安排的人选。

康熙六年十二月,康熙帝决定授玛希纳为户部尚书,但鳌拜却称该缺满员应设二人为由,强行补用亲信玛尔赛。

为了方便玛尔赛独掌户部,鳌拜又在第二年八月将康熙信任的汉尚书王弘祚罢免。这为数月后康熙倚用王弘祚等扳倒鳌拜埋下了伏笔。

至于鳌拜贪赃聚财一事,具体数目,只见于雍正四年(1726)十月二十九日《上谕八旗》的记载。雍正帝面谕大臣“当日鳌拜获罪,查其赃私至二千余金”,但,雍正帝接着说,鳌拜力辩清白:“我若贪赃至二千金,罪应伏诛。”

贪赃,只是杰书等为鳌拜罗织的一款罪名,风闻奏事,具体并不详细。

五、于上,违负先帝重托之遗诏;对下,滥行恶政虐害百姓。

按:四辅臣代行皇权,辅理政务,撤销了顺治帝新设的不少机构(内阁、翰林院),也使顺治帝废止的圈地、逃人法等清初恶政死灰复燃,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和稳定,激化了社会矛盾。电视剧《于成龙》的开幕,就是山西人于成龙带着乡民保护滩地,抵抗八旗兵的圈地运动。带头的八旗兵喀尔齐,就是鳌拜的亲戚。

六、明知玛尔赛、光泰、噶达浑三族族人曾经罹罪,系太宗、世祖时不用为侍卫之人,仍擅自补录为侍卫。

按:具体是何人,因何罪状而遭禁锢罢黜,没有查到相关史料。玛尔赛为满洲正白旗人,其族人也该是正白旗,属于上三旗属民,具备竞选侍卫的基本资格。

七、于归政之后,即将苏克萨哈灭族。又将白尔黑图、乌尔把等无罪枉杀。

按:康熙六年七月,康熙帝亲政。按孝庄懿旨,辅臣仍行佐理,然苏克萨哈以身体有病、不能行走为由,奏请往守世祖孝陵,意图终止辅政体制,迫使鳌拜和遏必隆辞政。结果被鳌拜罗织罪名,连续七天强奏,逼迫康熙帝处绞苏克萨哈,杀其全家,并枉杀了一批受牵连的人。鳌拜不认此款,是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忠臣,而苏克萨哈是以逃跑的形式抵制皇上亲政的奸臣。

鳌拜也很聪明,他极力拉拢遏必隆,让他也对康熙说,一定要杀了苏克萨哈。这是鳌拜与苏克萨哈缠斗的激烈时刻,遏必隆代表了辅臣的看法。

此外,和硕安亲王岳乐领着议政王大臣,集体在御前免冠跪奏,一定要杀了苏克萨哈,代表了这也是宗室成员和勋贵的共同决议。

鳌拜操纵议政王大臣会议,近乎逼宫,这是最明显的表现。岳乐,顺治朝的改革派中坚、宣威大将军,竟然沦为鳌拜打击政敌的走狗。这让康熙帝一直耿耿于怀,忌恨始终。

擅杀辅臣,此等大事,不知为何不见孝庄干预,孝庄甚至表现出不闻不问的态度。

八、康熙五年,以八旗更换地亩事不顺其意,擅杀原任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保定巡抚王登联。

按:这是鳌拜为了复仇,借维护镶黄旗利益,严厉打击原属多尔衮、苏克萨哈所属的正白旗。苏纳海等为民请命,结果被鳌拜欺君擅权,疯狂擅杀。

九、康熙五年,偏护所属镶黄本旗,将正白旗已定之地,强行更换。

按:与第八款是一回事。八旗内部为了利益,一直表演着明枪暗箭、缠斗不休的活剧。

十、康熙二年二月,康熙生母孝康皇后病逝,鳌拜不将配享太庙及奉先殿典礼奏请施行。此系欺君轻慢圣母之处。

按:此事值得深究。

在此只能说,即便鳌拜认罪,他也不能负全责。此款罪名四辅臣皆有份,孝庄该是首责。他们都考虑到顺治第二任皇后孝惠皇后的政治因素,或者说孝庄不愿其他女人先于自己进入太庙及奉先殿。

十一、康熙亲政后,贪揽事权,延挨不肯辞政。

按:鳌拜称自己早准备了辞呈,而且是谨慎其事,写了三次,还找遏必隆商量过,只是没有拿出来。遏必隆可以作证。但是,遏必隆出卖了鳌拜,称自己要辞政,鳌拜却不肯。

十二、因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被册立皇后,心怀妒忌,敢行奏阻。

按:康熙三年年底,孝庄拟联姻首辅索尼制衡鳌拜,却没料到苏克萨哈第一个跳出,以此女比康熙年长为由,找到鳌拜、遏必隆说,“噶布喇之女立为皇后,必动刀枪。满洲下人之女,岂有立为皇后之理?”(《明清史料》丁编第八本《鳌拜等罪案残件》)于是,就有了三人入宫阻奏孝庄一事。只是这个锅,后来被鳌拜背了。十三、康熙七年六月,谬称皇帝不知的济世贤能,授为工部尚书,合谋欺骗皇上。

按:《清圣祖实录》《鳌拜等罪案残件》及康熙八年五月口谕、谕旨,都是强调康熙“不知之济世”。然而济世获授工部尚书前,是正蓝旗满洲都统,是统管一旗大小事务的军政长官、一品大员。

康熙少年出宫避痘,寄居在妈妈、嬷嬷、乳母等服侍之人家里,身历目睹中下等旗人及内务府包衣的家庭生活情况。他自许“民间之事无论官兵生养、人情教化、牲畜繁殖等,朕无所不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康熙四十五年二月初一日满文奏折),又怎么不知道为其管理一上旗事务的重臣济世呢?

鳌拜辩解,是皇上问及,他才奏称济世贤能,补授尚书。

有趣的是,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出现了济世,是鳌拜推荐给孝庄的,前提是鳌拜不喜欢康熙的汉人师傅魏承谟,于是给康熙推荐了一个满人当帝师。电视剧设计,孝庄称济世为一个大学问家,德高望重,并非阿附鳌拜,康熙还毕恭毕敬对其执师礼。

十四、康熙六年三月,妄奏户部旧设尚书二员,以同党玛尔赛贤能,徇情补授户部尚书,朦胧欺君。

按:参见第四款。鳌拜推出自己的心腹,挤掉康熙属意之大臣。

十五、害怕被检举弹劾,禁止科道陈言,阻塞言路,又是欺君。

按:鳌拜说,这是同遏必隆等共同议定的,不是个人决定。

十六、康熙六年,内翰林弘文院侍读熊赐履密陈《万言疏》,批评四辅臣执政弊端,鳌拜以为劾己,意图倾害。密陈内容走漏,鳌拜在皇帝身边安插了自己的人,朋党导致泄密。

按:鳌拜承认此款。

拱卫皇帝的领侍卫内大臣,都是他的儿子和胞弟,服侍皇帝的太监也少不了有他买通的内鬼。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就弄了一个太监吴良辅认鳌拜为干爹。只是历史上的吴良辅,是顺治帝大宠,也是鳌拜等四辅臣共同痛恨的,待顺治逝世,四辅臣便将他处死了。

十七、康熙八年初,户部尚书玛尔赛病逝,鳌拜主导部议赐谥。康熙下旨,其无显功,不准行。鳌拜不遵旨,仍强奏其在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进攻南京时,领兵追杀有功,迫使康熙赐谥。按:玛尔赛不但获谥“忠敏”,还被赐祭葬。

十八、于皇上前,凡事不依理进奏,多以顺治朝劝谏旧疏呈览,逼勒依允。

按:这,也是同遏必隆商量好了的,理由是,担心上奏本章言辞不当。

十九、御前呵斥部院大臣,拦截章奏,藐视皇上。

按:昭梿《啸亭杂录》卷一《圣祖拿鳌拜》记载,“鳌拜辅政时,凡一时威福,尽出其门”。

鳌拜可以为了杀尚书、督抚及辅政大臣,攘臂向前,威逼皇帝,更遑论畏势的大臣。

二十、私买外藩喀尔喀人为马甲之人。

按:这是遏必隆揭发的。

盟友之间一旦分享私密,这些秘密就很容易成为东窗事发后卖友求荣、落井下石的利器。

遏必隆举报有功,被康熙帝裁定并无结党之事,免除重罚,即便革除世职,也很快获命以公爵宿卫宫廷。其女钮祜禄氏,也在赫舍里氏皇后去世后,主持后宫,成为康熙帝第二任皇后。

二十一、擅授败阵革职官员达素官复原职。

按:顺治十六年,郑成功内犯江宁,鳌拜举荐同旗达素为安南将军,同镶白旗满洲固山额真索浑、满洲正白旗人巴牙喇纛章京赖塔等率师赴援,至则郑成功已败走,移师赴福建。十八年,召还京师,仍为内大臣。

遏必隆举报,鳌拜不认账。

二十二、议苏克萨哈罪状时,只同领侍卫内大臣兼内秘书院大学士班布尔善等定议,恐内国史院大学士巴泰逆意不合,不使与闻。

按:巴泰揭发,鳌拜认账,确有其事。

二十三、马匹被偷,擅自批准将马群头领和偷马贼尽行处决,籍其家产入己。

按:鳌拜称自己走了程序,按照规矩办理的。

二十四、以俄讷、喇哈达、宜理布等在议政处不肯附和鳌拜,即裁止蒙古都统不使会议。按:遏必隆揭发。鳌拜称这是与遏必隆共同商议的。

二十五、先帝遗诏内,鳌拜名列遏必隆之后,但鳌拜不行遵奉,凡起坐班行,皆居遏必隆之右。同党噶褚哈,于列名启奏时,亦将鳌拜名前列。

按:鳌拜说,接受了遏必隆的礼让上座,但不见噶褚哈的署名写法。看见了,也说没见着,无证可明。

二十六、闻遏必隆因皇上传唤养鹰之人,激发怒言:朝廷成何朝廷。

按:鳌拜说,这是构陷。

二十七、三等侍卫费耀色(飞瑶色)奉旨放鹰。因其自行启奏,鳌拜认为没有先报告他和遏必隆,是离间君臣,辄加嗔怒。

按:这是无中生有,离间君臣。

二十八、皇上行幸海子,令鳌拜奏明太皇太后。鳌拜乃不遵旨,反要皇上自奏。

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鳌拜承认,怠慢了皇上。

二十九、鳌拜强行将克什克(克希克)之父妾,配给自己家仆为妻。

按:鳌拜说其付了银子,只是他不肯要。是不肯,还是不敢,都是鳌拜一张嘴巴两张皮。

三十、以克什克父之坟墓有碍鳌拜家风水,逼令迁移其他地方。

按:鳌拜称没这回事。

《清圣祖实录》历数鳌拜三十款罪时,称杰书等认为鳌拜“逆恶种种,所犯重大,应将鳌拜革职,立斩。其亲子兄弟,亦应斩。妻并孙为奴。家产籍没。其族人,有官职,及在护军者,均应革退,各鞭一百,披甲当差”。(《清圣祖实录》卷二十九,康熙八年五月庚申)

《明清史料》丁编第八本中,收录了一篇《鳌拜等罪案残件》,其中也有鳌拜的三十款罪状,与实录所载,大同小异。

2

康熙议罪鳌拜三十款,并非全都是杰书等会同三法司审出来的。曾畏势逢迎鳌拜的辅臣遏必隆,大学士巴泰、图海,三等侍卫费耀色以及身份不明的克什克等人揭发的罪名,达十六款之多。

揭发者中,遏必隆是鳌拜多年的盟友,同属满洲镶黄旗,太宗去世后同为抗拒多尔衮的铁血勇士。遏必隆的女儿还认了鳌拜做干爹。鳌拜曾拟选遏必隆亲家卓灵阿之弟为侍卫,索尼认为,已经正法的犯人之子不可取,取了就是紊乱朝政,执意反对,而鳌拜不惜为了遏必隆,与首辅力争。在某些方面,遏必隆要优于鳌拜。

论出身,遏必隆父为清初五大臣之一弘毅公额亦都,母为太祖第四女和硕公主穆库什;鳌拜其伯父为五大臣之一直义公费英东,其父卫齐则是太宗出征时留守盛京的八门提督。遏必隆为太祖外孙、皇亲国戚,又是开国元勋子嗣。

论年龄,遏必隆具体生于哪年不详,但根据其父死于天命六年(1621),他于天聪六年(1632)袭父一等总兵世职,任头等侍卫,《八旗通志初集》卷一百四十二《名臣列传·镶黄旗世职大臣·遏必隆》所载御制碑文“袭显秩于髫年,膺禁近之职守”的“髫年”来看,遏必隆应该是额亦都的遗腹子,或者说遏必隆出生不久便丧父,故而可见他生于天命六年前后;而鳌拜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遏必隆要比鳌拜年轻二十岁左右。

论爵位,顺治五年,遏必隆以所袭其兄图尔格三等公爵令并袭一等公,而鳌拜则是顺治亲政后累进二等公。遏必隆袭爵在前,而且是第一等。

论身份,四辅臣排名中,遏必隆第三,鳌拜居末位。此外,遏必隆之女于康熙四年入宫为妃,即后来的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遏必隆也算是国丈之一,继续做皇亲国戚,高了作为一般臣子的鳌拜一头。

但是,拼战功,比资历,论才具,鳌拜长时间高过遏必隆一头。

遏必隆因为年轻鳌拜二十岁,又是天潢贵胄,不像鳌拜那样早入行伍,冲锋陷阵。崇德六年(1641),始随太宗攻明的遏必隆,因在松山明军偷袭一战中,奋力守卫御营,被皇太极赞赏为“巴图鲁之子,仍巴图鲁也”(《八旗通志初集》卷一百四十二《名臣列传·镶黄旗世职大臣·遏必隆》),即所谓虎父无犬子。鳌拜则是崇德二年便膺获太宗“巴图鲁”的赐号,早了遏必隆四年。当然,遏必隆得此赐号时,还只二十岁,而鳌拜则是三十七岁时方得。倘若深究,鳌拜是在皮岛一战打出来的,遏必隆还是皇太极念及私亲与扈驾有功而赏赐的。

遏必隆于顺治二年随和硕英亲王阿济格征伐湖广,叙功头等。鳌拜也在此次攻击李自成大顺军过程中,接连攻城略地。第二年正月,鳌拜又随和硕肃亲王豪格进军四川,射杀大西军首领张献忠,后来还参加了平定大同总兵姜瓖叛乱。鳌拜战功赫赫,却因不附多尔衮,几次获罪论死。

多尔衮死后,迅速掌权的顺治帝第一时间命鳌拜任议政大臣,比顺治九年三月兼议政的遏必隆,早了十四个月。不仅如此,鳌拜出任领侍卫内大臣,也比同为镶黄旗人的遏必隆早了八个月。顺治九年四月,遏必隆总管銮仪卫事,负责皇帝的车驾仪仗队;而鳌拜则被任命为侍卫总管,负责皇帝人身安全的警卫工作。与此同时,鳌拜还奉命教习武进士,掌管全国新晋中高级军官的业务培训。

康熙五十二年四月初一日,康熙帝在畅春园内澹宁居召集诸王贝勒、领侍卫内大臣、八旗都统、护军统领、副都统等,为鳌拜功过重新评判,说:“我朝从征效力大臣中,莫过于鳌拜巴图鲁者。伊功劳册大内现有,朕常念与近御大臣、侍卫听之。”(《清代起居注册·康熙朝》第二十二册)也正是因为鳌拜军功卓著,性格怯懦的遏必隆自是长时间对其虚与委蛇。一旦康熙帝以迅雷之势拿下鳌拜后,被杰书奏请议罪十二条且被革除太师与世职的遏必隆,为了把自己摘干净,干尽了落井下石的勾当。揭发鳌拜罪状十六款,他一人就占了六款。

图海则是满洲正黄旗人,为顺治朝弘文院大学士、议政大臣,参与机务,太子太保加少保,管理刑部,曾因江南乡试舞弊案等牵连,被革职抄家。康熙即位时,其复出授任正黄旗满洲都统,征剿郝摇旗、刘体纯和李来亨等大顺军余部有功,康熙六年再任弘文院大学士,加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可见他这个对敌强横的鹰派人物,在四辅臣中,还是擅长左右逢源的。鳌拜倒台,图海受命同刑部审理重犯,甚得圣心,得到了康熙帝的倚信。

除了他人揭发的,康熙皇帝对其他十多款罪状都有真切感受,应该是授意杰书等整理的。

但是,对于这三十款罪状,除了前四款鳌拜态度不明外,对于其他,他都有说法。

鳌拜承认八款,即有负先帝之托虐民、执意置换正白旗土地、欺君轻慢皇太后、买通皇帝身边人打听消息、御前呵斥恐吓大臣、在喀尔喀买马甲之人、不让巴泰与会定罪苏克萨哈、让皇上自奏太皇太后。

至于滥杀尚书督抚、不肯启奏辞政、补授济世和玛尔赛、为玛尔赛强请赐谥、屡请禁止言道条奏、以劝谏世祖旧疏、擅杀马贼侵占其财、裁撤议政蒙古都统、班列和署名在遏必隆之前,以及将他人妾配给家仆,他都一一辩解。

一、他杀苏纳海和朱昌祚,是因为前者不行拨地而放鹰行走,后者无具奏职权而启奏,都是不司其责,而遭到共议严惩。

对于这一条,康熙四十五年二月初一日,康熙帝在畅春园召见内大臣明珠、兵部尚书马尔汉等时,说杀苏纳海等人不是鳌拜一人所为,而是索尼、鳌拜、遏必隆三人联合给康熙施压,故杀之。二、对于康熙亲政后鳌拜不肯辞政的罪名,鳌拜自辩曾三次书写辞政报告,只是慎之又慎,没有及时提交。他还与遏必隆一起商量,要把辞政报告写得措辞准确。

无疑,他是舍不得真正放弃决策机务大权的,故而慎重措辞,为自己争取最后的一点奶酪。他却没料到曾经的亲密战友遏必隆说:他本来要辞政,鳌拜不依!

利益面前,没有永恒的盟友。

遏必隆此次揭发鳌拜罪状六款,诸如鳌拜在外藩喀尔喀买人,借苏克萨哈之言阻奏噶布喇之女为后,要给败阵的满洲镶黄旗人、安南将军达素官复内大臣原职等。

鳌拜否认多条。

历史证明,第一个反对孝庄太皇太后指定索尼孙女、噶布喇之女为后的,是苏克萨哈。是他带头说首辅索尼之子、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为满洲下人,挑动鳌拜和遏必隆去慈宁宫找到孝庄强奏:若纳此女为后,恐生刀兵之祸。苏克萨哈是想卖孝庄一个人情,使之继续安排蒙古科尔沁娘家女子为大清皇后,而获取太皇太后对自己的信任。不料,孝庄欲联合索尼家族,喝道:我已决定,无须再议!

达素也被卷进了鳌拜一案,被罢官革职,但是很快又被恢复世职。应该说,他并非鳌拜党羽,而是顺治朝的有功之臣。

三、关于给党羽济世、玛尔赛授官或请谥号,鳌拜称康熙知道济世这个人;而对于玛尔赛,鳌拜称他在江南征战有功,这也是事实。

四、杀盗马贼,鳌拜称是刑部报来的处理报告,他只是批示者。侵占盗马贼的财产,鳌拜称是按定例拿了有司裁定给他的财物。鳌拜振振有词,却忽略了他胆敢在御前威慑部院大臣,部院大臣恐慌于涉及他的盗窃案而不能秉公执法,而对他讨好而草菅人命、假公济私。

五、对于克什克举报鳌拜抢占女人的恶迹,鳌拜的辩解不无荒唐:我本来想给银子二百两,他们没要。女人为妾,本是男权社会对女子的侮辱和损害,不料到了鳌拜的淫威下,可以强买强卖,恃势而为。

林林总总,鳌拜不论是辩解,还是否认,多为狡辩,也有说不清的无奈。

3

值得注意的是,巴泰举报鳌拜等给康熙生母慈和皇太后佟佳氏上尊徽号轻微、未配享太庙及奉先殿一事,鳌拜是承认的。

如此欺君轻慢生母,斯为藐视皇帝的大不敬之罪,真的是鳌拜独力完成的吗?

佟佳氏(当时还是“佟氏”,顺治遗诏中写的也是“佟氏妃”)死于康熙二年二月,五月谥曰孝康慈和庄懿恭惠崇天育圣皇后。她的谥号中,少了一个关键的字眼,即先帝顺治的庙谥“章”。按例,两年前,顺治驾崩,四辅臣为之上尊谥章皇帝,那么康熙之母作为圣母皇太后去世,也该谥为“章皇后”,但是,四辅臣偏偏少了这个最要紧的字眼。也就是说,她死了,被追谥为皇后,但不能将牌位升祔太庙及奉先殿,与世祖章皇帝的牌位放在一起。

这是一个政治性问题。此等大事,按规定,四辅臣共同商议后,报孝庄太皇太后审批,却被疏忽、轻慢,也没人发现。直至康熙六年七月,康熙帝亲政后,内国史院大学士巴泰按照鳌拜等吩咐,查阅封赏“上母”诏书,才发现这些。巴泰向鳌拜回报,鳌拜没有当回事。

康熙后来称“孝康章皇后升遐时,朕方十岁,皆系辅臣办理,典礼恐有未备”(光绪《大清会典则例》卷四百七十七),是四辅臣议定孝康皇后的尊谥,但康熙却为尊者讳,没有提及此等大事,四辅臣是必须要报告当时实际的最高领导人孝庄太皇太后批准的。

没有孝庄的同意,四辅臣断然不敢少写这一个“章”字,也不敢不将已被追谥为皇后的皇帝生母的神位升祔太庙及奉先殿。

世祖生前,有过两任皇后,即废后与孝惠皇后,还曾将董鄂妃追谥为孝献皇后。世祖驾崩,升祔太庙,立庙谥章皇帝,孝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还在世,尊为仁宪皇太后。

《清圣祖实录》卷七记载,康熙元年八月庚午,谕礼部尊祖母皇太后为昭圣太皇太后(即孝庄)的同时,尊“母后皇后尊号曰仁宪皇太后,母后尊号曰慈和皇太后”。

慈和皇太后,即康熙生母佟氏。她因为儿子即位,与顺治帝孝惠皇后并称两宫皇太后。

佟氏出身汉军正蓝旗,为固山额真佟图赖之女,顺治十年入宫为庶妃。她在十五岁时诞下皇三子玄烨(康熙帝)。顺治朝册封皇后、皇贵妃,董鄂妃入宫不久还被立为贤妃。然而佟妃服侍顺治帝八年,却始终未获正式的位号,久受顺治帝冷落。

故而有传闻,她在入宫前曾嫁他人,被顺治帝看中,逼死其夫而纳入后宫(这个传闻有点像汤若望所说的董鄂妃原为某军官的妻子,顺治帝为了得到董鄂氏,而对其夫该军官大打出手,导致这个不幸的男人自杀,继而顺治帝将董鄂氏收纳后宫)。佟氏妃原为他人妇之说,见于朝鲜金昌业《燕行日记》,顺治朝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安文思的手稿中也曾提及。后来也有电视剧极尽能事,称佟氏妃耐不住寂寞,为了争取利益,不惜委身于顺治的大太监吴良辅,导致康熙即位后不得不杀了淫秽宫闱的吴良辅。

佟氏妃作为汉军庶妃,不得圣宠,地位卑微如小福晋。太宗以降,为拉拢蒙古,强化满蒙政治联姻关系,后宫首重蒙古后妃。佟氏在宫中地位自是不及蒙古后妃和满洲妃子,屈居为第三等。而今却因母凭子贵,一跃而上,与来自蒙古科尔沁部的孝惠皇后并驾称尊,少不了使扶持其子为嗣皇帝但又不得不抬举她的孝庄为难与尴尬。

孝庄既要提升慈和皇太后的地位,以堵塞恪守汉儒家礼教观念的汉官悠悠之口,又要尊崇其堂侄孙女孝惠皇后作为第一皇太后的顶级殊荣,很可能会授意四辅臣在佟氏的太后仪注上打些折扣。没有孝庄的首肯,四辅臣没有将被顺治帝生前尊谥为孝献皇后的董鄂妃加谥为章皇后,升祔太庙及奉先殿。毕竟董鄂妃受宠时,孝庄娘家来的废后荣辱巨变,孝惠皇后也险些被废。孝庄同她的政治盟友辅臣团队,自然不会给董鄂妃最大的荣光。

待到孝康皇后死后,四辅臣之所以在尊谥上做文章,是仰承孝庄鼻息,或者想将此事留于后来。儿子成为皇帝,其生母却芳华早逝。其中虽不存在陷害与毒杀,但心情抑郁也总是难免的。

孝康皇后梓宫出殡时,作为嫡亲孝子的康熙帝却没有送葬。康熙想要送葬,被孝庄、孝惠制止了,她们的理由是:皇帝太小了。《清史稿》卷九十二《礼志·凶礼一·皇帝丧仪皇后丧仪贵妃等丧仪》有记载:“梓宫移坝上,帝祭酒行礼攀号,太皇太后、皇太后念帝冲龄,止亲送。”

虽然《清史稿》中,这句话前面还有一句“上尊谥曰孝康章皇后”,那是综合后事笼统而言,隐没了四辅臣没给孝康皇后加世祖庙谥一事。

孝惠皇后还在,她是母后皇太后,是嫡母,理应位在孝康皇后之前。故而是否将孝康皇后的神位升祔太庙及奉先殿,也就成了摆在四辅臣面前的政治难题。

放入,则是对母后皇太后孝惠的不尊。

不放,只要孝庄太皇太后与孝惠太后还在,还有转圜的余地。

故而,当巴泰向鳌拜与遏必隆奏报此事时,他们仍是置若罔闻。

让鳌拜没有想到的是,对其向来不附的巴泰在其案发时,来了一招狠厉的举报:“皇上亲政,尊崇圣母孝康皇后,查取从前诏款。鳌拜不将配享太庙、奉先殿典礼奏请施行,此系欺君轻慢圣母之处。”(《清圣祖实录》卷二十九,康熙八年五月庚申)

此事因为鳌拜案而被公开化,并昭告天下。康熙帝打出孝治天下这张牌,将其母孝康皇后抬旗入满,并将其神位升祔太庙及奉先殿。孝庄太皇太后与孝惠皇太后也只好顺势而为,得到了康熙更大的尊重和感恩。

但从孝康皇后的神位于康熙八年十一月奉入奉先殿,九年闰二月才加上尊谥为章皇后的事情来看,对孝康皇后的尊崇也不是一次性到位的,其中也有一个争取和妥协的过程。

当然,在有清一代,皇帝生母先于嫡母升祔太庙,配享奉先殿,仅此一例。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庄太皇太后病逝后,康熙帝遵从孝庄文皇后最后一道懿旨,为其在世祖孝陵附近建陵,先修了一座暂安奉殿。暂安奉殿建成后,康熙帝就在孝陵东侧为还在世的孝惠皇太后兴建陵寝。

这是清王朝营建的第一座皇后陵,开创了清代为皇后单独建陵的先例。

孝惠皇太后的陵寝,位于孝陵东侧,与孝陵为同一体系,故名孝东陵。

可见,孝惠皇太后于康熙五十六年死后,并未葬入世祖孝陵。世祖孝陵中的皇后,只有康熙生母佟佳氏一人。

毕竟此时的康熙帝,皇权在握,而且他对嫡母孝惠皇太后生前孝敬有加。而于孝惠皇太后而言,世祖生前对她这个表侄女皇后,毫无情感,极其冷漠,还险因董鄂妃受宠而被废黜。她也该是乐于接受康熙帝的安排。毕竟,她在康熙时期,也是真切地享受了皇太后的尊荣。

康熙有崇尚节俭的一面,曾经使用一块绒毡三十多年不换新,而且在饮食、衣着、车舆及宫室内部陈设上喜好素朴,被雍正帝表彰为“崇俭惜物”(《清世宗实录》卷三十九,雍正三年十二月辛卯)的典范,他可以对自己的生活供给大打折扣,但是对孝惠皇太后却是足额提供,甚至提高分量。

鳌拜的干女儿怎是康熙的至爱良配?

1

1661年,入主中原不久的大清王朝,根基未稳,百废待兴。顺治帝中途撒手,将一个摇摆的江山,交给了年仅八岁的康熙帝玄烨。

虽有顺治的母亲孝庄可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做最后的决策者,但是,顺治遗诏: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为四大辅政大臣。

顺治这样布局,也是鉴于他即位之前诸王争储的乱局。他能成为皇帝,也是赖孝庄妥协成功,还受了摄政王多尔衮的百般侮辱。甚至有传言,他的母亲为了儿子的基业,而不得不下嫁多尔衮,多尔衮也以皇父摄政王自居。所以,他给儿子选择的辅政大臣里,没有皇家亲王。

孤儿寡母,大厦欲倾。政治老手孝庄再次出手,也是不俗。那就是逼着四大臣在顺治帝神位前发誓:

“兹者,先皇帝不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为庸劣,遗诏寄托,保翊冲主。索尼等誓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私亲戚,不计怨仇,不听旁人及兄弟子姪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不私往来诸王、贝勒等府,受其馈遗,不结党羽,不受贿赂,惟以忠心,仰报先皇帝大恩。若复各为身谋,有讳斯誓,上天殛罚,夺算凶诛。”(《清圣祖实录》卷一,顺治十八年正月辛亥)

这也是宫廷戏。出了宫,各怀鬼胎,各领角色。

奸臣:鳌拜,以军功封公爵的“满洲第一勇士”,跳得最猖狂,安插要员,大肆圈地,势力坐大,成了康熙祖孙最大的政敌。

忠臣:苏克萨哈当年靠铲除多尔衮,成了正白旗旗主。他继续忠诚幼主,受鳌拜打压,成了十足的挺帝派。

诈臣:遏必隆,特进一等公,加太师,家族钮祜禄氏是满洲八大姓氏之一,实力自然不能小觑。他两不相帮,做个骑墙派,但主动让女儿拜鳌拜做干爹。

巧臣:索尼是一只老狐狸,坐在首辅的位置,最初只作壁上观。

2

孝庄再次出手:同四大臣联姻。

索尼的孙女、鳌拜的女儿、遏必隆的女儿,待字闺中。

康熙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十三岁那年,即康熙四年(1665),他制造一个理由,让鳌拜的女儿,嫁给了苏克萨哈的儿子。当然,他还是成了索尼家和遏必隆家的女婿。

遏必隆的女儿,即鳌拜的干女儿,虽然有老爸和干爹的双保险,可以捷足先登皇后宝座,但遭到孝庄阻击。孝庄从中斡旋,提前让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直接做了康熙的皇后。

鳌拜没有做成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也无所谓。他迅速干掉了政敌兼亲家苏克萨哈全家,只留下一个外孙做种子。下一步,他貌似要将身上的蟒袍换龙袍。

索尼自然不答应,举全家之力助康熙剪除鳌拜及其余党。

索尼死了。鳌拜完了。

索尼的两个儿子先后成为领侍卫内大臣,官居一品,直接掌管皇帝的保卫工作。索尼的三子索额图还继承了大学士、辅政大臣的位置。

同样是皇亲国戚的遏必隆,却没有这样的荣幸。

《清史稿·遏必隆传》记载:“四大臣当国,鳌拜独专恣,屡矫旨诛戮大臣。遏必隆知其恶,缄默不加阻,亦不劾奏。”

遏必隆因与鳌拜走得近,被康亲王杰书以十二款罪名弹劾,遂削去太师之职,夺世爵,下狱论死。最终,康熙念其为顾命大臣,且是勋臣之子,命仍以公爵宿卫内廷。遏必隆病重,康熙还亲临府邸慰问。

《清史稿·遏必隆传》说,遏必隆病逝,康熙“赐祭葬,谥恪僖,御制碑文,勒石墓道”。毕竟,遏必隆也是康熙的岳父之一。

3

让遏必隆生前绝对想不到的是,他那拜给鳌拜做义女的女儿,在他死后四年,被康熙立为皇后。《清史稿·后妃传》云:“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一等公遏必隆女。初为妃。康熙十六年八月,册为皇后。”

《清圣祖实录》卷六十八记载:遵太皇太后慈命,“于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册立公遏必隆之女、妃钮祜卢氏为皇后。惟朕躬暨后,共勖敬勤,克迪厥德,庶其上绍徽音,敷宣盛化,以贻子孙臣民,亿万年无疆之祉。布告天下,咸使闻知”。钮祜卢氏,即钮祜禄氏。

不仅如此,此女正式入主后宫后,便请为其父遏必隆建家庙,得到了康熙的同意。

尽管此后也命薄,没有等到家庙敕建告成,便已病逝,但康熙坚守承诺,给遏必隆撰写碑文:“赐一等公遏必隆家庙碑。孝昭皇后壸德攸宣,伦情肫笃,念父母鞠育之勤,思词宇春秋之祀。朕嘉其德,遣官督理。后二月,皇后已崩,十七年十二月工作告成,因谕内阁,祥考明代实录,云符典例,特赐碑文,勒诸贞石……”

4

康熙不但对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用情至深,对青梅竹马的慧妃博尔济吉特氏的早逝哀痛不已,而且对这位出自政敌家的第二任皇后钮祜禄氏,也付出了一腔真爱。

钮祜禄氏与赫舍里氏同期进宫为妃,都是一种政治联姻,但孝庄太后为康熙选定的皇后是赫舍里氏。遏必隆附和擅权的鳌拜,自然影响到女儿进宫后尚无被尊崇的名位。甚至说,遏必隆陷身在康熙与鳌拜的较量之中,骑墙不定,导致了他的女儿未得重视。

钮祜禄氏能成为皇后,成为康熙诏书中的“良配”“宫中良佐”,完全是因为她自己的努力!从赫舍里皇后于康熙十三年五月难产而亡,到钮祜禄氏于康熙十六年五月被立为皇后,正好是三年大丧。

丧期刚过,钮祜禄氏就被康熙立为皇后,足见其三年来甚至更久以来,有着特别出众的表现,得到了孝庄和康熙的首肯,甚至得到了群臣的好评。

钮祜禄氏被立后,没有史料证明她因为是遏必隆的女儿,而遭到群臣的反对。当然,在政治强人康熙的面前,不合时宜的反对,往往是无效的。

《清史稿·志六十三》记载:“康熙十六年,册立孝昭仁皇后,前期补行纳采、大征如大婚礼。亲诣奉先殿告祭,天地、太庙后殿则遣官祭告。至日设节案太和殿中,东西肆;左右各设案一,南北肆。帝御殿阅册宝,王公百官序立,正、副使立丹陛上,北乡,宣制官立殿中门左。宣制曰:‘某年月日,册立妃某氏为皇后,命卿等持节行礼。’于是正、副使持节前行,校尉舁册宝亭出协和门,至景运门,以册宝节授内监,奉至宫门,皇后迎受。”

此正使,正是索尼的第三子、赫舍里皇后的三叔索额图。《清圣祖实录》卷六十八云:康熙十六年八月丙寅,“上御太和殿。遣大学士索额图为正使,大学士李霨为副使,持节授妃钮祜卢氏册宝,立为皇后”。

5

钮祜禄氏被立为皇后期间及以前为妃子的作为,史料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她死后,康熙及后继之君雍正对她的评价甚高:

《清圣祖实录》卷六十八云:“皇后钮祜卢氏……钟祥世族,毓秀名门。性秉温庄,度娴礼法。柔嘉表范,夙昭令誉于宫庭。雍肃持身,允协母仪于中外。”(康熙十六年八月丙寅皇后册文)《清圣祖实录》卷七十二曰:“皇后钮祜卢氏……暨正宫闱,作朕良配……首弘俭朴之风。夜寐夙兴,克佐旰宵之治……览史披图。”(康熙十七年三月辛酉孝昭皇后谥文)

《清世宗实录》卷十一记载:“皇妣孝昭仁皇后……椒涂正位,偕帝德以交辉。侍膳慈闱,克谨晨昏之奉。”(雍正元年九月庚辰孝昭仁皇后尊谥册文)

钮祜禄氏荣登后位,是以素质和品德取胜。她有着很高的文化修养,甚至是政治见解。

赫舍里皇后病逝前后,正好是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关键期。吴三桂等“三藩”势大强悍,曾逼得康熙险些自主退位。而此期给他主持后宫的,应该是钮祜禄氏,不然康熙也不可能给她那么多贤内助甚至智囊性的评价。

《康熙起居注》中记载,钮祜禄氏死后,康熙伤悼不已,二月二十八日,亲自将其梓宫送至武英殿安置,且从这一日起直至三月二十五日,每天必去梓宫前举哀。几乎每次都是辰时往,申时还,在梓宫旁待上七八个小时。三月二十五日,他将梓宫送至巩华城,一直住到二十九日。这四五天内,他每日都长时间地在钮祜禄氏梓宫前举哀,而那时正值“三藩之乱”的决战期。

这可以说明,只有她与康熙在非常时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他们夫妻相濡以沫,才会使得康熙在首任皇后丧期刚过就立其为皇后。

不仅如此,她也深得孝庄太后的欢心!她去世当日,“太皇太后驾至乾清门,欲入宫哭临,上故辞再三,太皇太后始回宫”。

这位被尊为孝昭仁皇后的女人,虽然没有子女,但康熙对她的敬重,丝毫不亚于对他的原配皇后。《清史稿·后妃传》记载:康熙“二十年,与仁孝皇后同葬。上每谒孝陵,辄临仁孝、孝昭两后陵奠醊”。仁孝皇后,即赫舍里氏。

同样是遏必隆的女儿,温僖贵妃还给康熙生育了一儿一女,儿子即参与九子夺嫡的皇十子胤䄉,但她能晋为贵妃,也是在其姐死后,康熙才加封的。

康熙怒斩的大逆臣不是帝王师

1

《康熙王朝》中,编剧给康熙安排了两位师傅,一个是汉人魏承谟,一个是满人济世。

魏承谟是由皇子师转为帝王师的,是最忠诚的挺帝派。他弹劾鳌拜大肆圈地,遭到严厉打击。

鳌拜为了控制幼主,弄走魏承谟,通过孝庄给康熙施压,让他接受陌生的济世当二路帝师。

济世不简单。据鳌拜介绍,他是保国公,给先帝顺治当过师傅。

济世很厉害。一番寒暄之后,济世便跪逼康熙下跪行拜师礼。魏承谟虽然敢向鳌拜叫板,但对三阿哥玄烨恭恭敬敬,就是玄烨上课迟到,他也只狠狠地鞭打自己给皇子当伴读的亲儿子。

所以,孝庄告诫康熙,济世是很好的磨刀石,能够磨砺他。

孝庄还说,济世不是鳌拜的人。

这是电视剧中的情景。时间久了,康熙和济世的关系也融洽了,济世教给了康熙许多帝王术,包括如何对付鳌拜,如何实现真正的亲政。

大家都认为这两位帝师都是虚构的。但也知道,魏承谟有原型,即清朝开国元勋范文程的儿子范承谟。

而济世呢?

先说其爵位,看看他是何许人也。

清朝的国公属于宗室爵位系列,即镇国公、辅国公及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四种。异姓功臣爵位中,虽有公爵,但非国公,这个公爵只分三等,且无国字。

鳌拜说济世是保国公。但清朝并未有保国公这一说法和封爵。看来是编剧对清朝爵位制度不熟悉,先是将济世弄个保国公,结尾又让汉臣魏东亭死前过了一把亲王瘾。

按鳌拜的说法,就让济世是国公,那么他就该是皇族宗亲。而且应该是近支,如顺治帝的亲六伯塔拜死了十多年才被追为辅国公。努尔哈赤不少亲儿子,皇太极不少亲兄弟,至死甚至死后都没得个国公爵位。根据他们的政策,你要想封为王公,必须是战功卓著。

看来济世应该是开国大功臣。

电视剧给济世的形象设计,须发花白,老态龙钟,按年龄来看,可能是康熙祖父辈。

然而,康熙对这个自家长辈,却很陌生。

当然,会有不少观众读者说,济世是二月河虚构的。

2

事实上,济世这个人不是虚构的。他确实是康熙初年的大臣。只是康熙对这个济世,确实很陌生。康熙扳倒鳌拜后,第一时间就给群臣下旨:“前工部尚书员缺,鳌拜以朕素不知之济世,妄称才能推补,通为结党,以欺朕躬。”(《清史列传·鳌拜传》)

康熙对这个鳌拜强请“推补”的济世出任工部尚书是很不满意的。康熙认为,济世的才能不怎么样,而且附逆鳌拜结党,欺骗了他。

所以,康熙在处理鳌拜余党时,下旨:“其弟穆里玛、塞本得,从子讷莫,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尚书阿思哈、噶褚哈、济世,侍郎泰璧图,学士吴格塞皆诛死。”

这是《清史稿·圣祖本纪二》中的记载,也就是说,济世被康熙作为鳌拜集团的主要逆臣之一,直接诛杀。

康亲王杰书总结鳌拜有三十款大罪,但真正在《清史稿》和《清史列传》的鳌拜本传中,只有寥寥几条。

《清史稿》中的记载,就有两条是与济世有关的:

一、鳌拜“日与弟穆里玛、侄塞本特、讷莫及班布尔善、阿思哈、噶褚哈、玛尔赛、泰必图、济世、吴格塞等党比营私,凡事即家定议,然后施行”(注:塞本特,即塞本得,据《圣祖实录》,确为鳌拜侄儿,而非《清史稿·圣祖本纪二》所称弟弟)。济世是鳌拜集团的核心成员。

二、“工部满尚书缺员,妄称济世才能,强请推补”。济世的才能是鳌拜吹出来的。

对于鳌拜这种死忠分子,康熙是彻底打击的,甚至将其人身履历都洗干净了,只留下了扳倒鳌拜的铁证。

但是,让康熙没有想到的是,三百年过去了,他恨得咬牙切齿的、阻碍他亲政的大逆臣济世,却被电视剧设计成了帮助他真正亲政的帝王师。甚至有很多观众认为,这个人是被特地虚构出来帮助康熙帝雄才济世的大功臣。

3

在《康熙王朝》中确实有一人,是历史上康熙真正的老师。

但,电视剧却拿此人,与康熙玩了一出涉及欺师欺祖的师生恋。

康熙与苏麻喇姑被设计成青梅竹马,有一段很长的感情戏。剧中给康熙安排初试云雨的是赫舍里氏皇后,但他的初恋应该是苏麻喇姑。

康熙要娶苏麻喇姑的那一段戏,还占据了不少时间。

在历史上,苏麻喇姑是康熙祖母孝庄太后的侍女,比孝庄还大一岁,出身于普通的蒙古族牧民家庭,随孝庄陪嫁进入后金宫廷。身历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和康熙四朝,是名副其实的四朝侍女。她通晓满蒙文字,很有智慧,崇德元年(1636)参与设计了清朝开国冠服。

苏麻喇姑担任过少年康熙的启蒙老师,老年时又帮康熙抚育过皇十二子胤祹。康熙四十四年(1705)九月,她以94岁的高龄去世。康熙按嫔礼为苏麻喇姑办理丧事,并将其灵柩与孝庄置于一处。苏麻喇姑终老时,康熙还只52岁。电视剧安排这样一位祖母级女人,给学生康熙做红颜知己,不知何意?是要隐喻康熙欺祖,还是欺师,或是嘲讽康熙有恋祖母情节?

牵强者似乎还是知道苏麻喇姑这个人的,故而在中途插入了一段伍次友和苏麻喇姑的虐心恋,让康熙强娶不成。

我不反对现代影视剧对历史真实的艺术加工与情节虚构。

可以用原型,也可以不用原型,完全虚构,使遥远的故事多几分鲜活的色彩。

史料未必就是史实,我们可以以新的史学思考和推翻对历史的认识与评判。然而,打着历史剧的旗号,生拉硬拽,张冠李戴,很容易给观众一个重新讲述历史的印象。在人名、情节和事件的选择上,最好有原则地、负责任地保持历史学的境界,不宜以文雅的疯狂改变历史人物的时代角色和命运历程,使我们怀疑地生活在巨大的差距中。

索额图遭韦小宝抢重头戏

1

权力之争是血腥的!权力背后的博弈,更加惊心动魄。

孝庄太后为了同首辅索尼建立攻守同盟,主动更改科尔沁女人为大清皇后的使命,将幼年入宫准备安排为康熙皇后的女子(被追封的慧妃)雪藏起来。康熙四年(1665)九月,十三岁的皇帝与比他大三个月的索尼孙女赫舍里氏大婚。从此,孝庄祖孙和索尼家族联手抗衡擅权的鳌拜。

索尼为四辅臣之首不说,他的长子即赫舍里皇后的父亲噶布喇为领侍卫大臣,其三子索额图是康熙帝身边的侍卫,由三等晋升一等,康熙七年出任吏部右侍郎。

清代侍卫宿卫宫廷、扈从皇帝,自太祖起,以八旗子弟中武艺出众者担任。一等侍卫为最高等,品秩正三品。索额图任正二品吏部右侍郎时,其父已死,是康熙帝任命的。

两年后,索额图奏请辞掉吏部要职,重返御前效力,做正三品一等侍卫。

这是历史的现场。而大家耳熟能详的《鹿鼎记》,安排了一个市井赖皮韦小宝,练摔跤勇擒鳌拜,身临险境智斗吴三桂,远赴罗刹国牺牲色相签和约(何其智慧勇敢!),却把索额图弄成了一个见风使舵、阿谀逢迎、圆滑世故的小丑角。

金大侠擅自让不学无术的韦小宝,流里流气地抢了智勇双全的索额图的重头戏。

单说索额图奏请降级,回到康熙身边,就是要以死捍卫侄女婿皇帝。

当时,鳌拜独揽大权、飞扬跋扈,藏刀以对康熙帝的慰问,可以说双方已到了兵戎相见的紧急关头。索额图自请降级,舍弃肥缺,不无勇者护主无惧生死的气度。

昭梿《啸亭杂录》卷一《圣祖拿鳌拜》记载:鳌拜“尝托病不朝,要上亲往问疾。上幸其第,入其寝,御前侍卫和公托见其貌变色,乃急趋至榻前,揭席刃见。上笑曰:‘刀不离身乃满洲故俗,不足异也。’因即返驾。以弈棋故,召索相国额图入谋画。数日后,伺鳌拜入见日,召诸羽林士卒入,因面问曰:‘汝等皆朕股肱耆旧,然则畏朕欤,抑畏拜也?’众曰:‘独畏皇上。’帝因谕鳌拜诸过恶,立命擒之”。

一帮亲贵子弟练布库(满语,意为摔跤),带头的就是索额图。索额图作为康熙帝的心腹近臣,冒着随时会被鳌拜矫旨枉杀的风险,但他却义无反顾。此时,索额图官职不高,却被皇室宗亲昭梿提前尊呼为“相国”,可见昭梿对索额图助康熙铲除鳌拜的历史贡献,是铭记的。

拿下鳌拜后,索额图即刻被真正亲政后的康熙帝任命为国史院大学士,因功擢升一品。半年后,康熙帝改内三院为内阁,索额图为保和殿大学士,排名第一。

索额图职事保和殿,康熙帝对叔岳丈更加倚重,以其为总裁官修成《世祖章皇帝实录》,加太子太傅,因为他与康熙帝在除鳌行动中,有着过命的交情。

索额图成了最有权势的大臣,有“索相”之称,比明珠接替熊赐履成为武英殿大学士,被称“明相”要早七年。虽然索额图与明珠长达数十年地明争暗斗,但明珠能够接替熊赐履,还是因为索额图联合大学士巴泰、杜立德清查熊赐履拟票出错、盗窃嚼毁案。吏部尚书明珠奉旨认真追查,使龙颜大悦,成功入阁。

当然,康熙的老师熊赐履被革职罢任,而不被过分处罚,也是被当时还很正直的索额图力保,说事情虽存在,但熊师不说,查无对证,无法定罪。

2

康熙十二年春,康熙决定撤藩。还在大学士任上的熊赐履同索额图都不支持,怕引发激变。索额图请将建议撤藩的人处死,遭到康熙帝斥责。

索额图并未以此怀怨,反而在平定三藩叛乱中,积极出谋划策,协助皇帝运筹帷幄,同时对年轻好战而又冲动的康熙帝起到了镇静剂的作用。

电视剧《康熙王朝》称索额图反对撤藩,是因为拿了吴三桂的好处,似乎并非凭空捏造。杨钟羲撰《雪桥诗话》卷二有云,清廷担心吴三桂谋逆,拟派吏部文选司郎中、满洲正白旗人顾八代前往窥探虚实。吴三桂之子、顺治驸马吴应熊获悉,“遣人送黄金四十驮”。顾八代是一个廉正的干臣,拒收黄金,并将报告的门子杖责了二十大板,吓得贿赂者仓皇而逃。吴应熊“尽以金献大学士索额图”。索额图收下了这笔巨款,召顾八代相晤,被拒,于是奏称顾八代“偏执,恐事泄无济”,继而多次对顾八代打击报复。幸好有翰林院掌院学士喇沙礼、叶方蔼与满洲镶白旗老将、镇南将军莽依图力保,顾八代躲过一劫,最后得以奉命教导皇四子胤禛,擢升为礼部尚书。后因康熙认为不顾体面,顾八代被夺官革职,在家赋闲十年后病逝。由于清贫难葬,还是胤禛出资治丧。雍正四年(1726),诏复原官、获授太傅、重新祭葬、赐谥文端的追赠,还被入祀贤良祠。顾八代荣辱巨变,且为后话。但有一事需要明辨:在此关键时刻,吴应熊派人带着浩浩荡荡的“黄金四十驮”,先送顾八代而不受,后送索额图而受之,难道是要欲盖弥彰,康熙帝完全不察,任由吴应熊、索额图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吗?

从索额图在平藩之际翼赞筹谋、殚精竭虑,被康熙称为“股肱心膂”(《圣祖御制文一集》卷六《谕大学士索额图》)来看,索额图应该还是一个治国辅弼不糊涂的干臣。

康熙十八年十月,云贵总督周有德请求在进兵时该专任一人。康熙认为周有德好为大言,要追究他总督四川时与巡抚张德地前驻广元督饷迟误,导致数年来逆贼逃避诛罚,兵民苦累,影响了如今大兵前进的罪责。督抚诸臣有误饷运,以军法从事。

索额图说:周有德在陕西时就曾条奏,如果一路进兵,随后怎么办?分道并进,怎么调度军队?在索额图的争取下,康熙帝下谕王大臣商议大军自湖广进征云、贵,绿旗兵当有统帅,以周有德和湖广总督蔡毓荣都挂帅,周受蔡节制。

广西抚巡傅弘烈请求率兵进剿云贵,兵部不准。康熙帝令大臣商讨进兵方略。

索额图主张:大兵已经遣发,若又令傅弘烈前进,多用官兵,必致劳困。

傅弘烈因进兵掣肘,请求辞去巡抚。康熙帝不同意。

索额图认为:以前傅弘烈的奏请,都被批准。现在如果以言行不相顾为由,不令他进兵,则他反得借口解释前次失利。现在应仍令他照常募兵,向所指之处前进。

傅弘烈连年征战,屡建奇功,最后却不幸被吴三桂党羽、叛将马承荫拘禁,押送桂阳,骂贼绝食而死。康熙诏旨赐祭葬,加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谥号忠毅。

昭梿在《啸亭杂录》卷十《索家奴》中说:“索相当权时……多谋略,三逆叛时,公料理军书,调度将帅,皆中肯要。”索额图对平定三藩、统一全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吴三桂曾派刺客夜探索府,索额图正秉烛办军务,见一长须高大者站在身旁,便问他是不是吴三桂派来的刺客。

刺客长跪磕头,承认事实。

索额图问,你要取我的头?

刺客说:我来了很久,看您批示军机都如身临其境,料理军务通宵不眠,实在是贤良宰相也。我再愚蠢,也不能杀良相。

索额图的大义凛然,一身正气,竟然折服了一个奉命而来的刺客。甚至让刺客主动自首,成了忠于索额图的“索家奴”。

3

索额图嗜好权力,但他在康熙十九年八月主动称病请辞大学士。他担心猜忌的康熙帝因其曾谏阻平藩,秋后算账。其实,康熙帝也一直记得此事!三藩平定后,康熙帝对明珠等人说:吴三桂造反挑起叛乱,有人说是撤藩所致,请我诛建议之人,我若从之,则使忠言之人都含冤泉壤矣。他是成功了便忘了前耻,在两军对阵无胜算时,他甚至有过退位下罪己诏的冲动。

康熙帝接受了索额图的请辞,以其为“辅弼重臣,勤敏练达,自用兵以来,翼赞筹画,克合机宜”,命在内大臣处上朝,不久授议政大臣。而背地里,康熙帝却对议政王大臣列举索额图的不端行为,说他包庇经常懒政翘班的五弟心裕,不管束上班时间在外校射为乐的六弟法保;说索额图贪恶,自恃巨富,日益骄纵。最终革去他的议政大臣、内大臣、太子太傅,只让其仍兼个佐领。

康熙对曾经的第一功臣索额图开始用心打压,后来还同意已被革职的心裕代理领侍卫内大臣。心裕明明不作为,却让他身居要津,康熙帝无疑是要恶心索额图。

索额图在政治人生低谷熬了两年,这也是康熙帝对他当初不支持撤藩的惩罚。此事还是一个教训。之后,康熙帝授其领侍卫内大臣,负责处理中俄边界纷争。

崇德八年(1643)起,沙俄就不断侵犯我国的黑龙江流域,建筑城塞,烧杀淫掠,扩大侵略。康熙帝平藩后,集中力量,发起两次雅克萨反击战,挫败了沙俄的侵略,收复了雅克萨,迫使沙俄求和,遣使臣到北京要求谈判。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清政府全权使臣索额图和俄罗斯帝国全权使臣戈洛文在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清史稿·索额图传》记载:“二十八年,上命索额图与都统佟国纲往议。索额图奏谓:‘尼布楚、雅克萨两地当归我。’上曰:‘尼布楚归我,则俄罗斯贸易无所栖止,可以额尔固纳河为界。’索额图等与议,费耀多啰果执尼布楚、雅克萨为请。索额图等力斥之,仍宣上意,以额尔固纳河及格尔必齐河为界,立碑而还。”

至今还有人因未能收回茂明安游牧地,而认为此约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但,《尼布楚条约》还是在大节不亏的基础上缔结的,阻止了沙俄的进一步侵略,保证了边境居民的安宁生活,巩固了我国北方边疆。索额图是边界外交的赢家,厥功甚伟。

让索额图绝对意料不到的是,他从尼布楚归来又参加了三次征战准噶尔后,却被人举报阴谋政变,倡议太子胤礽僭越使用皇帝专用的黄色。康熙帝要对他下手了。

《清史稿·索额图传》说:“索额图事皇太子谨,皇太子渐失上意。四十一年,上阅河至德州,皇太子有疾,召索额图自京师至德州侍疾。居月余,皇太子疾愈,还京师。”君臣人伦之礼,却成了二人合谋造反的罪证。很快,康熙帝将他拘禁宗人府,称“养犬尚知主恩,若尔者虽格外加恩,亦属无益”(《清史列传·索额图传》)。曾经为之卖命的忠犬,到了清算时则连一条狗都不如。康熙帝下令,将索额图诸子交心裕、法保拘禁,并警告说若生事端,就族灭他们。

有家奴潜入狱中送饮食,发现索额图已死于非命,料理丧殓事毕,痛哭而去,不知所终。康熙帝说:“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清史稿·索额图传》)

独一份!康熙封他首辅送皇帝冠服

1

巴泰名字像个满人,其实是辽东汉人,姓金,隶属汉军镶蓝旗。他很早就追随皇太极,做二等侍卫。

后金天聪五年(明崇祯四年,1631),皇太极率五万军队进攻明朝辽西大凌河城,即与祖大寿的那一战。明朝太傅兼兵部尚书孙承宗赶赴锦州,派遣祖大寿的妹夫、总兵吴襄等前往救援。

清军迎战,佐领尼雅汉(纳兰明珠的父亲)中伤坠马,巴泰飞马驰入敌阵,将尼雅汉救出。若非此举,就没有后来的康熙“明相”了(明珠生于天聪九年四月)。

巴泰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多次冲进明军重围,奋力拼杀,救出后金大将和战马。他不但是皇太极的忠勇卫士,而且追随多尔衮、济尔哈朗几度征战,在锦州大战中合力击败明朝总督洪承畴的军队。收兵时,巴泰殿后,明军偷袭,流矢射中巴泰面部,巴泰仍跃马挥刀,斩杀明军一人,迫使追兵退却。

崇德六年(1641),皇太极对勇士巴泰进行嘉奖,授云骑尉世职,擢升一等侍卫。巴泰以忠诚、勇敢,赢得了皇太极的赏识和信任。

2

不仅皇太极喜欢巴泰,顺治朝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对他也是青眼有加,先以其功劳多,晋升世职骑都尉,又根据大清朝特殊人才奖励制度,加一骑都尉。这个加,加的是薪资待遇。如后来康熙帝为了回报索尼率四辅臣、满朝文武请他亲政,特地下诏褒奖索尼忠心为国,加授一等公,与前授一等伯一起世袭。这是升新爵、加旧爵,无限光荣。索尼受宠若惊,力辞,康熙帝没有准许。

多尔衮这样做,是为了拉拢顺治帝的高级保镖巴泰,但碰了一鼻子灰。

当时,多尔衮因内大臣索尼、侍卫巴哈、护军统领鳌拜等曾拥立太宗子嗣,与他们结下了怨恨。如索尼。顺治帝刚继位不久,多尔衮的胞兄、英亲王阿济格将顺治帝私下呼为“孺子”,索尼请求以藐视君王罪进行处罚,多尔衮置之不理。多尔衮召集诸大臣商议分封诸王,索尼坚决反对。巩阿岱、锡翰向多尔衮进言,称索尼不想让他执掌天下,请求处置索尼,多尔衮不准。然而,索尼还是坚决不依附多尔衮,哪怕被削爵、被夺官抄家、被安排去盛京守昭陵,也不退半步。

如鳌拜。顺治二年(1645)八月,阿济格没有及时奉旨班师,谎报战功,受到处罚,并藐视小皇帝。多尔衮在索尼的催促下,发布谕令要求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会同护军统领鳌拜召集部众,将阿济格“称上为孺子”之语传示晓谕。鳌拜因听从了谭泰之言,未奉行谕旨。顺治五年三月,贝子屯齐告发郑亲王济尔哈朗、鳌拜等当年拥立肃亲王豪格、后又包庇豪格的种种罪状,多尔衮兴起大狱,严讯诸人。鳌拜虽以大功凯旋,在短短数月间却被论死两次,可见其所受打击之严酷、境遇之窘迫。

多尔衮擅权自专,是实权的王,而巴泰坚决不向他表忠心。

谭泰隐匿谕旨不召集部众宣布阿济格的罪行,老战友索尼告发,谭泰被降世职昂邦章京,革职。谭泰怨恨索尼,攻讦他于内库牧马鼓琴及禁门桥下捕鱼,索尼被处罚。

鳌拜庇护索尼。多尔衮以摄政睿亲王之威,找巴泰谈话,想打击索尼和鳌拜。

多尔衮问道:索尼和鳌拜关系好吗?

巴泰说:不知道!

多尔衮又问:你和索尼关系好吗?

巴泰说:我和索尼都在皇帝身边当差,关系很好!

多尔衮没料到一个小侍卫,敢在皇叔父摄政王的淫威下大义凛然,于是以巴泰对索尼与鳌拜关系“弗知”之罪,削其云骑尉世职,并处以罚款。

拉拢不成,就以莫须有的罪名进行严惩。

顺治帝亲政后,慢慢提拔巴泰,入列散秩大臣,擢升内大臣。散秩大臣是清朝官名,从二品,是中央警卫局侍卫处的官员。内大臣,从一品,协助领侍卫内大臣掌管统率侍卫亲军,护卫皇帝,地位颇为尊崇,镶黄、正黄、正白旗各二人。巴泰以汉军镶蓝旗人入列,是顺治帝对他的破格提拔。

3

康熙三年(1664)六月,巴泰授内国史院大学士,位列正一品。这个任命,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与鳌拜协商的结果。康熙帝还是坐在龙椅上没有话语权的傀儡皇帝。

四辅臣将巴泰由侍卫处调入内阁,给出的理由是他当年不依附多尔衮,还给了他一个三等男的爵位。他们让巴泰入国史院,特将蒋赫德改任弘文院大学士。这个安排,应该与索尼和鳌拜有关,更准确地说,是鳌拜要拉拢他,还委任他做主持纂修《世祖实录》的总裁官。

鳌拜出手比多尔衮更大方,但没想到巴泰还是不吃这一套。

鳌拜对巴泰是有所忌惮的。《清史列传·巴泰传》记载:“时鳌拜辅政,恶巴泰不附己,会以辅政大臣苏克萨哈论事龃龉,构陷其罪,集众定谳,虑巴泰有异议,弗使与闻。”鳌拜强迫康熙帝下旨凌迟苏克萨哈,气势汹汹,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清史稿·苏克萨哈传》),罔顾人臣之礼,但他却怕巴泰反对。

鳌拜“凡一时威福,尽出其门”(昭梿《啸亭杂录》卷一《圣祖拿鳌拜》),为了一次镶黄旗与正白旗换地事件,就将反对的国史院大学士兼管户部尚书事苏纳海和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直接绞杀。

巴泰聪明,不久便办了病退手续。

鳌拜倒台后,康熙帝迅速处死依附鳌拜的皇亲——秘书院首席大学士班布尔善,请巴泰出山顶替其职,继续主持纂修《世祖实录》。康熙九年十一月,康熙改内院为殿阁,以中和殿为诸殿阁之为首,命巴泰为中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另一位中和殿大学士图海,隶满洲正黄旗,兼礼部尚书),晋爵一等子。巴泰是康熙帝真正亲政后的第一位领班大学士,被加太子太傅,后来退休后还被请出担任皇帝亲率的正黄旗汉军都统。

康熙二十三年,巴泰正式退休解任,康熙仍命他以内大臣的身份参与朝会,一直干到临终前。康熙帝对这位汉人,更是特别地看重,除了赏赐银币、鞍马外,还将他御用的皇帝冠服送给巴泰。这样的奖励,在有清一代无疑是顶级荣耀。

大家要知道,后来康熙帝严惩曾帮助他铲除鳌拜、平定三藩、抗衡沙俄立了大功的索额图,称他是“本朝第一罪人”,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胤礽为皇太子时,索额图怀私倡议胤礽的服饰僭越使用皇帝专用的黄色。对太子的服色尚且如此敏感,更莫说大臣拥有皇帝御用的冠服了。当年,多尔衮遭到顺治帝清算,其中有一宗大罪就是被举报藏了御用物品。

计除鳌拜者,实为两个前明降臣

1

与康熙相关的影视剧,如《康熙王朝》《鹿鼎记》中,让康熙帝引为骄傲的第一大事,即铲除鳌拜。

这样的历史,给了艺术作品无限虚构的空间。《康熙王朝》安排康熙与魏东亭合力戮贼,《鹿鼎记》设计康熙和韦小宝嘻哈擒贼。

血战是必不可少的。

魏东亭版链接着血腥的战斗大场面,前面铺陈了各种各样的宫廷权谋。而陈小春、周星驰版的影视剧,百十健童一拥而上的前戏,却多是狗血的情感爱恋。

《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康熙八年(1669)五月“戊申,诏逮辅臣鳌拜交廷鞫。上久悉鳌拜专横乱政,特虑其多力难制,乃选侍卫、拜唐阿年少有力者为扑击之戏。是日,鳌拜入见,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于是有善扑营之制,以近臣领之。庚申,王大臣议鳌拜狱上,列陈大罪三十,请族诛。诏曰:‘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死,籍没拘禁。’其弟穆里玛、塞本得,从子讷莫,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尚书阿思哈、噶褚哈、济世,侍郎泰璧图,学士吴格塞皆诛死。余坐谴黜。其弟巴哈宿卫淳谨,卓布泰有军功,免从坐。嗣敬谨亲王兰布降镇国公。褫遏必隆太师、一等公”。

这段文字,讲述了如何擒拿鳌拜及处理鳌拜案,但未交代谁为康熙筹划出力。《清史列传·鳌拜传》也未载明,只是说康熙八年五月,“上以鳌拜结党专擅,弗思悛改,命议政王大臣等逮治鳌拜罪……于是康亲王杰书等列其揽权欺罔诸罪状,请革职、立斩、籍没”。最后念其顾命老臣,从宽处理,拘禁至死。

帮助康熙除掉鳌拜的,真的是魏东亭、韦小宝这类亲力亲为的小人物吗?金大侠有提示,纯属虚构。

助康熙者,确是另有其人,而且是两个从前明走过来的降臣。

康熙八年,由兵部左侍郎黄锡衮率领,被罢职的前户部尚书王弘祚配合,密助康熙主政于朝,逮捕鳌拜有功。王弘祚晋兵部尚书,黄锡衮升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

对于此事,《清史稿》似乎讳莫如深。《王弘祚传》中只有一句“八年,鳌拜得罪,起弘祚兵部尚书”。而黄锡衮这个主要人物,却是无传,让人遗憾。

2

黄锡衮,1621年出生于福建晋江潘湖。七岁能诗,二十岁中进士。明末授广西巡抚,后弃官读书于武鸣县起凤山东峰读书岩。世乱归家。

顺治五年(1648),黄锡衮出仕清廷,复考选庶吉士授弘文院检讨;顺治八年晋升翰林院编修,受命典试江南,后来转工部郎中、广东按察使;顺治九年任巡按广西兼理湖南清军盐法。此后历任监察御史、左副都御史、右布政使、弘文院内阁学士、大理寺寺丞等。顺治十六年,黄锡衮被提拔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康熙元年,黄锡衮迁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六年例加一级臣晋通奉大夫、兵部左侍郎,兼理兵部事,考核百官,推行教化。

黄锡衮帮助康熙除掉鳌拜有功,深受康熙倚重,康熙九年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武英殿总裁官,转任武英殿大学士管兵部事,兼兵部尚书衔。

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黄锡衮率军经略抵御耿精忠部,以平寇荣绩有旨复召入阁,寻解兵部务直讲筵官,其他兼官如故。康熙二十年十月,黄锡衮以病请辞假归,康熙特旨准以武英殿大学士衔在籍调用,十一年后才真正得旨准以大学士衔致仕回籍。他死后,康熙下旨,诰赠太子太傅、柱国光禄大夫,钦赐祭葬,谥文僖。

康熙对黄锡衮还是很感激的,让他身居相位二十二载,即便病休也是留职备用。

3

王弘祚,1610年生于云南永昌,明崇祯三年(1630)举人,强习掌故,曾任蓟州知州,迁户部郎中,督饷大同。顺治元年,王出任岢岚兵备道,被宣大山西总督吴孳昌以筹划军饷,请仍留大同。第二年,总督李鉴推荐,授户部郎中,主持修纂《赋役全书》。

《清史稿·王弘祚传》记载,王氏修书,“裁定赋役,一准万历间法例,晚末苛细巧取,尽芟除之,以为一代程式”。

修书期间,王弘祚加太仆寺少卿,迁太仆寺卿,擢户部侍郎。他给清廷出主意,如何在江南、江西、湖广丰稔之地采米谷、储粮饷,以便进军还属于明朝辖区的云贵地区,征讨孙可望部。顺治帝采纳他的意见,下旨给经略大学士洪承畴执行。

顺治十一年,给事中郭一鹗弹劾王弘祚修书逾久未成,王疏辩,被郭复劾其巧饰。此后几年,王弘祚官运不通,屡遭弹劾,不是被罚俸,就是被降级。

顺治十五年,历十四年的《赋役全书》终于修成,朝廷记功奖励,擢王弘祚为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进太子太保。此间,他和大学士巴哈纳等修订律例。《清史稿》评价:“弘祚定赋役,文然修律例,皆为一代则,其绩效钜矣。”

康熙三年,授王弘祚为刑部尚书,不久复还户部,掌管全国财政大权。三年后,鳌拜奏请户部设满、汉尚书二人,将其死党玛尔赛安插进户部。王、玛不和,又遇户部失察书吏假印盗帑,清宗室、以领侍卫内大臣拜秘书院大学士班布尔善谄事鳌拜,独给王弘祚加罪,使之获罪,被革除官职。

不到一年,王弘祚配合黄锡衮密助康熙除掉鳌拜,真正实现亲政。

鳌拜倒了,班布尔善也被王大臣劾奏二十一款大罪,定罪以绞刑处死,子孙皆被废黜宗室资格,而王弘祚晋兵部尚书。

4

历史不会因为金庸在小说《鹿鼎记》中塑造了一个韦小宝,就忽略了黄锡衮、王弘祚这两位帮助康熙帝铲除鳌拜的真人。

《清史稿·圣祖本纪一》记载:康熙八年五月乙未,“起王弘祚为兵部尚书。戊申,诏逮辅臣鳌拜交廷鞫”。王弘祚接掌兵部,到拿下鳌拜交廷鞫,前后不过十三天。

九个月前,时任户部尚书王弘祚因失察书吏造印盗银案,被免职丢官,如今成了康熙帝清算鳌拜的兵部掌控者。足见,王弘祚是康熙帝极度信任的重臣。

清制,户部设二尚书。监守自盗案发时,正值鳌拜处死政敌苏纳海后,鳌拜侄儿玛尔赛刚刚接任户部尚书。玛尔赛仗势欺人,与顺治朝便是户部尚书、太子太保的王弘祚不和。吏部商议处分户部尚书监管不力时,拟援引恩诏宽免,但以领侍卫内大臣拜秘书院大学士的班布尔善独自拟票,将王弘祚一人罢免,而不处分玛尔赛。

班布尔善是太祖庶孙,谄事鳌拜,实则阴谋借势自立,与玛尔赛争权夺利,但又隐忍对外。他严惩王弘祚,就是为了削弱康熙帝势力,而没想到王弘祚会被很快起用。

王弘祚掌兵部大权,配合康熙帝早安排在兵部主政的左侍郎署武英殿事黄锡衮掌握京师卫戍权,筹划逮捕鳌拜。黄锡衮为行动执行者,王弘祚是这一场没有硝烟却不无血腥的战争的前敌指挥员。这是康熙除鳌行动关键性的双保险。

苏克萨哈被杀,索尼已死,遏必隆坐观龙虎斗,鳌拜已由四辅臣之一成为唯一的摄政者,党羽遍布朝廷内外。嗜权的少年天子康熙帝,不甘沦为鳌拜的傀儡,但也考虑到行动稍有不慎,就会打草惊蛇,酿成大变。

康熙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为戏,作为障眼法麻痹精明的鳌拜。鳌拜以为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以为意,就连康熙不露声色地将他的亲信派往各地,他都以为是对自己的人委以重任。不料,康熙帝迅速安排忠于自己的人接掌吏部、户部和兵部,以突袭战一举拿下擅权自专的鳌拜。

康熙帝对两位助力除鳌的大功臣,厚待有加。

康熙九年,六十岁的王弘祚以衰老请求离休,康熙帝批准,下谕他“乘驿归里,食原官禄”(《清史列传·王弘祚传》)。

告老还乡,被下旨使用官道和公车,这是古大臣衣锦还乡的一种荣誉。

王弘祚停职留薪,继续享受兵部尚书的待遇。两年后,他上疏请辞,康熙帝说:爱卿在任著有功劳,厥功甚伟,年迈荣休,我赐你俸禄,要让你颐养天年,不要固辞。又两年后,王弘祚病逝,康熙按尚书例赐祭葬,追谥端简。

王弘祚这一份荣耀,比不得黄锡衮位列极品,官至武英殿大学士管兵部事,兼兵部尚书衔,即便以病请辞假归,仍得旨准以大学士衔在籍调用,死后康熙帝辍朝赐祭。但《清史稿》让王弘祚在众人合传中居首,却没有为黄锡衮立传。

清高宗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弄《贰臣传》,还是将王弘祚入列甲编。乾隆帝肯定他忠于本朝,但因他在前明做过蓟州知州、户部郎中,大节有亏,“不能念其建有勋绩,谅于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后人,原于既死”(《贰臣传序》)。

较之于黄锡衮,王弘祚在明朝只是一个中层干部,而黄氏做过明末广西巡抚。他虽弃官归隐,但出仕清朝,也是投效,于顺治五年复考选庶吉士授弘文院检讨。

黄锡衮同王弘祚一样,都是贰臣。

或许乾隆帝念及黄氏助其祖父主政于朝,平抚三藩荣绩卓著,深受圣祖倚重,而有意不使之入列《贰臣传》,导致后世编撰《清史稿》遗漏了这一个大人物。

5

乾隆帝厚此薄彼的做法,除了不尊重历史外,直接影响了后世修史。

对于黄锡衮助力康熙除鳌的历史功绩,在其死后,姻亲弟子、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撰写墓志铭说:“清康熙间,任兵部左侍郎,因密助圣祖主政于朝,深受圣祖倚重。康熙九年庚戌十月,入阁参与机务,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加光禄大夫。”虽未载明除鳌,但写到他因此受康熙帝倚重,入阁拜相,继续主持军务。

而出生于乾隆四十一年的第八代礼亲王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谈及“圣祖拿鳌拜”时,既不说王弘祚,也没提黄锡衮。只说鳌拜辅政,“凡一时威福,尽出其门”,在不征得康熙帝同意的情况下,拿正白旗圈地之事,因言语发生冲突,便矫旨擅杀了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和户部尚书苏纳海。

鳌拜怕康熙在朝会上问情况,于是称病不上朝。康熙帝去鳌府慰问,来到床榻前,鳌拜装模作样要下榻跪迎皇帝,御前侍卫和托见鳌拜面色有鬼,便上前装作帮他收拾被子,被子下露出了利刃。危急之际,少年天子急中生智,说“刀不离身乃满洲故俗”,不足为奇。

真不足为奇吗?回宫后的康熙帝,立刻以下棋为名,找来索尼之子,也是赫舍里皇后之叔父的索额图商议对策。索额图刚辞去吏部右侍郎,出任一等侍卫。

从鳌拜卧榻藏刀、索额图转任侍卫二事来看,鳌拜与康熙帝的矛盾,已经到了兵戎相见的决战时刻。

一战定输赢!一战定乾坤!一战决定谁是真正的王!

昭梿描述,康熙帝与“索相国额图”密谋后不久,召集练习摔跤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朕,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上!”于是,康熙发布捕鳌计划。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昭梿赞赏康熙帝“声色不动而除巨慝,信难能也”,却对此次宫廷政变控制兵权的两位重臣王弘祚、黄锡衮只字不提,反而强调当时官位不显后来居上的索额图,是疏忽,还是秉承某种意识形态而有意为之?

捡漏哥杰书靠什么常任大将军王?

1

清代大将军名称不少,前冠有平南、征西、定远、靖寇等十多种。尊崇最高者,当为奉命大将军,仅有睿亲王多尔衮、贝勒阿巴泰、康亲王杰书及咸丰初年的惠亲王绵愉。

杰书于康熙十三年(1674)六月二十五日统兵征讨耿精忠,授奉命大将军,至康熙十九年十月班师,历时六年多,任期最长,长过了两任奉命大将军的多尔衮。

杰书能够上位,也是一个幸运的捡漏。

他是太祖次子、礼亲王代善第八子祜塞的第三子。代善死后,第七子满达海袭和硕亲王,成为第二代礼亲王。摄政睿亲王生前,曾以满达海与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同理六部事。睿王身后荣辱巨变,满达海及时站在顺治帝一队,与郑亲王济尔哈朗罗列多尔衮罪状。满达海成为三大议政王之一,被顺治帝改号为巽亲王,并按诸王分治部务的规定执掌吏部,第二年病逝,追谥曰简,由其长子常阿岱袭封和硕巽亲王。

顺治十六年(1659)十月,满达海被追论与睿亲王素无间隙,与尼堪、博洛奉命抄家时分取睿王遗物,并在分管吏部时对尚书谭泰骄纵不纠,被顺治帝下令削爵、夺谥。同时牵连到常阿岱,将其和硕亲王降为贝勒。

满达海被削爵、常阿岱被降爵,顺治帝不好将皇伯代善家的礼亲王世系中断,于是从其孙辈宗另择一人继承。杰书因而成了幸运儿,从堂兄常阿岱那里接过了和硕亲王的爵位。

这已不是杰书第一次捡漏了!

杰书的父亲祜塞,初封辅国公,十九岁死后由其次子精济三岁袭爵,寻晋封多罗郡王。精济命薄,六岁幼殇,其大哥阿林为媵妾所生,故而不到五岁的杰书幸运地成为多罗郡王。顺治八年二月,世祖亲政,七岁的杰书被加号为康,始称康郡王,十六年十二月再次幸运地成为和硕康亲王。

2

若满达海不贪婪,祜塞、精济命长,杰书或许只是一个难见经传、难有作为的低爵位王孙,他连续被幸运之神垂爱后,在康熙政坛崭露头角,成为耀眼的人物。

杰书与康熙帝是同曾祖父的堂兄弟。杰书虽是康熙朝第二个大将军(第一个为贝勒尚善,为安远靖寇大将军,比杰书早封六天),但却是唯一被冠名奉命大将军的,应该有着足够的能耐,才能赢得亲政后独断乾纲的康熙帝的极度信任。

康熙朝著名的大将军,除杰书外,还有十三年封定远平寇大将军征伐吴三桂的岳乐、十五年以抚远大将军降服王辅臣的图海、三十四年授抚远大将军出征噶尔丹的费扬古。杰书与岳乐,都主要生活在关内,是宗室将领集群的新生代主要代表。他们同为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方面军主帅,但从杰书的挂帅时间、战后待遇来看,他比岳乐还要深得康熙帝重用。

可以说,康熙帝决定打响平藩大战时,最早想到的是杰书,而岳乐被排在第二梯队。岳乐在顺治十年被授宣威大将军,驻军归化城,进讨喀尔喀部土谢图汗、车臣汗,使喀尔喀投降入贡。岳乐有着丰富的实战经历和经验,但杰书却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岳乐在顺治朝已经是议政王,位高权重,而杰书虽是顺治末年进封亲王,但他的政治历练主要在康熙朝。

杰书是康熙帝培养出来的大将军王。

3

岳乐对付的是三藩中最强大的吴三桂,而杰书奉命进攻的是响应吴三桂的耿精忠。

康熙十三年三月,耿精忠杀福建总督范承谟及幕僚五十余人,以封官晋爵拉拢党羽,派遣心腹接管福建诸府,以“复明”为幌子收买民心,令官民剪辫留发,衣服巾帽悉依明制,自铸“裕民通宝”。耿精忠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分三路出兵浙江、江西,并请台湾郑经由海道取沿海郡县为声援,一时兵势甚盛。

耿精忠反叛震惊朝廷。康熙帝一面派兵进闽,下诏削精忠爵,并收禁其在京兄弟;一面劝谕耿精忠改过自新,剿灭郑经,继续镇闽。耿精忠不予理睬,继续举兵攻陷浙江、江西、安徽部分州县,队伍扩大到十万之众。

是年六月,杰书率军南下,九月抵达金华。杰书命都统巴雅尔、副都统玛哈达(满洲正白旗)主动迎击,多次大败率五万人马来犯的耿部大将徐尚朝。杰书克复处州等地后,徐尚朝等多次来袭,都统拉哈达(满洲镶黄旗)采取防御战大破来敌。徐部机警强大,杰书兵力单薄不敢贸然进入。康熙十五年三月,北京紫禁城里的康熙遥控指挥,催促杰书出战:“王坐守金华,将及二载,徒以文移往来为事,不亲统官兵规剿,逆贼何日可灭?宜剋期进取,毋再迟延观望,贻误军机。”(《清史列传·杰书传》)大将军出外征战,只是战前军事统帅,只有机动的作战权,而战略进军的指挥权,还是由千里之外的皇帝掌握,靠快马往还两地加急传递,不及后世电报传递迅捷。战时拖延,可想而知。

杰书都督诸将,迅速移师衢州,进攻在大溪滩屯军抗拒的耿部大将马九玉。这是一场恶战,杰书坐镇古庙指挥,古庙被叛军火器所穿,卫兵将门窗盖在身上作为隐蔽。唯独杰书谈笑自若,很有指挥若定、激战不惊的古大将之风。

各路清军士气旺盛,奋力攻击,耿军大败。杰书下令,日夜兼程,一路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攻占浦城,下檄书敦促耿精忠投降。当年十月,杰书大军进入福州,耿精忠请求跟从清军讨伐郑经以赎其死罪,杰书同意了他的要求。

杰书作战势如破竹,颇具智慧,在征得康熙帝同意下,携耿精忠跟从大军征讨郑经,命耿精忠以镇平将军留守福州,管辖原属民。福建军队数量设置得合适,原属耿精忠的军队不少于此数。温州总兵祖弘勋、藩下总兵曾养性两部兵马,应该转移到别处。此策略,是一种对耿精忠及其部众的相互牵制,在当时兵力有限的情势下,不失为一种借力打力的军事策略,方便进攻被郑经侵占的沿海各处。后来,耿精忠再生异志,杰书及时奏请康熙帝,并将耿精忠诱至京师处死。

由于这种制衡式的借力,杰书趁势大败郑经的军队,陆续攻克兴化、泉州、漳州等地,平定福建大部,逼得郑经一再退守,最后只能率领残部回到台湾。杰书此次率兵平叛为后来收复台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帝下诏褒奖杰书的功勋。后来,由于清军援兵不到,致使海澄与长泰陷落。杰书上书请罪,康熙下旨等到班师时再议论罪责。

对于此事,康熙专门责成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杰书用兵不力的问题,然后以皇帝的名义,给杰书下了一个严重警告:“杰书罢庸,怠忽军纪;宜并参赞大臣严行处分。但见在出征破贼,俟师旋察议。海澄被困之处,应令尽力救援。”(《清圣祖实录》卷七十四,康熙十七年六月庚戌)几年后,康熙帝追论此事,只是对杰书“销去军功,罚俸一年”,但并未对他严惩。当时的杰书,已在议政王之列。

康熙二十九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与沙俄勾结,势力坐大,向东扩张,威胁清朝的统治。康熙帝派出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进剿后,又以老将杰书领兵屯守归化城,防备噶尔丹的入侵。六年多后,杰书病逝,康熙帝追谥曰良,并写碑文:“尔和硕康亲王,乃和硕礼亲王之孙,蒙世祖章皇帝推恩属籍,授以多罗郡王之爵,寻进亲王,缵乃祖服,后参议政之列,得备机务之询。洎命将戡除三逆,敕为奉命大将军,指授方略。俾帅师由浙取闽,王仰承庙算,剿抚寇贼。岩疆既奠,振旅还朝,圭组雍容,恪勤罔替。朕弥嘉乃劳绩,王益持以小心。方期荷兹宠光,永享多福,而遐龄未究,一旦溘亡,轸忆生平,用深凄恻,爰遵宪典,载锡诔章,赐葬易名,以光泉壤。”同样是太祖后裔,康熙对待堂兄杰书的态度,要比对功高权重于杰书的堂伯岳乐,优渥、宽容了很多。这种厚此薄彼,是权力之争的产物。杰书被康熙帝命为参与议政,而岳乐自顺治后期起主持议政王大臣会议,直至康熙初年。杰书唯命是从而受康熙喜欢,岳乐有独立主张而遭康熙猜忌。杰书死后,其第六子椿泰袭爵康亲王。《啸亭杂录》的作者昭梿,为杰书的曾孙。

4

杰书作为亲贵出身的大将军王,虽算不上是岳乐那样积极使用汉官的改革派,他甚至会考虑八旗大军的利益,但他却为康熙举荐了两位名垂青史的汉人。

收复台湾的关键性人物——福建总督姚启圣,最早以汉人出仕通州知州,后被列籍汉军镶红旗,在追随杰书平定耿精忠之役中声名鹊起,以不凡的勇气和谋略,协助杰书攻克收复了江浙失地,并一路进取福建,彻底平定耿精忠叛乱。后来,姚启圣在复台大战中担当大任,与杰书的竭力举荐是分不开的。

被康熙帝赞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也是在福建藩台任上遇到了杰书这样的好领导。杰书经历重审通海案和申诉罢莝夫二事后,对秉公执法、不怕顶牛的于成龙刮目相看,专门上疏举荐于成龙,回京后在康熙帝面前力荐于成龙为直隶巡抚。当时的直隶,还没总督一说,巡抚便是这个畿辅要津的首席长官。几年后,于成龙治绩卓异,被康熙帝派任两江总督,使江南民风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