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九章 原子论者

原子论的奠基人有两位,分别是留基伯和德谟克里特。二人哲学理念的基本观点出自留基伯,但是想将二者分开讨论非常困难,而且就我们的目的而言,也没必要做这种尝试。

他们相信万物由原子构成,原子在物理层面,而非几何层面,是不可分割的;原子与原子之间存在一定空间;原子是不可摧毁的;原子从过去到将来,一直处于运动中。原子的数量是无限的,甚至种类也是无限的,不同种类的差别在于形状和大小。原子始终处于运动中,在他们看来,起初原子的运动是无序的,与现代的气体动力学理论雷同。原子间相互碰撞,各个原子集群形成旋涡。其余过程和阿那克萨戈拉的理论大致相似,但是他们用机械论的思路解释旋涡,而不是像阿那克萨戈拉那样认为是精神在操控运动,这是一个进步。

在古代,原子论者常会因为把一切归因于偶然而受到指责。实际上恰恰相反,原子论者是绝对的决定论者,他们认为一切都是依照自然法则发生的。关于万事的发生皆出自偶然这个说法,德谟克里特明确地否认过。虽然留基伯是否真实存在还要打个问号,但是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话被冠上了他的名号:“没有什么事是无缘无故发生的,万事皆有因由,万事皆属必然。”世界一旦存在,它的进一步发展就已经被机械论的原则固定了方向,再无更改的可能。

亚里士多德,还有其他一些人,怪他和德谟克里特对原子的原始运动未做说明,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原子论者比批评者更讲科学。因果关系必定是有初始事件的,而且无论因果关系从何处开始,都不能给初始事件赋予原因。人们可以将世界的诞生归功于造物主,但是即便如此,依然存在不可解释的初始因,那就是造物主本身。实际上,与古代众人提出的其他理论相比,原子论者的理论更接近现代科学。

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不同,原子论者解释世界时,试图不引入“目的”或“终因”的概念。原子论者提出机械论式的问题,给出机械论式的答案。但是,直到文艺复兴时代,他们的后继者全都对目的论的问题更感兴趣,因此把科学带进了死胡同。

千万不要假定他们的理论思考完全以观察和实验为依据。在古代,经验观察与逻辑论证之间并非泾渭分明。对于通过大量推理论证和一些观察,就可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形而上学和宇宙论这件事,在智者学派之前,似乎从来没有哲学家表示过怀疑。出于幸运,原子论者想出了一种假说,两千多年之后,人们才发现相关证据,在提出假说的年代,他们的见解没有丝毫实质性的根据作为支撑。

德谟克里特的理论细节相当丰富,有些结论十分有趣。他说,每个原子都是不可进入、不可分割的,因为原子中没有空隙。你用刀切苹果的时候,刀必须找到一个空隙,从那里进入苹果当中;如果苹果是完全实心的,没有任何空隙,它就会无比坚硬,无法进行物理分割。原子的内部是不变的,实际上原子就是巴门尼德提出的“一”。原子只会运动并彼此发生碰撞,有时它们的形状能彼此卡住,于是就会结合在一起。原子有各种各样的形状;火由小球状的原子构成,灵魂也是如此。原子通过碰撞形成旋涡,物体乃至最终形成的星球都是在旋涡中诞生的。宇宙中有很多星球世界,有些还在成长,有些已经在消亡;有些星球世界没有太阳或月亮这样的恒星和卫星,有些则有好几个。每个星球世界都有开始,也会有终结。一个星球世界可能会因为与一个更大的星体发生碰撞而毁灭。

德谟克里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唯物主义者。我们已经知道,在他看来,灵魂由原子组成,思想也是一个物理过程。宇宙中没有意志,只有受机械法则操控的原子。他不相信盛行的宗教,也反驳过阿那克萨戈拉的精神论。在行为准则及伦理学方面,他认为生活的目标就是获得快乐,同时认为自我节制和修养就是获得快乐的最佳方法。所有强烈的、热闹的事物他都不喜欢;他不喜欢性,他说性会导致理智完全被愉悦击败。他重视友谊,但是把女人想得很坏,而且不想要孩子,因为教育孩子会妨碍对哲学的研究。在这些方面,他与杰里米·边沁非常相像;对希腊人口中的民主,他也表达了与边沁同等程度的热爱。

德谟克里特之后的所有古代和中世纪思想,都存在某种形式的错误,他是最后一位逃脱此魔咒的希腊哲学家,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过的所有哲学家,都为了理解这个世界付出过无私的努力。他们把这件事想得相对容易了,实际上了解世界绝非易事,但是如果缺乏这种乐观主义,他们就不会有迈出第一步的勇气。只要不是时代偏见作祟的时候,基本上,他们的态度还是相当科学的;不仅如此,那还是一种富于想象力、朝气蓬勃且充满冒险乐趣的态度。他们对万事万物都感兴趣——流星和日食、月食,鱼和旋风,宗教和道德;他们有深刻的智慧,同时不失孩子般的热情。

以此为节点,虽然之前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但是腐烂的种子已被埋入土壤,此后希腊哲学便日渐衰败。德谟克里特之后的哲学,哪怕是最优秀的哲学思想,也是有缺陷的,它们的缺陷就在于,相较于宇宙,过分强调人。首先是智者学派带来的怀疑主义,导致我们去研究如何知道,而不是去努力获得新知识。然后伴随苏格拉底而来的,是对伦理的强调;伴随柏拉图而来的,是否定感官世界,认同自我创造的纯思想世界;伴随亚里士多德而来的,是将目的视作科学的基本概念。虽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是天才,但他们的思想都存在一定缺陷,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思想中的缺陷贻害无穷。在他们之后,哲学领域的活力日益衰减,大众化的迷信思想重新抬头。天主教正统派的胜利,带来了某些方面的新面貌;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苏格拉底的前辈具有的特征,也就是哲学家的活力和独立性,才重新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