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理解孩子的行为
孩子的问题行为
“我家的孩子是什么都听父母的好孩子”,这么说的父母是不会来做心理咨询的。大部分来咨询的父母都是发现孩子产生了在父母看来是有问题的行为(特意用了这种兜圈子的表现)。如果孩子不会做出任何让父母头疼的行为,或者哪怕产生问题了但是马上就能解决的话,那和孩子在一起就会轻松很多,这一点很容易想象。但是现实真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以为解决完一个问题,又产生了下一个问题。一旦哪一阵子父母发现自己不用为孩子的事困扰了,可能此时孩子已经自立了。很多人此时会全然忘却育儿时的辛劳,只感到孩子离开的寂寞。都说子欲养而亲不待,同理,想要再养育一次孩子,孩子却已经去到我们不可触及的远方了。
面对孩子产生的问题,有些人误以为解决了就万事大吉了,其实那就像海市蜃楼,在解决了这一问题后,又会有其他新问题出现。或许你也曾因为无法一劳永逸而沮丧吧。
孩子一直在成长着,伴随着成长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父母和孩子其实是一起在成长。在我看来,亲子关系并不是解决了某个问题后,却离目标愈加遥远的海市蜃楼,而是像螺旋式楼梯一样不断向上盘旋。即使看起来还在原地,但一定是比以前更高了。总有一天你会发觉,在育儿过程中尽管看起来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数次回到原点,毫无进展,但其实已经来到了很高的地方。
关于育儿和教育,有人认为应该是在出现问题时努力解决,消除孩子性格和行为上的问题,我对此持有不同观点。我计划在后面的文章中介绍这一点,其实这类似于不管怎样先让花儿盛开,如果出现问题并且有必要的话再采取一定的措施,然而实际上在花儿盛开的时候,以前认为是问题的事情也就不成问题了。
在日常生活中,丝毫不为孩子的事所困扰的父母应该是不存在的吧。大部分情况是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我指的是没有出现需要接受咨询服务的程度的大问题。这就类似于说不上是生病但也不健康一样,比如,现在只是并没有出现发热的症状,并不是没有生病就是健康。同理,亲子关系也应该包含着更积极的意味,而并不是没有问题就可以。
就花的例子来说,我们不知道最终到底会开出什么样的花,同样的,没有问题的亲子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对此持有明晰的想法的人应该也很少吧。刚刚我们提到育儿没有魔法,如果假设有这样一种魔法,孩子身上的无论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在孩子睡着后魔法就会起效,通通可以解决。而且父母和孩子都不知道自己被施展了这样的魔法。第二天早上,到底发生什么才知道魔法发挥了作用呢?相信很多人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吧。
当然现在讨论这个为时尚早。话说回来,在孩子做出父母看起来有问题的行为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前文中提到只有爱,没有技巧,这样的爱是很无力的,对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有这样的感触是因为在儿子2岁时的一天,他突然从保育园消失了。下午三点左右,我接到了保育园打来的电话,“他已经到家了吗?”因为太过突然,我一下子并没有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另外,尽管孩子的腿脚很强壮,我也无法想象一个孩子独自步行30分钟回家。当我意识到孩子从保育园消失不见了,或许出了保育园往家的方向走着,一下子吓得我面如土色,差点晕厥。儿子读的保育园也是我小时候就读的,以前那一片儿是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特别好。但是儿子入园那年保育园迁址了,通往保育园的路上车辆很多,虽然有交通信号灯,但是十字路口太大了,如果儿子真的走这条路可太危险了。庆幸的是儿子在距离保育园数百米的便当店门口被找到了。了解到从保育园到找到他的便当店,需要通过一个人行横道。后来我问儿子“你知道怎么看红绿灯吗”,儿子很平静地回答说:“嗯,知道的,变绿灯了我才过的马路。”保育园的老师们根本没有想到孩子会跑到保育园外面,所以只在园内找寻了,的确,谁都想不到一个那么小的孩子会一个人走出这么远。
此时我一直不解并且纠结的点在于“为何”儿子要离园出走。当时正赶上午睡结束的时间,儿子同班小伙伴的妈妈来接孩子。这位妈妈要带孩子去打疫苗,所以比平时来接的时间早一些,保育园的老师说我儿子说了句“我也需要打疫苗”,之后好像就不见了。
对于父母来说,即使孩子没有发生这么大的事,也经常会有一些无法理解的小事,不知道“为何”孩子会这么做。此时,多想一想“为什么”,寻找孩子做出此行为的真正意图,就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的行为。当时的我对于这些完全没有概念,只是单纯地无法理解这件事情。
在那之后,儿子在保育园再也没发生过离园出走这样的大事件了。不过他倒是经常在被送到保育园后不希望我离开,也很令人头疼。另外因为我一直都是骑自行车送他上下学,他也偶尔会不想坐自行车。我分析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在于我家附近的住户比较少,儿子没有能经常一起玩的朋友,缺乏社交,所以他才会不想去保育园,或者在保育园不想让我走。在入园前他白天过着几乎只和我有接触的生活,不过后来我意识到,这和孩子在保育园入口不想离开父母其实也并无直接的关联。
由于我一直接送孩子去保育园,所以有人会质疑孩子的母亲是不是没有充分地照顾孩子。在保育园的联络本上也一直都是我这个父亲在记录很长的关于孩子的事情。在孩子尚小、不足以用语言沟通的时候,通过看联络本可以知道孩子在保育园的情形,真的非常有用。每一位保育园老师都会详细地在联络本上记录,但曾经也有过一位保育园老师在上面评论道:“请让孩子妈妈来写。”我很不能理解为何不能由我来写,恐怕是因为老师认为白天上班的母亲是不是疏于对孩子的关照了,对于这件事我印象十分深刻。当时儿子在保育园貌似是特别耗费老师精力的一个孩子。如果说孩子在保育园的问题正是家庭中亲子关系的体现,对此我只能说这让人很无奈。
有人认为,引发孩子问题行为的原因在于父母给予的爱不够多,那么到底该如何做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呢?好像也并无明确答案。指出问题总是很容易,就像去医院看病时医生只是诊断出患了什么病是不够的,还要给开药、必要的时候还要做手术等,光是指出问题所在是不够的。如果给指明具体的做法,并且这个做法颇具可行性的话,父母很可能会想要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去做出努力。抑或思考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之后又发现方案不可行。即便如此,这种尝试或许也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想想通过做些什么来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爱吧。这样的话,在父母看来孩子的问题行为就会消失吗?在此提前透露一些后文要写的内容,我认为天底下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与之相反的,父母的溺爱,孩子方面的感情饥渴,也就是明明被爱着却想要更多的爱,由这些原因引起的问题反而更大。
给予的爱不足,不过是给白天将孩子送到保育园等,与孩子接触时间较少的父母捏造罪名的词语。我觉得这更像是在威胁父母如果给予孩子的爱不足,就会引发孩子的问题行为。
但是,只要一直在一起,给予孩子的爱就足够了吗?如果辞职在家,整天和孩子待在一起,孩子就会不同吗?更现实的做法应该是哪怕父母每天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有限,但是并不视时间长短为问题,而是思考如何更加有效地在有限的时间内和孩子相处。育儿之路并不会因为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足够长就会一帆风顺,相信一定有很多人都意识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