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数学美之为美
一、数学是真善美的完美体现
通常人们所说的美,大多数都是指形象之美、艺术之美,而说数学也是美的,却很少见。对许多普通人来说,数学就是很难的学问、困难的问题和复杂的公式,哪有什么“美”可言?但是对于数学人,特别是对数学家来说,数学符号,就是美妙的音符,对数学难题的求索,就是获取美的追求。一个数学问题得到解答,特别是数学难题得到解答,得到更简明、更优美的证明方法,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奖赏,他们可以从中获得最美妙的享受。
那么,数学,美吗?如果得到肯定的回答,你们一定要问:数学究竟为什么美?在数学人的心里,“数学美”究竟表现在哪里?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数学美,究竟美在何处。
(一)数学美,是真善美的真正统一
前章说过,美与真、善紧密联系,真正美好的事物和人物,都是真善美的统一。假的、恶的人和事绝对不可能是美的。即使某些恶人所作的艺术品,有一定光鲜的外貌,但一旦知道其作者的丑恶且可憎的面目,人们也会失去欣赏的兴趣,更不会去追捧。即使是所谓的科学理论、科学创作,也可能是带着真理面具的伪科学、假科学。
其实,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过似是而非的阶段。例如,古代的化学经历过炼金术迷幻时代,天文学经历过古代中国的天圆地方说、西方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等错误认识阶段。直到16世纪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后经开普勒、伽利略揭开天体运行规律,牛顿用微积分数学理论严密证明,行星运行规律才真正被发现,使得以前有关天体运行的错误理论,回归到科学轨道。
图2-1-1 牛顿(1643—1727)
数学是真理的叠加,在数学发展过程中,从来不允许掺杂使假。正如数学家、数学史家汉克尔(1839—1873)所说:“在大多数学科里,一代人的建筑往往被另一代人所摧毁,一个人的创造被另一个人破坏;唯独数学,每一代人都在古老的大厦上添加一层楼。”所以“数学是最古老的学科之一,然而又是最年轻的学科之一”。
(二)数学使人精确,数学家不断追求完善,追求尽善尽美
欧洲文艺复兴巨匠培根说过一段名言:“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机智,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道德使人严肃,逻辑和修辞使人善辩。”他还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其实,他说得还不够,数学不仅使人精细,还使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数学“百花园”的奇妙绝伦的美。后面我会向读者逐步展现数学“百花园”之美妙奇境,例如数字之美、数学算式之美、数学公式之美、数学图形之美、数学和谐之美、数学统一之美、数学奇异之美,如此等等。
数学公式,虽然五花八门,外行人看了不知所云,但它们却是对客观世界所负载的事物和想象的最简洁、最精确的表述。例如,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平方之和等于斜边平方,表示为a2+b2=c2。
这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定理,用数学公式表达得多么明确而简洁!难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这一定理时,宰杀了100头牛来表示庆贺。故而在西方,又把该定理称为“百牛定理”。
数学家对精确的不懈追求,可以用对圆周率π(即圆周与其直径的比值)数值的计算为例进行说明。最初,古人仅凭直观猜测,估计π≈3。公元前3世纪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首先创用割圆术,以圆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周长来逼近圆周,计算得圆周率的2位小数近似值π≈3.14。中国数学家刘徽(公元3世纪)独立运用割圆术,计算得出同样的结果,进而得到4位小数近似值π≈3.1416。公元5世纪的数学家祖冲之更进一步,利用割圆术加合情推理(递推归纳法),求得7位近似值(盈朒二数):3.1415926<π<3.1415927。这在实际计算时,就已经够用了。但是,数学家对于π的近似值,并不满足现状,不断追求更加精确的近似值。
图2-1-2 祖冲之(429—500)
16世纪以后,欧洲数学家发现多种π的分析表达式,利用它们,计算得到更精确的近似值。例如16世纪法国数学家韦达第一次用分析方法计算得到π的10位小数近似值。17世纪,长期生活在莱顿(现属荷兰,原属德国)的鲁道夫(1540—1610)用手工计算得到π的35位小数近似值,达到人类手工计算的最高纪录。1946年计算机问世以后,人们就开始在计算机上进行编程计算,使π近似值的小数数位迅速延伸。1987年,首次突破亿位。1989年,则突破10亿位。截至2014年的最新纪录,π近似值的小数数位已经超过10万亿位!
现在,计算圆周率精确值,已经从实际使用价值,转变为计算机编程和算法先进性的检验比赛。这种对于精准性的追求,也是数学家对数学精确之美追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