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立下誓言自力更生 艰难开拓独树一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在核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英、法等国的核武器技术也突飞猛进。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讹诈,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启了以原子弹、氢弹为代表的核武器研制工程。1954年1月24日,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并试航成功后服役;
1957年8月9日,苏联第一艘核潜艇“列宁共青团”号也下水首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现了其“三位一体”的核战略发展成型,并开始具备二次核打击能力。
(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面临如此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提升我国国防实力、完善我国“三位一体”核战略体系,1958年7月,我国筹建了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和核潜艇动力设计组。同年8月,第一个核潜艇总体建造厂被批准正式开工,并紧锣密鼓地开展核潜艇工程的各项工作。
1958年8月,任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产品设计一室潜艇科科长的黄旭华,在接到前往北京出差的紧急任务后,两手空空,匆匆地出门了——他以为很快就会回来。那时他32岁,大女儿不到1周岁。
谁知这次出差,竟30年没有回过老家。
黄旭华回忆说,赶到北京报到后,支部政委曹磊同志与他谈话,说了三点:一是“你被选中,说明党和国家信任你”;二是“这项工作保密性强,这个工作领域进去了就出不来,犯了错误也出不来,出来了就泄密了”;三是“一辈子出不了名,当无名英雄”。黄旭华毫不犹豫地说:“一辈子出不了名,当无名英雄,这与‘党和国家信任你’相比,算得上什么啊!”从此以后,黄旭华就很少跟老家联系。偶尔通过一个编号为145的保密信箱与家人有一两封来信,他只说在北京工作,其他只字不提。
其实,在通知黄旭华到北京出差之前,组织已经对他进行了考察。黄旭华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术精湛,因而成为开启“首艇”工程最初的29位专业技术人员之一。
我国在核潜艇研制过程中,曾希望得到苏联的帮助和支持,并提出组织几个访苏代表团去考察他们核潜艇工程的要求及期望得到核潜艇研制技术的提议,但均遭到苏联的漠视或回绝。此后,在长波电台及联合舰队的建设方面苏联又无视我国的主权和安全诉求。毛泽东主席被苏联的傲慢和无理所激怒,发出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言。毛主席的誓言宣示了中国人民不畏霸权、自强不息、独立自主的精神,同时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核潜艇研制人员不舍昼夜、筚路蓝缕、奋发图强。
作为一名船舶制造专业的学者,黄旭华明白这句话的分量。如果中国没有核潜艇二次核反击的力量来做威慑,祖国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为此,他立志要为祖国的核潜艇事业贡献一切智慧和力量。
(二)“三面镜子”和最“土”的办法
1959年,国内“大跃进”造成的劫难和自然灾害的叠加,以及苏联不是很支持我们自己研制核潜艇等原因,我国核潜艇的研制面临很大的困难。黄旭华等人食不果腹,普遍出现营养不良,肝炎、浮肿病侵袭着大家的身体。由于物资匮乏,设备配套新材料研制也遭遇瓶颈。黄旭华等人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困难抗争,带着“造不出核潜艇,我死不瞑目”的心愿,开始了我国核潜艇研制的破冰之旅。
没有条件,怎么办?那就创造条件,不等不靠,迎难而上。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为此,黄旭华提出了“骑驴找马”策略。驴比马慢,但在一时无马的情况下,先骑驴上路。
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黄旭华在内,谁都没有见过核潜艇,于是就开始找各种资料,想办法搞清楚核潜艇到底是怎样的,与常规潜艇的区别在哪里?
资料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当时不仅核潜艇的资料少得可怜,就是常规潜艇的资料也不多,而且真假难辨。黄旭华提出查找和筛选资料要用好“三面镜子”:一是放大镜——沙里淘金,在大量信息里寻找出有用的信息,跟踪追寻有效线索;二是显微镜——对选出来的信息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去粗取精;三是照妖镜——鉴别真假,去伪存真。
研究启动后,计算是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中常规的、任务量最大的工作。当时,只有计算尺和算盘两样计算工具,为得到一个正确数值经常组织三组人员同时计算:如果三组人的计算结果都一样,就可以通过;只要三组数据有一个不同,就必须重算,直到三组人得出的是同一个数值为止。用最“土”的办法解决最尖端的技术问题,是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克难攻坚的法宝。除了用算盘计算数据,他们还采取用秤称重的方法:所有上艇设备都要过秤,安装中的边角余料也要一一过秤。几年如一日,使核潜艇下水后的数值和设计值几乎一致。
计算之难,还因为设计时很多配套的设备尚未研制完成。只要一个数值变化了,所有的重心、力矩都要从头算起。黄旭华带领“719所”的核潜艇设计专家团队,从最初的方案论证、方案设计、技术设计到施工设计,总共为首艇画了四万五千多张设计图纸。正是黄旭华团队这种执着严谨的精神,将核动力和水滴艇体相结合,研制出我国水滴型核动力潜艇,其各项性能均超过美国1954年的第一艘核潜艇。可以看出,当时的科研人员不因客观环境而放松科研要求的求真精神和科学态度,他们不盲从、不盲信,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研制能力。
1959—1960年间,黄旭华几乎都泡在水池里。总体组分配给黄旭华的主要任务是寻找试验水池,并对船体总体结构设计中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试验,验证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另外,黄旭华还筹备核潜艇水池试验方案、试验模型、试验方法等。1961年,黄旭华参与了“702所”各种大型试验水池的设计与建造。
1961年11月14日,鉴于黄旭华在前期核潜艇研制中所体现出的专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及优异的工作成绩,他被海军任命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首艇”研究室副总工程师。自此,黄旭华开始从全局上组织与协调核潜艇的总体设计及其技术抓总和配套工作。
1962年3月,经过黄旭华等技术人员三年多的辛苦努力,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首艇”研究室完成了《原子导弹潜艇初步设计基本方案(初稿)》。这个方案除了导弹核潜艇的初步设计方案外,还总结列举了包括全艇、反应堆、关键配套设备等关键技术157项,试验课题254项。导弹核潜艇不仅第一次有了一个相对完整和规范的总体设计方案,所列关键技术和试验课题也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执着的坚守
1962年年底,核潜艇研制工程因故下马。1963年10月,为了落实中央关于保留核心技术骨干、保持对核动力及核潜艇总体等关键技术持续研究的决定,经中央军委批准,将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首艇”研究室、“703所”第五室、二机部“47-1”室合并,组建潜艇原子能动力工程研究所(代号“715所”),全所160余名技术人员,黄旭华任副总工程师。
“首艇”工程“下马”后,作为留存的火种,“715所”的领导及其专业技术人员丝毫没有懈怠。1963年6月到1965年3月,黄旭华和彭士禄同志一起带领着技术人员一方面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重新确定重点攻关方向,保持核潜艇研究的可持续性。在黄旭华负责的船体部分,重点进行水滴线型、高速操纵性及艇体结构强度等专题研究项目,为核潜艇总体设计的选择和初步设计提供更加成熟的方案以及更加翔实、可信的数据。
1964年年初,“715所”整体参加人民解放军,番号为总字907部队。1月6日,黄旭华被授予人民解放军技术少校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