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誉
固然,并非所有人都能穿越星际,但这不妨碍我们集体仰望星空。
在元宇宙概念大火的当下,这部从生命科学角度思考、探索真实宇宙的作品着实让我耳目一新。虽然地球生命还能依仗太阳很多年,但人类如果不能离开地球成为多行星物种,我们的后代终究会面临末日来临的一天。如果光速仍然是恒定且不可突破的,如果我们造不出1/10光速的飞船,那么,即使去距离地球最近的可能宜居的类地行星,我们也必然要考虑在太空中完成生命延续,以及在新行星上完成生态环境改造的问题,甚至在地球上,当下争议最大的一系列技术,比如人造子宫、胚胎基因编辑和人类克隆,也面临着技术和伦理的双重挑战。人类如果真有一天可以在宇宙中穿梭,我们能否确保人性中的真善美同步传播?技术如何确保在星际中依然向善?这些问题或许现在还没有答案,但星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要用它去寻找光明。
——华大集团CEO 尹烨
我是个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家,也是个资深的科幻迷。我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仰望星空,期待人类的文明高度发达,畅想着宇宙飞船飞向星辰大海,并与宇宙深处的文明建立连接。但等我真的成了一位职业生物学家,我才逐渐意识到这个设想实现起来多么困难。最大的障碍其实不在于宇宙航行和星际殖民的硬科技进展,而在于我们人类自身。人类是植根于地球40亿年进化历史,并且与地球生态环境唇齿相依的这么一个物种。我们的遗传物质、身体结构、免疫机能、大脑智能,乃至饮食、繁衍和睡眠的习惯,都和太空的环境格格不入。我想,如果有一天人类真的能走向星辰大海,我们可能首先要对人类这个物种的生物学特征进行深度的改造,让人类真正变成一种能自由栖息于星际间的生命。本书是我所知的一本就这个话题展开严肃科学讨论的罕见好书。作者不仅讨论了人们已经掌握的、关于人体在太空航行时会产生的各种生物学反应和应对方案,也展望了未来更大尺度的太空旅行需要改造的人体特征,以及相应的需要掌握的生物学技术。在我看来,这些讨论当然无法面面俱到地概括未来太空人类的所有细节,但可以为这些向着星辰大海的征程,提供一个科学上坚实、想象力丰满的讨论基点。
——浙江大学教授、神经科学家、科学作家 王立铭
讨论如何通过基因技术优化人类和其他物种,这是一个令人激动却又禁忌重重的话题。但如果换一种说辞,也就是如果人类移居到其他星球才能延续物种的存在,我们应该在基因技术上进行哪些思考和突破?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就可以畅所欲言了。同样的角度转换在历史上也曾有过,那还是在宗教裁判所不允许科学家讨论行星运动的年代,那时的哥白尼、伽利略等人只能声称自己的天文学成果是一种数学游戏而非现实。但我相信,本书中那些令人惊讶的思考都会渐渐成为实用技术。
——科学作家 卓克
五百年的时间对人的一生来讲,很长;五百年的时间从进化的尺度来讲,很短。如何在持续不断的几十代人的努力中,做到进化几百万年做不到的事——改造人类和生物,以使其适应星际旅行和外星生存,这是这本书的主要论题。这本书也许读起来像是科幻小说,又像是天方夜谭。但是,作者以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和最前沿的生物科技向我们保证,我们现在其实已经有了这样的能力,而且,我们必须马上行动起来,才能拯救人类和地球。宏伟的移民外星的五百年计划,从你打开本书的第一页开始。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学与生物物理化学教授 肖杰
本书是人类从地球文明迈向星际文明的一场宏大叙事,通过已经预言和实现的一系列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的生物技术,人类得以拓展肉身的物理生存边界,冲破茫茫宇宙的重重阻碍,实现对星空的探索和漫游。从严谨的科学论证到浪漫的科幻畅想,作者向我们展现了史诗一般的未来人类进化历程,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中挖掘出了以自然或超越自然方式实现的,人类集体意志所推动的星际生命的无限延展。
——计算生物学家、圆壹智慧创始人、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科学顾问 潘麓蓉
这是地球上一段格外凛冽的岁月。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以来,日益“稠密”的人口流动遭遇大幅稀释,人类很多时候不得不携带关于自身某个基因片段的检测报告,才能登上来去匆匆的交通工具。于是,在生老病死、爱恨嗔怒之外,生命微观而又宏伟的一面以前所未有的可视方式呈现给世人。那就是,由基因排列所建构的生命,其密码可破译、可表达、可重组的生命。
投身航天这些年,我常常被问及一个基本问题:为什么要发展航天?除去政治、科技、经济上的种种理由,实际上,航天的终极使命是,要在茫茫宇宙中让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得以延续。我的老友万青与他的女儿合译的这本书,讲述的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设计生命、改造生命的愿景。我建议航天人都来读读这本书,也许它会让我们在航天工程之中找到改造世界与改造自我高度融合的新维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自己,就是星辰大海。
——爱太空科技创始人、航天科普作家 白瑞雪
在约翰·斯卡尔齐的科幻小说中,未来人类在衰老后可以将自己的意识迁移到新的身体里,并加入军队,参与星际战争,但那只是科学幻想。本书所讲的则是实实在在的科学实验方案,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生物技术对人体进行改造,以适应星辰大海的未来。不过,我个人更愿意看到将这些技术应用在维持和丰富地球现有生物的多样性上,这样我们就可以一直生活在这个美丽的星球,而不用流浪太空了。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窦非
梅森是航空航天医学和遗传学的先驱。在这本书中,他对宇航员在太空中身体(包括我自己的身体)发生的复杂变化进行了深刻的、分子层面的分析。他为未来500年的太空飞行和人类探索提供了令人备受鼓舞的愿景。
——第一代基因宇航员 斯科特·凯利(Scott Kelly)
本书对人类未来在太空中发生基因改变的可能提供了深刻见解。
——天文学家、畅销书《寻找太阳系外的行星》作者 莎拉·西格(Sara Seager)
梅森带领我们穿越太空和时间,以清晰的笔触探讨人类生物学的局限性及如何进行突破,以此来应对人类面临的生存风险。他对合成生物学及其对当今和未来的影响有很深刻的见解。
——哈佛大学医学院遗传学教授 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
本书描绘了人类未来令人惊叹的远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展示了前沿的科学发现和伦理框架。梅森在实验及计算基因组学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他揭示了生物学和工程学未来几个世纪令人兴奋的进步。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基因组学教授 马诺利斯·凯利斯(Manolis Kel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