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好文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7 文案共鸣,从哪里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有许多令人心领神会的时刻。

例如,当你路过一个广场听到流浪歌手在唱歌时,你可能会被一句歌词打动,驻足倾听,回想自己曾经漂泊的经历。

再如,当你在聚会中抛出一个“烂梗”,别人都领悟不到,只有一个人冷笑一声并接住它时,你肯定会向他投去“哎哟!你懂我”的眼神。

又如,当你看到一部电影中某个催泪的画面时,你会和其他人一样,在主人公陷入两难之时难过得掉下眼泪。

为什么很多我们做过的难忘事情、看过的难忘电影,能令人产生共鸣、催人泪下呢?因为它们与我们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并以一种画面重塑的方式唤醒了过往的记忆,让我们产生了同频共振。

同理,打动人心的文案,往往也是情绪共鸣的结果。

例如,某品牌有一句文案,“在一个面包丰盛的时代,最饥饿的,往往是精神。”一句话,直指我们这个时代的病症。我们身处喧哗浮世之中,常常受到物欲的诱惑,又因为某些不满足而不快乐,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这个物质丰盛的时代,到底缺失了什么样的精神?在这句文案面前,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同感、有共鸣。

文案的“共鸣”,从表面上看,是对基本事件有共识,即对于某件事情拥有相同的认知,如这样一句文案“懂的越多,能懂你的就越少。”从深层次上讲,它是达成一种情绪上的“共融”,对于同一件事物,形成同一种情绪,直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让人忘记彼此的界限,如一则公益广告的文案“爱,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基本观点达成共识,场景体验达成共振,情绪感官达成共融,这些都是文案共鸣带来的感知。

在4.7节中,我想从个人的审美角度,谈谈对于文案共鸣的理解:文案共鸣有几种境界?文案共鸣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文案共鸣的要诀是什么?

4.7.1 文案共鸣的三种境界

人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小毛病,而有的文案能“查病”,有的文案能“治病”,有的文案能做“病后康复”,所以文案共鸣至少有以下三种境界。

1.“哎哟,你懂我啊”

第一种境界是指出人的毛病。这种文案像你的“闺蜜”一样,说一些掏心掏肺的话,以建立一种相互信赖、彼此理解的关系。

例如,“真正的对手,是你最想赢的那个”,这句文案懂你的好胜心,懂你真正想赢的对手是谁。

又如,电影《山河故人》海报里的一句话“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懂你的人生状态,懂你的现实困境。

2.“天哪,太‘扎心’了”

第二种境界是攻击人的毛病。这种文案像你的爸妈、老师这些“大家长”在说话一样,一般比较直言不讳,直指你的问题。

这种文案说的全是你的痛点,不只是共鸣,简直就是教育。例如,“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以部分现代青年堪忧的财务状况作为文案切入点,指出你的穷、你的窘迫,“扎”你的心,促使你买基金理财。(顺便说一下,这组文案运用了经典的文案写作“三段论”,即“现象—痛点—解决方案”:“你每天都很困,只因为你被生活所困”是生活现象,“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是痛点,“让理财给生活多一次机会”,倡导理财,是解决方案。这个逻辑链条完整地诠释了一组文案比较基本的范式,大家可以参考。)

另外,罗永浩在做英语培训机构时推出过一个“人民币一块钱在今天还能买点什么”的系列文案,针对的就是通货膨胀导致“钱不值钱”的时代痛点。

还有一些房地产文案,将年轻人理想与现实的两难联系起来,说得很“扎心”,让人看完就想买房。例如,“别让这座城市留下你的青春,却留不下你”“你可以继续漂泊,但爱情不同意”,在活生生的现实面前,爱情变得很纠结。

我之前还看过一个段子,“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容易的只有长胖”,对于中年发福的人来讲,这个段子也很“痛”,很有共鸣。

3.“妈呀,我好感动”

第三种境界是治愈人的毛病。这种文案像追求女生的男生一样,经常说一些情意绵绵的治,让你卸下心理防线,完全被情感俘虏。

这是文案共鸣的最高境界,以情动人。例如,999感冒灵推出过一个视频,文案结尾说“这个世界,总有人偷偷爱着你”,很温暖,很感人。又如,方太的视频文案说“我没有离开家,只是把家带去了远方”,骨肉情、游子意,还有乡愁的意蕴,全部浓缩在一句文案里,令人动容。

如同情话,情意绵绵、温婉动人,是这种共鸣文案的一大特性。它们能找到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并将其转化为内涵更加丰富的文案。

上文提及的文案“爱,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就真正打动了我。这句话,让我产生了共鸣。包容与理解、行走与迁徙,人们在种种场景中的感受被一句话道尽。当初正是因为这句话,我才产生了写作本章内容的动机,足见文案共鸣的重要性。

4.7.2 文案共鸣的核心能力

共鸣是结果,文案的核心还是洞察。共鸣发生在文案写作之后,是文案呈现出来的一种结果。想写出共鸣文案,最重要的还是洞察力。

洞察一个生活细节、洞察一处社会困境、洞察一种情感需求,你洞察的这个点、这个面,是否能引起受众的共鸣?它有没有存在于受众的认知之中?它能否给受众带来触动?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通过“洞察”解决的问题。其实,“洞察”这个词早已屡见不鲜,甚至被用“烂”了。在工作当中,大家都强调“洞察”,但是没有人告诉你究竟该如何洞察及洞察什么。

很多人认为,文案创作者需要丰富的阅历及人生经验,才可能写出有洞察力的文案。这种想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洞察的核心是找到人们共同的心理和未被察觉的细节。这种能力,只有真正经历过很多故事的“老”文案创作者才能拥有。人生的多种难堪、失望、痛苦、惆怅,是需要时间才能看到、悟到、“心”到、“手”到的。

为房地产写一则广告文案,有些人可能会描述卖点,如位置、价格、户型、公摊率、绿化率、周边资源等;还有些人则直接给你一记“猛击”,击中年轻人漂泊在外的真实心理:“故乡眼中的骄子,不该是城市的游子”。

当年,这句话一出现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甚至在与朋友聊天时也会脱口而出。

同样“扎心”的话,我在朋友圈中也看到过一句:“房子逼走了人才”。关于房子,在现在和将来的很多年里还会是大家热烈讨论的话题,因为这是时代痛点,所以围绕房子写作的文案,更容易成为集体共识,达成共鸣。

这也是洞察的基本功之一——找到集体意识里的共同记忆或伤痛。

除此以外,我们在洞察时还要找到未被察觉的细节。我在很早以前看过一个案例,是一个擦鞋广告在修改前后的对比:一则普通的文案,为了介绍擦鞋业务,可能会写“请坐,擦鞋”;而一则具有洞察力的文案,可能会写“约会前,请擦鞋。”后者深谙人们的心理,找到了一个细节场景,描述了一个“重要时刻”——约会,将“约会”与“擦鞋”捆绑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需求共鸣。

找到未被察觉的细节,你的文章就离共鸣文案更近了一步。因为“细节”代表的是可以被描述的具体场景,是可以被感知的具体情绪。文案只有描述出“颗粒感”饱满的场景,才有可能成为与受众同频共振的好文案,也就是我一直强调的共鸣文案。

4.7.3 文案共鸣九字要诀

那么,共鸣文案到底应该怎么写呢?我总结了九字要诀:时代病、价值观、小情绪。

1.时代病

每一个社会阶段总会有某些共性问题,这些共性问题就是整个社会的集体痛点。例如,在我们这个时代中,房价高、结婚晚、空心病、贫富悬殊、单身主义、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就从宏观角度达成了一种高频共振。

2016年新世相的“逃离北上广”活动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它针对的是我们这个时代之中,漂泊在城市里、挤在地铁里的那群人的“格子间”人设,这个活动带给人们的看似只是暂时的放空,实则是精神的“解药”。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不也是同样的时代痛点,同样的火爆动机,同样的逃离此地、“做自己的主”吗?

同理,“说走就走的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等火爆的文案,仔细想想,它们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城市太压抑,我要出去走走。

现在,你可以找一个时代病,写一句文案试试。这个时代,夸夸其谈的人很多,无论干什么都要演讲、宣传,在抖音上走红的也有这种视频,巧舌如簧的人似乎更受这个时代的欢迎。

但是,你有没有和我一样,对此觉得有点腻、有点烦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一种“语言膨胀”的现象,所以我写了这句文案:“语言膨胀的人,思想正在慢慢缩水”。

这句文案可以用在知识类的产品或服务上,强调与口头吹牛相比,思想的价值更应该被看见。

从时代病中找到的共性问题比较宏观,我们还要将其转化为个人得失,才有可能引起共鸣。

2.价值观

有时候,共鸣文案的写作像哲人输出价值观一样,具有高度的凝练性,而且往往是具有主张性的观点,因为价值观天生具有鼓动性和号召力。

一句蕴含价值观的文案可能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同和信赖,从而产生共鸣。毛不易在某节目中说过一句话,“四十岁就是新的二十岁”,带有很强的个人价值观,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共鸣。出自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有些人二十岁就死了,等到八十岁才被埋葬”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其实这两句话都是在传递一种价值观,利用价值观引起共鸣。生活中很多具有价值观的言论,我们都可以作为共鸣文案来使用。

记得在上初中时,我在小红墙上粉刷过这句话:“把弯路走直的人,是聪明的;把直路走弯的人,是潇洒的”。

这种具有辩证思想的价值观很容易引起我的共鸣,因为在两种人生态度中总能找到一种契合自己的态度,所以这句话对我来说就会非常具有共鸣感。

这种价值观式的共鸣文案还有很多,如铁时达的“时间,让爱更了解爱”,新百伦的“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等,自带价值观,自然有共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我们不妨将平时的灵感冲动转化为文案。我经常说的“人生谷底也是命运转机”“笑容是一张漂亮的面具”“先别放弃,因为,别人会先放弃”等,诸如此类,都是从价值观出发,找到令人有所感触的“点”并转化为文案,从而触达“心动”的。

3.小情绪

人类的情绪复杂多变,时时刻刻都在相互转化,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像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世界的阳光和晦暗一样。在两个极端中间,情绪会分化出一些小细节。

正向的情绪,有大笑、窃喜、恬静、好感、愉悦等;反向的情绪,有悲伤、失落、焦虑、沮丧、痛苦等。当某一种情绪处于某一种场景之中时,又可以分化出不同的细节,形成不同的文案。这些情绪是情感在某一个瞬间的表现,像蛋糕上的那一颗“小樱桃”,让人在某种氛围下产生惊讶感。

就像一款袖珍手机的文案,“越大越觉得,还是小的时候好”,迎合了大众关于童趣的回味,制造出一种回到童年时期的愉悦感。

步履不停的“和任何一种生活,摩擦久了都会起球”,写的是一种厌烦的情绪,它将衣服与情绪结合在一起,将衣服人格化,带来更多奇妙的感触。步履不停的那一套文案我非常喜欢,每一条文案写得都很走心,都带有一种情绪:“只有衣服知道你的秘密”,探究的是人心的深不可测;“听说最暖的衣服,是口袋塞满钱的那种”,表现的是一份狡黠。在这些不同的小情绪之中,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共鸣,领悟心动的真谛。

4.7.4 总结:文案共鸣时刻

共鸣文案来自生活中的共鸣时刻,来自观点的共识、场景的共振和情绪的共融。从时代病洞察社会心理,从价值观寻求动人话语,从小情绪获取共识情感,这些都是让文案产生共鸣的方式。

共鸣文案的目的是与受众实现心意沟通,促使受众心动、行动。这个过程就像交朋友一样,首先要志趣相投、三观一致,彼此之间才能相互影响、驱使行动。

让我们一起打造文案共鸣时刻,创造受众阅读的峰值体验,让受众惊声尖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