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管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企业财务的本质

“财务”的英文翻译是“Finance”,其最初的含义是“筹资”。“Finance”一般解释为金融,从这个意义上说,财务是金融的一部分。一般地说,广义的金融学有三大领域:一是货币银行学,主要涉及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的调控,称为宏观金融;二是金融市场学,金融市场是主体进行筹资和投资的场所,它是金融的核心;三是公司财务,主要指企业的投融资决策等问题,称为微观金融。然而公司财务由于其理论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独立于金融学的一个分支。在我国高校学科和专业分类中,财务管理已经从金融学中分离出来,成为工商管理学科(一级学科)下的会计学科(二级学科)的一个专业,而金融则属于经济学门类的一个学科。

经济大辞典中对“财务”的解释是:“企业事业机关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中,通过货币资金的筹集、支配和使用而同各有关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这个定义是泛指各个主体的财务,财务行为的主体可以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当然也可以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非营利单位(如学校)。以国家为主体的财务属于财政学研究的问题,以家庭为主体的财务属于家政学的内容。本书主要研究以企业为主体的财务,称为企业财务。

理论界对企业财务的理解有不同的侧重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资金运动,二是经济关系。

(一)资金运动

资金是企业资产的货币表现(包括货币本身)。资金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观察:一是资金的存在形态,表现为企业的各种资产(投资),即资金的运用;二是资金的来源,即广义的资本概念,包括债权人提供的债务资本和投资者提供的权益资本。

财务是在再生产过程中以价值形式表现的资金运动。显然这是广义的财务概念,它与经营很难区别,因为很多经营活动也会引起资金形态发生变化。财务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广义地说,财务是所有引起企业资金运动的事务,它的特征是“能以价值反映”。从价值表现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资金运动的过程,包括资金的筹集、资金的使用、资金的收回和资金的分配。

1.资金的筹集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筹集资金,这是资金运动的起点。资金筹集就是要从一定的渠道采用一定的方式获得企业所需的资金。总体来说,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投资者和债权人。由投资者提供的资金构成了企业的自有资金(权益资本),它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本钱”,财务会计中称为所有者权益。自有资金包括企业设立时由投资者投入的资本、企业设立以后由投资者追加的资本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留存的收益。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形成企业的债务,会计上称为负债,包括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企业从投资者和债权人那里获得的资金可能是货币资金,也可能是固定资产、存货等有形实物,或者无形资产。

2.资金的使用

企业筹集资金的目的是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因此,资金运动的第二个环节是资金的投放和使用。企业需要将所筹集的资金投放到各种经营资产上,如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购买存货,赊销形成应收款项等,当然也有一部分资金以货币形态存在。这就是资金的使用,财务管理中称为投资。当然,企业投资所形成的各种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发生耗费。这种耗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形成费用的耗费,直接在当期取得的收入中得到补偿,如企业发生的期间费用等;另一类是转化为其他形态资产的耗费,如原材料投入生产后转移到产品价值中,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耗费以折旧的方式转移到存货中去,待产品出售后仍然在取得的收入中得到补偿。因此,资金使用引起资金形态发生变化,这种形态变化会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周而复始地发生。

3.资金的收回

企业投放在各种形态上的资产最终通过销售过程收回资金,如产品出售后取得货款,变卖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后收回现金,或者收回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等。企业收回的资金首先需要补偿原先耗费的资金(成本费用),多余的资金形成了企业的盈利,不足补偿的部分便是企业的亏损。

4.资金的分配

企业的盈利是企业在缴纳了所得税以后形成的净收益,净收益属于企业投资者所有。企业净收益的一部分以股利的形式分配给投资者,另一部分留存于企业。分配给投资者的收益实际上是资金退出企业,而留存于企业的这部分收益则使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得以增加,意味着投资者对企业的投资增加了。

企业资金运动的这四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一个经营过程的循环中依次发生资金形态的转换。企业资金运动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价值运动,这种价值运动就是财务活动。这是对企业财务的第一种理解。

(二)经济关系

对财务本质的另一种解释是经济关系,也称为财务关系,这种经济关系主要体现为利益关系。企业各种财务活动的结果表现为资金运动,而资金运动体现了企业与各相关利益主体的财务关系。这种财务关系包括企业与投资者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国家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债权人的财务关系、企业与经营者的财务关系、企业与职工的财务关系,以及企业与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关系等。

1.企业与投资者的财务关系

投资者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主体,它与企业的关系是投资和被投资的关系。投资者向企业出资,并拥有相应的股份,其目的就是赚取最大的报酬。企业接受投资者的出资,形成资本,并定期或不定期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形成企业的资本成本。投资者在企业中享有利益的依据是他们对企业拥有的股份。因此从理论上说,企业的利益就是投资者的利益。但是,投资者可能没有直接参与经营,他们的经济利益并不是在具体经营活动中直接体现的,而是反映在企业经营的最终结果上。明确地说,投资者在企业中的经济利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拥有企业的净资产,二是参与企业的收益分配。

2.企业与国家的财务关系

就一般的非国有企业而言,国家仅仅是社会管理者;在国有企业中,国家既是投资者,又是社会管理者。国家的利益就是社会公众的利益。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必须对每一个经济主体实施管制。而这种管制必须拥有一定的资源,消耗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因此,国家机器的运转需要一定的收入,这种收入是从各经济主体取得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税收收入。由此可见,国家与非国有企业的主要经济关系就是征纳税的关系,国家向企业依法征收税款,企业向国家依法缴纳税金。而与国有企业的经济关系除了征纳税关系,国家作为投资者还要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企业财务必然要面临与国家的这些利益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企业和国家的利益关系,就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3.企业与债权人的财务关系

债权人是指将货币资金或其他资产出借给企业的主体。企业的债权人主要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其他经济实体或个人。债权人与企业的经济关系是一种借贷关系。债权人对企业的利益要求就是按时收回本金,并获取一定量的利息。但是,债权人在这种借贷关系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债权人的利益往往会受到某种程度的损害。例如,企业将债权人提供的资金用于风险很大的项目。如果冒险成功,获得的收益由投资者和经营者享受,债权人只能按照出借资金的约定获得利息;如果冒险失败,企业偿付本金、支付利息的能力就会削弱,最终可能会使债权人受到损失。当然,债权人也会采取一些手段来保护自身利益。例如,债权人在向企业出借资金时,通常会对企业提出一些有助于保证贷款及时偿还的条件,将其写入借款合同,形成合同的保护性条款。比如,规定抵押或担保条款,规定如逾期未能偿还本金和利息应向债权人支付滞纳金和罚息,规定资金的使用范围,限制企业将资金投入风险较大的项目,以及对投资者分配现金股利的限制等。

4.企业与经营者的财务关系

经营者是接受投资者的委托来具体管理企业的主体,一般是具有专业知识和专门经营技能的人。投资者与经营者是一种委托与代理的关系,它是现代企业代理理论的核心问题。企业与经营者的财务关系比较微妙,因为经营者被赋予很多经营权,他们更有机会谋求个人利益,而损害企业利益。为了使经营者按照投资者的要求去经营企业,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激励,即让经营者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联系起来,鼓励他们做出符合企业利益最大的行为,如将经营者的薪酬与其经营业绩挂钩,采用股票期权的激励形式,使经营者分享企业股票上涨的好处等;二是监督,即投资者直接或委托第三者对经营者的行为实行控制,限制经营者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激励和监督都有成本,过度的激励和监督可能会得不偿失。因此,投资者在采用激励和监督两种方式时,要把握合适的度。从理论上说,激励和监督应当控制在使激励成本、监督成本和偏离目标损失三者之和最小的最佳状态。

5.企业与职工的财务关系

职工是在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管理和其他工作的劳动者,也是企业很重要的利益主体。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是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职工是企业的人力资源,他们给企业带来了经济利益,当然也要获得相应的报酬。因此,职工在企业中的经济利益是其获得的劳动报酬。除此之外,职工也享有其他诸如社会保险、经常性福利等利益。

除了上述财务关系,企业的财务关系还包括企业与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客户的财务关系、企业与供应商的财务关系等。财务管理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处理好这些财务关系,使企业的财务活动得以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