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小企业包容性增长困境
(一)资金链不稳定:传统征信体系对中小企业不够友善
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巨大,然而传统征信体系的投融资以间接投融资为主,主要为核心企业做信用背书,信息共享的动力不足,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企业的正常运营状况是以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为基础的市场化活动的反映,设备的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较高的产能利用率、人员工作的饱和均是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表现。受限于技术水平,企业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管理和分析比较困难,金融机构只能以相对固化的方式,凭借企业的年度财务报表等信息对企业进行授信和贷款抵押。由此导致部分具有明显竞争力优势的产品,因为其企业自身资产体量不足和信用额度不够,难以获得银行、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错失了大量发展机会。过去,中小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多因为财务问题而难以开展业务,最后迫不得已进行破产清算。如果可以对企业的设备运行状态、产品质量、能耗水平等生产数据进行实时管理,那么就可以对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及时监管,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可依托相应数据完成对企业的事前贷款、事中监管、事后经营考核,实现依据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金融服务的金融创新。
(二)技术链不透明:传统技术合作对中小企业不够开放
技术合作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中小企业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因素,尽管中小企业具有某种创新行为上的优势,但在技术创新合作方面还面临较大困难。知识的传播和交易通常以隐性的经验或显性的技术为载体进行,如我国在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拥有大量的知识、经验、方法等储备,但由于缺乏合适的储存复现方法,这些知识只能以专利、操作习惯、工作经验等传播度较低的方式保留,导致相关技术无法及时、系统地被总结归纳,从而无法广泛传播复用。在传统的知识交易体系中,使用方需要经过“搜寻—订购—交付—转化”等烦琐的流程完成对知识的交易,供给方和使用方的一对一交易模式降低了相关技术的传播效率,从而造成技术垄断,能力有限的中小企业在攻克技术难点时缺乏技术支持,使其自身发展受到阻碍。
(三)市场链不持续:传统供给模式对中小企业不够平等
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中小企业的发展机会和利益,但中小企业处于市场分工“两梢”的情况仍然是常态,对供应链的掌控力远不及大型企业。然而,市场链的完整性至关重要,任何一个关键环节的缺失对于整条链上的其他企业都会造成打击。相比中小微企业,大型企业缓冲空间较大,“免疫力”与“自愈力”无疑也较强,通过上下游协作的方式与众多中小微企业串联、并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在生产制造、提供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在供应链中,上游为下游提供产品或服务,下游感知市场需求、向上游反馈信息,如果供应链上游的中小微企业陷入困境、周转不灵,无法按期提交“原材料”,那么这条链上所有的相关下游企业势必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因此,急需利用新技术、新手段,以科学创新分工协作模式为方法,以价值增值为根本目的,构建供应链全链条信息资源汇聚共享平台,来抵消市场分工不平衡造成的不利影响,提升中小企业对供应链的掌控力,形成相互依存且相互制约的产业链条协同联动体系,促进生产及服务过程中企业、产业和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