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喝了河豚汤](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887/43696887/b_43696887.jpg)
别人都觉得我多少有点古怪
卡波特
你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吗?当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行事之际,有人说你太过我行我素,甚至说你怎么这么古怪吗?如果有的话,或许你可以参考一下20世纪50年代成名的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1924-1984)的人生故事。
卡波特未必属于那种极受欢迎的一线作家,至少,我绝少听到有人介绍自己心目中头5位最喜欢的作家时会提到卡波特的名字。
然而,在我看来,卡波特留给世人很多东西。卡波特留下了多本经典小说,最著名的有在1958年出版、2年后被改编成由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1929-1993)主演的电影《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 any's)的同名原著中篇小说(尽管卡波特本人极不愿意主角由奥黛丽·赫本出演,对有社会性的故事被硬生生改成爱情故事也颇有微词),以及开创了20世纪美国非虚构小说先河的《冷血》(In Cold Blood)。
无论是卡波特的作品,还是他的人生故事本身,一直都是后人改编成电影的材料。卡波特有着令人难以忘怀的个人形象,他长得矮小,带着高音频的声调,十分配合他一生自傲而得体的“怪风”。
卡波特自言,“别人都觉得我多少有点古怪”,而客观来说,他待人接物的方式,也确实有点怪。例如卡波特长大后,还是眷恋儿时留下来的“口水巾”;又例如他永远只会在黄色草稿纸上起稿。他还有一大堆“迷信”的事:卡波特从不会在星期五开始或完成任何一件事(当然包括创作);他还有一个怪癖,就是会把数字加起来,因此“有那么几个人,他从来不给他们打电话,就因为他们的号码加起来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他不会入住有“13”这个数字的酒店房间;他不会让一个烟灰缸里搁着3个烟头;他还宣称“不肯登上一架坐着两个修女的飞机”。我认为,最后这一项或许是他开的一个玩笑。
有一次,讲到自己的怪,卡波特便提到儿时的一件事,而那件事也直接影响到他决心成为一位作家。他回忆说:“大概是我12岁时,校长给我们家打了个电话,告诉他们,在他看来,在学校全体员工看来,我这人‘低能’。他认为,既理智又人道的做法,是把我送到某家有办法对付坏小子的特殊学校去。”
校长对卡波特的评价,源于他在学校里不愿妥协、不愿合作的行为,而当他的家人听罢校长的评价后,“为了证明我并非低能,”卡波特说,“他们火速行动,把我送到东部某所大学的一家精神病研究诊所,替我测了智商。整个过程让我乐不可支。”
你能猜到,为什么卡波特乐不可支吗?因为测试结果让卡波特“顶着天才的头衔回了家,那可是有科学撑了腰的”,从此,卡波特得到了无限的自信,相信自己是天才,并“开始用一种令人生畏的热情写作”。
的确,卡波特的写作天才,毋庸置疑。在破碎家庭中成长的卡波特,在入学前便通过自学习成读写能力,他11岁时已写小说投稿,到15岁时,他的稿件便开始被广泛接纳。但在这份天才的成绩单背后,卡波特所言那“令人生畏的热情”才是我关注的焦点。
大家总是说到卡波特自学而学会读写,却少有人提到他5岁时,便习惯随时随身携带字典。大家总会说他的创作路少年得志,却甚少提到他投入阅读与写作的努力。他“平均每周读5本书,正常长度的小说约莫两小时读完”。而当卡波特回忆12岁那“令人生畏”的写作热情时,他说:“我认真投入写作的意思,就是跟其他小孩回家练习小提琴或钢琴一般,我每天放学回家,就写作3小时。我沉迷于写作。”
卡波特的人生教导我们:你可以古怪,你可以自信,原则是你确定自己有恰当的天分,配上令人生畏的热情与努力,并将其实践为可以改变潮流的意志。
那么,当我们成为这样的怪人时,我们还需要听别人的批评吗?
卡波特说,“如果是在出版之前,如果批评出自那些你认为其判断力可信的朋友,对,批评当然是有用的”,但“最重要的是,我相信你应该在抵挡各种意见的过程中变得更坚强”,而“我强烈主张,永远不要自贬身份跟一个批评家斗嘴,永远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