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超越自我
人类天生是群居动物,需要和他人联结,加之各种社会纽带的作用,人类天然与社会密切相关。在这个网状的现实世界系统里,任何现实存在都不是绝对的孤岛,都不是除了自身,不需要其他现实存在的独立存在。
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的生活越发简化、便利,与生命、生活相关的活动,大多可通过自助服务得到完全的满足。我们似乎变得可以不那么依赖他人。然而,这一趋势的副作用是,人类的存在和自我感受在某种程度上变得狭窄,以自我为中心。不知不觉中,人类正在淡化或忽略合作与服务等社会属性。
当个人的需求太容易通过“外求”得到满足时,人类同时也会倾向于以外在物质条件作为判断自我价值的标准。这导致的结果是,人越来越多地以自身为界,与他人隔绝,忘掉了自己本是这个社会共同体中的一员。某种意义上,人性正在经历某种程度的物化,人越来越容易固着在狭隘的自我之中,忽略了他人与自我的不同,也忽略了人际关系对自我的深层意义。
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我们观察到,大部分自我的痛苦都可以解读为关系中的痛苦,而造成人际关系疏离、隔阂的重要原因之一,大概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由于经历、文化、意识形态的差异——差异是现实存在、内在固有的,无论如何都无法彻底消除——人们难以做到全面的互相理解,不能完全分担彼此的痛苦或分享彼此的快乐。
表面上,人际关系中的痛苦是由差异带来的。然而,如果更深入地探索,我们会意识到,痛苦是由我们对差异的不理解、不接纳造成的。过程哲学认为,宇宙的统一性是由其本身的差异性来丰富的。在心理咨询师看来,自我的成长,本质也是一种接纳差异,自我丰富、自我完善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理解他人、理解差异就是在深入地理解自己;接纳他人、接纳差异可以使我们的内心获得平静和力量。
本书通过相对具体的心理咨询案例,尝试描述人们在人际关系中可能遇到的不同困境,以及在所处困境中自我冲突与自我救赎的过程。从事件审视者的角度,我们也许会发现,多数情境下,个体的烦闷苦恼,并非是对现实事件的反应,而是与自身的心理现实相关。一个人与外界的关系面貌,正是内在自我的投射。在自我中心的状态下,我们容易在冲突和误解中放弃沟通,把自己固守在相对安全同时也相对封闭的内在孤岛。然而,如果我们愿意把注意力放在对内在自我的照料上,以具有开放性、成长性的心态探索关系对于自我的意义,学会接纳他人,就会发展出更成熟、灵活、友善的自我,同时收获能够滋养和支持生命的人际关系。
书中有大量带有后现代心理咨询风格的提问,这些提问引发了当事人的反思和觉察,加深了他们对所处困境的理解。随着咨询进程的深入,故事中的主人公放弃或修改了原本的叙事方式和内在假定,和真实的自我联结,看到了面对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后现代提问技术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暗示性,书中描述的当事人的心路转化过程只是其中一种可能性。每一位读者由于自身的状态不同,在看到这些提问时,内心感觉可能会不同,产生不同的扰动与联想,继而有不同的收获。
同时,书中也引用了相关的心理理论来说明心理困境产生的可能的原因。对于渴望寻求确定性依据的读者来说,这一部分说明,也许能帮助他们获得更清晰的理解。
我们试图将上述两种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呈现给有差异性需求的读者朋友们。在阅读心理故事的过程中,随着当事人讲述内心变化,我们可能会增加对差异性的理解,也会增加对自我、对他人的理解。
同时我们也将发现,尽管人与人之间有诸多差异性,但在情感的最深处,对于真诚联结的渴望,如出一辙。由于自身势单力薄,有时虽然我们极度渴望得到外界的支持,却往往事与愿违;而当我们主动尝试去理解并支持他人,幸福之门将由此开启。
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过: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
我们意识到,每个个体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的“小社会”,并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影响并创造出我们当下所处的位置时,我们便能获得某种程度的独立和自由,并发展出真正的责任感,体会到自己的幸福有赖于他人的幸福。同样,我们也可以为他人的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0年初夏,柴丹与我相识,一开始她随我学习李子勋后现代整合技术,不久之后,我们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成了工作上的伙伴。
这种新的关系对我们双方来讲都存在某种挑战。我需要克服曾经作为她的督导师带有某种指点性的倾向,而她也需要在对职业背后的我有更多真实的了解后仍能保持一种平衡。也就是说,我们都需要学习尊重以最自然的方式呈现的独一无二的对方。不过,在新的关系中形成同盟对我们两人来讲并不太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关系不断深化,似乎找到了一种相处之道。回首这些时光,我们彼此关系深化的重要因素可能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并始终保持好奇心;随时觉察想要影响对方的念头,将其转化为完全的欣赏并尊重对方的决定。这样的做法使我们的关系更加轻松自在,我们越来越能够享受到关系中未知的自由和创造的活力,也总能激发出更多的思考并感觉到生命因为彼此的参与而更有意义。
我们之间真挚、持久、深刻、全然接纳的关系,也给彼此的心灵带来了质的转变。我汲取了柴丹的理性、缜密,柴丹也分享着我丰富的感受。更重要的收获是,虽然我们始终保持着松散自在的合作方式,但我们之间的信任和亲密程度日益增加,我们享受到了纯粹友谊带来的愉悦。
这种关系的滋养甚至影响到了我们各自生活中其他类型的关系。我们都更加信任他人,也更容易和他人产生联结。彼此袒露的过程中建立的分享、创造的模式,使我们得到启发:对一种关系有益的方式,也可能对所有关系都有益处。
本书由我们两人合作完成,我们共同体验着分享的快乐和创作的灵感。在此联结过程中,毫无疑问,彼此的智慧又有所加深。
胡素卿
202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