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Preface
过好活着的每一天
宣慧敏(童书编辑、阅读推广人)
“当你读到这些的时候,我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
这是萨姆写在日记开头的话。短短几个字,读罢,就已经让人不知所措:这是一个将尽的生命,是一句沉重的宣言。没错,《萨姆的八个愿望》写的是一个孩子的“遗愿清单”,但又不仅如此,在列清单的过程中,男孩有困惑,有思考。他提出的那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有些很容易回答;有些,恐怕连成人也不知道答案。
十一岁的萨姆得了白血病,生命只剩下一年时间。在这一年里,他每周要上三天的课,经常流鼻血,常常需要护士送来血小板注射液,身上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淤青……一切情形都料想得到,绝症病人的生命晚期,注定会充满疼痛、意外、恐惧和担忧。
但这本书依然吸引我们读下去,因为故事中的绝症病人是一个孩子,成人尚且不敢轻易谈论死亡,一个孩子又如何能担起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临终之前,他的生活是怎样的?他感到害怕的时候怎么办?他有哪些想做的事?
作者把沉重的生死话题交给一个孩子来讲述,但《萨姆的八个愿望》并不沉重,非但不沉重,实际上字里行间还透着幽默与俏皮。它写了一个男孩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世界的奇妙探索。
这本书用日记的方式写成,从日记里我们得知,萨姆有一个温暖的家庭:爸爸、妈妈和妹妹。妈妈在萨姆生病后就辞职在家,专门照顾萨姆的身体;爸爸比较沉默,习惯性地回避与萨姆的病情相关的话题;妹妹无忧无虑,只有她不懂得此刻正发生在萨姆身上的事情。此外,萨姆还有一个年龄相仿的病友——十三岁的菲利克斯,他非常毒舌,却是萨姆最后的友谊支撑。
萨姆写下了最后的八个愿望,包括:破一项世界纪录、坐一次飞艇、体验一次恋爱的感觉等。看起来它们一个都实现不了,可是谁说不可以呢?在菲利克斯的“怂恿”下,萨姆用各种有趣的方法完成了清单上的愿望。
这些出自孩子的记录天真、诙谐,却带着无法抹去的感伤。书中还借着两个孩子对死亡的困惑和思考,用充满想象力的情节描绘了他们的精神世界。看得出来,在面对死亡这件事上,两个孩子比逃避现实的大人勇敢多了。生死之问是人类探寻已久的终极哲学问题。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关于死亡的答案,也没有阐述多么深刻的认识,只是借萨姆提出的八个问题,从或天真顽皮或成熟无奈的视角真诚地寻找美好、寻找面对死亡的勇气。萨姆其中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上天要让小孩生病?他找到的回答是:上天可能是为了让我们珍惜。生病之后,能骑会儿自行车,萨姆就很开心,他还认识到了家庭的重要性。所以,当爸爸看到萨姆的日记后,那道为了保护孩子和自己而筑起的高墙瞬间崩塌——爱再不付出就真的来不及了。于是爸爸带着儿子乘上了飞艇,和儿子一起笑得像个孩子。
给孩子讲死亡和珍惜是困难的,他们因没有足够的人生经历而难以理解。但是让孩子知晓生死,从而勇敢拼搏,又是必要的,这是他们勇往直前的最终动力。《萨姆的八个愿望》告诉我们:如果在活着的每一天都能珍惜美好生活,尽全力实现愿望,那么死亡来临时,我们就会多一份从容。
这本书2008年出版后就获得了英国水磨石童书奖,后被改编成电影《永远活下去》。十多年来,英文版不断再版,收获无数家长和孩子的好评,这当然跟西方人不避讳谈论生死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孩子和大人带来了深刻的感悟:生命不管长短,活着的每一分钟,都要过好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