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母乳喂养与母亲健康
一、母乳喂养促进女性产后身体恢复
(一)促进子宫恢复,减少产后出血
乳头和乳晕上有丰富的感觉末梢,当受到吸吮刺激时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质,再传到下丘脑、神经垂体,释放缩宫素。缩宫素不仅让乳房排出乳汁,同时也引起子宫收缩,促进子宫恢复,预防产后出血。非母乳喂养的产妇产后往往需要使用人工合成的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
(二)帮助母亲尽快恢复体形
妊娠期妇女的体重和脂肪含量增加,孕36周时,孕妇存储(39 416±5 764) kcal能量,换算成脂肪为(12.6±0.8) kg。婴儿出生体重为(3.31±0.07) kg,因此产后平均需要消耗掉9.3kg的脂肪才能恢复孕前体重。即便孕期膳食能量摄入较少的孕妇,身体为了满足孕期能量积累的需求会提高代谢速率或减少活动来积累必需的能量。这些增加的脂肪会在哺乳期通过母乳喂养消耗掉。产后坚持哺乳,尤其是按需哺乳,是一个能量大量消耗的过程。健康足月儿出生后前6个月的日均奶量为750ml/d,按能量密度670kcal/L计算,并加上生成乳汁消耗的能量,哺乳期妇女由于泌乳而增加的耗能为625~850kcal/(L·d)。因此,孕期积累的脂肪可通过母乳喂养逐渐被消耗,使得体重减轻。此外,有研究认为,产后体重改变与机体激素代谢变化有关,怀孕妇女分娩后体内孕酮水平和雌激素水平降低,催乳素释放增加,这些激素的变化引起脂肪代谢的增加。另外,催乳素水平升高还会抑制脂肪生成,同时抑制已有的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引起孕期机体储存脂肪的模式向脂肪代谢转变。但是,催乳素同时也会刺激人体食欲,导致哺乳期妇女膳食摄入增加。在喂养早期阶段,脂肪代谢是一个平缓的生理过程,因而在较短的喂养时间内,母乳喂养对体重没有明显的影响,而持续母乳喂养(3~9个月)一段时间之后,母乳喂养引起催乳素水平下降,进而引起母亲食欲下降,从而降低妇女的产后体重。
二、母乳喂养有利于女性的远期健康
(一)哺乳降低妇女患乳腺癌的风险
乳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发病因素尚未明确,发病率高,死亡率逐年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研究表明,母乳喂养是乳腺癌的保护因素,可以降低女性乳腺癌的发生率,尤其是绝经前乳腺癌,母乳喂养时间每增加1年,母亲患乳腺癌的风险会降低6%。且母乳喂养对三阴性乳腺癌的预防作用更大。三阴性乳腺癌占乳腺癌的15%~20%,易复发,容易转移,是预后最差的乳腺癌,多发于年轻女性,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预防其发生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2015年的一篇Meta分析在排除其他乳腺癌相关因素后发现,母乳喂养能够降低三阴性乳腺癌的发生率,其保护作用要优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
母乳喂养为什么能够降低乳腺癌的发生现在还没有定论,有学者提出了以下几种假设。①有可能和孕期—哺乳期—离乳过程中调节细胞分化的激素变化有关。乳腺癌主要为在长期高水平的雌性激素作用下,导管部分上皮和末梢上皮造成乳腺恶性肿瘤。在哺乳期的特殊时期,由于女性体内分泌较多的催乳素,而雌激素相对下降,卵巢会自动停止月经周期的组织学变化,进而降低乳腺癌的发生率。②也有可能和参与细胞致密连接和细胞凋亡的非激素机制有关,如免疫响应等。③母乳喂养和乳腺癌的高危因素如肥胖、BMI高有关,也许也存在一定关联性。
(二)哺乳降低妇女患卵巢癌的风险
卵巢癌是发病率第二位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但其病死率在妇科肿瘤中居于首位。多项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停经前发生卵巢癌的风险。母乳喂养的妇女较从来没有母乳喂养的妇女患卵巢癌的风险明显降低,母乳喂养18个月或以上的妇女与从来未母乳喂养的妇女相比,卵巢癌风险可降低34%。没有母乳喂养经历的母亲患生殖系统癌症的风险更高,这可能与反复的排卵周期和不哺乳造成的高雌激素水平有关。
(三)哺乳降低妇女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产生乳汁所需要的重要元素之一是钙。因此有一些母亲误认为哺乳会使妇女钙流失,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增加。然而哺乳期乳汁分泌的钙含量增多,使机体产生钙代谢改变,不仅提高骨骼对钙的吸收速率,而且提高肾脏对钙的重吸收率,使尿液中钙析出量明显减少。当孩子断奶之后,哺乳母亲的骨密度水平会恢复到和孕前相同甚至更高的水平。从长期来看,哺乳可能使骨骼更强壮和降低骨质疏松的风险。事实上,没有哺乳过的妇女绝经后髋部骨折的风险更高。
(四)哺乳降低妇女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母乳喂养对糖尿病存在多种保护机制。产后由于母亲体内的葡萄糖大部分用于提供乳汁所需要的能量和乳糖合成,因而母乳喂养母亲的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较低,胰岛素分泌减少。对纯母乳喂养及非纯母乳喂养的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产后的血糖监测显示,非纯母乳喂养组的血糖异常者明显高于纯母乳喂养者,提示纯母乳喂养对GDM产后的糖代谢有促进作用,而且泌乳相关激素对控制胰岛素水平、保护胰腺细胞有帮助。因此,母乳喂养的母亲未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可能更低。
(五)哺乳降低妇女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对人类和动物的研究发现,妊娠期母亲为保证妊娠阶段的母子健康和胎儿的营养供应,出现了很多代谢改变,其中包括内脏脂肪的累积、三酰甘油水平升高、胰岛素抵抗等。母乳喂养特别是长时间的母乳喂养能够加快产后代谢水平的恢复,哺乳时间越长,妊娠期代谢改变的恢复情况越充分。这些人类和动物研究结果被称为“Reset(重启动)假说”,见图2-4。分娩期后如果不进行哺乳,不仅仅减慢体重恢复的速度,还可能导致一些代谢功能的永久改变,增加其长期的健康风险,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
图2-4 重启动假说示意图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如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将导致脑出血、动脉硬化、心肌梗死、肾衰竭和失明。2010年,全球有13.9亿人患有高血压。我国约有1.3亿高血压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在已知自己患有高血压的人群中,约有3 000万人没有治疗;在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中,有75%患者的血压没有达到控制目标。韩国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在调整了年龄、饮酒、运动、教育水平、收入、糖尿病、肥胖、妊娠次数的影响后发现,母乳喂养降低高血压的发生率。
英国牛津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协作,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研究中的数据,从中国29万名基线调查时无心血管疾病史的女性中,详细分析了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与母乳喂养的关联性,并校正其他各种因素(如教育水平、生活方式、高血压、肥胖、体力活动及生育史等)对研究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母乳喂养母亲的冠心病风险降低9%,脑卒中的风险降低8%;若每个婴儿的母乳喂养时间达到或超过2年,母亲的冠心病风险降低18%,脑卒中的风险降低17%;每名婴儿母乳喂养时间每增加6个月,母亲的冠心病风险降低4%,脑卒中的风险降低3%。
三、母乳喂养有益女性的心理健康
(一)哺乳可促进母婴亲子互动
哺乳提供了一种独有的母亲和婴儿之间的互动,一种自发的肌肤贴着肌肤的亲密和沟通,有利于母婴情感联系的建立,帮助母亲顺利适应角色转换。而人工喂养的母亲必须格外努力来建立这一过程。孩子吮吸乳房令母亲产生缩宫素、催乳素,不仅促进乳汁分泌,还具有让母亲平静、放松和满足的作用。母乳喂养母亲被证实面对肾上腺素的刺激,更少引起激烈的反应。
同时,哺乳过程母亲和婴儿间的温柔互动也有利于改善母亲的情绪反应,促进角色适应,这种愉快的心情又促使母亲有信心继续哺育婴儿,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有助于母亲继续坚持母乳喂养。
(二)母乳喂养可降低母亲产后抑郁的风险
分娩后,40%~80%的初产妇经历轻微并且短暂的情绪紊乱,当症状持续2周以上,一部分母亲会发展成产后抑郁。产后抑郁的主要症状包括焦虑、内疚、绝望、过敏易怒、低能量、注意力不集中。最近的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可以保护母亲们避免患上产后抑郁症。
相较于配方奶喂养的母亲,母乳喂养的母亲患上抑郁症的风险较低。抑郁的母亲也能从母乳喂养的行为中获益。可能起到降低风险作用的因素包括:在母乳喂养过程中释放的缩宫素,对于母亲而言有一种天然的镇静作用,并且能对抗压力。催乳素也保护着母亲使其避免患上抑郁症。这两个激素的作用使得与抑郁相关的身体炎性反应下降。另外,与未哺乳的母亲相比,母乳喂养增强母亲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增加血管弹性,进而减少抑郁症状,母乳喂养还可以增强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应激的反应,减少不良情绪。
常见误区
1.母乳喂养影响母亲睡眠
人们对于母乳喂养总有很多误解,其中之一就是普遍认为哺乳影响母亲睡眠,母乳喂养的母亲睡眠时间更少。其实不管孩子的喂养方式是什么,晋级母亲后,睡得少成为必然。有研究结果显示,3种不同喂养方式的母亲在总的睡眠时间上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配方奶喂养/混合喂养的母亲并没有比母乳喂养的母亲休息得更好。这是由于催乳素对母乳喂养的母亲有一种保护机制,让母亲在哺乳的同时进行短时高效地“充电”。催乳素有放松和催眠的作用,从婴儿开始吸吮乳房至30分钟,血清催乳素水平快速增加2~3倍,不仅提高了母亲们的入睡效率,还提高了母亲们的“有效睡眠指数”,实现短时但高效的睡眠,也就是说母亲们不仅很快睡着,还可以花更短的时间恢复更多的精力。所以不少母亲会觉得哺乳的时候很困,而且多半自己喂着喂着就睡着了。
2.母乳喂养导致乳房下垂
女性乳房上的Cooper韧带及胸部上方的皮肤平时像斜拉桥的钢索一样固定和悬吊乳房,保持着乳房挺拔的外形。怀孕后,乳房为了以后给婴儿储备母乳,会迅速地增大,于是固定胸部的支撑组织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就跟橡皮筋一样,一直被过度拉伸就会出现变松,甚至断裂。也就是说,乳房的支撑组织早在怀孕期间就失去了伸缩自如的能力,只是在喂完奶后,孕期增大的胸部慢慢瘪了回去,产妇才发现胸部走形了。
目前公认的乳房下垂危险因素包括:激素撤退(如绝经)、老龄、大幅度减肥、身材肥胖、吸烟、罩杯过大,以及多次怀孕生孩子。
研究发现,生孩子越多的女性,发生乳房下垂的概率越大。而无论产后是否哺乳,以及哺乳时间的长短,乳房下垂的情况并没有什么区别。这是因为从怀孕开始,乳房会因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如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生长激素等)进入乳腺增殖期,乳腺腺泡和导管发育增殖。随后进入泌乳Ⅰ期,乳腺细胞分化为泌乳细胞,开始具备合成和分泌初乳的能力。分娩后,孕激素撤退,乳房具有合成分泌大量乳汁的能力,进入泌乳Ⅱ期。在这一过程中,乳房可能有紧绷感、满胀感和胀痛感。如果哺乳,那么在自然离乳后,乳腺组织会退化,乳房外观恢复至怀孕前的状态,或有些许大小改变。如果不哺乳,在孕期已经发育完全的乳腺组织就提前退化、复旧。
也就是说,不管后续有没有母乳喂养,怀孕就会增加下垂的风险,与是否哺乳并无关系。怀孕生育次数越多,这样的影响也就越大。
(江 会 刘金凤)
参考文献
1.VICTORA CG, BAHL R, BARROS AJ, et al. Breastfeeding in the 21st century: epidemiology, mechanisms, and lifelong effect. Lancet, 2016, 387 (10017): 475-490.
2.ISLAMI F, LIU Y, JEMAL A, et al. Breastfeeding and breast cancer risk by receptor statu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n Oncol, 2015, 26 (12): 2398-2407.
3.PARK S, CHOI NK. Breastfeeding and Maternal Hypertension. Am J Hypertens,2018, 31 (5): 615-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