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主动健康管理
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队员 陈雷雷
从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队员于林芝市及下属各县进行义诊筛查、日常接诊情况来看,高原地区居民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可能高于平原地区,但是高原地区居民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普遍较低。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在我国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根据权威数据预测我国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为4.25%,其中超过75岁的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达2 400万,超过60岁的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达8 500万,男女患病比例为1∶6。在我国高原地区,因地域的特殊性(低氧、低压及强紫外线等),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可能更高。
高原地区骨质疏松症的表现
骨质疏松症通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是因为在早期骨量减少时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可能出现轻微的背痛或者驼背,但是经常在打喷嚏或者轻微外伤后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或在摔倒后出现前臂或髋部骨折。高原地区道路崎岖不平,老年人更容易摔伤,发生骨折后,除引发疼痛和行动不便外,更可使患者因骨折并发症、长期活动减少和卧床引发其他严重疾病,进而影响生命。双能量X线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测骨质疏松的方法。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则根据体重和年龄两项危险因素对受试者进行筛选,更适于居家进行早期自我评估。OSTA指数=[体重(千克)-年龄(岁)]×0.2。风险级别:OSTA指数>-1为低风险;-4<OSTA指数≤-1为中风险;OSTA指数≤-4为高风险。
健康骨与骨质疏松的对比
高原地区骨质疏松症的高发原因
引起高原地区骨质疏松的因素有很多,如环境、个人体质、性别、年龄以及生活习惯等。
1.环境因素
高原地区低氧,这对骨骼有十分明显的负面影响。正常情况下,骨的生成与分解需要平衡,这样才能保持骨量处于正常水平。低氧环境下,骨的生成不足、分解代谢增加,因此造成骨量减少。由于体内缺氧,人体需要加强骨的分解代谢以保持血液中正常的钙、磷浓度,因此骨密度将进一步降低。
2.个人体质因素
有研究表明,较为肥胖者骨密度较高,较为瘦弱者骨密度较低。也有研究指出,体重越低,越容易发生骨折。因此保持充足的营养摄入,维持合适的体重对于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至关重要。
3.性别因素
同年龄段的女性骨密度要低于男性,这是由于女性怀孕时骨生成会受到影响,且女性绝经后骨分解代谢加快,因此骨质丢失更加明显。
4.年龄因素
成年人在骨密度达到峰值后,随着年龄的增加,骨密度会逐渐降低。研究发现,高原地区居民在骨密度达到峰值后骨质丢失迅速,且丢失率大于平原地区居民,更易出现骨折。
5.生活习惯
高原地区由于氧含量低,居民普遍缺乏体育锻炼,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骨质丢失。
高原地区骨质疏松症的主动健康管理
骨质疏松症重在预防,高原地区具有充足的日照条件,保持充足的日晒时间有助于人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同时规律适度的体育运动、合理的膳食营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十分重要。在发生骨量下降甚至出现骨质疏松时可通过补充钙剂、维生素D以及抑制骨吸收等药物延缓骨质疏松的发展。如出现骨折,可根据情况至医院进行专科检查,通过骨科相关治疗及手术等进行规范处理。
1.平衡膳食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在摄入充足的肉类、奶类以及豆类及其制品的同时,也要合理补充维生素。我国《骨质疏松诊疗指南》推荐成人每日元素钙摄入量为800毫克,50岁以上人群应适当增加至每日1 000~1 200毫克。提倡通过饮食摄入充足的钙质,饮食中钙质不足时可额外应用钙剂。
(1)增加高钙类食物的摄入:钙是骨骼的“基石”。牛奶是最好的钙质来源,其中富含的乳酸钙易被人体吸收。豆制品除了富含钙质外,还可辅助降低骨吸收的能力。此外,紫菜、海带、黑木耳、全鱼干、杏仁、芝麻酱、花生等也富含钙质。
(2)增加富含维生素D食物的摄入:维生素D可以调节钙、磷的吸收,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有鱼肝油、动物内脏、深海鱼、蛋类等。
(3)增加富含维生素C食物的摄入:维生素C有利于钙向骨骼沉积,可以通过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番茄、橙子、杧果等补充维生素C。
(4)少吃盐及腌制食品:盐类中含有钠,在排出时伴有钙的流失,日常生活中应减少酱油、味精、鸡精等调料的用量,少吃盐渍或腌制的肉类及酱菜。
(5)避免高脂肪食物、咖啡、浓茶的摄入,戒烟、戒酒等。
2.运动
加强体育锻炼,进行规律适当的体育活动。合理运动有利于增加肌肉力量、提高肢体灵活性,减少跌倒风险。推荐慢跑、太极拳、瑜伽、舞蹈、乒乓球等活动并辅以负重运动。运动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骨质疏松症患者在开始新的运动训练前应咨询医生,进行相关风险及可行性评估。
3.充足日照
高原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日照条件,可通过每天30分钟的日光照射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缓解高海拔及长期缺氧造成的骨质丢失。
老年人应该进行规律适当的体育活动
4.检查和居家保健
女性绝经期后骨质丢失尤为严重,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并长期预防性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
陈雷雷
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关节科副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获得者,“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