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语言反应模式分析结果的呈现
对于心理治疗的过程进行VRM分析,首先需要将治疗过程(音频、视频资料)转录为文字,然后以文字为脚本进行VRM编码,编码员至少需要两名,且要经过系统培训,并评估编码人员信度、效度。VRM分析结果的呈现包括以下三个部分:①VRM意图的百分比分布,以心理治疗为例;②语言交流的二价模型,以医患沟通为例;③角色维度,以身份不同的人之间交流的专横性(presumptuousness)为例。
一、不同流派的心理治疗语言反应模式
以心理治疗为例,不同理论取向的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运用的语言反应模式的类别不同。Stiles通过对心理治疗过程的脚本进行VRM意图编码后发现,人本主义流派的心理治疗师倾向于运用更多的反映和承认的意图;格式塔流派的治疗师则更多地采用建议,解释,提问和揭露的意图;精神动力分析流派的心理治疗师在治疗中更多地使用解释,承认,提问和反映的意图。
语言反应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不同流派之间操作技术的差异,突出地表现在经验的来源和参照系的选择方面。人本主义的理论取向认为,来访者以自身为参照系展开探索(简言之,探索自我)并整合非象征意义的经验会带来治疗性改变,此时要求治疗师务必用来访者为参照系做出回应,来表达共情和接受。这就意味着,人本主义的治疗师可采用的以他人为参照系的VRM包括反映、承认、确认和箴言。格式塔流派则认为,治疗性改变来自于重塑经验到“当下”,“当下”可以理解为治疗师自身存在的参照系。格式塔流派关注的是来访者当下的经验,正好与来访者为中心的流派相反,它要求治疗师时刻坚持从自身的(客观的)视角出发看问题,而不是从来访者的(可能是扭曲的)视角看问题。这就将格式塔治疗师的VRM限制在建议、解释、提问和揭露四种采用说话者为参照系的模式之中,而排斥其他另外四种模式。经典的精神动力分析流派认为,治疗性改变产生于来访者的无意识经验,也可以产生于来访者根据治疗师的解释而顿悟的时候。精神动力分析流派要求治疗师聚焦于来访者的经验,而不透露治疗师自己的经验。基于此,精神动力治疗师采用的VRM种类主要包括提问、承认、反映和解释,尽量避免其他模式。
对大量不同流派的心理治疗过程脚本的分析验证了上述结论。显而易见,治疗师在VRM运用上的差异,代表着实现不同心理治疗理论的主要方式。VRM除了意图,形式也会被有策略地运用以减轻专横性,缓和气氛。例如:
你对自己要求太苛刻了。——II
有可能你对自己要求太苛刻了。——EI
你不觉得你对自己要求太苛刻了?——QI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对自己要求太苛刻了。——DI
无论治疗师属于何种流派,来访者在访谈中运用的VRM相似。对来访者在访谈中的语句脚本进行编码显示,有60%~80%的VRM属于阐述模式,包括DD、DE、ED、EE四种模式,另外10%~15%是承认的模式,其余的不定。过程研究显示,来访者运用“揭露”的VRM意图与治疗性改变密切相关,当来访者以其固有的内部参照系而不是外界的客观参照系来提供信息,就认为来访者正在进行深度的探索和体验,这些探索和体验往往会带来治疗性改变。
二、医患沟通中的语言反应模式
医患沟通中的交流模式历来受到关注。在沟通的不同阶段,医患双方交流各有目的,交流模式呈现不同的特点。在现病史部分,医生主要以提问和承认的VRM来搜集信息,而患者主要以揭露和箴言来提供信息。在体格检查部分,医生更多地运用建议的VRM来指令患者做相应的动作、体位,患者则继续提供信息。在总结部分,医生更多地运用箴言的VRM来提供诊断和治疗信息,同时患者会比之前提问更多。对于此部分沟通,研究者们建议将会话分成不同的“回合”,以“回合”作为研究对象,而不再是机械地将医生和患者分开独立研究,并得出了7种交流方式:阐述、封闭式提问、澄清、指令、询问、解释、总结,每种交流方式的VRM不尽相同,不再一一详述。在医患沟通中,患者发起一定的言语行为并期待得到医生的言语回应,反之亦然。不同于心理治疗中的医患沟通,有学者分析了创伤应急团队在处置创伤患者过程中的沟通模式,认为团队成员使用过多的混合模式表达的“建议”和“箴言”会削弱团队的任务解决能力,建议使用直截了当的、单纯模式的“建议”和“箴言”来提高团队协作的能力,这可能预示着医师在面对躯体疾病时显然需要更加客观、清晰、准确地来表达观点,即更富有科学性,而对于心理治疗的来访者,则需要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
三、角色维度
从心理治疗和医患沟通不难看出,VRM从侧面反映了交谈双方地位和角色差异。地位较高者(higher-status)使用更多需对另一方的经验做出假定的语句,因而相对更加专横(more presumptuous)。医生之于患者地位较高,老师之于学生地位较高,治疗师之于来访者地位较高。研究者发现,在地位均等的对话回合中,随着关系的密切,这种语言上的专横性也越来越明显,提示双方相互适应了专横性水平,以体现彼此的重要性。
Tryon最早通过语言反应模式研究来探讨来访者的治疗依从性,纳入研究后未再来访的称为脱落者,入组后至少来访一次的称为参与者。分析参与者和治疗师的会谈内容,发现治疗师运用了更多提供信息、更少封闭式提问的语言反应模式,且在会谈进程中治疗师的信息提供逐渐增加,而在脱落者的会谈记录中,发现治疗师的信息提供先减少后增加,封闭式提问先增加后减少。在此基础上,有学者研究了精神动力治疗中治疗师对参与者和脱落者的语言反应模式,发现对于脱落者,在入组的前期,治疗师运用了更多的同意-再保证的语言反应模式,而在入组的后期访谈中则运用了更多的情感反映,更少的信息提供,提示脱落者存在更高的治疗前依恋焦虑。这就为治疗师识别潜在的脱落者、加强治疗联盟提供了依据。
综上所述,语言反应模式是心理治疗过程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为心理治疗的质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通过对不同流派、治疗不同阶段、治疗师和来访者的语言反应模式分析,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于心理治疗有效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回答“何种治疗对何种人为何有效”的问题。
(艾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