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炎帝出身
赫赫始祖,薪火相传。中国人常常自谓“炎黄”的子孙,龙的传人。“炎黄”,即传说中推动华夏民族形成并缔造古代灿烂文明的两位始祖。“炎黄”二帝可以说是象征中国文化起源的民族图腾。
作为上古时期两位著名的部落首领,自先秦时期开始,一些早期的文化典籍中便有了许多关于炎帝和黄帝的记载,而到了秦汉时期,各类官方正史、地方史志及儒家、道家、中医等诸多古代文献中有关“炎黄”二帝的传说更是俯拾即是,迄魏晋时期,“炎黄”二帝的形象特征在古籍文献中已经基本定型,而民间关于“炎黄”的传说更是数不胜数。在传说中,炎帝及黄帝的形象均属于一种半人半神的状态,推测他们的形象塑造起源于中国文化早期的图腾崇拜与人格神化,但“炎黄”二帝终究是以一种人类的状态生活在世界上,同时,作为我国人民共同的祖先,他们更接近人,而非神。
记载“炎黄”传说的先秦文献既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竹书纪年》这样的史书,也有《管子》《孟子》《庄子》《尸子》《孙子》《文子》《韩非子》《商君书》《吕氏春秋》《大戴礼记》这样的诸子典籍,还有《世本》这样最早记述上古炎黄世系、姓氏、居邑、制作的文献,以及《山海经》这样富于神话传说的古老奇书。各种类型的先秦文献从各个角度证明了炎帝和黄帝的真实存在,以及其对中华文化和华夏民族渊源形成的重要影响。
目前发现最早提及“炎黄”的典籍当属《逸周书》,《逸周书·尝麦解》云:“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这段文字记载的正是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南方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其中记载的蚩尤所逐之“帝”及“赤帝”均指炎帝。
炎帝神农及其部落所处的历史时期大体上相当于龙山文化早期或仰韶文化西王村文化的晚期,距今约5000年。关于炎帝的出身,《国语·晋语》中云:“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段话交待的正是炎帝和黄帝的身世及关系,按照这个说法,黄、炎两族是从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蟜氏繁衍出来的,并演绎为后世百家姓之始祖——姬姜二姓。
另外,《春秋·元命包》有云:“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子,人面龙颜。好耕,是为神农。又女登生神农,人面龙颜,始为天子。”《帝王世纪》又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焉。”《氏本·氏姓》复云:“炎帝姜姓。”此外,《水经注》中也有对炎帝出身的记载,《水经注·渭水》云:“岐水又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而生炎帝,长于姜水,是其地也。”而《史记索引·三皇本纪》中也有这么一段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蟜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通过这些古籍文献中有关炎帝出身的诸多记载,可以逐步刻画出一条清晰的炎帝诞生故事脉络。炎帝,乃少典正妃有蟜氏之子,其出身颇具有神奇性,是有蟜氏于常羊和神龙相“感”而生,生下的这个孩子牛首人身而有龙面,因为在陕西宝鸡姜水处成长,故而姓姜。
炎帝画像
炎帝除了有赫赫身世,据诸多文献记载,他自出生起便不同于常人,自幼天资聪颖。据记载,其生下三个时辰后即能言,五日即能行走,七朝而齿发俱备,三岁即能知稼穑之事。如《路史后纪·禅通纪》云:“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是为后帝皇君,炎精之君也。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列山之石室,生而九井出焉。初,少典氏取于有蟜氏。是曰安登。生子二人,一为黄帝之先,袭少典氏;一为神农,是为炎帝。炎帝长于姜水,成为姜姓。其初国伊,继国耆,故氏伊耆。长八尺有七寸,弘身而牛愿,龙颜而大唇。怀成铨,截玉理。生三辰而能言,五日而能行,七朝而齿具,三岁而知稼穑般戏之事,必以黍稷。日于淇山之阳,求其利民宜久食之谷而艺之,天感嘉,生菽粟。”《春秋·元命包》中亦有其身世记载:“神农生,三辰而能言,五日而能行,七朝而齿具,三岁而知稼穑般戏之事。”文献中所载之神农身高有八尺七寸,高大威猛,头上还长有象征力量的牛角,更长有代表其地位尊贵之龙之颜。
那么,炎帝究竟做了什么事情?为何他的故事能被记载并流传千古呢?《册府元龟·创业》中提到:“神农以前,为而不有,功成不居,故无得称焉。”认为神农之前,先人所作之功绩大多任其自然存在,故而未见太多相关记载。《周易·系辞下》云:“上古穴居而野处。”《礼记·礼运》云:“孔子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淮南子·修务训》云:“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庄子·盗跖》云:“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糜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这些先秦时期的文献记载,充分说明了在神农出现以前,先人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茹毛饮血的时期,先人们想要找到适合长期稳定居住的地方非常困难,他们冬日居住于用土堆成的营窟之内,夏天居住于用柴木堆积而成如巢穴的橧巢之上,因为不会使用火烧煮食物,故而只能生吃肉类,且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原始时期的人们大部分时间只能以草木野果等为食,其所穿衣服也主要由兽皮和羽毛组成,自然条件的艰苦使得人们常常受到疾病和外界毒物的伤害,生产力极为低下。而炎帝神农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原始野蛮的生产生活方式。
据记载,炎帝作为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首领,制作了农业生产工具耒耜,并带领人们使用耒耜种植五谷,如《周易·系辞》《逸周书》《管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均有详细记载,炎帝“制耒耜、兴五谷”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使人们由原始游牧文化转变为农耕文明,拉开了我国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史。炎帝神农时代正是我国从渔猎时代进入农耕时代的重要转折期,为了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提升,炎帝还发明了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规则,这被认为是我国商业发展的起源,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们的多样物质需求、增进人们的交往和理解具有重要影响。炎帝不仅教人们耕地,还教人们用麻、桑制作衣裳,带领人们建立合适的居所,使得整个部落的实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逐渐脱离了早期原始社会衣不蔽体、愚昧野蛮的生活方式。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活,炎帝率领人们制作陶器,从此人们有了储存和烹煮食物的重要容器,这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做出了很大贡献,据《世本》下篇记载,炎帝神农还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以乐化人,合和天下,后世“和生万物”的文化就源自炎帝神农的“乐之和”。他还削木为弓,教导人们如何使用弓箭、如何猎兽、如何健身……无疑,炎帝在提高上古时期生产力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早期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因此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