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过敏性疾病规范化培训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诊断】

一、哮喘的诊断标准

1.反复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过敏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运动以及情绪波动(如大笑和哭闹)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剧。

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

(1)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压力定量气雾剂200~400μg)后15min,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2%;②抗炎治疗后肺通气功能改善:给予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或抗白三烯药物治疗4~8周,FEV1增加≥12%。

(2)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3)最大呼气峰流量(PEF)日间变异率(连续监测2周)≥13%。

符合第1~4条或第4、5条者,可诊断为哮喘。

二、年幼儿童(5岁以下)哮喘的临床特征与诊断

儿童哮喘多起始于5岁前,具有肺功能损害的持续性哮喘患儿,其肺功能损害往往开始于学龄前儿童。因此从喘息的学龄前儿童中识别出可能发展为持续性哮喘的患儿尤为重要。

1.年幼儿童喘息临床表型和自然病程

喘息在学龄前儿童是非常常见的临床表现,非哮喘的学龄前儿童也会发生反复喘息。可将年幼儿童喘息分成3种临床表型。

(1)早期一过性喘息:

多见于早产儿和父母吸烟者,喘息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导致肺的发育延迟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肺的发育逐渐成熟,大多数患儿在生后3岁之内喘息逐渐消失。

(2)早期起病的持续性喘息:

3岁前起病,患儿主要表现为与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相关的反复喘息,本人无过敏症状,也无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喘息症状一般持续至学龄期,部分患儿在12岁时仍然有症状。小于2岁的儿童,喘息发作的原因通常与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有关,2岁以上的儿童,往往与鼻病毒等感染有关。

(3)迟发性喘息/哮喘:

这些儿童有典型的过敏症背景,往往伴有湿疹,哮喘症状常迁延持续至成人期,气道有典型的哮喘病理特征。

2.年幼儿童哮喘的诊断

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和指标可用于对学龄前喘息儿童作出哮喘的确定诊断。喘息儿童如具有以下临床症状特点时高度提示哮喘的诊断:

(1)临床表现:反复或持续干咳,夜间可发作加剧,或伴有喘息、气急,运动、大笑、哭闹、被动吸烟可诱发,而与呼吸道感染无关;反复喘息,常睡眠时发生,或病毒性感冒、活动、大笑、哭闹、被动吸烟、接触室内或室外污染空气等诱发;感冒、活动、大笑或哭吵诱发的呼吸困难或气急;活动量减少,不能像其他儿童一样跑步、玩耍或大笑,行走时容易累,需要抱。

(2)具备哮喘发病危险因素:既往有过敏性皮炎、鼻炎等过敏性疾病史或一级亲属(如父母兄妹)有哮喘史。

(3)控制药物治疗有效:给予吸入低剂量糖皮质激素试验性治疗2~3个月,并按需给予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病情改善,但停药后病情反复。

(4)排除其他喘息性疾病。

3.哮喘预测指数

能有效地用于预测3岁内喘息儿童发展为持续性哮喘的危险性。哮喘预测指数:在过去1年喘息≥4次,具有1项主要危险因素或2项次要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①父母有哮喘病史;②经医生诊断为过敏性皮炎;③有吸入过敏原致敏的依据。次要危险因素包括:①有牛奶过敏原致敏的依据;②外周血嗜酸性细胞≥4%;③与感冒无关的喘息。如哮喘预测指数阳性,建议按哮喘规范治疗。

哮喘预测指数阳性:提示预计6~13岁时哮喘的发生危险度升高4倍。哮喘预测指数阴性:95%的哮喘预测指数阴性儿童后期未发展为哮喘。

尽管存在过度治疗的可能性,但与使用抗生素相比,哮喘药物治疗能明显减轻学龄前儿童喘息发作的严重程度并缩短喘息时间。因此,对于反复喘息而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学龄前儿童建议使用哮喘药物诊断性治疗2~6周后再次进行评估。必须强调,学龄前喘息儿童大部分预后良好,其哮喘样症状随年龄增长可能自然缓解,因此,对这些患儿必须定期(3~6个月)重新评估以判断是否需要继续抗哮喘治疗。

三、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诊断

咳嗽变异型哮喘是儿童慢性咳嗽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表现,不伴有明显喘息。诊断依据:①咳嗽持续>4周,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重,运动、遇冷空气后咳嗽加重,以干咳为主;②临床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③支气管舒张剂诊断性治疗后,咳嗽症状明显缓解;④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⑤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和/或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13%;⑥个人或一、二级亲属有过敏性疾病史,或过敏原检测阳性。以上1~4项为诊断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