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农村常见健康问题
第一节 发热
正常人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控制,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因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按体温的高低可将发热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间略有差异,且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稍有波动。在24h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值。老年人因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者。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一、常见病因
按发热原因不同。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见表1-0-1-1。
表1-0-1-1 发热的常见病因
二、常见病因的识别
(一)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常见病因的识别见表1-0-1-2。
表1-0-1-2 感染性发热常见病因的识别
(二)非感染性发热
常见病因见表1-0-1-3。
表1-0-1-3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病因的识别
续表
三、诊断思路
在发热评价过程中,根据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的分类,仔细采集病史,全面体格检查,并结合实验室检查来进行判断。
(一)病史询问要点
1.发热的持续时间;患者近期有无旅游返回、住院或特殊用药史;发热伴随的各系统症状。
2.起病时间、季节、起病缓急、病程、发热程度、频度(间歇性或持续性)、诱因。
3.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
4.多系统症状询问,如是否伴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尿频、尿急、尿痛;皮疹、出血、头痛、肌肉关节痛等。
5.患病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食欲、体重改变、睡眠及大小便情况。
6.诊治经过,包括所用药物、剂量、疗程及疗效。
7.传染病接触史、手术史、流产或分娩史、用药史、职业特点等。
(二)体格检查要点
1.首先整体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皮肤黏膜等情况,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决定是否需要紧急处理。
2.发热的热型
(1)稽留热:体温维持在39℃以上,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持续一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氏菌病。
(5)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
(6)不规则热: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3.皮肤与淋巴结
(1)皮疹:提示抗原-抗体反应类疾病。
(2)皮肤出血点:提示急性传染病或白血病。
(3)淋巴结肿大:提示风疹、淋巴结结核等感染性疾病,或淋巴瘤、白血病、转移癌等恶性肿瘤。
4.上呼吸道及胸部查体
(1)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提示上呼吸道感染。
(2)叩诊胸部呈浊音或实音:提示肺部炎症。
(3)听诊呼吸音粗糙,有干、湿啰音:提示支气管炎、肺炎。
5.腹部查体
(1)腹部有压痛点:提示压痛部位炎症,如胆囊炎、胰腺炎、阑尾炎、输卵管炎症。
(2)肝脾大:提示病毒性肝炎、疟疾、白血病。
6.神经系统 脑膜刺激征阳性提示脑膜炎。
(三)必要的辅助检查
根据病情可选择以下检查,基层无法进行的应转上级医院。
1.血、尿、便常规有助判断炎症性疾病及部位。
2.胸部X线检查有利于确定肺部炎症或肿块的部位。
3.腹部超声有利于胆囊及腹部实质性器官病变的诊断。
4.C反应蛋白、肿瘤标志物检查有助于判断炎症或肿瘤。
5.脑脊液检查有助于颅脑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6.免疫学检查有助于免疫系统疾病及结缔组织病的诊断。
(四)诊断提示
1.高热+寒战+咳嗽、咳痰+肺部湿啰音→肺炎
2.发热+右上腹痛+放射性右肩背部痛+墨菲征阳性→急性胆囊炎或胆管炎
3.发热+呕吐+剧烈头痛+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4.发热+尿频+尿痛+尿色混浊+尿常规见白细胞→泌尿系统感染
5.发热+鼻出血+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涂片见幼稚粒细胞→白血病
6.低热+盗汗+体重减轻+淋巴结肿大+肿瘤标志物升高+影像学检查示占位性病变→恶性肿瘤
7.发热+关节肿痛+皮疹→免疫系统疾病或结缔组织病
四、治疗原则
首先要明确发热的原因,针对病因予以治疗。
(一)支持与对症治疗
1.注意休息,保证足够蛋白质、能量、维生素摄入,多饮水。
2.发热的处理 除非高热,一般不做降温处理。对于体温≤39℃的发热,建议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而无须处理发热;对于体温在39~40℃的发热,应积极使用物理降温及退热药物使核心体温降至39℃以下,同时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对于体温>40℃的发热或可能有脑组织损伤、感染性休克风险的患者,可在退热药物的基础上,用冷水或冰水擦拭皮肤。原则上不建议对病因未明的发热患者使用激素,尤其不应作为退热药物使用。常用退热药物推荐对乙酰氨基酚,0.3~0.6g/次,3~4次/d,口服,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2g。
(二)感染性发热的治疗
根据感染的病原菌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1.细菌感染的治疗
一经诊断立即开始抗生素治疗。革兰氏阳性链球菌感染,首选青霉素G。若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可用红霉素或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对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选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青霉素,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氟喹诺酮类,或头孢菌素类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或氟喹诺酮类。
2.支原体感染的治疗
首选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
3.病毒感染的治疗
以对症治疗为主,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预防交叉感染。对于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感染,选用利巴韦林;对于疱疹病毒、水痘病毒感染或免疫缺陷者,可选用阿昔洛韦;对于流感病毒感染,可选用金刚烷胺。
4.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
可选用氟康唑静脉滴注,病情改善后改用口服。
5.其他感染的治疗
流行性斑疹伤寒可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包括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梅毒患者首选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四环素、红霉素等;间日疟、三日疟须用氯喹。
(三)非感染性发热的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五、转诊原则
1.经常规治疗疗效不佳者。
2.感染严重,出现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的患者。
3.怀疑有传染性的患者。
4.需进一步进行辅助检查明确诊断的患者。
5.高度怀疑恶性肿瘤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