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急性中毒全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醇类

甲醇

【概述】

甲醇(methyl alcohol,methanal)又名木醇、木酒精,常温条件下为无色、透明、易挥发、易燃的液体,略有乙醇气味;易溶于水和有机溶剂。经常被用作有机溶剂或添加剂,应用于防冻液、汽车挡风玻璃清洁剂及油漆稀释剂等;在医药及化工行业,甲醇用于制造甲醛、甲胺、异丁烯酸酯、纤维素、摄影胶片、汽车燃料和树脂等产品。

甲醇可以经过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内。甲醇在体内醇脱氢酶作用下代谢为甲醛,然后在醛脱氢酶作用下代谢为甲酸,而甲酸在10-甲酰四氢叶酸合成酶作用下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虽然甲醛本身具有显著的毒性,但是由于甲醛在机体内转换为甲酸是数分钟完成的快速代谢过程,在摄入甲醇后体液中检测不到甲醛存在。当吸入大量蒸气或误服时可引起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代谢性酸中毒和眼部损害为特点的急性中毒。人口服5~10ml可引起严重中毒,15ml以上可导致失明,致死量为30ml。人在甲醇浓度39~65g/m3的空气中接触30~60分钟可发生中毒。

【临床表现】

甲醇急性中毒的症状和体征通常集中于中枢神经系统、眼睛和消化系统;病情严重者可以出现肝脏、肾脏、心血管系统等多脏器系统损害。初期症状通常出现摄食后0.5~24小时,但是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就摄入假酒中毒而言,症状出现的间隔时间与甲醇和乙醇的摄入量相关,两者之间存在着竞争性抑制效应。

1.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可以出现头痛、眩晕、嗜睡并出现意识紊乱,常见于轻、中度甲醇中毒,甲醇产生的欣快感低于乙醇,发生在严重甲醇中毒者的突然昏迷和抽搐,提示存在脑水肿的可能。

2.代谢性酸中毒

急性甲醇中毒通常存在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出现阴离子间隙增加。程度较轻者往往没有明显症状,通常是在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时被发现。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患者可以出现头痛、嗜睡、意识障碍、呼吸节律和幅度的改变。

3.眼部损害

视力障碍较早出现,可在口服后1小时或数天后出现,最初表现为眼前黑影,闪光感、视力模糊,重者视力急骤下降,甚至完全失明。视力障碍出现时间多比全身中毒症状的时间要晚。在中毒的急性期,凡视力减退者,多有瞳孔对光反射迟钝。

甲醇急性中毒病人常有视野的改变,典型的视野改变是致密的旁中心暗点或中心暗点及周边视野向心性缩小。周边视野向心性缩小多见于中毒的晚期,早期单纯的周边视野向心性缩小比较少见。甲醇急性中毒的早期眼底改变是视神经乳头边缘模糊,视网膜动脉变细或痉挛,静脉充盈扩张,视网膜可出现水肿,少数可有点状出血或渗出。以往认为,急性甲醇中毒的视觉损害主要是因为视网膜病变,近年来的临床及实验病理研究证明,甲醇中毒眼损害主要位于视神经,病理改变有两种类型,即视神经的坏死和视神经的脱髓鞘病变。

4.吸入中毒者出现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

口服者消化系统症状明显,如恶心、呕吐、腹痛及吞咽困难等;可并发胰腺炎、肝、肾和心脏损害,偶有轻度消化道出血。

【诊断要点】

根据短时间内大量甲醇接触史(如误饮含甲醇的假酒等),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眼部损害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的临床表现,在排除其他病因后,可诊断为甲醇急性中毒。需要进行鉴别诊断的疾病主要有急性硝氯酚中毒和其他二醇类中毒。血清甲醇或甲酸浓度测定有助于鉴别诊断,血甲醇(正常值<0.0156mmol/L)和甲酸(正常值0.07~0.4mmol/L)浓度增高。血气分析血pH下降,血乳酸增高;阴离子间隙增加,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显示阴离子间隙增加的代谢性酸中毒。严重甲醇急性中毒患者的头部CT扫描往往能看到壳核低密度影,甲醇中毒CT和MRI扫描的其他常见表现包括脑水肿、皮层下白质病变,特别是在额叶、枕叶和顶叶。

【处理原则】

1.终止毒物吸收

(1)呼吸道吸入中毒者,应立即脱离中毒场所,除去污染衣物,有皮肤污染时以清水彻底清洗。

(2)口服中毒清醒者,应立即催吐;口服剂量较大或不能催吐者,应立即洗胃。洗胃曾经得到普遍的推荐,虽然有主张口服甲醇在1小时内就诊的病例均需首先行清水洗胃,但是国内文献有口服36小时后依然进行洗胃的报道。甲醇吸收迅速,有报道平均吸收半衰期只有5分钟,根据胃内是否有食物存在,吸收高峰发生在30~60分钟,因此很少有机会阻止其吸收。由于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建议口服中毒在2小时之内者,给予清水洗胃。

2.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依据患者血气分析和临床表现确定存在代谢性酸中毒后,应立即使用碳酸氢钠予以纠正。美国临床毒理学会针对甲醇中毒的实践治疗指南中要求,pH低于7.3应静脉注射碳酸氢钠溶液,将其纠正到正常范围(7.35~7.45)。一方面,使用碳酸氢钠努力纠正代谢性酸中毒,不应等待血液透析;另一方面需要意识到代谢性酸中毒的程度决定了甲醇中毒的严重性和临床预后,及早进行血液透析方能够有效清除血液中的甲酸,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的预后。

3.血液透析治疗

血液透析是甲醇急性中毒时一项有效的治疗手段,血液透析主要有两方面的治疗作用,首先能够清除血液中的甲醇及其毒性代谢产物甲酸,甲醇在血液中不与血浆蛋白结合,无论是对毒性产物甲酸还是对其前体甲醇,血液透析均有良好的清除作用;其次有助于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改善患者一般情况。有以下指征提示需要进行血液透析:①口服甲醇>30ml,或血液甲醇浓度>30~50mg/dl;②出现代谢性酸中毒,pH≤7.24的患者或pH在7.25~7.32之间,同时合并阴离子间隙>16mmol/L;③出现视力障碍;④出现意识障碍;⑤出现多脏器功能损伤。由于甲醇急性中毒可以导致不可逆性失明,甚至导致死亡,血液透析应当尽可能早期实施。

甲醇急性中毒患者血液透析所需疗程,与甲醇摄入量、就诊时间和血液透析治疗开始时间等因素相关。停止血液透析治疗的主要条件是:检测不到血清中甲醇存在,或血清甲醇浓度低于200mg/L;代谢性酸中毒被纠正,动脉血气分析pH值>7.35。在部分患者由于摄入量和治疗时机的影响,如有甲醇在体内残留,其再分布通常发生在血液透析结束后36小时内,使血清甲醇浓度反跳到200mg/L以上,并导致代谢性酸中毒重现,故在透析停止后12~36小时,应每2~4小时监测一次动脉血气分析和/或血清甲醇浓度检测,必要时需要再次血液透析治疗。

4.特效解毒剂

治疗甲醇急性中毒的特效解毒剂涉及乙醇和甲吡唑。目前我国药品管理部门没有批准在临床应用的乙醇静脉给药制剂,且医疗机构普遍不具备血清中乙醇浓度的检测手段;甲吡唑目前未经我国药品管理部门批准进口并应用于临床,且价格昂贵;因此在临床实践中,目前在治疗甲醇急性中毒时,不具备使用特效解毒剂的条件。

5.对症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遮盖双目避免强光刺激;呼吸衰竭者应用呼吸兴奋剂和辅助呼吸;应用脱水剂防治脑水肿;保护肝、肾、心、脑等重要脏器功能,维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平衡。

乙醇

【概述】

乙醇(alcohol,ethyl alcohol)又称酒精,为无色、易燃、易挥发的液体,具有芳香气味,广泛用于工业、医药卫生和人们日常生活领域。乙醇可由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酒类饮料中均含有浓度不同的乙醇,急性乙醇中毒大多因过量饮用含乙醇的酒类饮料而导致,职业中毒少见,偶有婴幼儿物理降温时使用大量乙醇擦浴而导致中毒。成人饮用75~80g乙醇可引起中毒,致死量约为250~500g;婴儿致死量约为6~10g,儿童约为25g。摄入的乙醇80%~90%在1小时内吸收,胃内有无食物、饮料含乙醇量等均可影响吸收的速度。乙醇摄入体内经醇脱氢酶作用氧化为乙醛,再经醛脱氢酶氧化为乙酸,最终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临床表现】

1.过量饮用乙醇饮料和酒类后,呼出气、呕吐物或皮肤沾染部位有乙醇气味。

2.患者早期常呈兴奋状态,有欣快感、多语、语无伦次、颜面潮红、步态不稳、动作不协调等。中毒严重者可逐渐进入嗜睡状态,甚至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

3.中毒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皮肤湿冷,口唇微紫,心率加快,脉搏细弱或不能触及等微循环灌注不足表现。

4.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表浅或出现陈-施氏呼吸。中毒患者由于吞咽反应迟钝,呕吐物吸入可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

5.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多脏器损害综合征。

6.小儿急性乙醇中毒,损害通常较成人为重。很快进入嗜睡状态,并可因低血糖出现惊厥,也可出现高热、休克、肺炎、急性肺水肿、肝肾损害、中毒性脑病、颅压增高等表现。

【诊断要点】

根据短时间内大量乙醇接触/摄入史,临床上出现呼出气体或呕吐物有酒精气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等损害的相应临床表现,在排除其他病因后,可诊断为急性乙醇中毒。需要进行鉴别诊断的疾病主要有甲醇中毒、其他二醇类中毒、有机溶剂中毒、低血糖、低氧血症、肝性脑病等。血清乙醇浓度测定有助于鉴别诊断及中毒程度判断。血清、呼出气、尿液乙醇浓度增高,血乙醇浓度与患者的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非酗酒者血乙醇浓度大于32.6mmol/L即可昏迷,血乙醇浓度大于86.8mmol/L或昏迷超过12小时者预后不良。呼出气浓度与血乙醇浓度相当。实验室检查可出现低血糖、低血钾、低血镁、低血钙,代谢性酸中毒,血清渗透压增高,肝功能异常,血胆固醇增高,血白细胞计数增高,核左移,血肌酸激酶增高及尿肌红蛋白阳性等。

【处理原则】

1.阻止乙醇继续吸收

由于酒精吸收迅速,催吐、洗胃和活性炭通常不适用于单纯酒精中毒患者。饮酒后2小时内无呕吐,评估病情可能恶化的昏迷患者可考虑洗胃;洗胃液一般用1%碳酸氢钠液或清水,每次入量不超200ml,洗胃时注意气道保护,防止呕吐误吸。吸入乙醇蒸气者,立即脱离中毒现场。

2.急性轻度中毒

急性轻度乙醇中毒一般无须特殊治疗,患者可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口服者多饮开水或茶水,兴奋躁动者必要时加以约束,取侧卧位,防止呕吐时误吸等并发症。

3.急性中、重度中毒

(1)昏迷及呼吸抑制者可考虑使用纳洛酮,建议中度中毒首剂用0.4~0.8mg,必要时加量重复;重度中毒时则首剂用0.8~1.2mg,用药后30分钟神志未恢复可重复1次,或2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内,以0.4mg/h速度静脉滴注或微量泵注入,直至神志清醒为止。心功能障碍和高血压患者慎用。

(2)美他多辛是乙醛脱氢酶激活剂并能拮抗急、慢性乙醇中毒引起的乙醇脱氢酶活性下降,加速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和酮体经尿液排泄,属于促乙醇代谢药。美他多辛每次0.9g静脉滴注给药,哺乳期、支气管哮喘患者禁用,尚无儿童应用的可靠资料。适当补液及补充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C有利于乙醇氧化代谢。

(3)急性乙醇中毒应慎重使用镇静剂,烦躁不安或过度兴奋行为可用地西泮,肌注比静脉注射安全,注意观察呼吸和血压;躁狂者首选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第二代如奥氮平等也应是可行选择,口服比静脉应用更安全。避免用氯丙嗪、吗啡、苯巴比妥类镇静剂。

(4)酒精易溶于水,兼具亲脂性,血液透析可以直接将乙醇和乙醇代谢产物从血中清除。血乙醇含量超过87mmol/L(400mg/dl),或出现多脏器功能损害者可以考虑血液透析治疗。

(5)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纠正低血糖,脑水肿者给予脱水剂;中毒性肺水肿可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心脑损害可用血管扩张剂、改善细胞代谢药;并可采用护肝药、胃黏膜保护剂等。

异丙醇

【概述】

异丙醇(isopropanol)为无色挥发性液体,能与水和大多数有机溶剂混溶,具有乙醇样气味。工业上用作溶剂、消毒剂、防腐剂、清洁剂,也用于生产丙酮和甘油,清洗剂、除冰剂中大约含有70%的异丙醇。异丙醇急性毒性属微毒,大鼠口服LD50约为5.84mg/kg。异丙醇可经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吸收进入人体。血清异丙醇浓度>150mg/dl会出现昏迷和低血压,浓度>200mg/dl时会危及生命。异丙醇的成人最小致死剂量约为100ml,亦有饮用1000ml异丙醇仍幸存的个案报道。饮用异丙醇后15~30分钟后其血清浓度达到峰值。异丙醇被乙醇脱氢酶氧化成丙酮,清除半衰期为3~7小时,合并饮用乙醇可以延长其半衰期。丙酮的清除非常缓慢,主要通过呼吸道和尿液进行排泄。

【临床表现】

与甲醇、乙二醇中毒不同,大多数异丙醇中毒的临床损害是由于异丙醇本身所造成。口服、皮肤接触或吸入较大量异丙醇,呼出气有丙酮样芳香味,皮肤污染处有乙醇样气味。

1.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晕、头痛、共济失调、精神失常、木僵和昏迷。

2.口服后有流涎、恶心、呕吐和腹痛,偶有呕血。

3.由于中毒后血管扩张可出现低血压、休克,是致死的高危因子,可见心动过速。

4.皮肤接触可有接触性皮炎及过敏性皮炎表现。

5.少数患者可见肝、肾损害和溶血性贫血表现。

【诊断要点】

根据短时间内大量异丙醇接触史,临床上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在排除其他病因后,可诊断为急性异丙醇中毒。需要进行鉴别诊断的疾病主要有甲醇、其他二醇类及有机溶剂急性中毒。

【处理原则】

1.因为醇类在消化道吸收很快,因此洗胃、催吐等胃肠道清除毒物方法一般在中毒后30~60分钟内进行才有意义。

2.有明显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或低血压,可以考虑血液透析治疗,血液透析能有效地清除异丙醇和丙酮。

3.纠正低血压及休克,可补液,并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扩溶。

4.昏迷者可应用纳洛酮0.4~0.8mg静脉注射,必要时每15~30分钟重复1次,直至苏醒,呼吸平稳。亦可2mg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内,以0.4mg/h速度静滴。

5.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正丁醇

正丁醇(n-butylalcohol,1-butanol)为无色挥发性液体。主要用作化工行业的溶剂和原料。正丁醇急性毒性属低毒,有刺激和麻醉作用。可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进入人体。吸入高浓度蒸气后,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眼、鼻、咽喉刺激症状,可见角膜炎,角膜、结膜轻度水肿,烧灼感、视力模糊、流泪、畏光。并有头痛、眩晕、嗜睡等中枢神经抑制症状;皮肤接触后可有接触性皮炎,局部充血红斑;经口摄入有轻度毒性。

戊醇

戊醇(amyl alcohol)有8种同分异构体,除2-2-二甲基-1-丙醇为固体外,其余常温下均为无色液体,能与有机溶剂混溶。用作溶剂、中间体、多种化工产品的制造。戊醇急性毒性属低毒类。戊醇可由呼吸道、皮肤和胃肠道侵入人体。生产中吸入高浓度蒸气后数分钟,可产生明显的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以及头痛、眩晕、呼吸困难、咳嗽、恶心、呕吐、腹泻,严重者复视、色觉异常、耳聋、谵妄、昏迷。粪和汗液有戊醇味。口服者有昏迷和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实验室检查可见呼出气、血戊醇增高,尿糖增高,肝功能异常,部分严重者高铁血红蛋白增高。

戊醇中毒处理原则:①吸入者立即脱离中毒现场,吸氧;口服者尽快引吐、洗胃。②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者应用亚甲蓝1~2mg/kg静脉注射,或10%葡萄糖液500ml加维生素C 4~6g静脉滴注。③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每日20~40mg静脉或肌内注射。④其他对症治疗。

烯丙醇

烯丙醇(allyl alcohol)又名丙烯醇,为具有刺激气味的无色液体,能混溶于水、醇、醚。用于合成甘油、制备丙烯酸树脂和塑料,以及香料、制药和化学工业。烯丙醇属中等毒性,蒸气对眼、鼻、呼吸道和皮肤黏膜有强烈刺激作用,但麻醉作用较弱。

人接高浓度烯丙醇可立即出现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表现为眼辛辣感、流泪、视物模糊,可致急性结膜炎、化学性支气管炎、化学性肺炎及肺水肿。直接沾染皮肤可引起化学性灼伤。

对于急性烯丙醇中毒患者应立即使其脱离中毒现场,用大量清水清洗皮肤污染部位,眼污染者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眼部。患者宜卧床休息,有咽部损害者可遮盖眼部防止强光照射,给予眼科处理。对肺水肿患者可早期、适量、短程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苯甲醇

苯甲醇(benzyl alcohol)为无色液体,有微芳香味,挥发度较低,水中溶解度3.5%,溶于醇、醚、芳香烃。用作溶剂、防腐剂和香料、药物的制造。本品属低毒类,具有刺激和麻醉作用。可经呼吸道、皮肤和胃肠道吸收。进入体内后氧化为苯甲酸,最终以马尿酸自尿排出。未见人吸入蒸气引起中毒的报道。有接触含本品的混合溶剂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上腹痛者,脱离后症状即消失。国外报道静脉输入本品而导致早产儿严重酸中毒、喘息、昏迷、癫痫发作、肝和肾损害、低血压、心力衰竭、死亡。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减低,血清苯甲醇、尿苯甲酸和马尿酸增高。意外注射本品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糠醇

糠醇(furfuryl alcohol)又名2-呋喃甲醇(2-furanmethanol,2-furan carbinol),为无色液体,能与水及多种有机溶剂混溶。用作纤维素醚类、酯类及树脂等的溶剂。本品属中等毒类。人接触小剂量有刺激症状和皮炎,较大剂量可引起眩晕、呕吐、流涎、腹泻及多尿,呼吸抑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和麻醉作用。

氯乙醇

【概述】

氯乙醇(chloroethanol)又名2-氯乙醇(2-chloroethanol)、乙撑氯醇(ethylene chlorohydrin),为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液体,具有醚样气味,能溶于水、乙醇、汽油和多种有机溶剂。工业上广泛用作溶剂、合成原料及清洗剂,医药、食品行业用环氧乙烷熏蒸消毒时,可产生氯乙醇蒸气。氯乙醇可经呼吸道、皮肤和胃肠道吸收,其急性毒性属中等毒。生活中主要因误服本品导致严重中毒,成人口服2.5~6g、小儿口服2ml可于12小时内死亡。职业活动中主要因吸入高浓度蒸气和/或皮肤污染导致中毒。在本品空气浓度约1.0g/m3下,工作2小时出现明显症状,9小时后死于呼吸衰竭,皮肤接触吸收1茶匙可致死。氯乙醇摄入后在肝内经辅酶I作用,转变为氯乙醛,肝内谷胱甘肽迅速下降,转化为S-羧甲基谷胱甘肽。急性氯乙醇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脑水肿,对肾脏的损害次之,肝脏的急性损害不明显。

【临床表现】

1.口服氯乙醇可立即出现症状,呼吸道和皮肤接触者可有数小时潜伏期,接触氯乙醇蒸气可出现眼部刺激症状。

2.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头晕、头痛、嗜睡、乏力、易激动、烦躁、共济失调等表现,严重者出现抽搐、谵妄、昏迷。

3.呼吸系统损害表现为发绀、呼吸困难、肺部啰音、肺水肿。

4.口服中毒者有明显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5.皮肤接触中毒者可见皮肤红斑。

6.病情严重者有心、肝、肾损害,血压下降、休克、呼吸循环衰竭。

【诊断要点】

根据短时间内大量氯乙醇接触史,临床上出现呼吸道或消化道刺激症状,以及脑、肺、肾脏、肝脏等脏器损害的临床表现,在排除其他病因后,可诊断为氯乙醇急性中毒。需要进行鉴别诊断的疾病主要有甲醇、其他醇类、卤代烃类中毒。血清氯乙醇浓度测定有助于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测血、尿氯乙醇含量增高,有助于诊断。

【处理原则】

1.吸入中毒者立即脱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更换污染的衣物;误服者立即催吐或洗胃;皮肤和眼部污染者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2.严重中毒者及早进行血液透析。

3.积极防治脑水肿、肺水肿。

4.昏迷者可用纳洛酮。

5.对症支持治疗,保护呼吸系统、肾脏、肝脏、心脏功能,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氯丙醇

氯丙醇(chloropropanol)又称丙氯仲醇,为无色液体,溶于水、乙醇和丙酮。工业上用作制造环氧丙烷、丙二醇等。本品属中等毒类,可经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吸收。动物吸入高浓度本品死亡,尸检可见肺充血、水肿以及间质性肺炎,肝脏退行性变。未见人体急性中毒报道。

二氯丙醇

【概述】

二氯丙醇(dichloropropanol)又称1,3-二氯丙醇(1,3-dichloropropanol),为无色黏性液体,有两种同分异构体,略带氯仿气味,溶于乙醇、乙醚、苯等有机溶剂。二氯丙醇吸湿性强,遇水可析出氯化氢,受热分解可生成光气。二氯丙醇属中等毒类,大鼠经口LD50为90mg/kg。工业中用于合成抗病毒、抗艾滋病药物“更昔洛韦”、抗真菌药物“氟康唑”及生产环氧氯丙烷、树脂、油漆等多种化工产品的原料。本品易经呼吸道、皮肤和胃肠道进入机体。生产中中毒多因意外事故导致,生活中毒多因误服所致。二氯丙醇进入血液后能被肝细胞线粒体内P450酶催化,生成毒性极强的代谢产物,直接造成肝细胞坏死。

【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一般为数小时至数日。二氯丙醇对皮肤黏膜、眼睛等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2.轻者头痛、头晕、乏力、酒醉感、嗜睡;重者体温升高、意识模糊、谵妄,昏迷。

3.患者可有明显肝脏损害,表现为恶心、呕吐、黄疸、腹胀、腹痛等,转氨酶及血清胆红素可显著增高。

4.严重者对肺、肾脏、心脏等多脏器造成损害。

5.发生溶血时导致急性中毒性肾病和溶血性贫血。

【诊断要点】

根据短时间内大量二氯丙醇接触史,临床上出现中枢神经系统、肝脏、肾脏、心脏、肺脏等脏器损害的临床表现,在排除其他病因后,可诊断为二氯丙醇急性中毒。需要进行鉴别诊断的疾病主要有卤代烃、砷化氢中毒。

【处理原则】

1.去除病因,吸入中毒者应立即脱离中毒环境;有皮肤污染者,立即用大量清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并更换污染的衣物;溅入眼睛者,应立即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眼睛15分钟以上。误服者用清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洗胃。

2.吸收量大或出现肝脏、肾脏损害者,及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3.对症支持治疗,保护脑、肺、肾、心等重要脏器功能。

乙二醇

【概述】

乙二醇(ethylene glycol,1,2-ethanediol)亦称甘醇(glycol),为无色、无臭,具有甜味的黏性液体,熔点-11.5℃,沸点198.0℃,60%乙二醇水溶液的凝固点是-49℃,可作内燃机抗冻剂,能与水、低脂肪醇、醛和酮混溶。在我国80%的乙二醇作为原料用于合成聚酯纤维,也用于染料、化妆品、炸药等生产的溶剂。乙二醇可由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由于挥发性低,由呼吸道吸收的机会较少,临床上多见因误饮防冻液所致中毒。乙二醇属于低毒化合物,人对乙二醇的毒作用较大多数动物敏感,人一次口服中毒剂量为70~84ml,体重70kg的成人最小致死量大约为100ml或1.6g/kg。乙二醇在肝脏经乙醇脱氢酶代谢为羟乙醛,进一步代谢为乙醇醛、乙醇酸、草酸等,草酸钙沉积在肾脏中容易堵塞肾小管。

【临床表现】

乙二醇的急性毒性主要为对中枢神经系统、肺、肾、肝的毒性,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在服后0.5~12小时表现为言语不清、共济失调、头昏、嗜睡等;第二阶段表现为呼吸急促、发绀,严重者可有肺水肿;第三阶段为不同程度的肾功能衰竭表现。

1.多在中毒0.5~12小时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站立不稳、嗜睡、意识模糊等类似乙醇中毒的症状,呼出气无酒味。口服者并可出现腹部胀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以及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钙,严重者迅速昏迷、抽搐,甚至死亡。少数可见眼球震颤,视神经乳头水肿,短期失明。

2.中毒12~24小时可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有肺水肿和/或心动过速,血压增高,发绀、心力衰竭等表现。

3.发病2~3天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中毒初期即可出现腰痛、蛋白尿、少尿、无尿,严重者因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诊断要点】

根据短时间内大量乙二醇接触史(如误服乙二醇为主要成分的防冻液等),临床上出现中枢神经系统、肾脏、心脏、肺脏等脏器损害的临床表现,在排除其他病因后,可诊断为急性乙二醇中毒。需要进行鉴别诊断的疾病主要有乙醇、甲醇、其他二醇类中毒及横纹肌溶解症。血清乙二醇浓度测定有助于鉴别诊断。血清乙二醇浓度>8.06mmol/L(500mg/L)时提示中毒严重。

【处理原则】

1.一般认为由于乙二醇吸收很快,超过胃排空时间后洗胃的作用有限。但也有人指出,即使中毒后10小时洗胃仍可见咖啡色黏稠内容物,提示胃中存在乙二醇,洗胃仍有意义。

2.血液透析可以有效清除乙二醇及其毒性代谢产物。乙醇酸浓度>8mmol/L是血液透析的指征。生命体征不稳定,对治疗没有反应的严重代谢性酸中毒(pH<7.30),急性肾功能衰竭,对治疗没有反应的电解质紊乱等情形也是血液透析的指征。

3.血pH<7.2应使用碳酸氢钠纠正代谢性酸中毒,使血液pH达到正常水平(7.35~7.45)。

4.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是乙二醇代谢为无毒代谢产物的辅酶。尽管没有足够证据表明乙二醇中毒的患者一定要用B族维生素药物,但考虑到补充B族维生素药物安全性有保证,可能对患者有益,可适当给予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

5.对症和支持治疗,如纠正低血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积极防治脑水肿、心力衰竭、肺水肿。

丙二醇

丙二醇(propylene)又名1,2-丙二醇,为无色、略带苦味的黏稠液体。可与水、乙醇和乙醚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用作注射药物的溶剂和化妆品。主要经胃肠道摄入机体。属微毒类。对皮肤有刺激作用,摄入大剂量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偶见抽搐和昏迷。对症处理。

(郝凤桐 编 孙道远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