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鼻病毒
鼻病毒(rhinovirus,RV)于1956年由Pelon等科学家通过组织培养等方法从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标本中分离获得。目前已经鉴定144个血清型,是人类病毒中血清型最多的病毒,新的血清型还在不断被发现。
1.生物学特点
鼻病毒属于微小RNA病毒,为20~27nm,无包膜,衣壳呈20面体对称,由4种结构蛋白(VP1、VP2、VP3及VP4)构成了60个壳粒的病原体。通过清除大量的翻译后多肽前体,可以获得这4种结构相关的多肽。VP1、VP2和VP3位于病毒的外部构成了蛋白衣壳。VP1具有的疏水袋结构可以抗病毒复合物的形成;VP4在衣壳的内部。通过X线晶体学和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表明60个壳粒的原体有一个环的突起,被一个深的凹陷包围(峡谷),该峡谷是鼻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位点,在病毒侵入宿主体内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2.流行病学特点
鼻病毒是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体。将近半数的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是由鼻病毒感染引起。鼻病毒传染源是患者及病毒携带者,灵长类动物也有可能成为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儿童与成年人均可感染RV,但儿童对其具有易患性,且儿童感染后容易出现呼吸道症状。RV感染具有季节性,全年中以春季感染率高。美国学者对哮喘患儿进行全年追踪调查,结果显示,每年4~5月份是RV感染高发期,而夏季很少感染。在我国南方RV导致的呼吸道感染可常年发生,感染高峰集中在春秋两季。在北方RV高发流行季节主要是冬春两季。RV流行的季节与儿童哮喘喘息发作季节相同,提示RV可能是哮喘发作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3.临床表现
鼻病毒通常寄居于上呼吸道,在成年人主要引起普通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在婴幼儿和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除上呼吸道感染外,还能引起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潜伏期为2~5天,感染持续时间约为7天。临床常表现为流涕、喷嚏、咽部不适、鼻塞、咳嗽、咽痛、声音嘶哑,无明显发热或仅为低热,常伴有鼻窦炎和中耳炎。患者病情一般呈自限性,平均病程为7天。部分患者感染鼻病毒无任何临床症状。婴幼儿、老年人和免疫低下患者病情相对较严重,可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表现为支气管炎、肺炎。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病史的患者感染鼻病毒,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急性发作。
4.实验室检查
鼻病毒实验室诊断方法有细胞培养、免疫检测、核酸检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