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属于副黏液病毒科、肺病毒属。病毒颗粒大小约为150nm,RSV的病毒颗粒在电镜观察下形态不规则。其核衣壳呈螺旋对称,包膜为双层脂质。RSV对热不稳定,毒粒在无蛋白的溶液中,4℃或室温放置2~4小时其感染力可以丢失90%~99%,在-15~25℃数天即灭活;冰冻融化也易灭活。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均易被破坏,在中性溶液中较稳定。
1.生物学特点
RSV有A、B两个抗原型,其基因组是由15 222个核苷酸组成的不分节段的负链单链RNA,可编码10种蛋白质,包括7种结构蛋白(G、F、M1、M2、P、L、N)和3种非结构蛋白(NSl、NS2、SH)。G和F蛋白可激发机体产生保护性中和抗体,是两个表面糖蛋白,也是两个最重要的保护性抗原。F蛋白是一种融合性蛋白,可使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形成合胞体,并能诱导宿主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研究表明,成熟的F蛋白可以形成新的蛋白构象,可以使病毒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G蛋白又称附着蛋白,可使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介导RSV与细胞接触产生感染。G蛋白是已知RSV蛋白中变异最显著的蛋白,RSV两种亚型(A、B)抗原型的不同主要表现在G蛋白上,A、B亚型的轮换或共同主导不同的流行季。F和G蛋白都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F蛋白诱导的中和抗体可以同时抑制A、B 两个亚型的病毒感染,而G蛋白所诱导的中和抗体具有特异性。
2.流行病学特点
RSV感染常常局限于呼吸道黏膜。该病毒经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1~6个月可见较重的病例,男性多于女性。我国北方多见于冬春季节,广东则多见于春夏季节。RSV感染潜伏期为4~5天。
3.临床表现
婴幼儿症状较重,可有高热、鼻炎、咽炎及喉炎,典型表现为细支气管炎及肺炎。少数患儿可并发中耳炎、胸膜炎及心肌炎等。成年人和年长儿童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
4.实验室检查
确诊依据分离病毒及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和中和试验检测。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查鼻咽分泌物中病毒抗原,可做出快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