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脾系病证

鹅口疮

【概述】

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名“雪口”。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初生儿,以及久病体虚婴幼儿。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若体虚邪盛者,鹅口疮白屑蔓延,阻碍气道,也可影响呼吸,甚至危及生命。

【主要病因病机】

鹅口疮的发病,可由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所致。其主要病变在心脾。

1.心脾积热

可因孕妇平素喜食辛热炙煿之品,胎热内蕴,遗患胎儿,或因出生后不注意口腔清洁,黏膜破损,为秽毒之邪所侵。秽毒积热蕴于心脾,熏灼口舌,故出现鹅口疮实证证候。

2.虚火上浮

多由胎禀不足,肾阴亏虚;也有因病后失调,久病体虚,或久泻久利,津液大伤,脾虚及肾,气阴内耗。阴虚水不制火,虚火循经上炎,而致发生鹅口疮虚证证候。

【辨证注意点】

1.本病以初生儿以及久病体虚婴幼儿多见。

2.本病以八纲辨证为主,重在辨虚实、轻重。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

1.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及激素患者。

2.舌上、颊内、牙龈或上腭散布白屑,可融合成片。重者可向咽喉处蔓延,影响吸奶与呼吸,偶可累及食管、肠道、气管等。

3.取白屑少许涂片,加10%氢氧化钠液,置显微镜下,可见白念珠菌芽孢及菌丝。

二、鉴别诊断

三、辨证要点

1.辨虚实

2.辨轻重

四、辨证论治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病例1

金某,男,6个月。1990年4月6日诊。

患儿起病6天,发热,偶咳,流涕。用抗生素治疗4天热降,但患儿进乳时不宁,口舌出现白色乳块样物,大便夹有不消化物,小便黄少。患儿神烦,面赤,唇干,涎多,口腔内黏膜、舌边布满白屑,舌质红,舌苔白厚。查血常规:WBC 10.0×109/L,分类 N 56%,L 44%。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

患儿口腔内黏膜、舌边布满白屑,有使用抗生素病史,伴发热,涎多,为鹅口疮征象。

第二步:辨明证型。

患儿神烦,面赤,唇干,小便黄少,舌质红,舌苔白厚,为秽毒积热蕴于心脾,熏灼口舌而致,属心脾积热证。

第三步:相关理化检查。

口腔涂片检查:明确有无白念珠菌感染。

第四步:治疗。

本例患儿诊断为鹅口疮(心脾积热证),治以清心泻脾之法,方用清热泻脾散加减。

处方:黄芩 4g,黄连 1g,生地 5g,竹叶 5g,灯心草 3g,白芍 4g,蝉蜕 4g。水煎服。合用1%龙胆紫药水涂患处,每日1~2次。治疗3天,白屑消退。

(《婴童病案》)

病例2

白某,男,40天,病历号:119414。初诊日期:1964年2月18日。

患儿近日身热不解,口腔白腐成片,大便3日未行,小溲黄浑,纹色紫滞。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

患儿口腔白腐成片,伴身热不解,为鹅口疮征象。

第二步:辨明证型。

根据患儿口腔白腐成片,身热不解,小溲黄浑,大便3日未行,纹色紫滞,为秽毒积热蕴于心脾,上蒸口腔则生疮。属心脾积热证。

第三步:相关理化检查。

口腔涂片检查:明确有无白念珠菌感染。

第四步:治疗。

本例患儿诊断为鹅口疮(心脾积热证),治拟清心泻脾。

处方:川连 1g,黄芩 3g,黑山栀 1.5g,薄荷 2g,桔梗 2g,六一散 6g(包),细木通5g,橘红3g,蔷薇花5g,灯心草3g。

另:导赤丹2粒,早晚各半粒;并用冰硼散1瓶,取适量外吹口腔白腐处。

二诊:药后大便已行,溏黏垢秽,口腔白腐大瘥,已能吮乳,惟上冰硼散后口腔疼痛,啼闹不安,此毒热渐解,心脾积热下行之象,再拟原方接服。

处方:川连 1g,黄芩 3g,黑山栀1.5g,桔梗2g,细木通 5g,蔷薇花 5g,灯心草 3g,鸡苏散 6g(包)。

另:导赤丹二粒,早晚各半粒;并用锡类散一瓶,取适量吹口舌腐破处。

三诊:口腔腐破已瘥,面色红润如常,再调心脾,以善其后。

处方:茯苓 6g,炒白术 5g,黄芩 2g,川连 1g,生粉草1.5g,桔梗3g,细木通5g,生谷麦芽各 10g,灯心草 3g。

(《刘弼臣临床经验辑要》)

【经验方及常用中成药】

一、常用中成药

1.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

用于心脾积热证。

2.知柏地黄丸

用于虚火上浮证。

二、经验方

1.除湿清热汤(《山西中医》)

功能:

清除湿热。

主治:

鹅口疮各种证型。

组成:

炙黄芪15g,茯苓、泽泻、黄连各9g,滑石、苦参、升麻各6g,甘草3g。

用法:

中药剂量随年龄调整,其中3个月~1岁(不包含1岁)患儿使用上述剂量的1/3,1~3岁患儿使用上述剂量的2/3,大于或等于3岁的患儿使用上述剂量。每日1剂,用开水冲服,早晚各一次。

2.清心消雪汤(《中国民间疗法》)

功能:

清心解热,降火祛湿。

主治:

鹅口疮(心脾积热证)。

组成:

鲜芦根,淡竹叶,板蓝根,山豆根,鲜生地,石斛,知母,熟大黄,云茯苓,车前子。

用法: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3.滋阴消雪汤(《中国民间疗法》)

功能:

滋阴降火。

主治:

虚鹅口疮(虚火上炎证)。

组成:

知母,黄柏,鲜生地,连翘,重楼,蒲公英,炒薏苡仁,猪苓,云茯苓,泽泻。

用法: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其他疗法】

1.生石膏2.5g,青黛1g,黄连1g,乳香1g,没药1g,冰片0.3g。共研细末,用少许涂患处,用于心脾积热证。

2.选用冰硼散、青黛散、珠黄散,每次适量,涂敷患处,用于心脾积热证。

3.吴茱萸15g,胡黄连6g,大黄6g,生南星3g,共研细末。1岁以内每次用3g,1岁以上可增至5~10g,用醋调成糊状,晚上涂于患儿两足心,外加包扎,晨起除去。用于各种证型。

【经典原文】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六·鹅口候》:“小儿初生,口里白屑起,乃至舌上生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此由在胎时受谷气盛,心脾热气熏发于口故也”。

《外科正宗·鹅口疮》:“鹅口疮,皆心脾二经胎热上攻,致满口皆生白斑雪片;甚则咽间叠叠肿起,致难乳哺,多生啼叫……随以冰硼散搽之,内服凉膈之药”。

(姜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