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虫媒病毒中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中的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Ⅰ型出血热以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其疫区有沿水系分布的特点;Ⅱ型出血热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其地理分布不太明显。传播途径有动物源性传播、螨媒传播和垂直传播。HFRS在广东省全年均可发病,以秋冬季为主,为典型的单峰型,高峰在11月至翌年2月。人群普遍易感,以20~50岁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比值为2.5︰1~3.1︰1。近年来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和人群流动的增加,女性患者的比值有所上升。
HFRS的潜伏期一般为7~14天,短者3天,长者60天,其临床表现极为复杂。由于感染HFRS的病毒株不同,就诊早晚及措施是否恰当,其临床表现可有较大差异。典型病例有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及恢复五期经过。轻者,低血压、少尿可不明显,占病例数的60%以上;重者,前两期或三期可重复出现。
1.典型患者的临床分期
(1)发热期:
主要以毒血症为主,一般持续5~7天。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多在38~41℃,以稽留热、弛张热型多见,有头痛、腰痛、眼眶痛、头晕、全身乏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患者呈急性面容,皮肤显著充血,颜面、颈部、上胸部充血,潮红尤为明显,为典型的酒醉样貌。眼睑和球结膜水肿。病后两天后皮肤黏膜可有出血点,以眼睑、口腔上腭、两腋下皮肤为多见。肾区叩击痛明显,束臂试验可呈阳性。
(2)低血压期:
一般出现在病程的第5~8天。患者体温下降,脉搏增速,血压波动,当收缩压低于 90mmHg(12kPa),便进入低血压期,一般持续1~4天。发热期症状多持续存在,体温下降症状加重为本期突出特点。
(3)少尿期:
常发生在第6~8病日,一般持续2~5天。24小时尿量少于1 000ml者为少尿倾向;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或每小时少于30ml者为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50ml为无尿或尿闭。患者表现极度衰竭,头痛、口干口渴、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加重。重症者出现烦躁不安、神志不清、抽搐、昏迷等。此期患者有明显的尿毒症、酸中毒和电解质失调等临床表现。
(4)多尿期:
一般在第10~12病日,持续7~14天。24小时尿量超过3 000ml者为多尿。
(5)恢复期:
从病程3~4周开始恢复。肾功能逐渐好转,尿量逐渐接近正常,症状消失,体力不断恢复。
2.治疗
仍然采用综合性治疗,主要抓好“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和防好“三关”,即休克、酸中毒和尿毒症、大出血和感染。
3.防制措施
主要是灭鼠、防鼠,灭螨、防螨,预防接种,加强疫情报告,加强业务人员的培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以及重视特殊环境出血热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