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放射学(第4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章 中枢神经系统MRI的正常表现

MRI脑、脊髓横断面成像:①颅底层面(ER2-4-1A)显示颅中窝的颞下回,后颅窝见延髓上部或脑桥下部及借其后方的第四脑室下部与小脑相隔。脑桥前方为脑桥池,有时在T1加权像上可见其内细线状的展神经,呈等信号,自脑桥沟出脑。脑桥池向外侧延伸为桥小脑角池。其常见等信号的听、面神经通过。第四脑室的后方为小脑半球。T2加权能区分较高信号的小脑灰质和较低信号的小脑白质。MRI清晰且无骨伪影干扰,是后颅窝神经系统检查最理想的方法。②蝶鞍层面(ER2-4-2)显示中颅窝的颞叶,后颅窝的第四脑室呈横置的卵圆形,其前方和后方分别为脑桥、小脑蚓部;其后外侧方为小脑中脚和半球。在T2加权图像上于第四脑室的腹侧可显示左右各一三叉神经。脑桥前方的基底动脉成流空信号。③鞍上池层面(ER2-4-3)在下丘层面以“五角星”的鞍上池为标记,前为大脑半球前间裂、脑额叶及直回。鞍上池的两侧为颞叶沟回。额叶和颞叶之间的裂为大脑外侧裂池。鞍上池后方为大脑脚。脚间池、环池环绕中脑;环池外侧为海马回。在中脑后缘中线可见裂隙状大脑导水管。中脑后方为小脑蚓部,外侧方为颞叶上、中、下回。在鞍上池内可见的结构有视交叉、视束、垂体柄、两侧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在T1加权图像上,视束自视交叉后方向后向外环绕大脑脚走行。视束止于丘脑后部的外侧膝状体。在上丘层面以“六角星”的鞍上池为标记,鞍上池前方为额叶,两侧是颞叶沟回。池内有一对乳头体。脚间池比下丘脑部扩大。在T1加权图像上可见自脚间窝出脑的线状动眼神经。在T2加权图像上大脑脚中的皮质脊髓束为低信号的新月形区,其背侧黑质在高磁场为高信号区。红核的信号强度与脑白质相似,低于脑灰质。红核背外侧为较低信号呈短条状的内侧丘系。内侧丘系的外侧为是丘脑后部的外侧膝状体,呈类圆形较高信号区。可见位于内侧膝状体之前外侧的外侧膝状体。大脑导水管呈裂隙状。中脑背侧为隆起上丘。中脑后方为小脑上蚓部。中脑和上蚓部外侧为颞叶。上蚓部外后侧为枕叶下极。④第三脑室下层面(ER2-4-4)显示脑中间自前向后的结构有脑前纵裂、第三脑室,有时隐约可见小脑上蚓部、脑后纵裂和上矢状窦。脑前纵裂的两侧为额叶下回。额叶后外侧为脑外侧裂。第三脑室是间脑内的腔,向上经室间孔与侧脑室通,向下经中脑导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其底由乳头体、灰结节、漏斗和视交叉组成。第三脑室的外侧壁的卵圆形的灰质块称丘脑,从室间孔前方向后下伸展。丘脑外侧见外囊后支、豆状核。后连合位于中脑导水管上口后侧壁内,由横行纤维构成。后纵裂外侧是枕叶。两侧脑室后角伸入枕叶,又称枕角。⑤第三脑室上层面(ER2-4-5)可见大脑纵裂及其两侧的额叶。侧脑室前角位于额叶内。胼胝体膝向前外侧伸展形成胼胝体前钳。两侧脑室前角后部之中线上可见穹窿柱和室间孔。室间孔向下与第三脑室相通。第三脑室两侧为丘脑,其后部可见侧脑室的三角区及与之相连的侧脑室后角。尾状核位于侧脑室的外侧,尾状核及丘脑的外侧是内囊的前肢、膝部、后肢。在内囊的外侧是豆状核。豆状核壳的外侧是外囊,外囊的外侧是屏状核,最外侧是岛叶皮质及环沟,在T2加权图像上岛叶皮质呈灰白色影,环沟内大脑中动脉呈黑色流空信号影。大脑基底节由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核组成,为埋在脑白质内的致密核团。在该层面上内囊呈“><”形,在T2加权图像上信号强度低于相邻的基底节和丘脑。侧脑室三角区的前外侧为颞叶上、中回,侧脑室三角区的后内侧为旁海马回。海马内侧及第三脑室后方为小脑上池。小脑上池的后外侧方为脑枕叶。两侧枕叶中间的线条状影为后纵裂。纵裂旁的枕叶沟回为距状裂。⑥侧脑室体层面(ER2-4-6):该层面显示前方的脑纵裂及位于两侧的额叶,在T2加权成像上,额叶的灰质依然是灰白质影,而白质呈黑灰色影。在前纵裂后可见胼缘动脉,呈流空信号。在侧脑室前角的前面为胼胝体膝部,呈灰黑色影。两侧脑室内侧呈线条状灰色或灰白色影,称透明隔。侧脑室外侧可见尾状核头、体部,呈灰白色影像。再外侧为顶叶,其灰、白质信号与脑额叶成像相同。两后角后方为胼胝体压部,其信号强度与胼胝体膝部相近。大脑后方正中为后纵裂,其两侧为枕叶。上矢状窦位于后纵裂后。⑦侧脑室顶部层面(ER2-4-7):该层面可显示前面的半球间裂以及额上回、额中回和位于半球内的大脑前动脉、胼缘动脉。中部可见两侧脑室体及其之间的胼胝体,两侧脑室呈“)(”形。胼胝体前为膝部,后为压部。侧脑室外侧为大脑顶叶。大脑后方中间为脑后间裂和上矢状窦。其两后外侧为枕叶。⑧大脑皮下部层面(ER2-4-8):该层面脑间裂贯穿前、后中线。脑灰质和脑灰质显示得更清楚,脑沟和脑回明显。可见中央沟,位于大脑半球凸面前1/4和后3/4交界处。此层额叶变小,顶叶比例扩大,枕叶甚小。⑨大脑皮质上部层面(ER2-4-9):该层面几乎被枕叶占据,额叶范围很小,枕叶消失。脑间裂旁灰质和脑沟显示较清楚。

在T1图像上,脊髓呈中等信号影,位于低信号的蛛网膜下腔内。高磁场MRI可以显示蝴蝶状的中央灰质,颈髓为明显。颈髓前后径约为6~9mm。颈髓背侧和腹侧神经根向外侧走行连接于脊神经节,其位于侧隐窝内。胸髓呈圆形,直径约7~9mm。脊神经自胸髓发出后向外下行走通过神经孔。

磁共振脑、脊髓冠状面成像,①胼胝体前层面:该层面大脑纵裂、额上回、额上沟、额中回、额中沟、额下回、扣带沟、扣带回及大脑前动脉和分支。大脑前动脉呈黑色流空信号。②胼胝体膝部层面:此层面可显示大脑间裂,额上回、扣带回、扣带沟。额上回外下方为额中回及额下回。脑间裂下方为胼胝体膝部。胼胝体膝部下为侧脑室额角,额角外侧为尾状核头部、岛叶。颅底中线两侧是额叶直回和嗅束。可见胼周、缘动脉黑色流空信号影及颞叶前部。③视交叉、垂体层面(ER2-4-9):该层面显示额上回、胼周动脉、胼胝体干、侧脑室、透明隔、尾状核头、内囊、豆状核、第三脑室、视交叉、漏斗、垂体、大脑外侧裂、脑岛及颞叶。在质子像加权图像上,额上回呈灰白色影。胼胝体干构成侧脑室顶,呈中等程度灰白色影。透明隔和穹窿位于侧脑室内侧壁。尾状核位于侧脑室外侧,呈灰白色影。第三脑室两侧是丘脑,丘脑外侧依次为内囊、豆状核、外囊、屏状核、岛叶、外侧裂及岛盖。外侧裂上、下方分别为额叶和颞叶。④外耳道及内耳道第7、8脑神经层面:此层面可见上矢状窦、大脑纵裂及其两侧的额叶、扣带回、旁中央小叶、穹窿、第三脑室、脚间池、脑桥、大脑外侧裂及颞叶上、中、下回和海马回。在T1加权成像上,旁中央小叶呈灰白色影,位于额叶内侧面上部。穹窿位于两侧脑室之间,其下方为第三脑室,再向下显示脚间池。脑桥在脚间池的下方,呈灰白色影像。大脑半球外侧凸面有大脑外侧裂,其下方有颞叶,自上向下为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三者均呈灰白色影。海马位于颞叶下内侧,呈灰白色影。⑤松果体层面:该层面显示扣带回、中央后回、胼胝体压部、侧脑室、穹窿、侧脑室下角、丘枕、四叠体池内的松果体、上丘、中脑导水管、小脑上半月裂、小脑中脚、小脑水平裂、小脑绒球、小脑下半月裂和延橄榄核。在T1加权图像上,扣带回和胼胝压部均呈灰白色影,后者构成大脑纵裂底。侧脑室下角位于颞叶中央。丘枕位于四叠体池的两边,呈灰白色影。松果体位于四叠体池内,呈中等信号强度灰色影。上丘、下丘共同构成四叠体。⑥第四脑室平面:此层面显示扣带沟、缘上回、侧脑室脉络丛、毯、胼胝体压部、四叠体池、海马、侧副裂、小脑小舌、前髓帆、小脑上脚、第四脑室、第四脑室外侧隐窝、扁桃体、乙状窦。在T1加权图像上,扣带沟呈灰色影。缘上回位于大脑半球外侧的顶下小叶,呈灰白色影。侧脑室脉络丛呈中等信号强度的灰色影。位于两侧脑室之间的胼胝体压部呈灰白色影。海马呈灰白色影,位于侧脑室下角的内下缘,突向侧脑室的结构。侧副裂位于海马的下方。小脑小舌和前髓帆呈中等信号强度灰色影,位于小脑半球之间的上方,四叠体池的下方。第四脑室位于两侧小脑半球之间,呈菱形黑灰色影其外侧角为第四脑室的侧隐窝。乙状窦位于小脑半球外侧,上接横窦,下连颈内静脉。⑦齿状核层面:该层面显示上矢状窦、顶上小叶、楔前叶、角回、直窦、禽距、舌回、梭状回、距状裂、小脑水平裂、小脑齿状核、小脑扁桃体。在T1加权像上,上矢状窦位大脑镰缘的上矢状沟内,接收来自脑上部静脉以及部分硬脑膜静脉和颅骨的静脉血,呈三角形流空信号影。顶上小叶位于上矢状窦两侧,呈灰白色影。楔前叶位于顶叶的内侧面,呈灰白色影。角回位于那脑半球外侧面的顶下小叶,呈灰白色影。舌回位于距状裂与侧副裂之间,呈灰白色影。禽距陷入侧脑室后角的内侧面,呈灰白色影。大脑半球的底部有梭状回,位于侧副叶与颞下沟之间的部分,呈灰白色影。小脑水平裂呈低信强度黑色影,将小脑分为上、下两面。齿状核位于小脑髓体的中部,呈灰色影,与顶核、球状核及栓状核共同构成小脑中央核。小脑半球下部之内侧近中线处有小脑扁桃体,呈灰白色影。

颈髓冠状面用于观察其两侧的神经根和证实在矢状面上显示的梭形膨大,C3~T2的颈膨大在冠状面比矢状面更为显著。在C7水平其横径可达12mm,脊髓在T9~L2的生理性膨大不如颈膨大显著。冠状面可显示脊神经的走行方向,颈部水平走行通过神经孔;胸段的脊神经向侧下方走行。腰椎冠状面可以显示脊神经向尾侧走行。

磁共振脑、脊髓矢状面成像:①矢状正中线层面(ER2-4-8):此层可见脑正中部弓形胼胝体,其前、中、后分别为胼胝体膝部、体部和压部。胼胝体的下方是侧脑室。侧脑室借穹窿与第三脑室相隔。穹窿体的前下方可见前连合孔。孟氏孔的后方为丘脑。脑干从上到下依次为中脑、脑桥和延髓。脑干前方是脚间池和脑桥前池。脚间池内可见动眼神经。脑桥前池内可见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中脑背侧、后连合和四叠体的前方可见大脑导水管,其上通第三脑室,下连第四脑室。松果体居于四叠体后方的四叠体池内。大脑半球内侧面位于胼胝体的前上后方,依次为直回、额上回、旁中央小叶、楔前叶、枕裂沟、楔叶、距状沟和舌回。脑干后方可见小脑半球。此层面可见蝶鞍内的垂体、垂体柄。②半卵圆中心层面:该层面显示额中回、半卵圆中心、侧脑室、侧脑室后角、内囊、豆状核壳、部分扣带回灰质、大脑中动脉、小脑半球和小脑髓质。③脑岛回和颞横回层面:此层面可见中央前沟、中央前回、中央沟、中央后回、中央后沟、额中回、脑岛回、颞横回、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枕外侧回、小脑水平裂、小脑下半月叶。

脊髓矢状面成像不受脊椎生理曲度的影响,可以充分连续地显示脊髓的全长,始于枕骨大孔平面,终于圆锥。颈髓边界清楚,在C3~T2之间的前后径较大,为生理性膨大。胸髓呈厚度均一的带状向下延伸,偏向椎管的前方。圆锥的位置通常不低于L2上缘水平,其在矢状面上显示良好,远侧的马尾神经呈带状影,靠近椎管的后缘。在T2加权矢状面成像上,脊髓呈均匀的中等信号或低信号,周围的脑脊液为高信号。在脊髓的中线可见一纵行的高信号细线状带影,宽约1mm,为包绕中央管的中线灰质。中央管见不到。在T1矢状面成像上不能显示与T2像上相对应的纵行细带。在有些情况下脊髓中心可出现纵行低信号或高信号带的伪影。在有流动补偿的情况下,高分辨率的矢状面T1加权所显示的脊髓后部的纵行低信号带,与横断面T1加权所见白质柱所显示的低信号相符。

在正常的大脑灰质中含水量较脑白质多,含脂肪较脑白质少,所以脑灰质的T1和T2弛豫时间均较脑白质长。在T1加权图像上脑灰质的信号强度较低,脑白质的信号强度较高。在T2加权图像上脑灰质的信号强度较高,脑白质的信号强度较低。质子密度加权成像时,灰质和白质的信号强度非常相似。脑脊液的T1和T2弛豫时间明显长于脑组织,故在T1和T2加权图像上,分别呈现为低和高信号区。头皮含大量脂肪组织,在所有成像脉冲程序均呈高信号区。颅骨板障内所含脂肪也较多,且血流缓慢,故也显示为高信号区。颅内板、外板、硬脑膜(如大脑镰和小脑天幕等)、乳突气房和鼻旁窦腔等不含质子或所含甚少,为无信号区或信号甚低区。脑垂体的信号强度一般高于脑白质,动脉常显示为无信号区。静脉血流较慢有时可呈现为高信号区。

MRI诊断颅脑疾病已经相当成熟,目前已取代了大多数CT的任务。随着MRI设备的发展和经验的累积,特别是MRI对比剂应用之后,利用MRI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将更为有效,应用范围更为广泛。

(冯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