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原战伤救治策略
高原战伤救治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军事斗争和作战行动的需要,按照军民联合、联勤保障、建制保障与区域保障相结合、定点保障与机动保障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遵循分级救治、时效救治和治送结合的基本原则。
(一)分级救治
分级救治是各级救治机构对伤病员进行分工救治的总称。分级救治是根据各种条件和医学要求,将伤病员的整个救治过程,由纵深梯次配置的各级救治机构,按照各自的救治范围分工完成。目的是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及时救治危重者,使绝大多数伤员获益,降低伤死率,提高救治效果。高原环境特别强调分级救治:①靠近前线的医疗资源相对于伤病员的需求严重不足,需要将有限的资源首先用于最需要救治和救治效果最显著的伤员;②危及生命或肢体的严重战伤需紧急救治,需在黄金时间内给予紧急救治,不允许长时间转运到战区外医疗机构。
高原战伤遵循分级救治原则,按照救治技术体系划分为战现场急救、紧急救治、早期治疗、专科治疗和康复治疗5个基本救治环节和阶梯。遂行保障任务时,应以伤病员尽早得到确定性治疗为目的,根据各类救治机构所处环境、保障能力和实际需求,因时、因地、因伤制宜,灵活掌握分级救治的任务和阶梯。伤员与军医间的距离决定了伤员能否存活,战术战伤救治、快速后送和途中救治是伤员有无机会由机动医疗队对战伤躯干出血、脏器损伤等实施损害控制性手术的基础。在保持救治连续和继承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救治的阶梯。有条件时,救治技术和力量应前伸配置及可越级后送。
(二)时效救治
时效救治是按照战伤救治的时效规律,在最佳救治时机采取最适宜的救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救治效果的保障原则和工作方式。提高战伤伤员存活率取决于填补战场和后送途中高死亡率的沟壑,限于救治资源,相对于医疗机构内救治,改善战术区救治和战术后方区的紧急救治能力是时效救治的关键环节。
由于高海拔地区的低氧环境,伤员对战伤和失血的耐受性也比在平原地区差得多。在相同程度的战伤和失血程度时,高原地区休克的发生会更早且更加严重,故高原伤员自然存活时间较平原更短,随着时间延长,死亡概率增大。时效救治的原理是基于对潜在可救治伤员,及时、有效的临时性处置可延长伤员存活时间,但延长时间有限,只有得到确定性治疗后伤员生命才可能得到挽救;采取措施的时间越早,措施越合理,效果就越好,伤死率就越低;救治时机中存在最佳黄金时间段,基于分级救治的原则,分时段采取相应救治措施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为达到最佳救治效果,战伤救治技术措施应在人员负伤后尽早实施。首次战场急救,宜在人员负伤后10分钟内实施;紧急救治,宜在人员负伤后1小时内实施;早期治疗,宜在人员负伤后3小时内实施;专科治疗,宜在人员负伤后6小时内实施。各环节救治时间根据战场环境和救治力量可灵活掌握。目前,缺乏关于高原战伤救治的精确、有强力证据支持的时效性指标,以下是伤后现场和紧急救治阶段威胁生命损伤的关键救治措施实施的时间节点。
1.30分钟内应完成的操作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9分的伤员应在10分钟内尽快完成气管插管;股动脉等大动脉出血伤员应在3分钟内完成有效止血;指压控制动脉出血的时间在20分钟转为其他措施控制出血;收缩压<12kPa(90mmHg)的腹部穿透伤应在30分钟剖腹探查。
2.1小时内应完成的操作
胸部穿透伤应争取在1小时内剖胸;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有指征者应在1小时内行切开减压;开放伤伤口应1小时内包扎;休克伤员应在1小时内开始输液。
3.4小时内完成的操作
低压复苏[收缩压 11~ 12kPa(80~90mmHg)]不超过 1.5 小时;止血带使用不超过2小时;出血伤员3小时内给予氨基环酸;无破伤风免疫者,开放伤应在4小时内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清;烧伤伤员应在4小时内检查并包扎创面。
(三)治送结合
高原战伤的医疗后送(medical evacuation,ME)是在战区统一指挥调度下,在医护人员保障下将伤员从现场转移至医疗机构,或转运到高一级救治阶梯医疗机构的过程,是分级救治连续传承的组成。高原地形复杂,道路险阻,后送线长。就20世纪60年代从火线到后方二线医院即使专车也需5天以上,而用担架后送伤员平均1km/h,每天行程10km左右,而且每副担架需要4~6人抬送伤员。迄今,我军运力和保障能力显著改善,但这种客观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仍然如初。高原落后的交通环境导致分级救治体系延迟甚至脱节,部分地域甚至不通公路,直升机也无法全年全天候到达。因后送时间长,途中救治就更加重要。途中救治是在伤病员后送过程中为防止伤病员伤情恶化而采取的必要的维持性医疗处置,在医疗后送全过程中持续的救治能力是后送体系的责任,也是一项独立的医疗活动,须在整个卫勤保障活动中提前规划。
现场除了受伤地点,还包括伤员到达前线手术队、野战医院等医疗机构之前的任何地点,如受伤现场、伤员收集点、营援助站等一级阶梯,暂时的、靠前配置的、没有外科能力的医疗机构等二级阶梯。
前线医疗后送(forward medical evacuation,FME)是将伤病员从受伤点运输至初始救治机构,类似平时的院前转运。战术医疗后送(tactical medical evacuation,TME)是在战区内、在不同医疗机构间转运伤员,并保持伤病员病情稳定的过程,如一级、二级和三级阶梯之间。
初始医疗机构是基于时效救治原则拟将伤员送达的最合适的救治机构,是最初接收、治疗和准备转运伤员的医疗机构,不一定是最近的机构,通常是最靠近前线的机动医疗队。
优良的途中救治能力是有效地降低士兵伤死率和伤残率的重要保证。高原前线医疗后送是将战场阵地等现场伤员转移后送,以伤员转移至车辆、飞机为起点,是火线现场医疗急救的延续。就医疗条件而言,前线医疗后送途中比火线现场有所改善,有更多的医务人员,救护车、直升机等转运平台更易携带事先准备好的先进医疗设备、器材和药材等(如电子监测设备、氧气、复苏液体和药品等),从而有条件实施供氧、损害控制性复苏、保温等急救措施,以及连续监测伤病员生理参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