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急性高原病救治
急性高原病防治的原则是先期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和科学下送,在积极实施救治、健康宣教、技术培训和高原病重症病例救治的同时,需要建立全面的群防群控体系、完善的医疗后送体制。
高原救援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需要针对高原特殊环境的身体适应能力,故针对高原地区的医护人员应相对固定,医护人员的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指挥员的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不宜进入高原的医护人员包括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糖尿病、肥胖、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贫血、癫痫等疾病或者妊娠期妇女等。进入高原者应近期没有感冒、头痛等身体不适状况。有高原经历者优先,以曾经在高原工作、生活或近期去过高原且高原反应不明显的人员为主要候选人员,这些人员长期生活在较高海拔地区,对高原缺氧寒冷的自然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一)急性高原病预防
部队和卫勤人员进入高原地区后,应先适应、后工作。行动中尽量落实合理的工作制度,宜采取轮班作业的方式,合理安排救援人员休息,保证睡眠时间,避免单独作业,做到有计划、间歇性作业,避免长时间、剧烈作业,避免因过度劳累而诱发或加重急性高原病,人员一旦出现高原反应症状,应立即停止工作,并吸氧、休息。
1.加快高原习服
高原习服是指平原人员进入高原后达到与高原低氧环境相适应之前出现的一系列生理、代谢变化,以保证人体在低氧条件下的氧获取、氧运输和氧代谢,使之能在高原完成接近平原水平的生理活动。高原快速习服是期望人体进入高原后能在短时间(2~3天)内建立起与高原低氧环境的对立统一,由此机体可迅速完成救援等任务。平原进入高原一般遵循“逐步登高、阶梯适应”的原则,海拔3 000m以上每天上升300m,不超过500m,在连续向上攀登3~4天或1 000m后,必须休息1天。此外,每天睡眠时间要达到低于所登达高度海拔500m的需求量。但对于救援人员而言,这些要求往往无法实现,影响因素包括海拔高度和机体状况。
高原习服个体差异大,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方案,以加强对救援人员的系统防护,如供氧、供水、营养、抗缺氧药物、改善睡眠、调控劳动强度等。
2.药物预防性干预
一般情况下,防止急性高原病的最佳策略是在人体能适应的条件下缓慢升高海拔高度。但由于所执行任务的紧迫性,这常常难以做到。因此,预防性药物干预被视为一种替代方法。
(1)肾上腺皮质激素:
地塞米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可减轻和防止组织对炎症的反应,从而减轻炎症的表现。激素抑制炎症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白细胞在炎症部位的集聚,并抑制吞噬作用、溶酶体酶的释放以及炎症化学中介物的合成和释放,可以减轻和防止组织对炎症的反应,从而减轻炎症的表现。地塞米松对高海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有效的,并且在治疗中往往被用作乙酰唑胺的替代药物。
(2)乙酰唑胺:
用于防治脑水肿和消化性溃疡病,能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和抑制胃酸分泌,可能也与其抑制碳酸酐酶作用有关。乙酰唑胺作为高海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药物已被广泛接受,尽管其理想剂量目前尚存争议。
目前尚无能够有效和快速预防急性高原病的药物,特别是在突发灾难的救援中能够快速起效的药物。
(二)急性高原病救治
急性高原病,特别是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复杂多变,早发现、早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1.急性高原病的救治原则
进入高原者应先适应高原气压低、空气稀薄的环境,限制体力活动,行走不宜太紧迫,睡眠、饮食要充足,经常性地作短时间的休息,休息时以轻微活动及深呼吸来加强循环功能及高度适应能力。身体健康的人患高原病的危险较小,但不能保证在高海拔地区不出现高原病。在高海拔地区饮酒应特别小心,高海拔地区饮一杯酒精饮料的影响相当于海平面地区的两倍影响,且摄入酒精过多的表现可能与急性高原病的表现相混淆。
一旦发生急性高原病,吸氧及降低海拔高度是最有效的急救处理。轻度急性高原病除多饮水补充因出汗、呼吸加快和空气干燥损失的水分外,主要给予对症治疗,一两天后就会好转。服用布洛芬、适量饮用温热水有助于减轻头痛。如果症状更严重,可服用乙酰唑胺、地塞米松或其他药物。如果仍不能好转,则需降低高度,直到患者感到舒服或症状明显减轻之高度为止。将急性高原病患者送至低海拔地区后多数可缓解,但严重的患者仍需紧急送至平原地区。
2.高原肺水肿的救治
除遵循高原地区灾难救援原则外,预防高原肺水肿的主要措施是携带纯氧电动制氧机,保证需要吸氧的人员随时吸氧。高原紫外线照射强度大,皮肤及呼吸道丧失水分多,要求人员注意适量补充水,避免机体水、电解质紊乱,以小量多次为宜,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心肺负担,诱发或加重肺水肿。寒冷和饥饿可加重缺氧,尤其是感冒后容易出现肺水肿,故要求人员注意保暖,提供温热饮食等后勤保障,一旦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腹胀等缺氧症状给予对症治疗。根据人员体力情况,科学轮换工作,每天队内巡视队员,及时输液、吸氧。
高原肺水肿可威胁生命,必须密切观察,卧床休息,给氧。如果无效,应将患者转移到低海拔地区,不要延误。硝苯地平作用很快,但只能维持几小时的疗效,不能取代把症状严重的患者转移到低海拔地区。一旦发生高原肺水肿,应早期给予吸氧,面罩吸氧可以提高吸氧浓度;吗啡可用于端坐呼吸、烦躁不安、咳大量粉红色或血色泡沫痰的危重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控制水的摄入。立即给予呋塞米20~40mg静脉注射;或40~80mg口服,2次/d,应用2~3天,利尿期间注意补钾,观察脱水情况,有烦躁不安时可用少量镇静剂,也可采用0.25g氨茶碱溶于50%葡萄糖液40ml,缓慢静脉注射以降低肺动脉压。口服泼尼松或静脉缓滴入氢化可的松,减少毛细血管渗透及解除支气管痉挛。有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的患者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病情稳定后转到较低的海拔地区继续给予治疗。为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可同时应用有效抗生素治疗。
3.高原性脑水肿的防治
高原脑水肿也可危及生命,治疗首先连续给予患者吸入95%的氧气和5%的二氧化碳,清醒后仍应间断给氧,用地塞米松、50%葡萄糖液、甘露醇、呋塞米、细胞色素等治疗,但要特别注意由于脱水和利尿过度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可使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如洛贝林、可拉明等;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感染。如果病情加重,应将患者转移到低海拔地区。如果病情恶化,延误转移到低海拔地区,可能导致生命危险。有高压氧装置的可使用高压氧舱进行治疗。
如果不可能转移到低海拔地区,可用增压装置治疗严重高原病患者,相当于降低海拔高度的这种装置(高压袋)是由轻型纤维制成的袋或帐篷和一个手动泵组成。把患者放入袋中,密封后用手动泵向袋中加压给氧,患者在袋中停留2~3小时。这种方法在紧急情况下是一种有效的临时措施。
常见错误
● 自认为身体素质好,或年轻,忽视高原反应的早期表现,如轻度甚至重度头痛、头晕、心悸、气短、胸闷等,没有及时休息、吸氧等,导致出现严重高原病。高原反应本质是缺氧,与年龄、身体素质没有必然联系。
● 工作安排时间长、强度大。这常导致疲劳、氧耗增加,诱发或加重急性高原病。应注意休息和吸氧等。
● 高原上出现头痛等,仅服用布洛芬止痛,没有重视急性高原病的发生和防治。头痛常是急性高原病的表现,对症用药虽然可以止痛,但并不能阻止急性高原病的发展。
● 高原易脱水而过量饮水。高原因紫外线照射强度大,皮肤丧失水分多,加上通过呼吸道丧失水分,饮水量超过平原,但如果出现高原肺水肿,则应严禁快速、大量饮水。
● 出现意识障碍、呼吸抑制等,期望通过药物治疗等缓解。判断病情甚为关键,此时应尽快转移到低海拔地区,或者用增压装置治疗。
(蒋东坡 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