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被覆上皮肿瘤及瘤样病变
良性者包括假上皮瘤样增生和乳头状瘤,恶性者包括多种癌。
一、假上皮瘤样增生
假上皮瘤样增生(pseudoepitheliomatous hyperplasia,PEH)为黏膜有炎症及肿瘤存在时,邻近黏膜被覆的鳞状上皮可以增生,上皮脚下延,似鳞状细胞癌。此时应注意与鳞状细胞癌鉴别(图1-15、图1-16)。鉴别依据是假上皮瘤样增生细胞的异型性不是特别明显,同时有明显的炎症或肿瘤背景。应仔细观察,尤其是在较高倍数下背景中肿瘤细胞近似于淋巴细胞时,勿忘转换高倍镜观察。
二、鳞状细胞乳头状瘤
鳞状细胞乳头状瘤(squamous cell papiloma)见于鼻孔及鼻前庭处,鳞状上皮增生,上皮表层可见过度角化及不全角化,内有纤维血管轴心,形态上类似于皮肤的寻常疣(图 1-17)。
三、呼吸上皮乳头状瘤
呼吸上皮乳头状瘤(Schneiderian papilloma)是发生于鼻腔鼻窦黏膜(Schneiderian膜)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与HPV6/11感染有关。包括3种类型。也可原发于鼻咽和中耳。
(一)内翻性乳头状瘤
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oma)多见于成年人,平均年龄50岁,男多于女。以单侧鼻腔侧壁发生者最多见。
镜下特点为非角化的鳞状上皮、呼吸上皮及黏液细胞混合性增生,约5~30层细胞厚,向上皮下间质内嵌入(图1-18)。表层细胞常为纤毛柱状、胞质常见空泡,增生的上皮内常见中性粒细胞浸润,基底层附近细胞可见散在核分裂象,但无病理性核分裂象。也有病例以鳞状上皮增生为主。常合并外生性生长。黏膜内浆黏液腺常消失。此瘤临床根除困难,术后多复发,约10%发生恶变,大多恶变为鳞状细胞癌(图1-19),恶变率在吸烟者(24.6%)明显高于不吸烟者(2.8%),未发现高危型HPV(HPV16及18)E6/E7转录活化与肿瘤进展、复发及恶变间的相关关系。偶见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的同时伴有恶性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病例。
图1-15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伴假上皮瘤样增生
A~E.增生的鳞状上皮似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上皮间可见异型淋巴样细胞增生及浸润;F.IHC示瘤细胞CD56阳性
图1-16 鼻中隔神经鞘瘤伴假上皮瘤样增生
A~C.鳞状上皮增生似高分化鳞癌,但细胞异型性不明显;D.IHC示S-100蛋白染色神经鞘瘤瘤细胞阳性,鳞状上皮细胞阴性
图1-17 鼻前庭乳头状瘤
A、B.病例1及病例2为乳头状增生的鳞状上皮,表层可见厚层过度角化及不全角化;C.病例3为乳头内可见纤维血管轴心;D.病例4为鼻前庭近鼻腔内侧肿瘤,增生鳞状上皮表层角化不明显
图1-18 内翻性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变
A、B.肿瘤上皮呈实心性或窦道状向间质内生长;C.伴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D.IHC示中度不典型增生,P53阳性细胞;E.中度不典型增生,印片;F.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G1、G2.冠状位及矢状位增强T1WI显示右侧鼻腔内软组织,伴经典增强改变,累及中、上鼻甲
图1-19 内翻性乳头状瘤鳞癌变
病例1,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形态之一:A~D.不同区域及形态,癌变细胞巢细胞异型性明显,呈鳞状细胞癌形态;E.IHC示癌变区瘤细胞P53阳性。病例2,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形态之二:F~I.鳞状上皮内微囊结构消失,呈实性增生;J.IHC示癌变上皮P53阳性;K.IHC示癌变上皮Ki-67阳性
(二)外生性乳头状瘤
外生性乳头状瘤(exophytic papilloma)的发病年龄较高,平均56岁,男多于女。几乎均见于鼻中隔。呈外生性(蕈状)生长,大小约2.0cm。镜下以复层鳞状上皮增生为主,含纤维血管轴心,被覆上皮厚约5~20层细胞。部分区可以假复层呼吸上皮增生为主,常混有黏液细胞(图1-20)。约20%可复发,恶变罕见。鉴别诊断包括角化性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其多见于鼻前庭,缺乏柱状细胞和黏液细胞。
(三)嗜酸性乳头状瘤
嗜酸性乳头状瘤(oncocytic papilloma)在三型中最少见,多见于50~60岁人群,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多发生于鼻腔侧壁、上颌窦及筛窦。
图1-20 鼻中隔外生乳头状瘤
乳头状及蕈状增生的鳞状上皮,部分区为柱状上皮,间杂少数黏液细胞
镜下为呼吸上皮,胞质具有嗜酸性,细胞多层,2~8层厚;可见外生性及内生性生长,呈乳头状及叶状,夹杂有黏液细胞,并形成小的黏液囊肿,伴嗜中性粒细胞浸润,故又称为微囊性乳头状腺瘤(microcystic papillary adenoma)(图1-21),细胞核小而深染。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表达细胞色素C氧化酶。电镜下胞质内可见大量线粒体。肿瘤切除不净可复发,5年复发率为25%~35%;有报告4%~17%的病例含有癌,大部分为鳞状细胞癌,也可见黏液表皮样癌、腺癌、小细胞癌及未分化癌等。有时需与低级别乳头状腺癌鉴别。
四、角化性鳞状细胞癌
鼻腔鼻窦角化性鳞状细胞癌(keratinizi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KSCC)少见,是头颈部鳞癌最少累及的部位。多见于60~70岁,偶可见于年轻人,男∶女= 2∶1。最常见于上颌窦,其次是鼻腔和筛窦,蝶窦与额窦少见。镜下形态及分级同其他部位鳞状细胞癌,可分为高中低分化(图1-22)。发生于鼻腔者预后好于发生于鼻窦者。
五、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
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non-keratinizi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NKSCC),也被称为施耐德(Schneiderian)癌、柱状细胞癌和移行细胞癌,多见于上颌窦和鼻腔,占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的10%~27%,也多见于60~70岁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病因不明,30%~50%病例可能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
【病理变化】
1.镜下观
常见带状缺乏分化的细胞向黏膜外侧呈乳头状,或呈内翻性生长方式向黏膜内生长,肿瘤细胞呈界限清楚的实性片状结构,有基底膜样物质包绕,在癌巢中无明显角化,在活检小标本中有时难以判断是否有浸润,与泌尿道的移行细胞癌形态近似。肿瘤细胞核呈卵圆形,核浆比高,常见基底层/表层的极性分布,基底层呈栅栏状排列,表层细胞扁平,偶见黏液细胞散在。核异型性不等,核分裂象和坏死均易见(图1-23)。
图1-21 嗜酸细胞性乳头状瘤及癌变
A、B.瘤细胞呈柱状,胞质嗜酸性,乳头状生长,上皮内示多个微囊;C.嗜酸性上皮和正常形态上皮;D.可见外生性生长;E.示癌变病例,男,81岁,癌变区上皮呈实性、向间质内浸润性生长,细胞异型性及核仁均明显,胞质嗜酸性,× 200;F.同上,× 400;G.IHC示癌变细胞CK7阳性
图1-22 角化性鳞状细胞癌
病例1,男,48岁,左上颌窦:A.CT冠状位,示左上颌窦占位,并破坏上颌窦骨壁及外侧软组织;B.镜下显示为角化性鳞状细胞癌,可见癌巢及角化珠。病例2,女,80岁,上颌窦:C.示原位癌;D.示癌变上皮(左侧)与正常呼吸上皮(右侧)交接处
该肿瘤可以表现为中分化和低分化两种,低分化者难以诊断为鳞状细胞来源,需和嗅神经母细胞瘤、神经内分泌癌、实性型腺样囊性癌及SMARCB1缺失癌鉴别。有时需和鼻腔鼻窦的乳头状瘤及癌变鉴别。
2.免疫组化染色
瘤细胞弥漫性表达CK(包括高分子量角蛋白,如CK5/6)、P63及P40。
六、具有腺样囊性结构的HPV相关性癌
【概念】
具有腺样囊性结构的HPV相关性癌(HPV-related carcinoma with adenoid cystic-like features)在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上显示肿瘤起自黏膜表面上皮和唾液腺的肿瘤,原位杂交检测高危型HPV阳性,在2017年版《WHO头颈部肿瘤分类》中归于鼻腔鼻窦非角化性癌。
【临床特点】
女性多发,男女之比为2∶7,发病年龄从40~75岁,平均55岁,临床表现为单侧鼻塞及涕血,少数可有溢泪;病变主要累及鼻腔、筛窦、上颌窦、蝶窦,眼眶也可被侵犯,鼻内镜显示为棕黄色或肉色肿块,表面覆有正常的黏膜;影像学显示鼻腔底部软组织占位,破坏硬腭在上腭形成肿块(图1-24A、B)。
【发病机制】
近年来研究发现,HPV在鼻腔鼻窦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具有重要作用,HPV一般首先感染鳞状上皮与黏膜柱状上皮交界区受损的上皮基底层细胞,通过DNA的自我复制,防止细胞凋亡,从而使细胞获得永生的能力,因此HR-HPV感染可以改变细胞增殖状态和导致细胞癌变。在鼻腔鼻窦肿瘤组织中,以HPV-6、11、16、18、33和35感染较为常见。
图1-23 上颌窦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
A.非角化的异型鳞状上皮呈乳头状增生;B、C.非角化性鳞状上皮在向外乳头状增生的同时,可见向黏膜内浸润生长,似膀胱的移行上皮癌;D.此处判断增生的上皮是否浸润较困难;E.此区域可见较多核分裂象;F.高倍镜下的乳头结构可见纤维血管轴芯,似膀胱的移行上皮癌
【病理变化】
1.肉眼观
送检组织多数呈破碎的组织,黄白,部分棕红色,可有出血。
2.镜下观
肿瘤细胞呈基底细胞样,排列呈实性团巢,部分呈梁状、腺管状、筛孔状及微囊状结构,通常由两种细胞构成,多数为基底样或肌上皮样及少量的腔面细胞,分裂象较多,间有薄层的纤维间隔,肿瘤有坏死,表面被覆的上皮常有不典型增生(图1-24C~E)。与唾液腺的腺样囊性癌不同,肿瘤一般很少浸润周围小神经。
3.免疫组化染色
与腺样囊性癌的表达相似,基底细胞或肌上皮细胞表达P63(图1-24F)、calponin、MSA、P40、S-100等,腔面细胞表达CK、CD117,肿瘤细胞和表面上皮均表达P16(图1-24G)。原位杂交检测肿瘤细胞高危型HPV DNA16/18阳性(图1-24H),主要为HPV33、HPV16/18,但与真正的腺样囊性癌不同,其没有MYB基因的融合。
【鉴别诊断】
腺样囊性癌
其常发生在周围有浆液腺和黏液腺的部位,表面被覆上皮往往没有不典型增生现象,也不表达P16,肿瘤细胞原位杂交HPV阴性,同时多有MYB基因的重排。
另外与基底样鳞癌和腺鳞癌鉴别,后两者常有较明显的鳞化和角化。
【生物学行为及预后】
肿瘤总体恶性程度不高,较鼻腔鼻窦非角化性癌的预后好,但是不及口咽部HPV相关性癌,因此尚有待更多的病例研究和随访,少数有复发,尚未有转移的报道。
七、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
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spindle cell(sarcomatoid)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SCC]是鳞状细胞癌的一个变型,特点是有大量恶性梭形细胞和/或多形性细胞,又称为肉瘤样癌。主要见于老年人,鼻腔鼻道少见,少于鼻腔鼻道鳞状细胞癌的5%。
图1-24 具有腺样囊性结构的HPV相关性癌
A.CT示鼻腔底部软组织占位;B.CT示肿物破坏硬腭在上腭形成肿块;C.肿瘤细胞呈基底细胞样,排列呈实性团巢,部分呈梁状,呈分叶状生长,间有薄层的纤维间隔,黏膜表面被覆的上皮常有不典型增生;D、E.肿瘤细胞呈梁状及实性排列,由两种细胞构成,为基底样或肌上皮样及少量的腔面细胞,可见灶状坏死;F.IHC示基底细胞或肌上皮细胞表达P63;G.IHC示肿瘤细胞和表面上皮均表达P16;H.原位杂交检测肿瘤细胞高危型HPV DNA16/18阳性
八、淋巴上皮癌
淋巴上皮癌(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是一种低分化的鳞状细胞癌或未分化癌,伴有明显的反应性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少见,多见于50~70岁,男∶女约为3∶1,鼻腔多于鼻窦,与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有关。
镜下改变类似于非角化性未分化型鼻咽癌(图1-25),但炎症浸润可能较轻。
免疫组化染色
瘤细胞AE1/AE3+,EMA+,大于90%病例瘤细胞EBER强表达。
诊断本病需除外鼻咽癌,同时应与鼻腔鼻窦未分化癌鉴别,后者核的异型性、核分裂象及坏死易见,EBER-。另外需与恶性黑色素瘤及恶性淋巴瘤鉴别。
九、鼻腔鼻窦未分化癌
鼻腔鼻窦未分化癌(sinonasal 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SNUC)罕见,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发病年龄广泛,为20~76岁,多为中老年人,白种男性多见。好发于鼻腔和筛窦。临床多表现巨大肿块(> 4cm),多部位累及,常侵犯眼眶、颅底及脑内。
【病理变化】
1.镜下观
可见巢状、叶状及片状分布,细胞巢边界清楚,无鳞癌或腺癌分化,核浆比例高,坏死及核分裂象常见,多形性不明显(图1-26)。
2.免疫组化染色
图1-25 淋巴上皮癌
病例,男,59岁:A.CT示肿物位于上颌窦内,突入鼻腔及眶内,骨质有破坏;B、C.可见未分化的梭形癌细胞,背景伴有明显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D.原位杂交瘤细胞胞核EBER阳性
瘤细胞多表达CK(单一角蛋白,多为CK7、CK8、CK19),EMA阳性、NSE阳性、P53可阳性,Ki-67增殖指数极高。Chg及Syn可局灶阳性。CK5/6为阴性,P63弱表达或阴性,P40阴性,CEA阴性,S-100阴性,P16阳性。EBER原位杂交阴性。
未分化癌和神经内分泌癌的鉴别仍存有争议,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交叉重叠,目前两者的鉴别对临床治疗没有意义。鉴别诊断包括淋巴瘤、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具有腺样囊性结构的HPV相关性癌、基底样鳞状细胞癌、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嗅神经母细胞瘤、NUT癌、腺泡状横纹肌肉瘤、PNET、实性型腺样囊性癌及恶性黑色素瘤。
十、鼻腔鼻窦SMARCB1缺失癌
【概念】
鼻腔鼻窦SMARCB1缺失癌[SMARCB1(INI-1)-deficient carcinomas of the sinonasal tract]形态上表现为鼻腔鼻窦未分化癌或非角化性癌,但SMARCB1(INI-1)阴性的鼻腔鼻窦上皮性恶性肿瘤。
【临床特点】
临床上发病年龄约28~78岁,平均54岁,性别无明显差别,主要侵及筛窦,表现为鼻塞、局部疼痛和眼部症状。鼻内镜检查为鼻道红色肿块,表面尚光滑,有充血和少量分泌物,影像学显示鼻腔软组织占位,累及筛窦和上颌窦伴相应的骨组织破坏(图1-27A)。
【发病机制】
SMARCB1(INI-1)是一种抑癌基因,其染色体22q11.2的产物广泛存在于正常组织的细胞核内。研究发现,在少数肿瘤如中枢神经的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肾及软组织的横纹肌样瘤、上皮样肉瘤、肾髓样癌、软组织肌上皮癌、上皮样神经鞘膜瘤、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等存在SMARCB1(INI-1)的缺失。近期发现,在鼻腔鼻窦也存在SMARCB1(INI-1)缺失的癌。SMARCB1作为SWI/SNF复合体的核心亚基参与核小体染色质重塑,通过对核小体染色质的重塑影响基因的转录表达,从而影响细胞表型。具体机制尚待深入探讨。
图1-26 未分化癌
A.癌细胞分化差,未见明显的鳞状及腺样分化;B.分化差的癌细胞巢,伴灶状坏死;C.癌细胞核浆比高,核仁明显,可见核分裂象;D.IHC示癌细胞Ki-67增殖指数高;E.IHC示癌细胞P63阴性;F.IHC示癌细胞P40阴性
【病理变化】
1.肉眼观
肿瘤呈棕红色至黄白色,质地中等,可出现坏死。
2.镜下观
黏膜上皮下癌细胞呈巢状、团块状生长,伴明显坏死(图1-27B),部分区可见不规则的囊样结构,肿瘤细胞大部分呈基底细胞样,少数可呈浆样、横纹肌样,部分胞质较丰富,核仁明显(图1-27C~E),可见核分裂象,肿瘤侵及周围组织及骨组织。
3.免疫组化染色
瘤细胞表达CK(图1-27F),部分表达Syn、P63和P40,偶表达S-100蛋白,少数病人可表达P16,增殖指数Ki-67灶性较高(图1-27G),但是SMARCB1(INI-1)阴性(图1-27H),同时肿瘤细胞也不表达NUT。
4.分子遗传学
FISH:大部分为SMARCB1(INI-1)纯合子的缺失,个别为SMARCB1(INI-1)杂合子的缺失;原位杂交HPV阴性,PCR也阴性。
【鉴别诊断】
1.非角化性癌或基底样鳞癌
癌细胞分化或高或低,偶有鳞化,肿瘤细胞除了表达上皮性标记外,同时表达SMARCB1(INI-1)。
2.HPV相关性癌
虽然少数的SMARCB1(INI-1)缺失的鼻腔鼻窦癌也可表达P16,但是与HPV相关性癌不同,FISH或PCR检测HPV是阴性,预后也更加差。
3.恶性黑色素瘤
鼻腔黏膜黑色素瘤的细胞形态多样,约半数为无色素型,因此会与SMARCB1(INI-1)缺失的鼻腔鼻窦癌相混淆,免疫组化在两者鉴别上起关键作用,黏膜黑色素瘤表达HMB45、Melan-A及SMARCB1(INI-1),而SMARCB1(INI-1)缺失的鼻腔鼻窦癌,相应的标记均为阴性。
图1-27 鼻腔鼻窦SMARCB1缺失癌
A.CT示鼻腔软组织占位,累及筛窦和上颌窦,伴相应的骨组织破坏;B.癌细胞呈巢状、团块状生长,伴明显的坏死;C.瘤细胞胞质透明,局部可呈浆样、横纹肌样;D.部分区可见不规则的微囊性结构;E.瘤细胞核核仁明;F.IHC示瘤细胞表达CK;G.IHC示瘤细胞增殖指数Ki-67灶性较高;H.IHC示瘤细胞SMARCB1(INI-1)阴性,间质细胞INI-1阳性
4.NUT癌
也是2017年WHO头颈部肿瘤分类中新列出的鼻腔鼻窦肿瘤,其形态上有较明显的特征,即团巢状的癌细胞边缘区瘤细胞分化差,中心区域有突然出现的鳞化及角化灶,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表达NUT或NUT-1等。
【治疗及预后】
SMARCB1(INI-1)缺失的鼻腔鼻窦癌是侵袭性较高的恶性肿瘤,常常累及颅底及脑组织,预后较差,需要综合性治疗,即使选择了手术+放化疗,短期内复发转移,死亡率较高,有数据显示,约2/3的病人在诊断后的两年内去世。
十一、NUT癌
【概念】
NUT癌(NUT carcinoma)是指伴有睾丸核蛋白(nuclear protein in testis,NUT)基因重排的癌,又称伴t(15;19)(q14;p13.1)易位的癌,或侵袭性t(15;19)阳性癌或中线致死性癌。
【临床特点】
NUT癌多来源于中线部位的器官,如头颈部及胸腺等,是一种少见的高侵袭性的低分化癌,目前发现其发病率约占上呼吸消化道低分化癌的18%。病人年龄范围0~82岁,近90%的病例发生于40岁以前,而儿童及青少年占70%左右。女性略多见。
多数头颈部病例(65%)发生于鼻腔及鼻窦,偶见于眼眶、鼻咽、口咽、喉、会厌及大唾液腺。NUT癌以侵袭性强为特点,鼻腔鼻窦的肿瘤常伴有眼眶及颅内浸润。许多病例在就诊时就已经发生肿瘤的转移,最常见转移部位是淋巴结、骨、肺、胸膜及皮肤与皮下软组织。
影像学
NUT癌没有特异性的影像学改变。在CT或MRI检查时,肿瘤显示低密度区,有些病例会有密度不同的增强区(图1-28A、B)。对于侵袭性病例,CT的横断面检查可以显示肿瘤与周围毗邻脏器的关系,很好地评价浸润情况,提示肿瘤的恶性行为。
【组织学来源及病因】
NUT癌的细胞起源不明。French等认为来源于神经嵴,因为肿瘤大部分发生于中线器官,而没有原位癌的表现,且睾丸核蛋白在成人的睫状神经节有较高水平的表达。还有学者认为尽管大部分肿瘤没有鳞状上皮分化,但P63染色呈阳性支持其起源于鳞状细胞系。最新的观点认为NUT癌发生于多能干细胞。
NUT癌的病因不明,已有的研究显示它与EB病毒及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无关,也不同于某些鳞状细胞癌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NUT癌病人常无吸烟史。
【病理变化】
1.肉眼观
因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较少,现有病例显示,肿瘤呈局限性,常伴有出血、坏死。
2.镜下观
肿瘤常由片状排列的低分化或未分化肿瘤细胞构成,瘤细胞与其他低分化肿瘤相比,显示单形性(克隆性),而没有多形性。少数病例可见纤维间质内呈巢状排列的瘤细胞,常见大片的凝固性坏死,间质淋巴细胞灶状浸润,类似淋巴上皮癌的结构。瘤细胞的黏附性较差,细胞约为淋巴细胞大小的2~3倍,核质比较高,细胞核大小相对较一致,但核型不规则,异形明显。染色质细腻,或呈颗粒状、囊泡状。核仁明显,常见核分裂象或凋亡小体。肿瘤细胞有少许胞质,呈嗜酸性或嗜碱性。很少有细胞内或细胞外黏液。瘤细胞常有不同程度的鳞状上皮分化,具有特征性的是“鳞状上皮突然分化”现象,即不成熟、分化较差的细胞突然过渡为分化较好的成熟鳞状上皮细胞巢,可有角化物形成,有时会出现类似胸腺小体的结构,而没有出现鳞状上皮层次的逐渐分化(图1-28C~F)。少有腺样、间叶及神经内分泌分化。
3.免疫组化染色
NUT癌弥漫表达(> 50%)特异性的NUT单克隆抗体(C52),其敏感性为87%。此外,弥漫或局灶性表达全角蛋白、P63及P40,其他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角蛋白表达不确定,如CK7、CK20可有不同程度的表达,CK8/18不表达;上皮细胞膜抗原(EMA)、癌胚抗原(CEA)表达不一致,常为局灶阳性。CD34、CD56也分别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图1-28G、H),P16及TTF-1也有表达的报告。而CD57、CD99、结蛋白(Desmin)、肌红蛋白(myoglob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嗜铬粒素A(CgA)、突触素(Syn)、白细胞共同抗原(LCA)、S-100蛋白及HMB45均无表达。
4.超微结构
可见胞质及胞核电子密度均较低的“亮细胞”及胞质及胞核电子密度均较高的“暗细胞”两种细胞。肿瘤细胞常有突出的核仁,胞质内有少量分化差的细胞器。偶尔可见细胞的基底膜及细胞间的中间连接,而显示有鳞状上皮分化。但没有张力丝及桥粒形成(图 1-28I)。
5.分子遗传学
NUT癌的重要特征是睾丸核蛋白基因的重排。目前,约有70%的病例发生t(15;19)(q14;p13.1)易位,即位于15q14的NUT基因的第2号内含子与位于19P13.1的BRD4基因的第10号内含子融合,形成6.4kb的BRD4-NUT融合基因,几乎整个睾丸核蛋白基因均包含于BRD4-NUT融合基因中(图1-28J)。睾丸核蛋白通常仅在睾丸中表达。约有1/3的病例伴有睾丸核蛋白基因与其他基因发生易位,形成NUT-variant融合基因,其中包括少量的与位于9q34.2的BRD3基因易位,形成BRD3-NUT融合基因。细胞遗传学、荧光原位杂交、DNA印迹、RT-PCR分析及靶向二代测序可检出该易位。
发生于头颈部及胸腔等中线器官,病人年龄多较轻,多无吸烟史;无EB病毒及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具有低分化癌组织形态学特点,瘤细胞显示明确的单形性(克隆性);免疫表型表现为角蛋白阳性或单一的鳞状上皮标记阳性;NUT抗体标记核阳性(≥50%);FISH等检测确定有NUT基因易位或BRD-NUT融合基因。当瘤细胞为局灶性NUT抗体阳性(小于50%)或NUT阴性表达时,如仍高度疑为NUT癌应再进行FISH等检测。
【鉴别诊断】
主要是与发生于鼻腔鼻窦的各种小圆细胞肿瘤鉴别。
1.Ewing肉瘤/原始神经外胚瘤(PNET)
Ewing肉瘤/PNET,一般发病年龄较年轻(< 30岁),组织学形态无鳞状上皮分化,细胞核染色质较细腻。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Vimentin及CD99阳性表达,有些病例可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如CgA、Syn和S-100蛋白,而CK一般为阴性,仅部分可出现局灶阳性。NUT抗体标记阴性。
2.横纹肌肉瘤
通常发生于儿童及年轻人,好发于鼻道,大部分为胚胎型(80%),其余为腺泡型或梭形细胞型。横纹肌肉瘤常排列呈片状或腺泡状,可见位于细胞周边的核及重叠的多核巨细胞,无角化,坏死不明显,免疫组化染色表达Desmin、肌特异性肌纤蛋白(MSA)、肌红蛋白(myoglobin)及横纹肌肉瘤标志物(MyoD1)等肌源性抗体,而CK和NUT抗体标记阴性。
图1-28 NUT癌
A.MRI矢状面示左侧后组筛窦分叶状肿瘤,并累及颅内及眼眶,病变侵及颅底;B.同上病例,轴向图,示肿瘤浸润左眶内;C.右额窦中线癌,呈片排列的未分化肿瘤细胞,核仁明显,可见瘤细胞凋亡;D.左鼻腔中线癌,肿瘤细胞有少量嗜酸性或嗜碱性胞质,核形及核大小不规则,染色质呈泡状,核仁明显,可见核分裂象及凋亡小体;E.肿瘤的“突然角化”特征,角化细胞与分化差的小细胞混合存在;F.女,19岁,鼻顶部内侧,“突然角化”特征,角化细胞在癌巢的内侧,分化差的小细胞在癌巢的外侧;G.IHC示NUT抗体染色,> 90%的肿瘤细胞核弥漫阳性;H.IHC示P63抗体染色,肿瘤细胞核弥漫阳性;I.TEM可见电子密度较低的明细胞和电子密度较高的暗细胞,可见较多糖原及少数线粒体,细胞器匮乏;J.FISH示分离探针显示NUT基因重排,红绿色探针正常情况下结合在15号染色体NUT基因两侧,因易位使两者分开
3.恶性黑色素瘤
多见于中老年人,最好发于前鼻中隔,其次是上颌窦。由混合性的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及浆细胞样细胞组成,具有明显的核仁和核内包含体,且胞质内有多少不等的黑色素颗粒,无角化现象。电镜下可见黑色素小体。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S-100蛋白及Melan-A(MART-1)阳性表达,黑色素瘤抗体(HMB45,Melanoma)有不等量的表达,而CK及NUT抗体标记阴性。
4.嗅神经母细胞瘤
好发年龄呈双峰分布,分别为11~20岁及51~60岁。组织学形态上高级别的嗅神经母细胞瘤更难与NUT癌鉴别。需结合病变部位及免疫组化染色。一般而言,嗅神经母细胞瘤原发于鼻腔顶部嗅区,肿瘤呈分叶状结构,可见真假菊形团及神经微丝等结构,间质薄壁血管丰富;大部分肿瘤一致性表达NSE、Syn,支持细胞S-100蛋白阳性表达,CK弱表达或不表达、Vimentin常呈阴性,或散在小灶状阳性。NUT抗体标记阴性。
5.淋巴上皮癌
好发于鼻咽部,男性多见,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其特点是肿瘤细胞呈不规则岛状、实性片状、梁状和单个瘤细胞,瘤细胞密集混合于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中,与NUT癌瘤细胞的松散排列及间质淋巴细胞浸润有相似之处。但典型的淋巴上皮癌具有特征性细胞形态,瘤细胞常呈合体状,细胞边界不清,胞核常为空泡状,可见居中的明显的大核仁。坏死及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不常见。NUT抗体标记阴性。EBER原位杂交呈阳性表达最具诊断意义。
6.神经内分泌癌
发生于头颈部特别是上呼吸道的神经内分泌癌很少,较纵隔的发生率为低。较常见的小细胞癌的组织学形态为黏膜下层的瘤细胞呈片状、索状及带状,细胞异形明显,核质比高,分裂象多,常见凝固性坏死,与NUT癌的形态相似,但有时可看到菊形团样的神经内分泌结构。免疫组化染色对神经内分泌标记有不同程度的表达(Syn、NSE、CgA等),S-100蛋白有时表达,而CK为弱表达(呈核旁点状或球状阳性)。NUT抗体标记阴性。
7.生殖细胞肿瘤
纵隔等胸腔脏器的生殖细胞肿瘤发生率较上呼吸道为高,NMC的细胞排列及间质淋巴细胞浸润,需要与精原细胞瘤、胚胎性癌等生殖细胞肿瘤相鉴别。免疫组化染色,生殖细胞肿瘤CK呈阴性,NUT呈局灶核阳性(< 5%),而NUT癌CK阳性,NUT呈弥漫核阳性(≥50%)。
8.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或未分化癌
较少见,发病平均年龄为55~60岁。临床经过与NUT癌相似,均具有高侵袭性,组织学形态相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NUT阴性。它们的预后均很差。
9.大细胞淋巴瘤
NUT癌的瘤细胞明显异型,染色质呈颗粒状及明显核仁时,需要与大细胞淋巴瘤鉴别,但如果病变中有不同程度的鳞状上皮分化,则可除外淋巴瘤。否则需做免疫组化染色进行鉴别。
【治疗及预后】
NUT癌的病程凶险,平均生存时间为9.8个月,目前尚未建立特异性的治疗方案。有报道显示,伴有NUT-variant的NUT癌病人的预后较BRD4-NUT基因重排的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