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早癌内镜和病理对照图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食管病例5——食管早癌黏膜活检后

患者信息

男,62岁。

主要病史

患者因胸骨后烧灼感行胃镜检查时发现食管中下段黏膜病变,考虑早期食管癌,入院行进一步治疗。

辅助检查

1.胃镜及病理

胃镜提示食管距门齿30~34cm见斑片状糜烂,界限清楚,活检质软;活检病理提示(食管距门齿33cm)黏膜慢性炎伴糜烂坏死,霉菌样菌落,鳞状上皮重度异型增生,不排除鳞癌可能。

2.胸部CT扫描

未见明显异常,右侧气管食管沟小淋巴结。

3.肿瘤指标

血清铁蛋白405.19ng/ml↑,其他男性肿瘤指标正常。

内镜检查

白光观察,食管距门齿30~34cm黏膜充血,距门齿33cm见局部凹陷,凹陷处充血更明显(图2-5-1)。

图2-5-1 早期食管癌白光内镜表现

白光内镜诊断:

凹陷比较明显,考虑浸润深度较大,可能浸润至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

NBI观察可见距门齿30~34cm棕褐色改变,伴有颗粒增粗。放大模式观察时显示距门齿33cm附近病变部血管紊乱,凹陷区黏膜变薄,其下有明显的微小毛细血管集中聚集,与典型的B2型血管似乎不同,在凹陷周围可见较典型的B1型血管(图2-5-2)。

图2-5-2 早期食管癌NBI+ME内镜观察

A.NBI观察,距门齿30~34cm棕褐色改变,伴有颗粒增粗;B.NBI+ME弱放大观察,距门齿33cm凹陷区附近病变部血管紊乱;C.NBI强放大观察图片中央(白框内)黏膜变薄,其下有明显的微小毛细血管集中聚集,与典型的B2型血管不同,周围可见较典型的B1型血管(黄色箭头所指)

1.0%鲁氏碘液染色观察距门齿30~34cm显示不染区,病变整体边界清晰,中央有正常染色带把病变隔离成大小不等三块(图2-5-3)。

图2-5-3 早期食管癌鲁氏碘液染色内镜表现

A.近端观察;B.远端观察

染色两分钟后待碘液褪色后距门齿33cm凹陷处两块黏膜显示呈“粉红色征”,周围有淡黄色的含碘类物质渗出(图2-5-4)。

图2-5-4 早期食管癌鲁氏碘液染色内镜表现

A.碘染色后两分钟后病变区变化;B.白光内镜、NBI+ME、碘染色对于同一处病变图片对比

内镜诊断

食管中段0-Ⅱb+Ⅱc型(浅表平坦型和浅表凹陷型)病变,放大内镜+NBI可见B1型血管,凹陷区黏膜变薄,见异常密集的微血管,碘染色可见“粉红色征”。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考虑,凹陷区可能浸润至黏膜肌层。

治疗方案

行ESD治疗。

完整切除病变,黏膜下层无黏连,观察ESD治疗后创面清爽,肌层无损伤,边缘清晰,无肿瘤残留表现。标本大体观察:黏膜组织一块,面积5.5cm×3.5cm,病变继续行鲁氏碘液染色观察,病变中央区见多灶不染,有带状棕色着色区,局部见不规则斑片状浅染色区,四缘见完整的棕色着色,提示完整切除病变。根据内镜观察情况进行手术标本的病理切片制作(图2-5-5)。

图2-5-5 ESD治疗

A.ESD治疗后创面;B.标本大体观察;C.白圈内为内镜诊断病变最严重处,白色虚线为标本第一刀切开位置

病理检查

A病变最重区组织条切片观察,20倍放大,见病变最重区上皮延长、增宽,固有层内淋巴组织增生。40倍放大观察,部分黏膜糜烂、炎性肉芽组织形成,部分鳞状上皮增生、深染,黏膜固有层见小血管增生、淋巴组织增生及淋巴滤泡形成(图2-5-6)。

图2-5-6 病理观察图

A.病变最重区组织条切片观察,白框内为病变主要范围;B.20倍放大,白框为病变最重范围;C.40倍放大观察

病变区高倍镜下观察,显示细胞增生排列紊乱,极性消失,可见细胞内角化,细胞异型性明显,细胞核增大、深染,核质比增高,异型细胞超过鳞状上皮上1/3层(图2-5-7)。

图2-5-7 高倍放大观察

A.100倍放大;B.200倍放大;C.400倍放大

观察距门齿33cm凹陷处碘染色后出现“粉红色征”区域。

白色箭头所指:凹陷部的白光内镜、NBI、病理;黄色及红色箭头所指:凹陷周边的白光内镜、NBI、病理(图2-5-8)。

图2-5-8 内镜-病理对应观察

对出现“粉红色征”的凹陷区域及其周围区域进行进一步A观察,凹陷区中央可以看到黏膜层有丰富的小的血管结构,与放大内镜NBI模式时看到的微血管结构相符合,但凹陷部表面未见明显异型的肿瘤细胞。但在凹陷交界部看到了黏膜缺损的痕迹和细胞修复后的改变,故“粉红色”的凹陷部位考虑为活检后改变(图2-5-9)。

图2-5-9 病变区观察

A.凹陷区对应20倍放大;B.凹陷区40倍放大;C.凹陷区200倍放大;D.凹陷区400倍放大;E.凹陷交界部200倍放大;F.凹陷交界部400倍放大

病理诊断

食管ESD标本:黏膜慢性炎伴部分鳞状上皮重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备注:黏膜周切缘及基底切缘均阴性。

分析

凹陷处出现的粉红色改变可能不是真正的“粉红色征”,此处活检后造成局部黏膜缺损,屏障缺失最严重,所以碘液最先消散掉。

食管染色主要是使用1.0%~1.5%浓度的鲁戈氏碘溶液,肿瘤细胞由于缺乏糖原,不能与碘液产生反应,所以病变区域通常不染。慢性炎症、上皮过度角化、不同程度的细胞异型增生都能导致细胞糖原减少。所以,碘染不着色并不意味着一定就遇到了肿瘤性病变。

如果不染区在喷洒碘液后2~3分钟褪色时出现了粉红色的改变,则提示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是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