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求真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岳沛芬序

德超学兄以八十高龄,历时两年余,完成《医道求真录》一书,付梓前告以著述志趣并赐阅书稿。拜读之余,不胜欣喜、感慨与敬佩。

先父岳美中先生晚年与德超学兄的芝兰之谊,缘于父亲的一个学术意愿与心结。父亲主张医家治学著述,要“早背读,积资料,晚下笔”。其中晚下笔,是指写作承先启后、流传后世的著作而言。“医者对学术研究要有攀登高峰的雄心壮志,要有传世不朽的百代思想。当然,有超前轶后的雄心壮志,不等于对学问就有绝对成功的把握,有继往开来的百代思想,不等于就有不朽的名山事业。可是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是有它一定道理的。只要逐年逐月、有计划性地把历史和现代资料积累得比较充足,到50岁以后,就可以下笔去写……写出承先启后的著作,完成自己这一代的学术任务,才算不负此生。”(《岳美中全集·上编》)依照这一治学理念,几十年刻苦治学,倾心临证,勤奋笔耕,发表近百篇学术文章,写作多种医案、医话、杂俎,积累大量手稿资料,但除了一部未能出版的《中国麻风病学》,没有出版专门著作,规划和准备多年的关于《伤寒》《金匮》研究、肾脏病研究、本草学研究方面的著作,由于身体、工作、环境等原因,一直未能完成。晚年身体向衰,仍然不愿放弃,积极寻觅助手,协助研究著述。1977年夏,刘寿山先生介绍与德超学兄相识,初步接触后,感到德超学兄勤奋好学,有临床经验,文字功底也好,遂报经中医研究院领导同意,拟调德超学兄做助手,协助进行《伤寒》《金匮》的研究著述。商调期间,还曾嘱其先行整理部分肾病研究的文稿,德超学兄对此非常认真。其时德超学兄正在参加全民所有制医务人员资格考试,考试一结束,就多次来信商量,拟定了整理提纲,还曾专门来京请教。后来,商调来京和整理肾病书稿之事,都因父亲病重而未能进行,留下了遗憾,也留下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友谊。

我父亲与德超学兄交往时间不长,又是在身体衰弱、工作繁忙的晚年,但授受之间十分认真,多有书信往还,还不时寄赠书刊。对于德超学兄请教的问题,父亲都认真作答。1977年6月,德超学兄寄来所写《痹症病案分析》文稿,请父亲审阅。其时父亲已不能阅读,艰于书写,只能由我代读,他认真斟酌。父亲在复信中说明了当时的情况:“关于大作,因鄙人视力模糊,只凭小女口诵,我以耳代目听了一遍,未能深入地研读,提了些不够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另纸寄呈)。”另纸所附六条,从立意、内容到引文处理,都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德超学兄多年致力于对父亲学术思想的学习与应用。《医道求真录》很多章节都贯穿着对父亲病证结合、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学术思想的体会、阐述、应用,并将辨证论治与微观辨病相结合,灵活运用专病专方专药,以提高疗效。可见其学思之勤、用功之深。除与父亲交往从学,德超学兄还与多位著名中医药学家交往,转益多师,得其所长。这种尊师重道、诚恳向学的精神,是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很值得我们学习。

德超学兄是一位感念旧情、珍重友谊的人。父亲去世后,经常问候师母,这种问候多是直接写信,有时也请耿鉴庭先生转达。记得还给老人寄过当时稀缺的全国粮票。母亲去世后,德超学兄与我们经常保持联系。每次来京聚叙,多是关心父亲学术著作的整理出版和学术经验的研究传承。逢年过节或我家人生病,多次派女儿来家里或到医院看望。德超学兄为人处世中所体现和坚守的道德传统,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尤其难能可贵。我想,这也是他耄耋高龄,能够朗健身心、成就学问的重要内在力量。

德超学兄指定为其大作出版写几句话,力辞未允,只能记述一点往事如上,表达祝贺与敬意。

岳沛芬于北京

2018年8月

陈立夫题词

方药中题词

邓铁涛书信

邓铁涛书信

刘寿山题词

邓铁涛题词

董建华题词

朱良春题词

刘渡舟题词

何任题词

周仲瑛题词

施奠邦题词

李克光题词

王庆国题词

蔡炳允题词

粟岛行春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