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了?不用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乙型肝炎的“高危人群”

哪些人身上最可能“潜藏”着慢性乙型肝炎

中国是“乙型肝炎大国”,我国目前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人群达7.18%,也就是说约有9300万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目前被发现确诊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只是冰山一角,不少患者发生了肝硬化,甚至直到肝癌破裂了才到医院抢救而被发现患有乙型肝炎。因此,尽快找出那些“潜藏”着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对于控制进一步传染、及早控制病情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哪些人身上最有可能“潜藏”着慢性乙型肝炎呢?

1.有乙型肝炎家族史者

因为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共用生活用具等密切接触的原因,乙型肝炎病毒在家族内部成员传染,导致乙型肝炎感染呈现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尤其是母亲患有乙型肝炎,在生育和哺乳期传染给孩子导致的“母婴垂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传染的主要途径。

2.性工作者

由于没有采取合理防护措施,性生活时通过生殖道、口腔黏膜破溃处的“血液接触”被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3.吸毒

吸毒人群往往由于共用注射器和混乱的性生活状态,而致乙型肝炎病毒互相传染。

4.同性恋者

肛交等非正常性生活方式,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肛门破溃黏膜而传染。同性恋人群如果性伴侣较多,导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概率也就大大增加。

5.经常接受血液透析及输注血制品者

这类感染方式又被称为“医源性感染”,与既往我国医疗条件有限,对献血者所献血液没有严格检查,以及血液透析时未能使用“一人一管”等感控措施不到位有关。

6.文身、洁牙者

不少人会在街头及不正规的机构进行文身、洁牙等,由于这类操作往往没有严格消毒和执行“一人一针”等有关感控措施,通过针具等导致了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

7.免疫功能低下者

患有肿瘤、血液病、化疗、器官移植服用抗排异药、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很容易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或导致乙型肝炎暴发。

8.其他

小儿、孕妇、老年人及经常酗酒的人,如果没有接种过乙肝疫苗,体内没有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也容易罹患慢性乙型肝炎。

婴幼儿:

5岁之前的婴幼儿,免疫系统不成熟,对入侵的肝炎病毒不能及时清除,且容易产生免疫耐受。因此,婴幼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很容易成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尤其是有肝炎家族史者。

孕妇:

孕妇比一般女性更易患乙型肝炎,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妊娠后胎儿生长发育所需大量营养全靠母体供应,造成孕妇的肝负担大大加重,抗病能力也随之明显下降。

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内脏器官功能退化,肝血流量减少,肝吸收营养、代谢物质和清除毒素的能力也相应减退,肝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肝损伤后恢复能力下降,同时全身免疫功能下降。因此,老年人也是乙型肝炎的易感人群。

长期嗜酒的人:

长期嗜酒可导致脂肪浸润、肝细胞炎症、变性,引起肝功能异常,导致抗病能力下降。

乙型肝炎有哪些具体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主要表现为体力不支、疲劳、没精神。主要是肝功能受损、进食减少、食物消化吸收障碍、营养物质摄入减少造成的。

2.消化道症状

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厌油、恶心、腹胀、上腹部不适等症状。主要是因为肝炎活动时胆汁的分泌减少,使得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受到影响,另外,胃肠道的充血、水肿也会影响食物的吸收和消化。

3.黄疸

主要是因为肝病病情较重时,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加,胆红素从尿液中排出增多,使得尿液颜色加深,这是黄疸最早期的表现。

4.疼痛

乙型肝炎的疼痛症状主要表现为肝区疼痛,乙型肝炎患者一般没有疼痛症状,但是当肝包膜紧张,肝包膜上的痛觉神经受刺激,就会出现右上腹、右季肋不适或隐痛。

5.肝脾肿大

肝炎早期,脾没有明显的肿大,后期会因为门静脉高压等原因,大量血液流入脾,使得脾淤血,引起脾大。

6.肝外表现

主要表现为肝硬化患者面色晦暗,出现肝病面容,还会出现蜘蛛痣或肝掌以及内分泌失调等症状。

如何排查体内“潜藏”的乙型肝炎病毒

排查一个人体内是否潜藏有乙型肝炎病毒,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去医院抽血检查一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乙型肝炎两对半”。

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后,一般6周至半年后发病。通过输血和透析等途径传染的乙型肝炎发病多在4周左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潜伏期60~90天最常见,极限45~160天。

因此,如果怀疑自己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去医院检测一下乙型肝炎两对半,则基本就可以确定体内有没有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了。

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方式有哪些

1.母婴传播

是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尤其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乙型肝炎e抗原双阳性的母亲可将乙型肝炎病毒传染给婴儿,引起婴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过程。

这一过程又可分为3个阶段:怀孕时经胎盘传播、分娩期产程中的传播及分娩后经哺乳等密切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又称垂直传播或围生期传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尤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e抗原双阳性的孕妇,如不加以积极阻断预防,可使95%的新生儿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新生儿被感染后也极易形成长期性携带。

2.经血传播

使用被污染的血制品和使用被污染的器具如针灸针、注射器、手术器具、透析器具、采血器具等,可传播乙型肝炎,称为“医源性传播”。研究表明,输注入体内极微量含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血(0.00004ml),就可能造成感染。因此,各种锐器,如注射器、针头、针灸针、刮面刀等,只要沾有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或组织液而未经彻底消毒,刺入健康人的皮肤黏膜就可能引起感染。

输血与血制品的使用,是经血传播的主要传播途径,如外科手术等。生物制品(免疫球蛋白、白蛋白、胎盘组织液等)的供血、供组织者本身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或被乙型肝炎病毒污染,没有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的患者如使用这些生物制品即可被传染。

3.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含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唾液、组织液通过密切生活接触或经被接触者皮肤或黏膜微小的擦伤裂口进入机体而感染,如与乙型肝炎患者共同使用牙刷等。唾液排出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血液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滴度呈正相关,血液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滴度越高,唾液中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出率越高,浓度也越高。当然唾液中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浓度是否可达到导致感染的剂量,即使达到感染剂量的乙型肝炎病毒,通过健康的胃肠道是否能形成感染,尚无定论。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经胃肠道传播导致乙型肝炎发病或造成食物型暴发流行的报道。

4.性生活传播

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精液、阴道分泌物、月经血和皮肤溃疡渗出液中也已检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国外已将乙型肝炎列入性传播疾病范围。调查证实,同性恋者、性混乱者、性工作者等的乙型肝炎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乙型肝炎在夫妻间的感染率也明显高于父母与子女间或婆媳间的感染。

5.吸血昆虫传播

虽然从吸血昆虫(蚊子、臭虫、虱子等)体内均检出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但一般认为吸血昆虫只起机械传播作用,在流行病学上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