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怼神”荀子:反叛的大师
众所周知,世界上几大古文明,都很厉害。但是,唯有中华文明未曾间断,这是因为无论分裂统一,中华文明的魂魄,从来延续无虞。
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天生就是个颠覆者,对中国历史来说意义重大。中华帝国的“大一统”和制度管理,他是设计师,也是祖师爷。
这样一个伟人,其地位和影响却一直被低估和忽视。
从史书记载就可以看出来,同是辞赋之祖,偏心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原封不动地收录了司马相如8篇文章,却只用了192个字来记录荀子。跟其他杰出人物一样,他坚持真理却屡遭打击,德行高洁却经常招来非议(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这个表面爱斗、内心火热的人,究竟有着怎样的一生?
一
那既是一个“争、乱、穷”的时代,也是一个荷尔蒙泛滥的时代——春秋战国。
有的人崇尚武力,对冷兵器十分热情,他们认为,刀剑虽然不会说话,却能让所有人闭嘴。有的人勤于思考,伟大思想家频频闪现,几千年来,再没人能超越他们——
在荀子之前,哲学舞台上已先后有几位男主角——他们是孔子、孟子、庄子,还有老子(不是我)。似乎老天爷想让荀子尴尬,生活在前辈的阴影之下。可是,就连老天也没料到,荀子那么的不安分。
一切源于他的个性,他这个人博学、固执、不平则鸣。他痛恨那个时代昏庸的政治,无能的君主,还有无处不在装神弄鬼的神汉,痛恨儒生们的食古不化,庄子的狡猾诡辩。他控制不住自己的一腔怒火,往往见人便怼。
怼,在东北话中的意思是“顶撞、碰撞”,在河南话中的意思是“拼死、对着干”,在陕西话中的意思是“顶回去”,总之,这是汉语中极有硬度和强度的一个字。荀子的一生,怼得有些离经叛道——历史上有名气的人,基本上都被他怼了一遍,包括被神化的孔子和孟子。
不仅怼古人,对同时代的人,他怼起来更带劲。在那个欲多物寡的年代,他不循常规,怼出了一条新路。幸运的是,他在后半生遇到的几个君主,相对开明,给了他机会。50岁的时候,他的人生开挂,从此照耀两千两百多年人类史。
发光,是因为热血,他对得起那几十年光阴,对得起天下。
二
从小,他是一个很听话的读书人。但随着年龄渐长,他个性中叛逆的一面显露无遗。
著书立说的时候,他勇敢地对传统儒学进行革新;生活中,他也变成了一个颇具质疑精神的人,总是用最精炼、最有攻击性的语言驳倒对方,令人哑口无言。所以,后世尊称其为“怼神”。
他很长寿,足足活了75岁,折腾而闪光的一生。
我最近对他产生浓厚兴趣,很希望找到他的个人传记,类似《他改变了中国》《勇敢的心》那样的书,但是一无所获,他的资料太少了,完全无法跟他的巨大名气和伟大贡献相匹配。
那我就来给他打个CALL吧。
两千多年以来,他的一生以及他丰富博大的内心,正随着历史尘烟一起风化,消逝无遗。人们只能从他有限的文字里,猜想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的悲喜进退。
那几十年,他都经历了什么?
他是赵国人,位置大概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安泽县一带。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不仅是荀子故里,也是另一位名人蔺相如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完璧归赵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看过)。故乡对于很多名人来说,是一个复杂的、难以言说的名词。有的人一辈子怀念故乡,写出了乡愁名篇,比如余光中老人。还有些人,在经历一番奋斗后走出养育他的那片土地,在各领域成名成家,却一辈子不曾回到家乡。交通不便、没有时间……那都是托词,实际上是心里有点小情绪,少儿时期遭受的种种苦难,让他想永远远离那个伤心地。
赵国对荀子而言,就是这样一片伤心地。他一身才学,在赵国奋斗了大半辈子,却始终不为所用,甚至连公务员系统都进不去。深爱祖国的他,直到50岁的时候,才忍痛离开赵国。
这是战国时期名士“墙里开花墙外香”的一个缩影。很多有追求的读书人,去国怀乡,跟荀子有同样的命运。
然而,在漫长的岁月中,很多人都沉沦了。而他对学问近乎变态的追求,超过所有同辈之人,直追比他大70岁的孟子(孟轲)。
三
齐国是他老年创业的第一个目的地。
那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国家,曾是“春秋五霸”之一。到了战国,虽然差点意思,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仍然是七雄之一。打个比方吧,齐国跟那个曾经牛气冲天的、现在却荣光不再的日不落帝国英国特别像。
荀子的偶像,是带领齐国子民打出一片天下的姜子牙。姜子牙之所以创下不世功业,主要是他既懂政治,又深谙经济——他的民族政策搞得好(对各个民族,他的观点是美美与共,互相欣赏)。在他的领导下,齐国“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由地薄民寡的小国一跃成为经济富庶、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
后来又有管仲的大力改革,齐威王的励精图治,还有战国时期著名的“火牛阵”,齐国曾一度位居春秋时期“升级打怪能力最强国家”排行榜的首位。
齐国的故事深深激励着荀子的心,他有一个小目标,用自己的学识和理念,帮助齐国重现辉煌。
之前,荀子到赵国西南部的秦国找过工作,恭维秦国“治之至也”,但秦国的那些人太没眼光,根本对他不感冒,这让他上火。不得已,他只能学习先辈孔子和孟子,出国游学。他一路继续往东,翻过秦岭,再经过数月的艰苦跋涉,他终于穿越中原大地,来到传说中的齐国。
对他而言,这个国家既是梦中的国度,也是他一辈子最重要的栖息地。
他的思想在这里大放异彩。
当时著名的孟子老师辞世不久,齐鲁大地,儒风盛行,到处可以见到行色匆匆、神情严肃穿着复古衣衫的年轻人,每个年轻人都以孔孟的继承人自居,甚至你不说自己是儒士,都不好意思去相亲。
除了这些表面的东西,齐国还设有“稷下学宫”,那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学术场所,所有的观点都可以在这里得到阐述,天下最有名的专家都抢着到这里讲学,哪怕只有三分钟,也能吸引顶级流量和无数眼球。每年学宫都会举办学术高峰论坛,由学宫主办发行的《千家争鸣》杂志,发行量一度超过百万份,可谓一纸风行,而学宫甚至在各国设有办事处呢。
荀子在他们眼里,既是一个外来客,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异类,因为他的思想和观点,实在过于大胆出格。
虽然他也奉孔孟为师,自认儒家之后,但他跟传统儒学“性善论”的观点不一样。此前,孔子竭力强调“克己”“修身”“为仁由己”,孟子主张“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一言以蔽之,天下之事,不管国家大事、经济社会管理、社会交往,都要靠个人的素养,要靠自觉。
荀子不同意,他认为孔老夫子、孟大先生都太太太理想主义。荀子更现实,他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认为“人性本恶”——
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必须靠后天的权力和法制来克制。
总之,这个世界靠人为努力,是可以治理好的,不要什么事都看老天的脸色,或靠个人自觉。基于此,在孔子“仁”、孟子“义”的基础上,他提出“礼”和“法”。
当时,孟子的地位,直追孔子,被认为是后者最虔诚的继承人。可是荀子不管,他只认理,不认师,他坚持做自己,信自己,真是一个伟大的唯物主义者!
在一次学术论坛上,他甚至公开羞辱孟子及其“性善论”,认为自己才是孔子的正宗继承人(据说那次发言前他喝大了)。
这个来自异国的老头,简直狂得没谱了,做下这等极其叛逆之事,天下所有读书人,惊得下巴都快掉了。
最可怕的是,荀子的口才出奇的好,在讲坛上总是把别人怼得说不出话来,有一位颇负盛名的老学者当场就心脏病发,紧急送到医院抢救。
可是,当时执政的齐襄王口味独特,对荀子颇感兴趣,认为他有能力对孔子以来的“百家争鸣”进行历史性大总结,称他“最为老师”,也就是在所有专家学者教授中,最牛的那一个。
对于荀子提出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理论,齐王更是赞不绝口,差点想拜他为相。
由于各方面的阻力太大,齐王只能任命荀子为学宫一把手——“祭酒”,也就是校长,要知道那是齐国,天下知识分子和学术骗子最集中的地方。这项任命可以说是非常惊世骇俗、打破常规了。
但这确实是最适合荀子的岗位。此后的几年,他与穿梭来往的各类学者频繁交流,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思想理论。也是在这里,他培养出了两个最有出息的学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虽然后来这两个学生反目,脱离同学关系,并在秦国互撕。
完全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荀子学说的襄助,嬴政的霸业根本不可能实现。而嬴政的暴政,一直为后世所诟病,很多学者归罪于荀子,他们猛烈抨击荀子根本不是儒家的人。
齐襄王刚退位,一帮别有用心的人(主要是当时的儒家大宗)就死命排挤荀子。楚国的春申君(也就是这两年在影视剧中很火的黄歇)很仰慕荀子,主动向他发出了offer,“来,老头,到我碗里来。”
黄歇是一个特别有理想的人,总想造福天下百姓,而荀子跟他见面时,处于一生中最丰富完满的境界。他们在一起唠嗑喝酒的故事,完全可以写一本500页的厚书。
这个世界上最动人的场景,就是两个知己(无论男女)在一起看世界、看对方。
四
公元前260年,齐国和楚国的边防检查站。一个年轻人陪着一个老人,正在办通关手续。
“名字?”边防检查员正在玩楚国明日头条公司出品的颤音,头也不抬,声音慵懒。
“荀况。”老人声如洪钟,边检员诧异地抬起头。眼前的老人,长须飘飘,神情笃定,就像一位活着的祖宗,令人肃然起敬。
“春申君不是要求你们微笑服务的吗?别忘了,你们可是国门和窗口单位哟。”老人仍旧笑着。
“您,您是到我们楚国弄啥哩?”检查员觉得这个老汉有些来头,便不再玩手机,反而声音有些颤抖了。
“听说楚国工作机会多,来看看。”老人说完,合上护照,头也不回地走了。
他的行动显得有些迟缓,毕竟已经53岁了。人生最美不过夕阳红,他执着又从容。身边的年轻人是他的助理,名叫毛容易。
在踏上楚国土地的瞬间,荀子情不自禁地回头望了一眼,眼里分明有泪花。
“老大,别看了,越看越伤心。”毛容易扯了一下老人的衣袖。
如果世界上的烦心事、动情事,不看就能忘却,那活着也太容易了。他从内心里感激齐国,那是他闻名天下之地。之前在赵国,他没少往赵王身边蹭;再之前他曾为燕王出过主意(那时他才18岁),可是没人拿他太当回事。在那些掌权者看来,他跟大多数坑蒙拐骗的江湖术士没什么两样,都是被生活逼的。
他是著名的直脾气。对此,很多朋友劝过他:出来混,要学会隐藏自己。毕竟,人生很多时候需要伪装,需要隐晦。这让他很难受,改了,还是我自己吗?
怀才跟怀孕一样,都是隐藏不了的。但为什么,到了50岁,自己还是到处碰壁、一事无成?无奈之下,他决定到齐国碰碰运气,那是他最后的稻草。
在临淄那座金碧辉煌的大殿,当齐襄王听过他的一番演讲,惊喜地朝他走过来的时候,他知道,这个人已经是自己的粉丝。
齐国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在齐王的支持下,他一扫先前的暗淡,“三为祭酒”(同时任国立大学校长、社科院院长),一时风光无两。
那是他人生最带劲的几年,生活的日常就是不停地跟人辩论。咏春拳宗师叶问在比武的时候从来没有输过,同样,他也成了当时齐国最知名的“辩不倒”。每次辩论,都有数不清的市民观看,所有网站现场直播,靠着鲜明观点和新锐思想,他成了网红,到处是他的信徒。他的粉丝,亲切地称他为“怼神”。
他要将自己的质疑精神进行到底,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拯救天下。
五
在他的怼人路线图里,孟子是一个重要目标。
那时候,孟子在天下读书人的眼里,是仅次于孔子的神。当时距他去世不过70年,很多儒生是见过他的,那些儒生经常接受采访,回忆孟子的绝世风采,褒奖他的重要贡献——“啧啧,老夫子好帅的。”“啧啧,老夫子好有才的。”
荀老师没有受这些新闻报道的影响,他很冷静,很独立。“盲目崇拜只会进一步将儒学逼进死胡同。”他忧心忡忡地说。
事实上,当时天下人对儒学的态度已经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读书人继续奉之为圭臬,但真正有权力的人,开始对实用的墨家、法家理论感兴趣。很多儒学中人关注到了这个明显的分裂现象,但只有荀子敢当众提出来。
“儒学现在飘在空中。”在稷下学宫的一次辩论会上,他痛心地说,“现在该想点办法,让它回到大地上,真正为社会所用。”
“孟轲老师的‘性善论’解决了道德问题,但远未触及制度建设,现在必须对儒学进行彻底革新……”
“SHUT UP,荀况同志,你太狂妄了。”一个年老的儒生敲了敲话筒,“我忍你很久了,你时时、处处针对孟老夫子,对他非常的不尊敬。”
“什么是真正的尊敬?”荀子捋了一下胡须,质问道,“如果任由你们这帮俗儒、贱儒横行,儒学就没有明天了。”
“你……你这是人身攻击。”老儒生已带哭腔。
荀子朗声道:“儒学是天下最好的学问,但不应该是干巴巴的教条。”
在回家的滴滴马车上,荀子最亲近的学生公孙尼子担忧地说:“今天怼得那帮老学究哑口无言,这样会不会跟他们结下梁子?毕竟这是人家的地盘。”
“做学问还分地盘?”荀子生气地说,“这100多年来儒学没落,就是因为大家一团和气,被社会风潮裹挟,不敢对权威说‘不’。”
“不管怎么样,老师对儒学老师的态度,还不如对墨家、法家的学者客气。”
“你不觉得墨家和法家很接地气吗?”荀子反问道。
一辈子,他都是这样一个人,只服真理,不服权威。
孟子的“性善论”,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你天生是好人,这是你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荀子不赞同这种观点,他认为,“人性本恶,善者,伪也”,即人天生是坏的,必须通过后天约束加以抑制,否则恶的一面会无限放大(如虎添翼)。
这种后天约束,主要是通过制度建设,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这是我国学者对权力最早、最经典的阐述。后来他又指点弟子韩非写出《难势》一文,对权力和“性恶论”进行探讨,制定了一整套理论体系。这正是荀子的最伟大之处。
两千年后,连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忍不住穿越大半个地球为荀子打CALL——
当人们提到“性善论”的时候,他们说出了一种伟大的思想。
当人们说到“性恶论”的时候,他们说出了一种更加伟大的思想。
六
他怼的第二个大名人,名叫黄歇,即“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
齐襄王崩亡后,荀子在齐国受排挤,根本待不下去,有人说他是学术异端,有人说他为害齐国,还有人攻击他私生活有问题。总之,有的没的全来了。个别睚眦必报的人甚至扬言,要在黑市上找杀手要他的命。这时,楚国令尹(首相,拥有最高权力)黄歇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楚国是当时天下最强盛、面积最大的国家,没有哪一个国家能与它抗衡。即使是西北方向的秦国,在面对楚国的时候,也不得不收起它尚显脆弱的獠牙。
黄大人既不嫌荀子年龄大,也不嫌他的脾气臭,主动邀请他到楚国工作,岗位已经准备好了——兰陵令(县人民政府县长)。应该说,他应该感激黄大人才对,可事实并非如此。
53岁的荀子上任后,把自己的一套治世理想搬到兰陵这个小地方,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干群关系十分融洽,但这也得罪了很多平庸的干部:荀况,你什么意思,天下就你能耐?
楚国的某个重臣(名字就不提了),打着“政权稳定”的幌子,不停地在春申君那儿说闲话。大意是,亳那个地方总共才方圆百里,商汤在那个地方渐渐做大,灭掉了夏朝;周民族在镐地默默发展,后来又灭掉了商朝。兰陵土地肥沃,又是军事要冲,荀子这么干下去,不知道是福还是祸呢!
春申君为了平衡朝中关系,不得不将荀子免职,但发给他一笔退休金,让他回赵国安度晚年。可是,后来又有大臣进言,说这是放虎归山,劝春申君把荀子弄回来。
楚国出尔反尔,荀子很是生气。当初是你要分开,分开就分开,现在又想用真心,把我唤回来。所有的使者都无功而返,黄歇不得不亲自拨通荀子的手机。
黄歇:回来嘛,楚国需要你,我也需要你。
荀子:很感谢你在我最困难时提供的帮助,我现在在赵国挺好的,你不要太牵挂。
黄歇:你还知道我牵挂你啊?
荀子:主持那么大一个国家的工作,你也不容易,工作还是那么忙吧?注意身体。
黄歇:回来帮我吧,虽然平常很少给你写信,但我很想念老兄。
荀子:你现在挺可怜的,哪像我在乡下这般自由自在。
黄歇:我可怜,你是在说笑话吗?
荀子:没跟你开玩笑,你已经享受了20多年的无妄之福,要随时当心无妄之灾。你听说过“疬人怜王”的故事吗?
黄歇:那是什么故事?我最喜欢听故事了,快给我讲一讲!
荀子: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身上长满毒疮的乞丐,他总是跟别人说,自己很同情国王,很多人都笑话他。
黄歇:然后呢?
荀子:然后他说,你别看我现在很惨,但很多国王还没有我的结局好呢!(囚徒注:中国历史上,三分之二的皇帝非正常死亡)
黄歇:你想说什么?
荀子:别看你治楚多年,现在大权在握,如果不多加注意,以后结局怎么样,还真不好说。
黄歇:什么都别说了,是兄弟的话,就快回来。
盛情难却,荀子只好又回到了兰陵(今山东兰陵县)。
后来,春申君为小人李园所害,在楚考烈王的葬礼上被一刀砍下头颅。据说春申君临死时,无头的身体一直朝兰陵的方向爬。
一切都晚了。
七
春申君死后,荀子被火速免职,没有理由。但他内心是欣慰的。两次担任兰陵令,前后历时近二十年,他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钻研经济。在这片昔日鲁国实行“初税亩”的神奇土地上,他大大改善了居民生活。这说明,他不是一个空想家,而是一个身处乱世、心有抱负且热爱百姓的实干家。离任时,他憧憬的“一天下,财万民,长养人民,兼利天下”的和谐景象已在兰陵初现。进入老年,穷愁潦倒的他还坚持用颤抖的手,将自己的政治理想编成民间小曲(《成相篇》),希望百姓传唱,有人继承自己的事业。
第二件事,他在兰陵广收弟子,教他们学习人间正道,为百姓谋生存、谋道义、谋幸福(“道守礼义,行应绳墨,安贫贱”),并继续远程指导韩非和李斯,让其在各自的舞台上更加出色。
第三件事,应该是后人最为感激的,他在兰陵潜心写作——他最著名的作品《劝学篇》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在这里,他回忆过往,分析世事,探讨“正义的审判”“亲情的蛊惑”“智者的悲哀”“诽谤的力量”,写出了无数金句,比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再比如“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遍览其文字作品,最令囚徒感动的,不是他的勇敢和直白,而是他在漫长岁月中的忍耐与坚持。
——故圣者,众之所积也(圣人也是一步步干出来的);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他以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人世间一个至简的道理——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只要有穿越顺境与逆境的坚持,最终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 囚粉说 ⦾
⦾ 边境:我儒学以荀子为宗,细读《荀子》,发现荀卿最了不起的是在于他肯说实话。纵观每篇,先有标题,再有开门见山,而后是细细的论述,苦苦的规劝。荀子也许对外很狂、很酷,但他对知识学问的真诚,对百家思想的汇流,是我最崇敬他的地方。荀子有言,学问之事“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已也”,又言“故君子结于一也”,得出了“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的方法论。可他就凭这样的本质,挣脱了旧学问的一切窠臼,硬生生闯出一条路来。伪儒是不需要荀子的。可明明大儒,无一不向往荀子问学之法。后世效仿荀子的儒生,大多没有好的下场,在历史上也只享薄名。“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荀子、黄宗羲这样具有朴素唯物观点的儒生,在旧时代注定要被历史错过。今天来看,他们才是儒学中真正具有现代价值的。
作者回复:看来你是新时代的儒学正宗了。
⦾ 许太丘:虽不能对荀子产生多大的兴趣,但荀子的“跬步”和“驽马”深深触动了我,治学不骄不躁,不紧不慢,虽驽必坚,虽远必至。世上总有温情的圣人,对着陌生的我们,关怀备至。忽然想起一个标题:谢谢你爱过我。致敬前贤,最好的纪念是不忘。
⦾ 李贤东:对荀子的认识一直停留在“性本恶”的层面,这次又拓展了知识面,敢于怼孟子,又自认儒学正宗也是够走偏锋的。
⦾ 荷:伟大的思想家和实干家,都经历过静好的顺境和苦痛的逆境吧,且能在逆境中涅槃。作者智慧总结。一如既往地喜欢你的文字,你总是能在千头万绪的表象之中,发现事物的本质,那个歌词用得好!
⦾ 李贤东: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只要有穿越顺境与逆境的坚持,最终就一定会取得成功——不仅是历史写得好哦,你这励志鸡汤也是一级棒。
⦾ 阿神帅帅:荀子的时代,天下四方正在兼并。富国强兵开始流行,注重历史文化精神的儒家学术大概是不合时代了,也许荀子在孟子的时代也就怼不起来了吧。
⦾ 我怀仁人:也是宿命吧?荀子生前活得不如意,身后也极其凄凉。在垂两千年“独尊儒术”的泱泱大国,荀子一直是被摒斥在主流话语体系之外的另类、叛逆。不仅如此,即在“第三期”港台新儒家和大陆新儒家那里,也只字不提荀子的贡献。与墨子一样,荀子也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孟子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