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放手的养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用心与孩子相处

“用心”与孩子相处,不仅是成为一名合格父母的关键,也是孩子们成长所必需的“营养”。

谈到“用心”二字,我想到了一部电影《翻译家》,英文名字为A Translator。这是一部2018年的古巴电影,是由一个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之后,主人公马林,由于是一所古巴大学的俄罗斯文学教授,精通俄语,所以被派到一家古巴医院充当翻译,而病人是一群因为核电站泄漏而遭受辐射,在痛苦中挣扎的俄罗斯孩子。

一个心中怨气十足的人,很难走进孩子真正的内心世界,因为那时他想到的只是自己。马林从一个文学教授突然转换成每天要面对这群身心痛苦的孩子的翻译人员,他虽同情这些无辜的孩子,但却无法摆脱自己内心的沮丧与抱怨,导致他在起初阶段一直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无法走入孩子们的心里。就在他挣扎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因为病重和痛苦拒绝与人交流,马林在一次试图与孩子的沟通中,无意中以讲述故事的方式,进入了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产生了共鸣。从最初的抱怨抵触,到真正地打动这个孩子的心,马林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用心”二字。当他开始真正“用心”地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他忘记了自己,他学会了换位思考,他领悟到了同情与悲悯,于是他找到了进入孩子们内心世界的钥匙。这一醒悟完全扭转了马林消极、沮丧的情绪,他仿佛一下子被注入了无穷的能量,以一种少见的激情和爱投入到了这份令人痛苦的工作中。

在影片的最后,另一个悲剧发生了——一个女孩死了。而在女孩身边“日夜陪伴”的母亲,却因为酗酒,昏睡在孩子的身边,根本没有察觉到孩子已经死去。这位母亲痛苦地反驳着马林对她的指责,申辩说她自己天天都在这里陪着女儿,而马林却告诉她:“你虽然在这里,但你根本没有‘用心’。”

我相信,这位母亲因为女儿的病痛和离世也一定痛苦万分,而且她的内心或许还有许多不被外人所知的痛苦和挣扎。但她忽视了此时此刻,就女儿这一生命个体而言,在遭受着如此巨大的病痛折磨的时候,是多么需要她这位母亲的关注和爱抚。

在我们自身面对生命中遭遇的极大痛苦和磨难时,我们会因为内心的恐惧和无助而变成一个六神无主的“孩子”,自顾不暇,甘心自行扮演成一个自怨自艾、沉沦买醉的受害者形象。但如果此时,这位妈妈可以将“母亲”这一最重要的角色放在第一位,坚强而又勇敢地全身心投入到对女儿生命的关爱上,那么她不仅可以安抚痛苦中的女儿,也可以像马林一样,在“用心”关爱他人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灵也得到救赎。

“用心”,是我从这部影片中读懂的最核心的主题。

“用心”,是一种技能,可以通过学习而掌握。我们先要学会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外在的感官世界转移到自我内在的感觉上,“用心”地感受自我,感受我们周边的生活。放慢自己的脚步,不急不躁,试着去认真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感受自己的情绪,安抚自己的情绪,然后再将这样的学习延伸至我们所爱的父母、孩子和朋友身上。“用心”与他人相处,就是要暂时放下自我,专心地从对方的话语、情绪、表情上去体会,换位思考,感受那些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快乐或是痛苦的事情),此时如果发生在你的身上,你的感受和情绪是什么样的。你会有感同身受的体会,无论你与他共度的那段时光是痛苦的还是喜悦的,你的心都会与他的心同步。

“用心”去体会与只是“我在这里”,有天壤之别。就如同电影《翻译家》中的那位母亲,她在那里陪着孩子,她花了时间在那间病房里,但是她的心却没有放在孩子身上。那个在痛苦中默默死去的女孩是令人心疼的,因为无论是她活着的时候还是死去的时候,她的内心世界都是那么孤单。天灾人祸我们无力改变,但得不到父母“用心”的爱,这便是作为人这种生灵最大的悲哀所在。

一个真正在爱的滋养中长大的孩子,是何等幸运。或许我们不应该称其为幸运,因为“人类爱的结晶”本就应该“用心以待”。

父母本应有自己的正常生活,无可厚非。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很容易被诸多的事物牵绊,所以他们总是可以有一堆堂而皇之的理由为自己无法“用心”关注孩子开脱,而且也会自认为理所当然,因为他们认为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更为“重要的事情”上是应该的。所谓“重要的事情”可能是: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意,甚至是看手机、玩游戏等排解自我情绪的娱乐。孩子的行为、话语、情绪经常被忽视,“用心”的关爱变成了一种奢侈品,或者被用错了地方。例如,孩子只是想与你相拥片刻,你却在一边抱着他一边看你的视频,你的心在别处,孩子的心又何处安放呢?孩子想让你陪他玩一会儿,你坐在他旁边通过电话与他人闲聊,心不在焉……我们的不“用心”造成我们的孩子普遍“营养不良”。这样的不用心,也会导致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或为了引起我们的关注而做出一些过分行为。

有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也是一个极端的例证。在20世纪60年代的罗马尼亚,当时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尼古拉·齐奥塞斯库认为:国家要想振兴经济就要多生孩子。于是在社会上大力塑造“英雄母亲”的形象,鼓励家庭多生孩子。但当年老百姓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养不起过多的孩子,无奈只能将刚生下不久的孩子遗弃。正是由于这一愚昧的政策,罗马尼亚国内弃婴的数量在当时竟然高达20万之多,于是政府不得不建造数百家的孤儿院来收容这些弃婴。

在孤儿院里,孩子们普遍得不到正常的关注和与成人的肢体接触以及言语交流,孤儿院中的工作人员以流水线的方式“喂养”着这些幼童,孩子们处在长期散养的状态,没有办法接受正常有效的认知刺激,也无法与任何成人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由此导致这些孤儿的身体发育、大脑发育和情绪管理都不如正常的孩子,甚至这些孩子的脑容量都小于正常的儿童。致力于这项研究的哈佛大学的纳尔逊(Nelson)表示:“如果说大脑是电灯泡,正常的孩子的大脑是100瓦,而孤儿院的这些孩子的大脑只有30瓦。”这起“罗马尼亚孤儿”事件,用残酷的事实向人们证明了:孩子从小被人忽视、得不到正常的关爱,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以及智力发育。人是需要被关爱、被关注,需要交流的高级动物,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环境中,在父母“用心”的关爱下,才能培养出发育正常、身心健康的孩子。

爱的缺乏,尤其在孩子的童年和成长阶段,父母不能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与有质量的陪伴,会对这个个体造成心理和身体的严重伤害,将来这种个体性的伤害,恐怕会扩展到这个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他人身上。

“用心”与孩子相处与外在的物质世界无关,那是心与心的交融,是为人父母最基本的责任,也是孩子心智得以健康成长的关键。父母在学习“用心”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放下自我”。“放下自我”是人生一种高级层面的修为,需要我们凡事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人着想。我们可以从换位为孩子着想开始,再延展到为他人的孩子着想,再到为所有人着想……这样的修为,使父母的内在修养得到充分的提升,心灵得到成长。父母其实在与孩子“用心”的相处中,自身亦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人,是这世间最高级的一种生灵,无论你多大年纪,都需要被他人“用心”宠爱。如果能有一位用心爱你的母亲在身边,无论多大年纪,对儿女来说都会是一种极大的幸运;或者你有一位体贴入微的妻子在身边,那也是你莫大的福分;又或者你有一位善解人意、真心实意的至亲好友,那将是你一生莫大的财富。人从生下来到老年,都需要得到他人真切的爱与关怀,那种爱是一股巨大的能量,可以使我们的生命呈现出精美绝伦的色彩,那才是人类精神世界最高级的“珍馐美味”。如果你也期盼得到这样的爱,或许应该努力让自己先成为有这样能力去爱他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