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隋朝四十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开国前夜的“三总管之乱”

在从北周到隋朝过渡的历史过程中,发生过一起声势浩大的反叛事件,这就是发生在北周末年的“三总管之乱”。

公元580年6月,即北周大象二年,相州总管尉迟迥自称大总管,设置百官,对外声称奉赵王宇文招小儿子的命令举兵讨逆。

先来说一下赵王宇文招是何许人。他是宇文泰的第七子,先后参与了周武帝灭齐和讨伐稽胡的战役,立有战功。周宣帝宇文赟即位之后,宇文招被封为赵王,享有洺州襄国郡(今河北邢台)以及万户之民。

周宣帝暴崩之时,赵王宇文招是北周宗室中年纪最大而且威望最高的,御正大臣颜之仪就曾主张让赵王宇文招来担当辅政之位。然而,杨坚封锁了周宣帝暴崩的消息,并且以周宣帝的名义下诏,征召以赵王宇文招为首的五位藩王入京,理由是赵王的女儿千金公主出嫁突厥,回京观礼。

五位藩王到了京师长安才发现,周宣帝已经驾崩,北周的朝堂已经不再是宇文家的了,而是被大丞相杨坚所把持。随即,五王以谋反的罪名被抓捕,五王及其家人全部被杀,北周的宗室势力彻底败落,再也无力与杨坚进行抗衡。

不过,解除掉宗室集团的威胁之后,杨坚还不能高枕无忧,因为当时地方上除了存在以五王为代表的宗室势力之外,还存在大批北周勋贵势力,其中又以山东的相州总管尉迟迥实力最强。

如何解除这些分散在各地的北周勋贵势力的威胁,成了杨坚接下来要面对的重大难题。

事实上,杨坚之所以对周宣帝驾崩之事秘而不宣,并且对北周宗室大开杀戒,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杨坚担心地方上宗室和勋贵两大集团势力联手。而京师长安军事力量单薄,自己又不如这些宗室勋贵有威望,一旦他们联手对京师发起反攻,刚刚获得的辅政之位必将化为乌有,自己也将性命不保。

然而,该来的还是来了,周宣帝驾崩以及五王被杀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这些地方勋贵势力那里。于是,占据山东大片区域且实力最强的相州总管尉迟迥率先发难,宣布起兵讨伐杨坚。

在说这起叛乱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介绍一下北周的总管府制度。

总管府制度其实是来源于魏晋以来的都督府制度,是西魏军政改革的延续,最初推行于周明帝武成元年(559),既是地方州县的上级,也掌握着地方军政任免大权,有些特殊的总管还被授予“便宜行事”的大权。唐朝的藩镇节度使和它非常相似,有些势力强大的总管府相当于一个小王国,对中央来说是非常大的威胁。

相州总管,是北周平定北齐之后新设置的,相州的治所就在北齐故都邺城(今河北临漳),也是当时北周境内势力最大的总管府,辖区大致包括今天的河北、山东以及河南、江苏、安徽的一部分。

最早担任相州总管的是越王宇文盛,周宣帝即位之后,相州总管才改由尉迟迥担任。

在当时,尉迟迥算得上是北周的元老重臣了,已经60多岁,是北周勋贵集团中现存的头号人物,跟杨坚的父亲杨忠是一个辈分的人。他因为平蜀有功,被封为蜀国公,食邑万户,功勋卓著。

同时,尉迟迥和宇文家族有着极深的渊源。尉迟迥之于宇文氏其实有两重身份,首先他是宇文泰的外甥,其次他是周宣帝的姥丈人(周宣帝的皇后之一尉迟炽繁是尉迟迥的孙女)。既是宗亲,又是勋贵,还是皇帝姥丈人,这种威望在北周除了尉迟迥再没有别人了。

如果把杨坚和尉迟迥相比,那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高下立判。虽然杨坚也是国丈,但是跟尉迟迥比起来,那就差得太多了。论军功,杨坚比不上尉迟迥,论和宇文家的关系,杨坚也差了很多,不管怎么比,杨坚的实力都远远不如尉迟迥。

因此,当尉迟迥得知杨坚当上辅政大臣之后,他是打心眼儿里看不起杨坚:杨坚你不过是运气好,周宣帝去世的时候,你刚好在京师,朝政才被你掌控,论起实力来,你能和我比吗?丞相之位由我来坐才更合适。

对于尉迟迥这样的政坛老手,杨坚心里十分清楚,他也早就料到了尉迟迥不会安分。

其实早在周宣帝宇文赟驾崩消息对外宣布之时,杨坚就已经派尉迟迥的儿子尉迟惇拿着诏书去邺城了,征召相州总管尉迟迥入京会葬。同时,杨坚还派了另外一个名叫韦孝宽的老将军从长安出发前往相州,去接替尉迟迥的相州总管之位。

杨坚的意思是,如果尉迟迥接了这道诏书,并且也愿意接受朝廷的调度,放弃相州总管之位,那就等于是束手就擒,乖乖进京,我也不会亏待你;但如果尉迟迥不接诏书,拒绝皇帝征召,也不接受朝廷的任命的话,那你就是有不臣之心,我派兵出征也师出有名。

后来发生的事情表明,杨坚的决策非常正确。尉迟惇果然是一去不回,跟着老爹尉迟迥一起举兵反叛了。而韦孝宽还没到相州,就听闻相州城中已经蓄势待发,随时都可能起兵,还没等尉迟迥的追兵赶到,他就带人掉头跑了。

与此同时,有一个叫杨尚希的官员,他负责抚慰山东、河北,碰巧当时就在邺城,他和尉迟迥一同为周宣帝发丧,却发现尉迟迥的表现一点也不哀痛,而且若有所思。杨尚希察觉到了异样,便连夜逃出相州城抄小路跑了。尉迟迥发现杨尚希不见了,立刻派人去追,然而为时已晚。杨尚希一路跑回了长安,向杨坚禀报了他在相州的所见所闻。

种种迹象表明,尉迟迥是必反无疑了。但是,尉迟迥毕竟还没有公开反叛,杨坚也不好率先发难,他决定再派人到邺城去试探一次。

这次,杨坚又派了候正(侦查官职)破六汗裒(鲜卑复姓破六汗)前往邺城,表面上是宣旨慰问尉迟老将军,实则暗中联络长史晋昶,让晋昶做朝廷的内应。然而,隔墙有耳,这件事立刻传到了尉迟迥的耳朵里,尉迟迥立即抓捕并诛杀了破六汗裒和晋昶等涉事人员。

自此,尉迟迥的谋反之意已然是昭然若揭,于是他便登上邺城北门城楼,昭告天下说:杨坚是“挟幼主而令天下”,有“不臣之迹”,先帝让我镇守于此,就是让我来安定国家的,事到如今,我想与诸位一同“纠合义勇,匡国庇人”。

就这样,相州总管尉迟迥正式起兵发难,讨伐杨坚。

尉迟迥起兵之后,时任青州总管的尉迟迥的侄子尉迟勤也随即响应,一同举起了反叛的大旗。

尉迟迥和尉迟勤合力之后,实力大增。他们有多大的实力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尉迟迥和尉迟勤这两位总管所统辖的区域,便一目了然了。

尉迟迥辖下有相州(今河北临漳)、卫州(今河南淇县)、黎州(今河南浚县)、洺州(今河北永年)、贝州(今河北清河)、赵州(今河北隆尧)、冀州(今河北冀州)、瀛州(今河北河间)、沧州(今河北盐山)。

尉迟勤辖下有青州(今山东青州)、齐州(今山东济南)、胶州(今山东诸城)、光州(今山东莱州)、莒州(今山东沂水)。

光是尉迟迥和尉迟勤的统辖范围,就包括了今天的山东、河北以及河南的一部分,拥兵数十万。

此外,荥州(今河南荥阳)刺史邵公胄、申州(今河南信阳)刺史李惠、东楚州(今江苏宿迁)刺史费也利进、东潼州(今安徽泗县)刺史曹孝远,也纷纷响应尉迟迥。

与此同时,尉迟迥派人北上,与营州(今辽宁朝阳)高宝宁联络,并通过高宝宁联系突厥,希望获得突厥方面的支持;南下陈朝,向陈朝许诺割让江淮之地,以求获得陈宣帝的支持。而在豫州(今河南驻马店)、荆州(今河南邓州)、襄州(今湖北襄阳)也爆发了山蛮之乱,攻破了周围的郡县。

尉迟迥起兵之后,郧州(今湖北安陆)总管司马消难、益州(今四川成都)总管王谦也随之起兵响应,这就是发生在北周末年著名的“三总管之乱”。

先说司马消难。

司马消难出身于河内司马氏,是司马懿四弟司马馗之后,父亲是北齐名将司马子如,女儿司马令姬是当朝皇帝周静帝宇文阐的皇后。可见,他在北周也是个很有身份和影响力的政治人物。

说来也巧,杨坚、尉迟迥和司马消难都和北周皇室缔结了姻亲,其中杨坚和司马消难都算得上是当朝国丈,而尉迟迥的辈分更高,是国丈的父亲,也就是尉迟皇后的爷爷,周宣帝的妻祖父,算是姥丈人。事实上,这绝非历史偶然,这个现象的背后,其实正体现了关陇集团内部强大的婚姻关系网。

再来说王谦。

王谦出身于太原王氏,父亲王雄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王雄在随宇文护东征北齐的过程中被北齐名将斛律光射杀,因此,王谦不仅是“军二代”,而且是“殉国英雄之后”。后来,他追随周武帝宇文邕伐齐,立有战功,因而被封为益州总管。

当时三总管的统辖区域占到了北周领土一半以上,他们共同对身居长安的杨坚集团形成了合围之势,再加上其余各方势力的蠢蠢欲动,北周王朝顿时处于四分五裂的危机之中。

可以说,这是杨坚一生所遇到的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一旦三总管的叛军攻入长安,西晋末年的惨剧将再次上演,历史极有可能再次陷入五胡十六国的动荡之中。

不过,三总管叛乱看似来势汹汹,但也绝非无懈可击,他们最大的弱点就在于,他们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各自为阵,无法真正形成合力。因此,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各个击破。

于是,杨坚任命韦孝宽为行军元帅,负责征讨相州总管尉迟迥;任命梁睿为行军元帅,负责征讨郧州总管司马消难;任命王谊为行军元帅,负责征讨益州总管王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