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杨坚在北周的仕途
隋文帝杨坚享年64岁,在64年的人生中,他在位的时间只有23年,在称帝建隋之时,他已经是41岁的不惑之年。换句话说,杨坚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南北朝时代的北周度过的。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大隋王朝也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在隋朝建国(581)之前,在杨坚40年的人生里,究竟经历了什么,才让他最终得以夺取北周国政登上皇位呢?
前面两节已经讲过,杨坚13岁入读太学,在此期间结识了很多同学好友,并结成一个小团体,这个团体为杨坚日后在北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从西魏到北周的政权嬗代过程中,独孤信家族落败,也是杨坚仕途上一次沉重的打击。
大概是在上太学期间,宇文泰看到了风华正茂、少年才俊的杨坚,不禁赞叹道:“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代”指的是代地,大致相当于今天山西北部的代县、雁门关一带。宇文泰是用“代”来指代人间,也就是说,杨坚的相貌风骨,一点都不像凡间之人。
随着宇文泰的过世和北周王朝的建立,杨坚亲眼目睹了改朝换代的全过程,也见证了掌权之后宇文护权力的强大。或许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杨坚的内心也开始升腾起一股对权力的强烈欲望。
独孤家虽然落败了,但是凭借着父亲杨忠的身份和军功,与独孤家联姻的杨家并未遭受到株连,杨坚也得以平静地度过了这次政治风波。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得势之后的宇文护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天王宇文觉即位不到一年,就被宇文护废杀,宇文护又拥立了宇文毓为帝,这就是北周明帝。同样不过三年时间,宇文护又废杀了北周明帝宇文毓,拥立了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
在这几年时间里,西魏、北周政坛上风云变幻,皇帝走马灯似的换,宇文护的权势极大。也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宇文护向杨家伸出了橄榄枝,试图拉拢杨坚成为自己的羽翼,封其为右小宫伯,这也是杨坚人生中的第一个被朝廷任命的官职。
宇文护要拉拢杨坚的意图十分明显,这让杨坚极难决断,因为宇文护的拉拢相当于是让自己在皇帝和宇文护之间做出选择。也正因如此,这份右小宫伯的职务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个职务的主要工作就是宫廷宿卫,换句话说,如果杨坚选择了站在宇文护这边,就要负责监视皇帝的一举一动,并汇报给宇文护。
杨坚不知该如何是好,因为无论站在哪边,他都觉得不合适。于是,杨坚向自己的父亲杨忠请教该如何决断。杨忠只是冷静地对杨坚说:“夹在两个婆婆之间,是很难做媳妇儿的,你不要去!”
杨坚听完茅塞顿开,现在局势未明就轻易站队,说不好会为以后留下祸患。现在是宇文护的天下,但他多行不义,不得人心,如果跟着宇文护,那就是同流合污。当然,也不能站在皇帝这边,那样只会招来宇文护的打击报复,可能立刻就会大祸临头。于是,杨坚选择了揣着明白装糊涂,两边都不帮,两边都不站队,同两边都保持若即若离,说白了就是和稀泥。
就这样,杨坚接受了朝廷授予的右小宫伯的职位,但是他却拒绝接受宇文护所安排的监视任务。杨坚这样的态度,宇文护当然很不满意:我给你安排职务,就是要你追随我,替我完成任务,你可倒好,接受了我的好处,却不帮我办事。
宇文护怎么想怎么不乐意,但是发出去的任命书就像泼出去的水,收是收不回来的,而且其父杨忠毕竟也是十二大将军之一,位高权重,这个面子不能不给。于是,宇文护只能忍着这口气,没地方出气,他就处处给杨坚穿小鞋,并且不再升迁杨坚的职务。就这样,杨坚在皇宫宿卫的职务上一干就是八年,从公元557年到公元565年,从17岁到25岁,杨坚把他最好的年华“奉献”在了这个职务上,其间只是从右小宫伯改任为左小宫伯,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动。
在担任皇宫宿卫的八年,杨坚被当时的皇帝,同时和自己还是连襟(都是独孤信的女婿)的北周明帝宇文毓注意到了。宇文毓比杨坚大七岁,宇文毓发现杨坚气度不凡,于是就找来一个叫赵昭的相面术士,让他去给杨坚相面。
有趣的是,赵昭给杨坚相完面之后,对宇文毓说:“杨坚最多只能做个柱国。”但是,在私底下,赵昭却对杨坚说:“你日后会成为天下之主,但是必须要杀很多人,你一定要记住我今天的话。”
《周书》和《隋书》中,记录着很多关于杨坚奇异面相的文字,尤其是先后有多位相面的术士给杨坚相过面。这其中,赵昭给杨坚的这次相面,是第一次指出杨坚日后会称帝,这对杨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心理暗示,这次相面对杨坚日后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就在杨坚郁闷的时候,一个新的任命下来了,杨坚被晋升为大将军,出任随州刺史。毕竟北周是一个恩荫社会,杨坚作为十二大将军的儿子,一直担任一份皇宫宿卫的工作,怎么着也不合适。
在随州,杨坚又遇到了一个对他心路历程造成重大影响的人物,这个人叫庞晃。
杨坚所赴任的随州,属于襄州的治下,当时的襄州总管是宇文直,杨坚在赴任的路上,照例要登门拜访宇文直。宇文直是宇文泰的小儿子,是宇文邕的胞弟,按理说他应该站在皇帝这一边,但他却成了宇文护的铁杆亲信,也成了宇文护身边的大红人。可想而知,宇文直根本不把名不见经传的杨坚放在眼里,甚至懒得搭理杨坚,直接给杨坚吃了闭门羹。
然而,杨坚的到访却让一个人注意到了他,那个人就是庞晃。庞晃以回访的名义亲自拜访了杨坚,二人相谈甚欢。庞晃对杨坚说道:“杨公相貌非常,未来定是九五之尊,发达之后,可千万不要忘记兄弟我啊。”杨坚连忙回笑道:“兄弟你怎么能说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呢?”
就在此刻,屋外一只雄鸡突然高声鸣叫。见此情景,杨坚对庞晃说:“兄弟你听,外面有鸡叫,你来射射看,如果一箭射中,我就信你的话,他日我富贵之时,你就以此为凭证来找我。”庞晃听后,自是高兴,弯弓搭箭,“嗖”的一声,冷箭射了出去,直直射中屋外的那只雄鸡。杨坚见此,哈哈大笑起来:“看来真是天意如此啊!”二人又是一番把酒言欢。临别之际,杨坚还特别赠送了两个丫鬟给庞晃,两人的交情自此也更加亲密了。
随州的这次“奇遇”,再一次给了杨坚强烈的心理暗示。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杨坚对这种“大逆不道”之语,是欣然接受的态度,说明他从这个时候起,就有了觊觎大位的野心。
很快,杨坚就被调回了长安。回到长安,正值母亲吕苦桃病重,他索性辞去了所有职务,专心守护在母亲身边。杨坚这么做,一是为了给母亲尽孝,二是避免宇文护的猜忌。
出人意料的是,杨坚的孝行却为自己赢得了好名声,他成了京城长安尽人皆知的大孝子,成为当时的道德模范。如此一来,杨坚再次成为宇文护的眼中钉。
宇文护咽不下这口气,便想尽一切办法去加害杨坚。这时有一名叫侯伏侯寿(鲜卑复姓侯伏侯)的将军突然站了出来,极力劝阻了宇文护,宇文护这才罢休。
回到长安三年之后,父亲杨忠病逝,杨坚便承袭了杨忠随国公的爵位。多年的宦海沉浮,已经让杨坚对北周王朝的政治动荡有了深刻体会,对权力的欲求也愈加强烈。这个时候,他开始主动寻求术士给他相面,一个叫来和的术士再次指出杨坚有称帝之相。这一举动也说明,杨坚已经开始为自己夺取天下谋划、造势了。
然而,此时的北周王朝风云变幻,在公元572年,隐忍了十二年的北周武帝宇文邕,一举诛杀了权倾朝野的宇文护,宇文护的时代彻底结束,历史进入了周武帝的时代。
周武帝宇文邕的亲政,使杨坚又喜又忧。喜的是,他终于可以不用再忍受宇文护的打压了;忧的是,周武帝是一位英明果敢的帝王,杨坚的帝王梦恐怕很难实现了。
周武帝宇文邕亲政之后,厉行改革,发展经济,改革府兵制,其中最著名的一项举措就是灭佛。历史上有“三武灭佛”之说,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和唐武宗的三次灭佛。经过一番改革之后,周武帝宇文邕很快发动了对邻国北齐的战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统一了整个北方。
在这场灭齐的战争中,杨坚的表现算是可圈可点,这也引起了宇文邕的注意。作为平齐战争的重要功臣,杨坚进位柱国,并被任命为定州总管,这一任命也成为杨坚仕途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次大跨步。
杨坚所担任的定州总管这一职务意义非凡。
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西傍太行山,东临华北平原。在当时,定州经济繁荣,人口稠密,也是军事物资基地。可以说,定州是不折不扣的河北第一军事重镇。而定州总管的职务,就相当于如今的军区总司令,做定州总管的人无疑是一个封疆大吏,而且这个职务是大大的肥差。宇文邕把如此重要的职务交给杨坚,可见宇文邕是一个赏罚分明的帝王,这也体现了宇文邕对杨坚的信任。
宇文邕把这一重要职务交给杨坚,无疑是将安抚北齐旧境的重任交给了他。北齐刚刚平定,虽然各方残余势力已基本被扫清,但是对于这里的普通民众而言,他们对北周这个新政权是无比陌生的。这就需要安抚人心,把北周王朝的方针政策传达到这里的每一个州县,并将这里隐藏的一切不安定因素扼杀在摇篮里,这些都是杨坚的工作重点。
在担任定州总管期间,杨坚再一次遇到了故友庞晃。庞晃此刻的职务是常山太守,常山距离定州很近,因此两人交往十分密切,史书记载二人“屡相往来”。
庞晃预言过杨坚未来会成为九五之尊,这些话杨坚不会忘记,杨坚和庞晃的再次重逢,也让杨坚的内心再一次燃起了压抑已久的野心。也正是在担任定州总管期间,杨坚不断地积极运作,笼络人心,招揽士人,将自己的集团规模不断扩大。这其中,有三个人最为典型,分别是尉迟崇、李谔和杨弘。
甚至,庞晃还劝说杨坚就以军事重镇定州为战略根据地,招兵买马,起兵反周。庞晃说:“燕、代精兵之处,今若动众,天下不足图也。”杨坚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最终没有采纳庞晃的建言,只说了一句“时未可也”。
杨坚的决定是正确的,虽然此时的杨坚据有定州这个战略要地,但是北周刚刚消灭北齐,军威正盛,自己凭什么和北周抗衡呢?即使自己手握精兵,但是这些士兵又凭什么给自己卖命呢?再者,周武帝宇文邕的手腕和能力都绝非寻常帝王可比,杨坚在平齐之役中也是亲眼见识过宇文邕的领导才干的。通盘考虑,现在起兵显然操之过急,时机未到。
就在杨坚这边踌躇满志的时候,周武帝宇文邕对杨坚也开始心生猜忌。宇文邕身边的近臣齐王宇文宪和王轨都不止一次地提醒宇文邕,杨坚面有反相。本来,宇文邕没把他们的话当回事儿,但是一件事的发生,彻底改变了宇文邕对杨坚的态度。
这件事就发生在定州,和一则预言有关。
据说,定州城的西门从来都是关闭着的,至于这扇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闭,又是为何关闭的,没有人说得上来,人们只是口耳相传着一句话——“当有圣人来启之”。说这句话的人,就是北齐开国皇帝高洋,高洋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没人能解释得上来。
而随着北齐灭亡,杨坚就任定州总管,一直尘封紧闭的定州城西门突然之间被打开了,开门之人,正是杨坚。于是,定州城百姓议论纷纷,难道杨坚就是高洋口中所说的“圣人”?
在那个时代,圣人可不是随便叫的,圣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至高无上的皇帝!“当有圣人来启之”的预言此时此刻正好就被杨坚应验了,杨坚无疑就是定州城百姓心目中的“圣人”。且不说这句预言的真假,单单是定州城百姓对杨坚的议论和尊敬,就足以令远在千里外的宇文邕忧心。
毕竟北齐刚刚平定,而定州又是北齐故地的军事重镇,当地百姓把杨坚当“圣人”来看待,这还得了?万一杨坚趁机作乱,百姓还不望风归附?
周武帝宇文邕思来想去,最终决定把杨坚调离定州,将杨坚改任为南兖州总管。
南兖州,今安徽亳州,一代枭雄曹操就生在此地,此处相比于定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要差很多。但是,此时的陈朝蠢蠢欲动,南兖州正处于前沿阵地,正是需要人的地方,把杨坚派过去于情于理都说得通。
于是,在定州总管任上只工作了十个月的杨坚,再一次启程出发,前往南兖州。
对于周武帝宇文邕的猜忌和戒备,杨坚只能选择暂时的隐忍。《隋书·高祖纪》记载,在周武帝时代,“高祖(杨坚)甚惧,深自晦匿”。这句话也总结了杨坚在北周武帝强权统治下的韬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