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五代诗史:甘露之变到汴京残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晚唐有故事的诗人——许浑

(1)《清明》的争议

为什么会在这里插入这样一位在诗词历史中看似和小李杜不在一个段位的晚唐诗人呢?因为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首先在当时他在文坛的诗名很盛,就连比他早中进士的杜牧在赠诗时都在题目中客气地称他为“许浑前辈”。

虽然两人关系不错,但这位先辈和杜牧之间确实因为一首诗打起了千年官司。这一首诗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清明》。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会有读者问“这首诗有什么问题吗?”,从课本到课外读物这首诗的作者一直都是杜牧啊,它和许浑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说起杜牧的故事了,杜牧在临终时烧毁了自己十之七八的诗文,其余自认为是佳作的编入了《樊川集》。而后又有人编辑《樊川集》未收之作,弄了个番外篇——《樊川别集》,但这本诗集实属粗制滥造,内多充斥许浑的诗作。这就为两人作品的混淆埋下了暗线。

然而这首如今看来脍炙人口的佳作《清明》不但没有被选入《樊川集》,就连番外篇也没有进入,只出现在类似于《三字经》的低幼读物《千家诗》中,所以有人断定它不是杜牧的诗。

那为什么又说它是许浑的诗呢?就是因为诗词中意象的使用,这类意象的大量使用就是许浑诗作的特点之一。

许浑的诗作特点有二,且非常明显。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执着。对于创作体裁的选择,许浑和李白正好相反。李白多作古诗,而极少作近体诗,七律更是少之又少。许浑一生只作近体诗,专攻格律诗。且这种“专”是一种极致,他一生没有留下一首古体诗,这极有可能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创作过古体诗。从这一点来看,可以看出他的专研。

从内容来看,他的作品以怀古诗和田园诗为主。值得注意的是,许诗人特别喜欢爬高,一爬高就写诗,而且天气往往不太照顾他。比如他上过潼关驿楼、爬过洛阳故城、登过咸阳西楼,这也使得他的登楼诗佳作甚多。也因为他的作品词句清新,诗律精密俊丽,晚唐诗人韦庄对他的评价甚高,韦庄曾大赞其作品“字字清新句句奇”。

清丽似乎成为那个时代许多一流诗人的共同标志,而许诗称“奇”,则如某些歌手颇具特色的嗓音一般,有其专属标签。

我们先来看一组他诗中的名句:“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这除了雨还是雨的作品,不知是因为下雨他才写诗,还是因为他要写诗才下雨。从代表秋来或傍晚的形象,到化作送别心情和政治讽喻的意象,雨水成了许诗中的高频词,而雨水作为高频词在许诗中的应用,特别对得起诗人名字中的三点水。含有雨水内容的诗篇,成为最具许浑特点的诗作,甚至后人通过他的这一特点让其与杜甫齐名:“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无论是送别、咏史,还是登楼览胜,许浑的诗总和雨水分不开,那么我们就跟着雨水进入许丁卯的诗中,在漫天的风雨中与他一起登楼怀古吧!

(2)不拘一时一景的怀古诗

自从陈朝灭亡,杨坚马踏台城之后,煊赫六朝的金粉佳丽地金陵城,成为治所在镇江的丹阳郡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诗人这一群体最见不得的便是繁华落尽,红粉成灰。于是隋唐以降,以“金陵怀古”为题的诗便层出不穷。不论是去过的诗人(比如李白),还是凭空想象的诗人(比如刘禹锡),都对“金陵怀古”满腔热情。哪怕金陵城和秦淮河在中晚唐已经再次成为“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歌舞盛地,诗人们也丝毫没有消减自己的怀古热情。在晚唐乱世,在那个金陵怀古诗杰作频出的时代,许丁卯交出了优秀的答卷。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这首诗与其他金陵怀古诗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其最大的不同就是不拘泥于一景一境的刻画,不就一事一感而进行议论,而是以导致金陵败落的直接原因入手后,便立刻展开时间卷轴,从而转向对六朝历史留下的景物进行描写。而后以“石燕”和“江豚”作为比兴,突出历代的优秀人物在金陵呼风唤雨的曾经。这首诗既不像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那样以一景管窥历史,也不似刘禹锡的《金陵五题》那样使用一景一议的手法,而是对“大意”进行概述,用泛指的古迹、寻常的植物和非常的动物来演绎金陵古城的繁华落尽。

首联开门见山,引出了金陵破败的直接原因。那一曲由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在临春楼中尚未奏罢,陈家的江山便即将覆灭,数百年来虎踞龙盘的金陵城开始由盛转衰。杜牧诗云“整整复斜斜,隋旗簇晚沙”,北兵南下,飞渡长江,直逼台城,靠近景阳宫殿,而此时的南朝帝都却成了一座几乎不设防的城市。“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陈朝的终章也成了六朝古都金陵的耻辱谢幕。

在如同井中蛙的陈叔宝被擒后,南朝帝都金陵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在李白的眼中,帝王家的破败是“吴宫花草埋幽径”。刘禹锡则着眼于士族府第与寻常民宅,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许浑在金陵玉树歌残、王气散尽后着眼的又是什么呢?他选择了能最直接地反映“气终”和“歌残”的两处遗迹。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祖先崇拜和先贤崇拜之风盛行的古代中国,墓葬和祭祀礼仪对于国家和百姓家来说是一件大事。稍微有点儿身份的人家都会重视墓葬排场,哪怕是《孔雀东南飞》中描写的府吏人家,在安排墓葬时都是“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要是哪户人家出了高官或状元,他们也会认为是家里祖坟冒青烟了,或者认为是家里祖坟风水好。

诗人登上高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地的松楸。诗人遥想,此处应该是无数六朝官员的墓葬群吧?虽然没有“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那么严重,但是这片墓地早已成为无人祭祀的松树林。诗人再想象六朝时士族祭祀的盛况,这些曾经的达官贵人们,这些曾经的成者贤人们,如今他们的灵魂已经不能再庇佑他们的后人,他们的墓地也已经无人祭祀。当年一位位炙手可热的权臣,一个个权倾朝野的家族,随着金陵王气殆尽而成为云烟。

而后诗人又把目光移向台城,这里曾是六朝的宫殿所在,有人曾感慨“江南好,建业旧长安”,可如今台城却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只有无情的杨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吧。诗人看到的高高矮矮的禾黍,不仅仅是眼中所见的景象,更是一种意象的呈现。这种意象在许浑的《登洛阳故城》中也有用到,正是“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从景象到意象,展现了历史的前车之鉴,也体现了诗人生出的“黍离麦秀之悲”的感觉。

悲从何来?来自今昔的对比。谢朓笔下古都“白日丽飞甍”和“垂杨荫御沟”的景象已然不在,六朝的风流人物也已经不复存在。本诗颔联写的是静态的景,诗人为达到动静结合的效果,在颈联以动态写人。但是诗人没有如李商隐一般直接选取六朝某一代表人物的故事来写,而是选择了写景时使用的手法,即用泛写的笔法来刻画六朝风流人物叱咤风云的过往岁月。

不选具体人物,诗人该如何写?“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在这一联中,诗人用两个典故中的事物来代六朝人物,而这两个典故也源于南朝境内,这从侧面体现了晚唐诗人的精严。其中“石燕”的典故出自《浙中记》:“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江豚”的典故出自《南越志》:“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从颔联中眼前破败的今日之景,穿越回六朝时英雄人物的形象,他们当时就和典故中的石燕和江豚一样,呼风唤雨,乘风破浪。

在逆挽之后,诗人再次感慨繁华不复,英雄易逝。“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是说,当年的君王、权臣、名士都已经化为松楸下的泥土,台城结绮临春的豪奢也都随着陈朝的“歌残王气终”而消失。如果还想认出这是曾经的帝王州,那只有去看环绕着它的群山了,只有这些与如今的帝乡东都洛阳类似。江山不移,风物尽改,在风雨飘摇的晚唐,此刻的金陵会不会是未来的京洛?豪华散尽,六朝已成过往。当下,大唐朝廷藩镇林立、宦官当政、朝臣党争,诗人对此会做何感想?对于大唐朝廷的未来,诗人又会做何感想?我们从许丁卯的下一首诗来寻找答案。

(3)一次登楼揽结四种愁

“山雨欲来风满楼”如今已经成为一个七字成语,使用频率还不低,往往用来表示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之前,所出现的预兆或迹象,而这句诗是出自晚唐诗人许浑的七律《咸阳城西楼晚眺》。最擅长在格律诗中“呼风唤雨”的诗人究竟在这次登楼中的心情如何,又有哪些感悟?我们来解读一下这首名作。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登楼诗,但是这首诗的题目有两个版本:一是“咸阳城东楼”,二是我们采用的“咸阳城西楼晚眺”。之所以选择其二,一个原因是周汝昌先生在写作《唐诗宋词鉴赏》时使用的“咸阳城西楼晚眺”这一版本,其依据是“晚眺”为本诗重要关目。第二个原因是,我认为诗人站立在城楼之上,在首、颔、颈三联中视角由远及近进行了迁移。首联“蒹葭杨柳似汀洲”应是从城楼上往外望去看到的远景。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是晚眺所见的远景,以及作者居于楼中的感受。颈联“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则是对眼前近景,以及咸阳城内旧宫室凋敝的描写。然而诗人要观城楼近景,山光西落,夕阳沉入楼阁之下,如此细致的刻画,在西楼的位置登楼而望看得更为清晰,所以我认为“咸阳城西楼晚眺”为题更为合理。

看罢题目,我们再来看诗歌内容。“一上高城万里愁”,从“一”和“万”的对比,以及愁有万里的夸张起句,立刻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和心理。诗人的万里之愁在何处?具体有哪些?愁情如何化解?这或是读者想要在诗中找到的答案。诚然许浑的这首代表作中的代表作,正是以愁起兴,通篇从浅层次的愁情到深层次的愁情,从眼前景物的愁情到历史长河的愁情。根据诗人的布局来看每一联所写的愁情,我们至少能找到诗人的四种愁情。

首句以愁起兴,第二句转入描写乡愁,为什么看到“蒹葭”“杨柳”和“汀洲”就觉得作者是在思念故乡呢?除了杨柳这一常用意象可以作为证据,诗人的家乡也可以提供证据。许浑是润州人,润州曾在玄宗时改为丹阳郡,其治所就在今天的镇江丹阳。诗人本生于江南水国,心中的故乡江水如练,溪流如布,数里之间必有汀洲。如今看到生长在岸边的蒹葭,很容易与故乡的溪岸联系起来,不禁感慨,关中地带,竟也有如江淮水乡的这般景象。一个“似”字,既有对故乡的追忆,又有面对眼前似是而非的景象而生出的思乡的惆怅。

首联点出乡愁,颔联是“变天”之愁。作者以天气变化来作比兴,“云起”“日沉”“风满”“欲雨”,这些是天气由晴好转向狂风暴雨的征兆。古人在万里无云的天气里,登高极目,远眺河山,亲近自然,开阔心胸,解郁减愁,获得一种释然。但谁料天气的变化让诗人“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云起”遮住了视线,“日沉”暗淡了光明,“风满”吹乱了情绪,“欲雨”……都要避雨了还能有什么心情。乘兴而来,败兴还回不去,这怎能不教诗人生愁。

只是理解到这一步,我们还不能够了解登高诗的又一常用主题——“怀古喻今”。在颔联中,诗人“怀古”的心思虽仍然遮遮掩掩,但从如今“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用法来看,诗人“喻今”的想法已被读者参透。许丁卯是文宗大和六年的进士,虽被杜牧称为前辈,其实是就诗坛成就和年龄而言的,杜牧考上进士科比许浑还早了四年。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主流观点认为是在唐宣宗大中三年,这时的许浑已在大唐的官场上摸爬滚打了十多个年头。历经三朝,他目睹了甘露之变、宦官专权、牛党被逐、李德裕贬死等大事。对于大唐恢复盛世,他心中生起的期盼,一次次被乌云截断,一次次被滂沱山雨浇凉。而此时虽有“小太宗”宣宗在位,牛李党争结束,大中暂治初见曙光,但是经历了那么多的政治风波,身为监察御史的诗人仍感到不安。他看到了朝廷的隐患,那就是皇帝虽善于纳谏,但重视用术驭臣,所用宰执不当。最受重用的两位宰相,白居易的弟弟白敏中“乏济世之才,功德无闻”,令狐楚之子令狐绹则“容子纳贿,有紊时政”。近代学者蔡东藩评道:“大中政治,亦不过粉饰承平,瑜不掩瑕,功难补过。”后世学者尚有如此认识,当时立在咸阳城西楼夕阳之中的诗人,难免也为晚唐随时可能迎来急转直下的变局而感到忧愁。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将颔联中怀古意思遮掩的内容,在颈联中和盘托出。咸阳是秦都,而汉代的都城长安也与咸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刘邦定都长安后,下令恢复咸阳城,武帝时改咸阳城为渭城,西汉五陵都在此地,渭城可以视为汉西都长安的一部分。回到本诗,颈联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愁情呢?是旧日的繁华和辉煌落尽的衰败之愁。

颈联在创作中使用了互文句和倒装句。“秦苑”和“汉宫”互文,正序应是“秦苑夕鸟下绿芜”和“汉宫秋蝉鸣黄叶”。抛开代表时间的“秋”“夕”以及代表地点的“秦苑”“汉宫”,“鸟飞到青草地上”和“蝉在高树上吟唱”算是比较闲适的场景。但这里的“绿芜”却是秦汉宫殿遭损毁后的废墟,怀古如元人叹“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再加上时间元素,“西陆蝉声唱”本就足以令人生悲,尤其到了晚间更让人受不了,诗人此时的心情也定和孟浩然秋来失意时“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的感受一样。此为诗人因凭吊而生愁。

如果说前三联的愁是具体的、有限的,尾联之愁则是无形的、泛化的,甚至是莫能名状的。尾联首句承接颈联,“当年事”指的是在咸阳的宫苑里指点江山的帝王将相,礼敬圣朝的万国衣冠,以及暖歌冷舞的乐工美人们。当年的繁盛都哪里去了呢?“行人莫问当年事”,无论是路过这里的人,还是千百年间来过这里的人都不要再问了,知道和了解故事的人,不愿说、不能说、不忍说,同时更说不尽、道不完、讲不明。如果一定要知道所以然,那就跟随诗人的目光望向这渭水吧,故国、故都、故景、故事皆非,只有这河水东流如故。既然不可追,既然追不回,就让登临高城的万里之愁和怀古伤今的万古之愁一起随流水向东汇入大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