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来了——政治史上的晚唐
(1)驶向风暴中心的破船
大中十三年八月,唐宣宗病逝,李温被立为太子,次年,李温即位,即唐懿宗。经过懿宗一朝十余年的昏庸统治,武宗和宣宗两朝的暂治成果付诸东流。在唐懿宗统治期间,大唐外有少数民族政权南诏的入侵,州府屡屡被攻陷,成都甚至都遭受威胁,内有藩镇徐州军和魏博军先后作乱,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在这个内外交困的时期,天灾和人祸让大唐这艘已经千疮百孔的破船继续驶向风暴中心。懿宗晚年,关东水旱灾害频繁,民不聊生,百姓四处流亡,而懿宗沉溺于酒席歌筵中不理朝政,宦官陪着皇帝一起玩儿,朝臣们也无能为力。在天灾和人祸的共同作用下,活不下去的农民除了和后来的朱重八一样皈依佛门,就只能揭竿而起。“旧说王侯无世种,古尝富贵及耕佣”,压垮大唐的最后一根稻草即将出现,大唐晚年即将到来。
(2)走向舞台中心的掘墓人
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关东大旱,在几乎人与人相食的灾害背景下,唐懿宗正在耗费巨资来拯救他自己。当时懿宗已经病入膏肓,他根本不理会灾情,派遣使臣迎接佛骨以求长命。但苍天有眼,心诚则灵,耗费巨资迎接佛骨的懿宗受到佛祖的感召往生去了。大唐这艘破船的老船长懿宗驾崩后,宦官立普王为帝,比懿宗更会玩儿的唐僖宗走上了皇位。
此时,可能将大唐烧为废墟的第一捧火苗在河南点燃,王仙芝和尚君长发动了草军起义,这也揭开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和反抗暴秦的陈胜、吴广一样,王仙芝和尚君长只是打响反抗暴政枪声的人物。虽然草军发展势头强劲,但最后的胜利似乎和他们没有太大关系。这或许可用唯物史观中的一句话来总结:小农阶级的局限性。
虽然草军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此时距离政治史晚唐的到来尚有一年时间。历史似乎在选择和等待一位足以影响时代的人,这个人就是黄巢。
在关东大旱的那年,一些破产农民为避徭役和赋税走投无路,他们开始依附有钱的盐商黄巢,黄巢因此而与当地官府多次发生冲突。此时的黄巢并未起兵,所谓的反抗也只是出于自卫的目的。
在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的古代,王仙芝率领草军在河南起兵的消息在大半年后终于传到黄巢耳中,黄巢遂在山东起兵响应。此时是公元875年,这一年就是晚唐政治史的开端。后来,王仙芝与黄巢分兵而战,黄巢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运动——黄巢起义。至此,一个所谓的神童,一个屡次落第的士子,一个不安分的盐商,一个堪堪可以成为诗人的乱军首领,终于走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3)黄巢的对手——诗人高骈
对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这是一首写雪的诗,更像一幅雪后的画,飞雪穿帘入户,诗人坐看门外青竹一夜变为琼枝,人间因飞花降临而变成了仙境。此是诗人目中所见。在第三句中,诗人忽然笔锋一转,将画笔荡至远景,来写想象中的雪后。如果在此时登临高楼去赏雪景,那么人间难走的坎坷之路一定都被这洁白无瑕的飞花掩盖了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来并不一定是某位诗人的专利。晚唐的志士,凡心有感慨,心有不平,所吟景语皆为情语,所作诗句亦能入画。
上面这首诗的作者,就是黄巢在起义初期遇到的最强劲的对手。他也是一位武将诗人,他就是渤海王高骈,而这个对手,差一点儿就让黄巢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成为一句大话。
高骈出身禁军世家,少年熟读兵书,颇受朝廷器重。他历任安南都护、静海军节度使、右金吾卫大将军,曾率兵抵御吐蕃,征讨南诏,收复交趾,可谓战功赫赫。不仅如此,高骈还“雅有奇藻”,在文学方面有颇高的造诣。
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如果单看这首诗,不知道作者的话,我很难把它和唐朝的武将对应起来。毕竟文人带兵,那是宋代以后的事情。但是从这首诗的文学和艺术成就来看,高骈在唐末乱世的武将中绝对是一朵奇葩,这里的奇葩并没有贬低的意思。
顾名思义,《山亭夏日》是一首夏日风光诗。起句看似平淡,“绿树”和“夏日长”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夏日景象,但诗人在用笔时融入了一丝山水气息,这有点儿类似于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以及杨万里的“日长睡起无情思”。作为戎马倥偬的武将,高骈能写出闲散的感觉已经实属难得。
但首句的亮点不在树绿,而是在阴浓。作者没有写绿树的亭亭翠盖,没有从正面来写它的茂密,而是把视线投到了地面。其妙处有二,一是写景在于曲写,通过阳光投射在地上的树影之浓,来反映绿树之茂密,这也是晚唐诗的一个惯用手法——背面傅粉。当然前人也如此写过,如《送陈章甫》中的“枣花未落桐阴长”。妙处之二就是暗埋了太阳的炙烤,因为诗人的目光是投向地面的。我们有过同样的感受,在夏天,我们望向天空的时候少,低头避日头的时候多,这也充分反映了这是烈日当空的一天。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诗人的视线还是在低处,他看到了池塘中楼台的倒影。池水清澈,加之正值炎夏的中午,池中楼台的倒影显得格外清楚。此句之妙,实妙在一个动词——入。如果换成“映”,或者换成“见”呢?好不好?不好。“入”字妙在它能反映出楼台的主动,池中倒影不是被动地被池水映出的倒影,而是主动进入池塘的倒影。加上此时正是这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楼台似乎也要跳入水中纳凉,这就增强了天气炎热的程度。
虽然前两句各有妙处,但是本诗的诗眼是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这一句引出了一个禅意化的问题。禅宗大师六祖慧能出行时曾遇两禅师争辩,是风过而旗动,还是旗动而生风。两人为“风动”和“旗动”争辩不休,路过的慧能禅师上前说道:“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在本句中,作者也为是“风动”还是“水动”而给出了答案。
夏日炎炎,池水如镜,一阵风拂过水面,水面便如水晶帘般舞动起来,形成粼粼碧波。诗人不说风动而说水动,一说是从视觉到感觉的描写,是为了承接前两句视觉的刻意描写。另一说则是作者感受的时间顺序的描写,他先看到了水面上的波纹,后感受到了夏日微风的凉爽,是感觉在笔尖上的自然流露。但不论如何,从看到帘起到感受到风动,这种含蓄蕴藉的表达,美妙至极,也真实至极。
夏日正午,一阵凉风吹来,已经会让在酷热中煎熬的人感到舒服,而诗人恐还不够完美,又让满园蔷薇花的香气来配合,那就更沁人心脾了。“满架蔷薇一院香”,鲜艳的色彩,醉人的芳香,与上一句的风起暗合。
夏日风光,用绘画手法来写,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水晶帘动、满架蔷薇,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虽然我们没有看到诗人和题目中的山亭,但这样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让这些景物如此鲜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及他所站立的山亭。作者高骈此时不像是一位武将,倒像是一位隐居的山人。
这首《山亭夏日》让我们感受到了高骈在夏日的恬淡和悠闲,而刚起兵的黄巢,可没有雅兴来作诗。起兵之后,他经历了因王仙芝欲被“招安”而引起的分裂,经历了合兵,又经历了因杨复光诱降而导致的再度分裂。虽然曲折不少,但总体来说黄巢的这一支义军还是在转战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尤其是在乾符五年。这一年,王仙芝投降不成,反而被招讨使曾元裕击败。在这次败仗中,不但五万义军被斩杀,王仙芝这个第一个举起反抗大旗的民军领袖的首级也被送往朝廷报功。
王仙芝败亡,黄巢却因祸得福,他坐上了起义军的头一把交椅。此时的大唐不只要应付内乱,北方的沙陀族也为它添加了一把战火。沙陀首领李国昌及其儿子李克用斩杀朝廷节度使和督军,开始在北方搞割据。北方的战事吸引了朝廷的注意力,减轻了黄巢被官军追剿的压力。在屡破州县、节节胜利的情况下,黄巢获得了属下的拥戴。于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黄巢自号冲天大将军,踌躇满志地准备给大唐这个风雨中的破茅草屋踹上最后一脚。
但此时老天给黄巢安排了一个对手,这个对手与他一样拥有诗人身份的高骈。两人可谓相杀相克,高骈也成了黄巢起义前期的主要对手,结束了黄巢起义初期以来的好日子,几乎让他一夜回到过去,他只能试着让故事继续。在高骈从西川调任荆南节度使后,一战便将黄巢打到几乎破产,黄巢不再敢向大唐中心关中方向进攻,而是不得不开辟七百里山路,转进逃窜至浙闽一带。这时,高骈再次受命围剿黄巢,派遣部将张辚阻击黄巢,迫使其再度南逃。乾符六年,黄巢攻陷了防守相对薄弱的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