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支撑,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载体,而R&D活动作为科学技术活动的核心,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R&D活动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现代经济竞争力的强弱。
从国内外现实情况来看,发达国家或地区的R&D水平通常较高,相反,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R&D水平相对较低。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指导思想,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包含的“创新”二字,要求经济发展的创新,经济发展的创新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R&D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并且它会在接下来的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向新的经济发展方式靠拢,R&D成为全球经济竞争非常关键的载体。我国近年来对科技事业的大力支持,R&D投入持续加大,对R&D投入绩效的不断重视,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提升科技竞争力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我国区域经济、社会、民生等发展差异大,R&D也暴露了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区域间R&D投入差距过大,部分区域R&D投入绩效水平较低等。跟经济发展一样,R&D活动的发展也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对区域R&D投入绩效评价的研究只是研究整个区域R&D活动的其中一个切入点。加强对区域R&D投入绩效的评价对于提升区域R&D竞争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既有利于明确区域R&D活动的主要方向,又为区域R&D投入提供针对性很强的对策建议,优化了区域内R&D资源配置,为R&D活动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区域整体R&D活动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也必将增强我国国际R&D的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本书从R&D投入的内涵、影响R&D投入绩效的因素、R&D投入绩效评价的方法和模型、提升R&D投入绩效的对策等四个方面的文献综述入手,讨论了R&D投入与R&D创新的互动机制、R&D投入与区域发展的互动机制,以技术创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权变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经济学、管理学理论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区域R&D投入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科学筛选评价指标,建立了由2个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区域R&D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区域R&D投入产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三种定性与定量方法对区域R&D投入绩效评价进行实证研究,最后通过SWOT分析模型对区域R&D投入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战略建议。
通过定性与定量等多种方法的实证研究,得出我国区域R&D投入绩效评价的最终结论:江苏、广东、北京、浙江、山东、上海这六个区域在本书采用的三种方法中均表现优异,在我国区域R&D投入绩效评价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辽宁、河南、陕西、四川、湖南、湖北、天津等区域R&D投入绩效属于中等水平;剩余区域的R&D投入绩效水平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总体来说,我国东部沿海区域的R&D投入绩效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区域。
研究认为,我国区域之间R&D投入绩效水平差异较大,基于实证结果将我国区域绩效划分为三类,分别为绩效领先型区域、绩效发展型区域以及绩效落后型区域。绩效领先型区域,应该采取优化区域内R&D布局、积极自主创新、加强世界级专家培育、鼓励企业主导R&D活动、产学研合作、推广知识产权保护、实施R&D成果推广应用、创造国际R&D合作等战略以提高区域R&D投入绩效水平。绩效发展型区域,应该采取积极对国内外高端人才引进与人才培训、鼓励自主创新扶持、完善财税政策激励、加强区域科研机构能力建设等战略以提高区域R&D投入绩效水平。绩效落后型区域,应该采取集中R&D资源联合攻关、鼓励多元化R&D投资、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优化R&D投入结构、重视R&D人才教育、强化科学普及、提高劳动者普遍素质、坚持科技扶贫等战略以提高区域R&D投入绩效水平。
关键词:区域;R&D投入;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