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2020年第2辑·总第2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俸禄发放机构及流程

宋代发放俸禄的机构由多个层级的管理机构与执行部门组成,且北宋前期与元丰改制后呈现不同的特点。

北宋前期,铨司(元丰改制后为吏部)出文武百官具员簿,三司(元丰改制后改由户部度支司、太府寺)据官员所系官衔,批出请正勾省帖或历头(“省帖”为“三司帖”别称,元丰改制后称“请受历头”)并下诸司、诸军粮料院及诸司、诸军专勾司过勘,然后批出券历与文旁,券历交给请受人,文旁实封后送左藏库及仓场等处,官员持券历赴指定仓库请领月俸,左藏库监官在核对省帖与文旁所列的名物、数目后,在旁历上写明“文旁多少,并是元批印押,其旁别无虚伪”等文字,[214]然后支付。以上是京师的情况。地方有州粮料院与诸军分差粮料院,由通判或勘给务等过勘。宋代俸禄支付具体过程没有留下完整记载,只能据现存史料大致分析经办的凭证与手续。

首先,请受官员的现职官衔及身份名籍,北宋前期须由吏部铨司提供给三司;元丰改制后由吏部提供给户部,由户部下太府寺。如官吏铨注州县官后,即由吏部格式司将铨注官名籍移牒给三司度支司,由度支司先预借俸钱,下粮料院施行。新官赴任后,即由官员本人申报,由三司受理结算颁给请受:

(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十三日,令粮料院置诸道幕职州县官借支料钱文簿,请迄勾凿。初,度支判官祖士衡上言:“铨注官迄,吏部格式司移牒三司借俸钱,三司下粮料院施行,至有候请不及而赴官者,未尝申举,致有欺倖。”因请置簿以统之,经百日而不请者,就新任给之。

祖士衡的奏言大致点明了颁给州县官俸禄的相关机构与前期流程。三司须依据吏部格式司所移送的新官名籍,由度支司批支借俸钱,以便赴任:

(咸平)六年七月,诏:“州县官俸钱米麦并须经格式司升降则例支给。不得专擅增减。”

(大中祥符)六年十月,权判吏部铨慎从吉言:“格式司用《十道图》较郡县上、下、紧、望,以定俸给……”[215]

吏部格式司负责幕职州县官新任官员,据所赴州县等级的高下,依《禄令》规定俸额支给,然后移牒三司。度支司据吏部格式司所送新任官月俸数审批给俸额。元丰改制罢三司所领钱帛案、百官案,由户部依《禄令》出给官员历头(文历),颁禄禀事归度支司与太府寺,由太府寺依《禄令》具体承办审批百官月俸请给数:

太府寺……元丰官制行,始正职掌……凡官吏、军兵俸禄赐予,以法式颁之,先给历,从有司检察,书其名数,钩覆而后给焉。[216]

元丰改制后,由户部依《禄令》出给官员历头。如元丰六年十一月文彦博以太傅致仕后,户部却给他开出一个使相请受历头,于是文彦博退回该历头,其所上《缴纳文榜》言:

臣昨准河南府给到致仕请俸历头一道,却开坐见任使相则例,并给到一月请受俸钱榜一纸。臣必谓所司差误,不敢请领,亦曾审问,所司坚称新条当然,即时遂具陈奏以谓休致。老臣不敢冒请厚禄,乞依旧制致仕官请受。自后本府被省符勘会,往复迁延,亦已半年。今准河南府别给到依旧制致仕请受历一道,已令勾当人请领。其前来出给到文榜却令缴纳迄。谨具奏闻。[217]

历头据文彦博所系官衔而定,文彦博为致仕官,只能请领致仕官俸钱,而户部却误开致仕官历头为使相开府仪同三司历头。文彦博严格遵守“系衔请俸”的规制,[218]退回了开府仪同三司俸给。河南府据文彦博缴纳使相俸钱文榜的要求退给尚书省户部审查,拖延半年未决。文彦博收到户部经河南府转给他的致仕官文历一道,“已令勾当人请领”。

太府寺掌邦国财货之政令,是户部之下的执行机构,下领7案处理日常寺务,颁给官吏、军兵俸禄为其首要任务,故该寺第1与第2案皆分管俸禄事:

(太府寺)设案有七,第一、第二案掌批给官员请受文历、宗室孤遗钱米,及诸司局所请给。四粮审院隶焉。[219]

元丰改制后由户部度支司与太府寺审批文武官吏及军兵请给文历,同时下粮料院、专勾司批勘,粮料院按规定颁给文武官员俸料券历。

其次,诸司、诸军粮料院诸司、诸军专勾司(南宋审计司)是宋代发放官员俸禄的关键机构:

切惟国家之赋禄,以粮审院为关键;粮审之勘给,以法令为承式。故幅纸之书一经过勘,主藏之吏奉行惟谨,所凭者此而已。[220]

粮料院,掌以法式颁廪禄,凡文武百官、诸司、诸军奉料,以券准给。[221]

切见天下勘给官吏军兵请受及勘支官物,并须先由粮料院批勘,封送勾院点检勾勘迄,仓库方得依数照支。[222]

先由三司或户部负责给官员颁给请受文历,移送粮料院。再由粮料院依法式批给文武百官请给券,写明某官员合得料钱、职钱、贴职钱、厨食钱、折食钱、酒、茶汤钱等名色与数额。然后交由诸司专勾司,依《禄令》审核,如有不当,即行纠正。经专勾司勘验之券须关会太府寺后交给请受官员,官员即持之于规定请领时间(一般在每月初一)赴指定仓库领取。如遇郊祀大礼赏赐,则先发券历支领,后审验。

粮料院、专勾司审批官员俸给,称“过勘”。“过勘”即点检历头,于文历上签书。手续完成之后,由粮料院、审计司颁给官员请受券历,官员凭此去左藏库或指定的就近仓库领取。《朝野类要》称:

在京关支请给等,须经粮料院审计司过勘,及关会太府寺,方可支给。其外路大军钱粮,自有分差粮审院施行。[223]

未经粮料院、审计司过勘,直接由户部长贰批勘“虚旁”是违法的。南宋绍兴年间,户部侍郎宋贶被罢官的罪状之一,就是擅自批请给空白文旁。地方官同样不能绕过粮审院批勘或州县勘给务(州县由州通判、知县勘给)。[224]总之,请给文旁粮,须由料院批出(在三司或太常寺批下的文历上批书),直送左藏库或就近仓库,此即“主藏之吏奉行惟谨,所凭者此而已”。

诸军与诸司粮料院,掌以《禄令》法式颁给诸司、诸军,诸仓库则按验粮料院券历无误后给之。除了京师诸司、诸军粮料院,绍兴十一年五月,于淮东、淮西、鄂州三大总领所各置分差粮料院:分差建康府诸军粮料院,掌支拨淮西诸军钱粮;分差镇江府诸军粮料院,掌支拨淮东诸军钱粮;分差鄂州户部粮料院、分差池州户部粮料院、分差荆南户部粮料院,掌支拨湖广诸军钱粮。绍兴十五年,又置四川总领所,其下置分差户部利州粮料院、分差户部鱼关粮料院,掌支拨四川大军钱粮。[225]凡干办分差粮料院皆注通判资序。

元丰改制后,京师诸司、诸军粮料院与专勾司归太府寺直接管辖,所以需关会太府寺。南宋诸军置分差粮料院,至于州县,由所在州府粮料院过勘,而审计则委州、府通判施行,通判审验粮料院批勘,无违法妄支官物及其他差错,方许官吏凭请券历支取月俸。

最后,主藏官吏奉行粮料院、审计司请给文旁的具体手续。

粮料院据《禄令》法式制定诸军、诸司文武官吏每月请给券历。发俸禄之日,受俸人须持券到指定仓库领取俸禄衣赐等。[226]北宋前期,由三司定界分仓廒支给,依年月为序。城东12仓,储存江淮水运所输纳粮谷,为数最巨;城西3仓,兼储茶叶,储粟至少;城南只1仓,储存粳米;城北4仓,多储马料。因此,官员、军兵不能就近仓库领俸,因而出现东营往西仓领俸、西营往东仓请领的情况,“枉费脚力”,颇为不便。[227]

仓库不能光凭券历就进行支付,粮料院还要批勘一种称为“请给旁”(或称交旁)的凭证。粮料院在批给请受人旁券后,同时批勘文历,于次日即实封送交左藏库登记上簿,由监左藏库官写明到库日期封记,以便请受人持券历对勘。此外还有“正勾省帖”,是三司下发给左藏库的官文书。省帖写明官员应得的月俸钱数(或其他俸料)。当官员或军兵持文历到左藏库所辖仓廒领取月俸时,左藏库官吏先将请给旁与正勾省帖勘同之后,即于省帖及历内写明请领日期与时刻,然后由左藏库官吏拆开粮料院下达的文旁,对历支付。如文旁钱数小于省帖数,即据文旁支给;如文旁数大于省帖数,即不能支给,须核实后再支给。支付钱或衣赐后,文旁收回,粘贴在正勾省帖上,收存于当月左藏库账籍中,至月底会计做账。请给手续严格,旨在防官吏舞弊。兹将大中祥符六年十二月一道关于左藏库支付手续的诏书具引如下:

三粮料院文旁须实封送左藏库监官当面通下,仍于送旁历右语内分明言说文旁多少,并是元批印押,其旁别无虚伪。如已后点检验认稍有虚伪,便只勘粮料干系官吏情罪,勒令陪填所支钱数。如左藏库公然将外来不是粮料院封文旁支遣,只勘左藏库干系人情罪陪填。又应合系勘支文旁发赴左藏库之时,其诸军内诸色人并诸司坊、监、场、院、库、务诸色人等,令开坐名目去处、合请人数、官物都数,实封关报左藏库。候到,依正旬支给例,对旁勾凿支给。所有自来执历勘请官物人等去处,亦令粮料院具逐人职位姓名、所请官物数目开坐,随旁关报左藏库。[228]

左藏库(或所指定的仓库)支付请受人俸给后,领俸手续并未完结,还有出库门时“毁抹”请受人文历与粮料院文旁这一关:

仁宗乾兴元年九月,三司言:“右侍禁、同监左藏库李守信状:先准大中祥符六年十二月三十日敕,应粮料院批勘文旁赴库通下,仰置簿抄上,候请人将到文历,监官当面将正勾省帖对勘姓名、人数,亲于帖内勾下姓名支付,其旁亦勒所司将勾正省帖连入当月或次月帐内除破。日近多不依禀,显有造伪。乞今后支下,逐旋令文旁及请人文历将赴中门,监官当面对历毁抹。出中门至大门,监门使臣依例封历,用朱笔勾出。仍逐库轮差专副、前行、勾押官、手分、库子各一名,在中门收掌毁抹文旁,旋计逐色支过数目委无差互,诣实结绝文状在旁。其支过文旁上历,发与专副收管,依例入帐除破。及每日逐库轮监官一员,在中门里点检,以此拘辖旁历相(察出——引者补)入官物分明,稍得止绝造伪。”从之。[229]

据上可知,请受人领出月俸料钱之后,还须在走出左藏库中门或大门时,由监门官与库吏毁抹文历、文旁,并将经朱笔勾过的文历、文旁交由库吏收掌。

宋代领俸禄时间有具体规定,通常为每月初一,也可延后几日。如杜衍官至宰相,居官清介,领俸时不与人争先,有意延迟至每月初五以后,不许家人提前请领。[230]俸禄亦可以存积数年不领,不为过期。如吴公诚致仕后,未按时去请领,积留未请的致仕俸共700贯,卒后三年,家人方如数领出。[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