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研究(2020年第1期/总第3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特稿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1]

袁银传[2]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既从中国五千多年历史文化中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以及近现代以来中国革命文化的优秀传统,又从当今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精神中吸取经验并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同时植根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造,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突出的民族性、内容的科学性、发展的时代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观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精神标识,是民族生命延续的精神纽带,是民族传统传承的精神基因,是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撑,是民族前进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胜利前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力量。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到底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一 文化及其基本构成

文化是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属于社会思想上层建筑,是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反映。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曾经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那末,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决定的,又作为思想基础、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影响和反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及政治上层建筑,具有鲜明的先进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文化”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在不同语境下其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不同学者使用此概念时所指称的对象也不尽一致。中国古代关于文化释义的说法有很多种。根据语言专家的考证,“文化”一词在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文”同“纹”,原意是各色交错的纹理,“化”即为改易、生成和造化之意。例如,《庄子·逍遥游》就有“化而为鸟,其名为鹏”[4]之说。“文化”一词,在汉语中是由“人文化成”一语简化而来的。“文”与“化”并用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5]在中国古代,“文化”指称的是人们对物质财富、道德修养、精神生活的创造活动及其创造的成果,现今人们也多以“文治和教化”之意来理解文化的含义。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教授指出的:“文化的本质应该到‘人之为人’的事实中去寻找;简言之,文化即‘人化’,包括世界的‘人化’和人本身的‘人化’,即‘化人’。”[6]在西方,文化一词都来源于拉丁文“cultus”,这一词根后来又演变为“cultura”,原意是土壤耕作,加工成果,改变并且超越其原初的单纯而自然的状态,后来引申为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等意思,指的是人对自然界的有目的的影响以及人对自身的培养、训练。随着西欧人文主义的崛起,到了17~18世纪,文化其意逐渐演化为“人化自然”,也就是说,通过在自然物上附加了人的力量之后产生的结果或者成果,也即通过文化创造活动之后生成的文化产品的总和。英国人类学者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经对于文化有一个经典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7]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继“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再度掀起文化反思和研究批判的热潮,学者们大多沿用苏联学术界对文化的界定,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出发,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进行的种种类型和形式的生产生活创造及其物质和精神财富。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很多,至少300多种。尽管古今中外人们对于文化的定义和理解各不相同,但概括说来无外乎两种,即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指称的是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和主体自身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内容。物质文化通常被称为“文化的表层结构”,它变动不居、交流方便,是文化各层面中极易变化的部分;制度文化通常被称为“文化的中层结构”,它是文化中最权威的因素,介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规定着文化的整体性质和发展方向。例如,我们通常讲的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在制度层面使用的;精神文化通常称为“文化的深层结构”,它最为保守,是文化的各层面中极难变化的部分,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物质层面的文化更富时代性,变化快;精神层面的文化更富民族性,变化慢。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它包括风俗习惯、学术思想、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认知心理、价值观念、审美意识、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等等。精神文化属于文化的心理层面,或曰“心的部分”。当然,对文化概念的界定,不同时代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相对特定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在本文中所讨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文化”,是在狭义层面上使用和规定的。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既从中国五千多年历史文化中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以及近现代以来中国革命文化的优秀传统,又从当今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精神中吸取并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同时植根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造,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以从以下三个基本层面来理解和把握。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8]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占据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这是其保持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的根本保证。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和理想目标,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发展方向。就人类社会在文化领域的变迁与发展而言,恩格斯曾经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人民立场和价值追求,彰显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人民性的本质内涵以及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文化的本质区别。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开放性的文化,批判性地吸取借鉴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某个人头脑中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对人类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成果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结果。列宁曾经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绝不是自说自话的封闭文化,而是对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传统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科学批判精神和辩证否定态度,并且把批判性继承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对人类文明中优秀成果的开放包容和兼收并蓄,同时又体现出对封建主义落后文化和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坚决批判。1944年,毛泽东同志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就曾经指出:“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11]中国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一些党员干部群众思想中的残余及其对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带来的干扰和冲击,邓小平同志指出:“要继续批判和反对封建主义在党内外思想政治方面的种种残余影响,并继续制定和完善各种符合于社会主义原则的制度和法律来清除这些影响。同时,要批判和反对崇拜资本主义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1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开放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和集中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源头活水。中国共产党人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充分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红色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改革开放历史新阶段的实际,先后提出并且实施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重大文化发展战略与举措,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纽带和思想道德基础,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14]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科学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和灵魂,能在全球化时代凝练出中国人民应该坚守的核心价值观,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中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发展方向,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恩格斯在其晚年致布洛赫的信中指出:“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和精神动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发挥着基因和灵魂的价值导向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它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以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为历史积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现实基础,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历史使命的文化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创造性发展,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另一方面它又是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它是立足当代中国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的21世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代表人类文明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土壤,是在充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自身发展的母体,并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毛泽东曾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7]中国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就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看,当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仍是中华传统文化、近代以来革命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各历史阶段文化发展的延续,而非隔断历史的“突然生成”。中华民族历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一路走来,在不断探索和寻求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创新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毛泽东曾经这样憧憬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未来发展:他说,我们追求的是“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18]在秉承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经济和政治发展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形态和未来走向得以确立。毛泽东基于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与发展在文化领域的问题的思考,指出:“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在政治方面是如此,在艺术方面也是如此。”[19]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非常科学的概念。在后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小康”“和谐”“公平”等文化价值观,以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都体现出继承传统又植根实践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鲜明的人民性。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了“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并且特别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20]在改革开放历史新阶段,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21]“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22]的重要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性问题,《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23]《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恪守人民承诺,强调文化的根基和沃土在人民,文化创造的源泉和动力在人民,文化创造和评价的主体是人民,文化服务的对象和享受的主体是人民。“以人民为中心”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和价值诉求。

第二,突出的民族性。任何一种类型的文化,都是在一定时空序列中创造和呈现的,文化的空间性存在呈现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时间性存在彰显文化的时代性。文化的时代性和世界性都离不开文化的民族性,都是通过不同的民族文化具体地表现出来,即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和“魂”。《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2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精神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丰富文化沃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守自己的民族立场和文化定力,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和文化自信。

第三,内容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科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规律。它基于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在文化建设实践中的文化发展规律,牢牢地结合当代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在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方面科学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简单延续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更不是西方文化理论和实践的翻版,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创造。它既与落后的封建主义迷信和思想文化大相径庭,又与腐朽的资本主义文化有着本质区别。

第四,发展的时代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将自己创造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科学内涵和时代表达新形式,才能增强其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集中反映了当今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彰显当今时代精神。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以及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这些精神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中所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而且反映了服务抗战、革命救国、建设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富强的时代主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创造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时代性必然反映和体现开放性。任何一种文化,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Disscus on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Yuan Yinchuan

Abstract: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t cultural theory with Chinese reali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which is the reflection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ist democr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ideology.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mbodie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ory in contemporary China. It not only inherits the gen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 of Chinese revolutionary culture since modern times,but also absorbs and represents the advanced productivity from the spirit of globalization,modernization and information age,which is rooted in the practice and cre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It is a national,scientific and popular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ople,outstanding nationality,scientific content,and the times of development.

Keywords:Chinese Characteristics;Socialist Culture;Core Values

(编辑整理:郑伟)


[1] 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研究”(19ZDA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 袁银传,哲学博士,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研究员。

[3]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663~664页。

[4] 《庄子》,孙通海译注,中华书局,2007,第4页。

[5] 《周易》,郭彧译注,中华书局,2006,第117页。

[6] 李德顺:《人的家园:新文化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第1页。

[7]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第1页。

[8]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第109页。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20页。

[10]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299页。

[11]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第192页。

[1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368~369页。

[1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第170页。

[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第169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92页。

[16] 参见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

[17]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534页。

[18]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663页。

[19]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78页。

[20]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004页。

[21]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209页。

[2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211页。

[23]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第127页。

[2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第12~13页。

[25]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第18页。

[26]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