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信任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总序

为了更好地推动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学学科建设,我们编撰了“光华社会学文库”。回顾从光华大学(Kwang Hua University)到西南财经大学的近百年历史,经世济民、孜孜以求是西南财经大学一贯传承的理念。秉持这两条交相辉映的大学学术精神,我们将本丛书取名为“光华社会学文库”,以守百年之光荣传统。同时,我们力求社会学研究的创新,这个努力包含了文库专著在中与西、理论与实证、学术与应用等方面的贡献。

一 西南地区的社会学研究:历史的馈赠

中国社会学起源于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中国社会学的先驱者严复于1897年翻译的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取名《群学肄言》)。1903年上海文明编译局出版《群学肄言》足本,190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订正群学肄言》。同时,中国古代学者思想中包含的丰富的社会思想,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1]在社会学界,一般称20世纪40年代(指1937~1949年)为社会学的建设时期。社会学传入中国后的30多年仍是舶来品。所以,如何使社会学的理论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使社会学中国化,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学的中心任务[2]。而赋予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学以学术灵魂的,当属以孙本文为代表的文化学派或综合学派[3]和在社会主义思潮基础上生发而来的唯物史观社会学[4],以及吴文藻等人创建中国学派的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孙本文及其代表的综合学派是在那个时期的学院社会学中居于正宗地位的主流形态[5]

中国社会学的历史本是在学术传统和学术领域中展开和书写的,但一个历史性事件改写了中国社会学发展的轨迹。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大举进攻中国,内地多个城市沦陷,平、津、宁、沪、杭等省市70多所高校为了保存我民族教育之国脉,迁徙到西南大后方[6]。各大院校、研究机构及社会学者云集西南边陲,云南、四川等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镇。被战争改写的中国社会学史中有一支兼有学术传统和地域特征的研究团队,他们在战争炮火中迁徙到西南,就地搞乡村建设实验;办教育培养社会学人才;结合战时情况,与实际部门开展社会服务工作,进行人口普查和社会实验,对不同类型社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对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7]。与孙本文及其代表的综合学派相比,他们的研究更具中国特色,其研究成果成为中国社会学史上具有独创性的华彩之章。

在西迁社会学团队的社会学中国化研究中,社区研究独树一帜,形成20世纪40年代具有特色的中国学派。抗日战争时期,西迁内地进行实地社区研究的有三个重要机构:李景汉、陈达、史国衡等学者汇集的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费孝通、许烺光、陶云逵等工作的云南大学和燕京大学合作的社会学研究室,李安宅等组织的华西协和大学边疆研究所。李安宅教授组织和领导了华西协和大学边疆研究所的工作。他从西北抵成都后,除了整理西北藏族宗教、政治、文化、民俗民风的调查材料,还组织了社区实证研究。该所社区研究与云南大学-燕京大学社会学研究室工作相似,也是在一定的小社区内长期进行多方面的实地观察,用当地的事实来检验人类学的各种理论并加以引申或修正。费孝通、李安宅、林耀华的成就引起国际社会科学界的注意。他们的社区研究向着方法的科学化、问题的具体化、内容的中国化方向发展,改变了以往只注重西方理论的系统介绍,或者罗列中国社会事实的某种学院派研究状态[8]。孙本文在《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中总结了社会学传入中国半个世纪的历史,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几项工作:一是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建立;二是中国应用社会学的建立;三是社会学人才的训练[9]。按照这个划分,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特别是成都社会学研究的贡献主要是在应用社会学领域。

二 从光华大学到西南财经大学:光华日月 经世济民

西南财经大学的校史渊源上溯到上海的光华大学。光华大学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综合性私立大学。光华大学的“光华”取自《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因地处战区,光华大学校舍全部被日军炸毁,但学校仍坚持租房上课,未曾间断。同时校长张寿镛和校董事会商议决定将学校一部分内迁入四川,于1938年成立“私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上海本部不再公开招生。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成立后,不仅接受上海光华避难入川的学生,而且接受流亡到成都的其他大学肄业生。学生的年幼弟妹还可以被安排到大学附属小学和附属中学学习。1938年,由妇女界进步人士倡议发起,以救济教养战时难童为宗旨的抗战爱国团体——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以下简称“保育会”)在汉口正式成立。保育会自成立起,工作人员就不顾炮火危险,到战区搜救失去亲人、流浪街头的孤儿和贫苦之家无力抚养的儿童,将其运送到后方安全区。1938年春,保育会到学校洽谈,成都光华大学谢霖副校长答应接受男女难童入学校初中部学习,副校长夫人张慧卿担任保育生管理员。保育生毕业后有的考取空军院校、有的考入军事院校和其他大专院校、有的参军奔赴前线抗日[10]。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的师生胸怀救国治国之宏伟之志,秉持科学救国和民主救国精神,教学因陋就简,学校弦歌不缀。可歌可泣,可书可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光华大学内迁成都后,设文学院、理学院和商学院,其中文学院六系中就包括社会学系。著名的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曾任社会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现在虽然缺乏更多的历史档案资料,但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学学科是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联在一起的,其社会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中国社会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1 光华大学创始期和1936年发展时期院系设置

图2 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时期院系设置

抗战胜利后,光华大学上海本部恢复,成都分部交四川省地方接办,1946年更名为私立成华大学,与上海光华大学成为一脉相承的兄弟学校。在1952年至1953年院系调整中,以私立成华大学为基础先后并入西南地区财经院校或综合大学的财经系科,组建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四川财经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的光华校区即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旧址,学校秉持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大学精神。

三 光华社会学文库:回到初心再出发

1949年之后,地处西南地区的成都社会学陷入低潮。首先是华西协和大学社会学系合并到四川大学等高校,相关的具有特色的社区社会学研究黯然退场。其次是大学社会福利服务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通过政府新福利政策和福利提供形式而改换门庭。1979年中国社会学重建后,四川成都的多个高校重建了社会学专业。西南财经大学于1984年获批人口学硕士点,1987年获批人口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人口学获批四川省重点学科,是国内最早建立人口学学科、获得人口学硕士和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之一,涌现出了吴忠观、刘洪康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人口学学者,成为全国人口研究的学术重镇。2008年在应用经济学下自主设置社会经济学,2008年获批社会工作本科专业,2010年获批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自主设置应用社会学硕士点,2014年自主设置民俗学硕士点,2018年获批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先后成立人口研究所、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人文学院、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和社会发展研究院等社会学相关机构。其中,人口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1985年开始招收人口学硕士研究生,1987年开始招收人口学本科生,1988年开始招收人口学博士研究生,2000年被调整至法学院,2006年被调整至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并于2012年开始招收社会学硕士研究生。人文学院于2008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本科生,2013年开始招收应用社会学硕士研究生,2015年招收民俗学硕士研究生。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10月,2009年开始招收社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2010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13年开始在经济保障与社会保险博士点下招收灾害风险管理和灾害社会工作方向博士研究生,2018年1月改为社会发展研究院,2018年开始招收社会学博士研究生。为进一步促进社会学学科发展,2020年7月学校将社会学相关专业整合到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院秉持整合优势资源、立足西部建设更为完整的社会学学科的思路,新设社会学研究所、人口学研究所、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研究所、经济社会学研究所、民俗学研究所,共同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尤其是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中国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贡献力量。

西南财经大学有经济学学科优势,金融学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特色。社会学在这样的大学中发展的确需要探索自己的学术成长道路。经济学和社会学学科实际上有多种学术联系与渊源。从1969年开始颁发的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数位的研究成果跨界整合了经济学和社会学,如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研究和可行能力研究,加里·贝克对人类相互行为的分析,安格斯·迪顿对消费、贫困和福利的研究,阿比吉特·班纳吉、艾丝特·杜芙若及迈克尔·克雷默在全球反贫困研究中使用的实验型方法等。当经济学遇到做非经济因素影响分析时,社会学无疑是最好的研究合作伙伴。中国社会学也出现跨学科的分支领域,如经济社会学等。1983年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在天津召开第一届经济社会学研讨会。2019年和2020年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与清华大学社会与金融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举办了两届中国社会学会年会金融与民生福祉论坛等。西南财经大学的社会学学科与综合大学的社会学学科不同,在坚守社会学初心的同时,不断寻找和突出自己的内联外合的优势。

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学学科多年来还形成了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的特色。社会发展研究院现拥有多个研究中心和基地,包括民政部“中国基层治理研究中心”、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部城乡统筹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民政部“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专委会“高质量社会发展科学研究基地”等。社会发展研究院与中国家庭金融中心联合开展全国抽样调查,通过规范的问卷调查以及数据分析,建立了首个中国基层治理数据库。获得多项基层社会治理研究课题,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工作与灾后社区重建”、联合国儿基会“汶川地震社会工作发展对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大型自然灾害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关系研究——以汶川特大地震为例”、民政部招标课题“社会工作在汶川地震中的功能和作用研究”、国家外专局项目“农民集中居住区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等;成果出版注重灾害社会工作研究、城乡统筹中的社会建设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发展与反贫困战略研究、基层社会组织研究,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高层次的战略规划及决策咨询服务,相关成果水平和团队研究能力在中国西部地区高校中名列前茅。

出版“光华社会学文库”的设想始于2019年初。初心是想聚集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学的优势资源,建立一个社会学优秀学术成果发表平台,做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学术品牌。学院年轻教师部分毕业于国内985高校或211高校,部分毕业于海外境外高校,他们国际视野开阔,理论与方法训练扎实,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内一流期刊和SSCI期刊。他们倾尽全力完成的独立专著创新性强,值得一读。本套丛书第一批包括以下专著:

邓湘树《大型自然灾害中的政府与非盈利组织合作研究》

胡俞《人际信任论》

潘彦谷《亲子、同伴依恋和中学生心理素质》

张琼文《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蒋和超《孟母“择邻”:中国城市儿童学业成就的邻里效应》

魏真瑜《从众心理与亲社会行为》

陆毅茜 Postgraduate Transition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ransforming China

我们计划不断地邀请年轻学者将他们的成果纳入“光华社会学文库”出版,在2021年或2022年推出“光华社会学文库”第二批。感谢西南财经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办公室的大力支持,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谢蕊芬等编辑的辛勤工作。

文库主编 边慧敏教授

西华大学党委书记

文库执行主编 彭华民教授

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特聘院长

文库副主编 邓湘树

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2020年10月15日


[1] 景天魁:《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历史路径》,《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2] 杨雅彬:《四十年代中国社会学的建设》,《社会学研究》1988年第1期。

[3] 郑杭生、李迎生:《中国早期社会学综合学派的集大成者——孙本文的社会学探索》,《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4] 李培林:《20世纪上半叶的唯物史观社会学》,《东岳论丛》2009年第1期。

[5] 周晓虹:《孙本文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学》,《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3期。

[6] 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助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

[7] 杨雅彬:《四十年代中国社会学的建设》,《社会学研究》1988年第1期。

[8] 杨雅彬:《四十年代中国社会学的建设》,《社会学研究》1988年第1期;周晓虹:《孙本文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学》,《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3期。

[9] 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2011(1948)。

[10] 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助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