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建设中国边疆学:中国边疆研究视野的拓展
近年来,中国边疆地区与周边形势出现新变化,党和国家对边疆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我国边疆问题研究面临诸多挑战。
边疆史地学科不能完全覆盖新形势下的边疆问题研究。比如边疆中心成立之初,学科建设定位以边界、历史疆域等基础研究为主;后来逐渐转变为边疆历史与现状、基础与应用并重;目前边疆安全、稳定和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任务明显加重,对疆域理论研究也提出新要求。因此,现有的中国边疆史地学科已不适应现实需求,需要着力加强边疆理论研究,着力深化应用研究。构建完善的中国边疆学研究体系已势在必行。
为解决边疆史地学科不适应党和国家需要、中国边疆发展的问题,我国学术界已提出创建“中国边疆学”的思路,边疆中心应在构建创新体系进程中牢牢占领“中国边疆学”学术制高点,在国际上增强我国在边疆学领域的话语权,捍卫国家利益,在边疆研究方面发挥国家级现代智库的重要作用。
王伟光院长在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会议上指出:“按照巩固、调整、发展的原则,加强传统学科建设,扶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优化学科布局。”中国边疆学属于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其学术潜力巨大。拥有特殊的地域研究空间,中国边疆研究的性质和特性决定了必须开展多种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我们将运用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国际关系、军事学等多种学科,对我国边疆历史、边疆地理、边疆政治、边疆经济、边疆民族和宗教、边疆资源和生态、边疆与周边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创建“中国边疆学”,进一步推进边疆研究学科建设的创新,提升边疆中心在引领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
第一,打通古今学科,即对我国边疆历史变迁和现实问题进行统合研究,形成我国边疆历史与现实问题研究的时间纵深感。第二,打通中外学科,即对我国边疆问题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统合研究,知己知彼,形成边疆问题的空间感,比如南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就迫切需要这样的统合研究。第三,打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即对我国边疆问题从安全稳定发展、生态保护、资源地理以及边疆地区遥感和测绘领域进行统合研究,未来还要加强对“高边疆”的研究,形成具有学术立体感的我国边疆问题研究体系。
“中国边疆学”不仅是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扩容”,而且是一门因学科多重交叉而生成的新兴学科。创建“中国边疆学”已成为学科建设创新、深化边疆研究的迫切需要。因此,边疆中心应该站在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学术前沿,就像20年前引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那样继续引领学术潮流。
创建“中国边疆档案数据中心”。王伟光院长在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运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改进科研办法,加强文献资料整理和研究,筑牢研究工作的基础。”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是中国边疆研究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边疆中心将致力于从国内相关机构和英、美、法、日、俄、蒙古等国搜集、整理、研究中国边疆研究的相关档案,系统建立南海、钓鱼岛、新疆、东北边疆、北部边疆、西藏研究等专题档案库,从现在起,经过数年的努力,建成我国最权威的“中国边疆档案数据中心”,为深化边疆研究夯实基础。
坚持基础学科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原则,继续拓展中国边疆史地学科的优势,加强对近现代中国边疆治理、近代边疆社会变迁等领域的研究,同时加强对我国边疆问题的前瞻性、战略性的研究,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加强对我国边疆地区社情、舆情和民情的调研,适时启动“21世纪初期中国边境县经济社会发展调查”项目,从而建成并进一步完善我国边疆地区的数据信息系统。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落实“人才强院”战略。根据未来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家战略需求,根据我国沿边省区的实际需求和中国边疆研究自身学术研究规律的要求,为创建“中国边疆学”,我国边疆问题研究今后要着力培养历史学、国际法、社会学、经济学、国际关系、现代地理信息等方面的人才,为创建“中国边疆学”提供人才保障。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努力建设一个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边疆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