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与中国边疆学建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关于构筑中国边疆学的断想

马大正

2001年初,我曾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笔谈专栏“面向21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写过一篇专稿《思考与行动——以边疆研究深化与边疆中心发展为中心》,在该文的结尾我提出:“我们将努力用一种更为恢宏的文化视野来挖掘和整理先辈边疆治理的遗产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要努力尝试通过维护统一多民族中国整体国家利益,来观察当代中国边疆稳定和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还将针对边疆研究跨学科的特点,整合众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为创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中国边疆学而努力!”[1]

构筑中国边疆学应该成为当代边疆研究学学人的共同职责和紧迫任务。

时过两年,值此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庆祝成立20周年之际,我想再述构筑中国边疆学断想六端,以就教于学界同人,以及一切关注于兹的广大读者。

断想之一:认真总结前人研究积累是构筑中国边疆学的重要学术基础。

中国边疆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丰硕的成果,可用“千年积累,百年探索”来概括中国边疆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们在整理、总结前人研究的历史遗产后,认为自清中叶以来,中国边疆研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出现过三次研究高潮。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兴起是中国边疆研究第一次高潮的标志。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边政学的提出与展开,是中国边疆研究第二次高潮的突出成就。20世纪80年代中国边疆研究第三次研究高潮出现的标志是研究中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突破了以往仅仅研究近代边界问题的狭窄范围,开始形成了以中国古代疆域史、中国近代边界沿革史和中国边疆研究史三大研究系列为重点的研究格局,促成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大发展;二是突破了史地研究的范围,将中国边疆历史与现状相结合,形成了成果众多、选题深化、贴近现实的特点。

中国边疆研究三次高潮的学术实践、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展开、边政学的探索、中国边疆研究中两个突破的实现,都为今天中国边疆学的构筑从研究功能、研究内涵、研究方法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积累和可鉴之镜。

今天我们构筑中国边疆学的实践,将是站在前人研究历史遗产的基础上,面对21世纪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前景的一次新的探索。

断想之二:更自觉地面对当代中国边疆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将更有助于深化对构筑中国边疆学紧迫性的认识。

中国边疆是统一多民族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稳定离不开中国边疆的稳定,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边疆的发展。当前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其重点地区也包括中国的边疆地区。将中国边疆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客体,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边疆、研究中国的边疆,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边疆面临的一系列历史上的难点问题和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并做出科学的回答。而所有这一切只有在中国边疆学学科建立后才可望得到更合理的开展。

试以中国边疆治理研究为例略做说明。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边疆的经营与治理,维护着国家的统一与边疆的发展。中国边疆治理的基本任务是守住一条线(边界线),管好一片地(边疆地区)。边疆治理的成败得失,是综合国力强弱的标志之一。中国历代政府在边疆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治理边疆上既有继承,又有更多的创新。边疆治理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内容至少有以下几方面:边疆行政体制、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机构、边境管理、边防(国防)、周边外交、民族政策、宗教事务管理、经济开发、文化政策、治边思想,等等。为了满足21世纪新形势的需要,研究应努力尝试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整体国家利益的角度,来总结历史上治边的经验和考察当代中国边疆稳定和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制定边疆稳定与发展战略。这样宏伟的任务,显然不是仅仅依靠一门或几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能完成的,唯有从中国边疆学的学科高度才可望完成。

断想之三:中国边疆学的定位与基本功能。

中国边疆学是一门研究中国边疆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它的研究不但要追寻边疆历史发展的轨迹,还应探求边疆发展的现实和未来,它应是一门极具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

中国边疆学的基本功能可概言为文化积累功能和咨政育民功能两大方面,具体说,有以下四点。

其一是描述功能。描述是指客观地搜集、记录和整理边疆社会事实及其过程,着重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这是任何一门学科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其二是解释功能。中国边疆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有机体,现实社会的各种现象和众多问题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交错。中国边疆学的解释功能就是要在说明“是什么”的基础上,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探寻中国边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其三是预测功能。中国边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边疆地区的巩固,促进边疆地区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因此在理清因果关系、明了事实的基础上,还必须对边疆社会的现象与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做出科学预测,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使学科发展与社会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也就是说,在解决了“是什么”“为什么”后,应进而探求“怎么办”的问题。前瞻性、预测性与对策性研究是中国边疆学实用价值的集中反映,也是学科服务于实践的直接体现。

其四是教育功能。中国边疆学作为综合研究中国边疆历史与现状的学科,在对边疆社会的认识与分析中,影响着广大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等方面,事实上发挥着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的功能。

断想之四:中国边疆学特定的研究对象决定了研究的三个有机结合,即从研究对象——中国边疆言,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从研究类型的分类言,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从研究方法言,是多种学科研究方法的整合。

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及多种学科研究方法的整合,决定了中国边疆学的学科研究特点可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综合性。中国边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中国边疆社会既是统一多民族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一个有机整体。研究中国边疆,涉及边疆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及规律,涉及边疆地区政治、经济、民族、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这些具体研究领域各有相应学科,也有相应学科没有涵盖的研究范围,但结合历史与现实,从中国边疆整体出发进行综合研究,只能是中国边疆学。同时这种综合性的特点,还体现在中国边疆学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上。

二是现实性。中国边疆学研究的范围虽然包括边疆的历史与现实,但它主要面对的是中国边疆地区的今天和未来,这是中国边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当前,中国边疆地区正处于急剧的社会变迁与转型时期,实现边疆地区现代化是时代的主流,因此,中国边疆学以中国边疆地区现代化为中心,以改革、发展与稳定为基础,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展开研究,这是由其现实性的特点所决定的。

三是实践性。中国边疆学在注重研究文化积累,开展相关“绝学”研究外,更应面向现实。实践性是中国边疆学研究一贯和典型的特征,实践性着重于研究的应用性,强调它的指导和改造社会实践的可能性。探索边疆历史上的难点问题、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正是中国边疆学实践性特点的体现。需要指出,为现实服务,不能混同研究与宣传的界别,应以科学和理性的精神来观察现实、分析现实,指导实践的走向。学科研究,既要适应社会,又要引导社会,否则,学科将丧失生机与活力。

断想之五:中国边疆学的内涵。

根据中国边疆学的学科特点,中国边疆学的内涵可包括两大领域,暂以“中国边疆学·基础研究领域”和“中国边疆学·应用研究领域”来命名。

中国边疆学·基础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边疆理论、中国历代疆域、历代治边政策、边疆经济、边疆人口、边疆社会、边疆立法、边疆民族、边疆文化、边疆考古、边疆地理、边疆国际关系、边疆军事、边界变迁、边疆人物等诸多研究方面。

中国边疆理论是对中国边疆历史与现实诸多问题内在联系的理论概括,探索的是中国边疆形成、稳定和发展的规律。

中国历代疆域研究的目的是客观阐述中国疆域形成的历史,回答中国疆域是如何形成的问题。

历代治边政策研究是探讨历朝历代为治理边疆而采取的各种政策,目的是科学地、客观地总结前人在边疆治理方面的成就与失误。

边疆经济研究以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既包括了历代王朝对边疆的开发,也包括边疆民族对边疆的开发活动。

边疆人口研究主要探讨的是边疆人口的演变历史,及其对边疆稳定和发展的影响。

边疆社会研究以边疆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为研究对象,目的是探索边疆社会发展对边疆稳定的影响。

边疆立法研究以边疆法律建设为研究对象,既包括历代王朝为治理边疆而进行的立法实践活动,也包括边疆民族社会的习惯法、成文法等。

边疆民族研究以边疆民族形成、发展、衰亡以及历代王朝对其政策为研究对象,探索的是边疆民族与中国边疆形成、稳定和发展的关系。

边疆文化研究则不仅包括了边疆地区的文学、语言,也包括了边疆地区的宗教等文化现象。

边疆考古研究以遗留下来的与边疆地区有关的遗物或遗迹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可以弥补史书记载的不足,另一方面则可以印证史书记载的有关事件。

边疆地理研究不仅包括了对边疆地区的政区设置及其沿革、交通道路、关隘等的研究,也包括了对边疆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研究。

边疆国际关系研究主要包括边疆地区与邻近国家或地区的关系,同时中国历代王朝与相邻国家的关系对边疆地区的影响也包括在内。

边疆军事研究则以历代王朝为维护边疆地区稳定而采取的军事活动为对象,既包括为戍守边疆采取的各项措施,也包括了为平息边疆地区动乱而采取的军事行动。

边界变迁主要以近代的疆界理论和边界变化为研究对象,客观阐述中国近代边界变迁的历史。

边疆人物研究则以边疆历史人物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中国边疆形成、稳定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客观的评价。

中国边疆学·应用研究领域,则是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对当今及未来中国边疆的发展与稳定的战略性、预测性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其研究的范围也包括了边疆经济、边疆人口、边疆政治、边疆社会、边疆立法、边疆民族、边疆文化、边疆地理、边疆国际关系、边疆军事以及自然和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其与基础研究领域的不同点主要表现为有更强的现实性。

中国边疆学的内涵十分丰富,上述所列仅是其中的主要内容,相信随着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构筑的完成,其内涵将更加完善、系统。

断想之六:全面深化中国边疆研究是推动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原动力,同时大力推动边疆教育事业,使全社会对中国边疆的关注与重视成为现实,将为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实践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推动边疆教育,这里的教育是指广义的教育,即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方面。关于学校教育,我们应借鉴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边政学建设的有益经验,创造条件,在高等学校设立边疆学系或开设边疆学专门课程,在培养边疆研究后备人才的同时,不断完善中国边疆学的学科建设。

在社会教育方面,应加大宣传边疆和普及边疆知识的力度,使国人更多地认识边疆、了解边疆、关心边疆,让学术走向大众,让大众了解学术。

以上断想六端,很不成熟,有些可能根本难以成立。写成此文,其意在于提供一个讨论问题的“靶子”,若能有助于推动构筑中国边疆学的步伐,斯愿足矣!

(原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3期)


[1]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1期。